歧视与平等
BBC中文网报导,2016/7/28印度有一对贱民夫妻,因为欠债15卢比(相当于新台币7元或人民币1.46元)被高种姓的债主砍死。
印度的种姓制度起于公元前600年左右,它将人区分为婆罗门、剎帝利、吠舍和首陀罗四个种姓。婆罗门地位最高,执掌祭祀与传教。剎帝力为统治阶级,包括国王、贵族、武士。吠舍为平民阶级,包括农、工、商。首陀罗为没有人身自由的奴仆。在四个种姓之外,还有贱民阶级,称之为旃陀罗,是高种姓的女子与低种姓的男子所生的子女和后代,他们饱受歧视与迫害,待遇甚至不如畜生。1947年以后,种姓制度已被立法机关废止,然而它仍然左右着印度人的生活,因为歧视而产生的暴行,一直都停不下来,不时就会有报导。
在佛陀的时代,印度的种姓制度才开始不久,却已经有强大的约束力。佛陀允许贱民尼提出家时,社会大众普遍不满,大家都说:「为什么佛陀要允许一个贱民出家?难道要我们去恭敬礼拜一个贱民?」波斯匿王甚至为了这件事求见佛陀。他到的时候,一位比丘钻地进去跟佛陀通报。他请教佛陀,才知道这位比丘竟然就是原先的贱民尼提!尼提出家不久,已成阿罗汉,具足神通。此时,波斯匿王才忏悔自己的慢心。(参见清心译〈尼提尊者受度化的故事〉,《实证佛教通讯》第5期。)
《长阿含经》记载,当时有婆悉吒和婆罗堕二个婆罗门于佛法当中出家,因此受到其他婆罗门的责骂。佛陀为此开示,只要做坏事,一定会得到恶报,不分种姓;只要做好事,一定得到善报,同样也不分种姓;既然这样,婆罗门凭什么说「我种清净,最为第一」?而四种姓出家修行,皆可证得初果须陀洹、二果斯陀含、三果阿那含、四果阿罗汉等沙门果位,因此四姓平等,只要修学佛法皆能身证解脱。大乘经典则说,一切众生皆可成佛,甚至说:「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
历史上,因为歧视而产生的悲剧,多到算不清。种族、性别、宗教、阶级,乃至各种意识型态,都可能成为歧视和迫害的源由。在痛定思痛之余,人们已经认识到,只有摒弃这些不必要的歧视,才能够避免这些悲剧,因此大部分的国家都规定,人民在法律之前一律平等。不但本国人民可以享受平等权,甚至规定对于外国人也要提供基本的平等权。
法律虽然这么规定,大部分的人却总会有些歧视的观念,包括歧视女人、穷人、乡下人、异乡人、破戒人等等。林林总总的歧视观念,总称为「我慢」,它是基于我见(五阴是我)而产生的烦恼。电视新闻曾播出一个都市人在公交车上殴打乡下人,那个乡下人竟然乖乖地挨打完全不抗拒。都市人当然有我慢,大家可能没想到,乡下人也有我慢。都市人的我慢是「我是都市人,都市人胜于乡下人」,乡下人的我慢则是「我是乡下人,乡下人劣于都市人」。
《杂阿含经》说,凡夫才会在五阴上面建立「我等、我胜、我劣」的观念。(请参考《衣中宝珠——杂阿含经隐藏的大乘法(十五)》,《实证佛教通讯》第19期。)佛教的修行是先断掉我见、疑见和戒禁取见,然后在修行当中断掉我慢。我慢是烦恼的代表,只要能断掉我慢,一定能够证阿罗汉果。《楞严经》说,一切的烦恼源于取相分别,只要不取相分别,就能够安住于「如幻三摩提」,终能究境成佛。
歧视不只违反世间善法,也违反佛法。初学佛法的人,虽然不免会取相分别,但一定要经常以「五阴非我」和「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的正见提醒自己。只要能经常保持正见,自然会正念相继而形成正定,这样就不容易因为歧视他人而产生重大的烦恼,最终还会究竟成佛。
