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普赛女郎
我相信,中国人对于吉普赛人的印象,大都来自于经典的艺术作品。
起码我自己是这样。
四十年前上高中时,辗转从一位“大朋友”手里,借到过一本《牛虻》,这在当时还是一本“禁书”。其它的都不说了。年轻的亚瑟经历了巨大的幻灭,心中神一般的偶像蒙泰里尼主教轰然倒塌,出走南美,十几年后变身“牛虻”列瓦雷士先生,重新出现在意大利。身边多了一位吉普赛女郎,绮达。绮达疯狂地爱着牛虻,她在对牛虻的疯狂爱情里找到了生存下去的理由。但是谁都看得出来,牛虻心里始终念念不忘的,还是一直暗恋着的琼玛。说得好听点,牛虻的灵魂只属于革命、信仰和琼玛,其实说穿了,牛虻对于绮达,不过是把她当做无聊时的一个玩偶,一种赤裸裸的玩弄罢了,并没有什么真感情。小说中对于绮达和牛虻在一起时的那些描写,现在想来当然没什么。但是在那样一个年代,一个少不更事的懵懂少年眼里,是很容易看得面红耳赤心跳加速的。真的,绝对不骗你。
还是在上高中时,语文老师曾经把他珍藏的一本《普希金诗集》借给我。印象很深的,有《黑桃皇后》《驿站长》等小说,还有一首叙事长诗,《茨冈》,其实也就是吉普赛人。开头一段是这样的:
今天,他们在河边上过夜,
支起一座座破烂的幕帐.
在露天里,他们睡得安稳,
他们的梦就像自由一样快乐.
他们的大车半围着壁毯,
就在车轮之间拢起篝火;
一家人围着火做晚饭;
马儿就在野地里放牧;
驯熊躺在帐篷外面,
自由自在,不用锁住.
草原上一派热闹景象:
家家户户,和平的忙碌
(明早还要赶一段路),
女人的歌声.孩子的叫声,
叮叮当当,是临时的铁匠炉.
如今,这流浪的人群
笼罩着一片梦乡的安宁,
在寂静的草原里只能听到
狗的吠叫和马的嘶鸣.
处处的篝火都熄灭了,
一切都安静了,只有
一轮明月,高挂天空,
照耀着静悄悄的帐篷.
帐篷里有个老人还没睡,
他一个人坐在火堆跟前,
借着将熄的火炭取暖,
一边向远处的田野眺望,
田野里一片夜雾茫茫.
他那年纪轻轻的女儿
跑到旷野里去玩耍.
她天生活泼,自由惯了,
她会回来的,可夜深了,
一会儿连月儿也会离开
遥远的天空中的云彩;
老人简单的晚饭要冷了,
泽姆菲拉还不见回来.
有一首小提琴曲,相信许多朋友都不会陌生,西班牙作曲家萨拉萨蒂的《流浪者之歌》,也叫《吉普赛之歌》。也正是通过这首小提琴曲,可以感受到吉卜赛人那种火一般的热情,一种野性的美感。
听过《流浪者之歌》的许多个版本。印象较深的,最早是小提琴大师梅纽因演奏的版本,后来是雅莎.海菲茨的演奏,一直以为海菲茨是美国人,后来才知道,他出身于立陶宛。很多人都很推崇德国小提琴家穆特演奏的《流浪者之歌》,但是就我而言,说不清为什么,纯粹是直觉,更喜欢以色列小提琴家伊扎克.帕尔曼演奏的版本——4岁时因患小儿麻痹症成为终身残疾。自幼表现出酷爱音乐的天性,十岁上电台演奏,后进特拉维夫音乐学院学习。1958年曾赴美国参加“埃德。沙利文表演节”演出。移居美国后进朱利亚特音乐学校。
可能首先是由于听到帕尔曼演奏的《辛德勒的名单》的主题曲在前,那段如泣如诉的旋律打动了我,“爱屋及乌”的缘故吧?
