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居》中楚人频繁迁都的真实原因
清华竹简所载《楚居》一文,详尽地描述了楚人迁都的历史,“至文王自疆郢徙居湫郢,湫郢徙居樊郢,樊郢徙居为郢,为郢复徙居大郢,焉改名之曰福丘。至堵敖自福丘徙袭鄀郢,至成王自鄀郢徙袭湫郢,湫郢徙居睽郢,至穆王自睽郢徙袭为郢,至庄王徙袭蓝郢,蓝郢徙居同宫之北。若敖起祸,焉徙居承之野,承之野袭为郢,至龚王、康王、嗣子王皆居为郢。至灵王自为郢徙居秦溪之上,以为处于章华之台。景平王即位,犹居秦溪之上。至昭王自秦溪之上徙居美郢,美郢徙居鄂郢,鄂郢徙袭为郢。阖庐入郢,焉复徙居秦溪之上,秦溪之上复徙袭美郢。至献惠王自美郢徙袭为郢。白公起祸,焉徙袭湫郢,改为之,焉曰肥遗,以为处于酉澫,酉澫徙居鄢郢,鄢郢徙居司吁。王太子以邦复于湫郢,王自司吁徙蔡,王太子自湫郢徙居疆郢。王自蔡复鄢。柬大王自疆郢徙居蓝郢,蓝郢徙居朋郢,朋郢复于[虘阝]。王太子以邦居朋郢,以为处于[并戈阝]郢。至悼折王犹居朋郢。中谢起祸,焉徙袭肥遗。邦大瘠,焉徙居鄩郢。”
《楚居》的记载中,披露出楚人曾经频繁的迁都,记载中洋洋洒洒的迁移史,地点之多眼花缭乱,频率之密令人惊讶。楚地所在广大丰饶,鱼米之乡,又富有铜铁锡金,森林与水资源也极其丰富,西通巫、巴,东有云梦之饶,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楚人几乎是不停歇地迁都呢?应该是与某种楚地所稀缺的战略物资相关。
《史记.货殖列传》:“夫天下物所鲜所多,人民谣俗,山东食海盐,山西食盐卤,领南、沙北固往往出盐,大体如此矣。”这条记录说的是天下重要的产盐之地,山东地区产海盐,山西地区产池盐,岭南地区和大漠以北地区也有许多地方出产盐。而《汉书》曰:“吴东海水为盐,国用饶足。”那么可以看出来,长江中游地区,今天的两湖地区,也是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中心区域,正处于上述产盐区所包围的中空地带,当时的数个著名的产盐大区都在楚地的千里之外。同时不论是从东海边,南海边还是北方运盐到楚地,甚至从长江上游的西南山区开采山盐井盐,以当时的技术条件与运输能力,成本都是非常高的。
而另一方面的分析,随楚迁都的人群应该主要以楚王室周围的贵族集团为主。不同于平民阶层,王室与贵族集团可能拥有大量的牲畜,所以盐不仅是满足日常饮食生活需要,大量牲畜的饲养也是需要食盐的。所以即便靠运输少量高成本的盐到楚都,恐怕也是不能解决问题,牲畜摄入盐的方式是特殊的,大多是靠舔食含盐量高的泥土,或靠在天然的盐泉盐湖附近补给。楚地虽然没有大的产盐区,但小型的盐泉盐矿甚至盐碱地可能分散在各地,但存量并不大,只能满足短期的需求,而不足以支撑长期的人畜消耗。《荆州记》记载道:“盐水自凝,生伞子盐,方寸,中央隆起,形如张伞。”这条记载就很形象地反映了楚地出产天然盐的情况,是一种在自然条件下缓慢生成的过程。
那么这就造成了楚国王室与贵族集团频繁地迁都,当某地积蓄的盐资源消耗尽后,就转移至下一个盐资源的积蓄地,这种迁徙有些像草原游牧民族的转场,草原上的转场是保证草料的供应不间断,而楚人的转场则是保证盐资源供应的持续性。今天作为楚人曾经活动的主要场合是长江中游地区,也是河流密布的千湖之地。降雨量大而蒸发量小,所以缺乏天然的盐湖盐泉,而楚国西部的山盐井盐的开采与运输成本恐怕是非常高昂的。所以楚地虽饶,必然也有资源上的缺憾,楚王室与贵族们也曾经为获得足够的食盐与富含盐份的土地,而不停地跋涉于云梦之泽与江汉平原之间。
《楚居》的记载中,披露出楚人曾经频繁的迁都,记载中洋洋洒洒的迁移史,地点之多眼花缭乱,频率之密令人惊讶。楚地所在广大丰饶,鱼米之乡,又富有铜铁锡金,森林与水资源也极其丰富,西通巫、巴,东有云梦之饶,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楚人几乎是不停歇地迁都呢?应该是与某种楚地所稀缺的战略物资相关。
《史记.货殖列传》:“夫天下物所鲜所多,人民谣俗,山东食海盐,山西食盐卤,领南、沙北固往往出盐,大体如此矣。”这条记录说的是天下重要的产盐之地,山东地区产海盐,山西地区产池盐,岭南地区和大漠以北地区也有许多地方出产盐。而《汉书》曰:“吴东海水为盐,国用饶足。”那么可以看出来,长江中游地区,今天的两湖地区,也是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中心区域,正处于上述产盐区所包围的中空地带,当时的数个著名的产盐大区都在楚地的千里之外。同时不论是从东海边,南海边还是北方运盐到楚地,甚至从长江上游的西南山区开采山盐井盐,以当时的技术条件与运输能力,成本都是非常高的。
而另一方面的分析,随楚迁都的人群应该主要以楚王室周围的贵族集团为主。不同于平民阶层,王室与贵族集团可能拥有大量的牲畜,所以盐不仅是满足日常饮食生活需要,大量牲畜的饲养也是需要食盐的。所以即便靠运输少量高成本的盐到楚都,恐怕也是不能解决问题,牲畜摄入盐的方式是特殊的,大多是靠舔食含盐量高的泥土,或靠在天然的盐泉盐湖附近补给。楚地虽然没有大的产盐区,但小型的盐泉盐矿甚至盐碱地可能分散在各地,但存量并不大,只能满足短期的需求,而不足以支撑长期的人畜消耗。《荆州记》记载道:“盐水自凝,生伞子盐,方寸,中央隆起,形如张伞。”这条记载就很形象地反映了楚地出产天然盐的情况,是一种在自然条件下缓慢生成的过程。
那么这就造成了楚国王室与贵族集团频繁地迁都,当某地积蓄的盐资源消耗尽后,就转移至下一个盐资源的积蓄地,这种迁徙有些像草原游牧民族的转场,草原上的转场是保证草料的供应不间断,而楚人的转场则是保证盐资源供应的持续性。今天作为楚人曾经活动的主要场合是长江中游地区,也是河流密布的千湖之地。降雨量大而蒸发量小,所以缺乏天然的盐湖盐泉,而楚国西部的山盐井盐的开采与运输成本恐怕是非常高昂的。所以楚地虽饶,必然也有资源上的缺憾,楚王室与贵族们也曾经为获得足够的食盐与富含盐份的土地,而不停地跋涉于云梦之泽与江汉平原之间。
![]() |
先秦产盐区域 |
-
竹史先生 赞了这篇日记 2018-06-10 17:19: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