印度的种姓制度起于公元前600年左右,它将人区分为婆罗门、剎帝利、吠舍和首陀罗四个种姓。婆罗门地位最高,执掌祭祀与传教。剎帝力为统治阶级,包括国王、贵族、武士。吠舍为平民阶级,包括农、工、商。首陀罗为没有人身自由的奴仆。在四个种姓之外,还有贱民阶级,称之为旃陀罗,是高种姓的女子与低种姓的男子所生的子女和后代,他们饱受歧视与迫害,待遇甚至不如畜生。1947年以后,种姓制度已被立法机关废止,然而它仍然左右着印度人的生活,因为歧视而产生的暴行,一直都停不下来,不时就会有报导。
在佛陀的时代,印度的种姓制度才开始不久,却已经有强大的约束力。佛陀允许贱民尼提出家时,社会大众普遍不满,大家都说:「为什么佛陀要允许一个贱民出家?难道要我们去恭敬礼拜一个贱民?」波斯匿王甚至为了这件事求见佛陀。他到的时候,一位比丘钻地进去跟佛陀通报。他请教佛陀,才知道这位比丘竟然就是原先的贱民尼提!尼提出家不久,已成阿罗汉,具足神通。此时,波斯匿王才忏悔自己的慢心。(参见清心译〈尼提尊者受度化的故事〉,《实证佛教通讯》第5期。)
《长阿含经》记载,当时有婆悉吒和婆罗堕二个婆罗门于佛法当中出家,因此受到其他婆罗门的责骂。佛陀为此开示,只要做坏事,一定会得到恶报,不分种姓;只要做好事,一定得到善报,同样也不分种姓;既然这样,婆罗门凭什么说「我种清净,最为第一」?而四种姓出家修行,皆可证得初果须陀洹、二果斯陀含、三果阿那含、四果阿罗汉等沙门果位,因此四姓平等,只要修学佛法皆能身证解脱。大乘经典则说,一切众生皆可成佛,甚至说:「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
历史上,因为歧视而产生的悲剧,多到算不清。种族、性别、宗教、阶级,乃至各种意识型态,都可能成为歧视和迫害的源由。在痛定思痛之余,人们已经认识到,只有摒弃这些不必要的歧视,才能够避免这些悲剧,因此大部分的国家都规定,人民在法律之前一律平等。不但本国人民可以享受平等权,甚至规定对于外国人也要提供基本的平等权。
法律虽然这么规定,大部分的人却总会有些歧视的观念,包括歧视女人、穷人、乡下人、异乡人、破戒人等等。林林总总的歧视观念,总称为「我慢」,它是基于我见(五阴是我)而产生的烦恼。电视新闻曾播出一个都市人在公交车上殴打乡下人,那个乡下人竟然乖乖地挨打完全不抗拒。都市人当然有我慢,大家可能没想到,乡下人也有我慢。都市人的我慢是「我是都市人,都市人胜于乡下人」,乡下人的我慢则是「我是乡下人,乡下人劣于都市人」。
《杂阿含经》说,凡夫才会在五阴上面建立「我等、我胜、我劣」的观念。(请参考《衣中宝珠——杂阿含经隐藏的大乘法(十五)》,《实证佛教通讯》第19期。)佛教的修行是先断掉我见、疑见和戒禁取见,然后在修行当中断掉我慢。我慢是烦恼的代表,只要能断掉我慢,一定能够证阿罗汉果。《楞严经》说,一切的烦恼源于取相分别,只要不取相分别,就能够安住于「如幻三摩提」,终能究境成佛。
歧视不只违反世间善法,也违反佛法。初学佛法的人,虽然不免会取相分别,但一定要经常以「五阴非我」和「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的正见提醒自己。只要能经常保持正见,自然会正念相继而形成正定,这样就不容易因为歧视他人而产生重大的烦恼,最终还会究竟成佛。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