前面提到的“吉普赛女郎”,大都出自小说或者音乐作品。而对于许多中国人而言,“吉普赛女郎”究竟长的什么模样,恐怕都离不开两部电影,《巴黎圣母院》和《叶塞尼亚》。
《巴黎圣母院》拍过许多个版本,以前的译名大都是《钟楼怪人》。而我们所熟知的,应该是1956年法国和意大利合拍,让.德拉努瓦导演,艾斯米拉达由吉娜·劳洛勃丽吉达饰演。
很难忘怀吉普赛女郎艾斯米拉达,她的美丽动人,她的热情似火,她的淳朴善良。为了救下诗人甘果瓦而和他“结婚”,不忍心看着因在博娄罗神父的唆使下对她袭击而被受罚的面目丑陋的卡西莫多在太阳底下被暴晒,主动给他送水。对卫队长菲比斯一见钟情,却因他受伤而被冤屈受刑,还是对他念念不忘。到最后反而是面目丑陋却心地善良的卡西莫多,让她感受到了人间真情。
那一段巴黎圣母院广场上的舞蹈,堪称世界电影史上永远的经典。
吉娜·劳洛勃丽吉达,战后复兴时期欧洲出现的首位以性感著称的代表影星,欧洲电影与好莱坞连接的标志性人物。《巴黎圣母院》是她的代表作,而且,她还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著名摄影师和雕塑家。
三十多年前,中国人对于墨西哥电影《叶塞尼亚》的热情,可能会让许多老外都为之瞠目结舌。分别出自欧洲和南美的电影,然而对于吉普赛女郎的描写,美丽热情与善良的性格,叶塞尼亚和艾斯米拉达如出一辙。而且,恰恰就是这两个人物,构成了“吉普赛女郎”在中国人心目中的经典形象,这倒也是一个颇为有趣的文化现象。
叶塞尼亚的扮演者,杰奎琳·安德瑞,出生于墨西哥城,在美国读完中学课程,读书时参加了许多小型的文艺演出活动,因此爱上了表演艺术。返回墨西哥后考入安德列斯·索莱尔艺术学校,仅学了一年便涉足艺坛参加舞台剧的演出。在10部舞台剧中担任小角色后,终于在《一滴蜜》剧中演出成功,被舞台剧评论协会评为最佳女演员。1983年,安德蕾因舞台剧《愿望列车》而再次获得最佳女演员奖。安德蕾于1960年进入影坛,正反角色都曾饰演过,其中以《叶塞尼亚》最为成功。
相信也是许多中国人心目中的“女神”了。
《叶塞尼亚》的故事情节,我想无须我在此饶舌。不过,片中有一段对话,相信能勾起很多人的回忆。
叶塞尼亚:当兵的,你不等我了?你不守信用。
奥斯瓦尔多:我已经等了三天了。
叶塞尼亚:呵呵呵,我没跟你说我要来。那现在,你去哪?
奥斯瓦尔多:我想到你们那去,去找你。非要让你……
叶塞尼亚:怎么?哦,瞧你呀,你要是这么板着脸去,连怀抱的孩子也要吓跑了,哈哈哈。
奥斯瓦尔多:你就是喜欢捉弄人对不对?我可是不喜欢人家取笑我,现在我要教训教训你。
叶塞尼亚:不,不,放开我,放开!……我教训教训你,倒霉蛋。你以为对吉普赛人想怎么着就怎么着,那你就错了。我,我不想再看见你了。听见吗!……怎么他流血了?你这是活该,怪谁呢?怎么你死了?不,你这家伙别这样,求求你把眼睛睁开,你知道,你要是死了我就得去坐牢的。
奥斯瓦尔多:你想杀死我?
叶塞尼亚:是的,是你逼的我。
奥斯瓦尔多:你就这么讨厌我亲你?
叶塞尼亚:只有两厢情愿,才能叫人愉快。如果强迫,只能叫人厌恶。
奥斯瓦尔多:好吧,对不起,我不该这样,可这还是你的错。
叶塞尼亚:我错?
奥斯瓦尔多:你没有发现自己长的很美吗?这能怪我吗?
叶塞尼亚:你要是再来亲我的话,我就砸碎你的脑袋。我们吉普赛人说了算。
奥斯瓦尔多:不,我只想看看你眼睛。
叶塞尼亚:我,我不是来看你眼睛的,你别胡思乱想了。
奥斯瓦尔多:谢谢。
叶塞尼亚:还疼吗?
奥斯瓦尔多:你的手真重,可我心里的创伤比头上的伤还重。没想到我会这么喜欢你。我不象你那么会算命,可我觉得我配的上你。我爱你,吉普赛人。你就这么讨厌我亲你?
叶塞尼亚:只有两厢情愿才是愉快的,如果强迫,只能让人厌恶。
奥斯瓦尔多:好吧,我不该亲你。可那还是你的错!
叶塞尼亚:我错?!!
奥斯瓦尔多:恩,你没发现自己长得很美吗?这能怪我吗?…… 没想到我会这么喜欢你……我爱你,吉普塞人!
叶塞尼亚:奥斯瓦尔多,我们必须分手了……
奥斯瓦尔多:必须分手?!为什么?
叶塞尼亚:我们的人,绝不会答应的!
奥斯瓦尔多:不,我爱你!不论谁,不论什么,都不能把我们分开!
叶塞尼亚:我也爱你!……我爱你!奥斯瓦尔多!
“当兵的,你不等我了?你不守信用。”
相信对于我们而言,一看到这句话,耳边立刻会响起一个熟悉的声音。而这恰恰也是让很多中国观众对这两个“吉普赛女郎”的形象难以忘怀的主要原因。因为在“叶塞尼亚”和“艾斯米拉达”的背后,有一个共同的声音——李梓。
李梓刚刚去世的时候,很多人都在微博上留下了这句话,藉此表达一种由衷的思念。的确,如果没有李梓的声音,那么毫无疑问,这两个“吉普赛女郎”留给我们的形象将是不完整的,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已经浑然一体,密不可分了。相信无论多少年以后,我们还能想起这两个美好的形象,耳边还会想起这同样美丽动人的声音。一位艺术家的创作,无论在她(他)故去多少年以后,还能被人们津津乐道或者深深怀念,试问还有比这更高的褒奖吗?
通过吉娜·劳洛勃丽吉达、杰奎琳·安德瑞和李梓穿越时空的共同的经典演绎,我们了解了吉普赛人。那么,到底什么是吉普赛人?其实对于我们还是十分遥远和陌生的。在这里,不妨从摘引一段资料,也算是比较权威的解释,就此作为本文的结束语。
吉普赛人,人种名。又称茨冈人。茨冈人一说在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叫法,英国人称他们为吉卜赛人,法国人称他们为波西米亚人,西班牙人称他们为弗拉明戈人,俄罗斯人称他们为茨冈人,阿尔巴尼亚人称他们为埃弗吉特人,希腊人称他们为阿金加诺人,伊朗人称他们为罗里人,斯里兰卡人称他们为艾昆塔卡人……而吉普赛人则自称为罗姆(Rom),在吉普赛人的语言中,“罗姆”的原意是“人”。
吉普赛人原住印度西北部,10世纪前后开始外移,遍布世界各洲。吉普赛作为一个天生流浪的民族,内心有着很强的民族性格,他们拒绝其他文化与变化,保守着内心关于流浪的一些浪漫的向往和天生的特质。Bass,并不是用来演绎南欧阳光的爵士;手风琴,不是倾诉雪原的孤独;歌声不会表达更多的无奈与苦难;你听到的永远是一个整体演奏出来的音乐,不能缺少任何部分,每一个人都在用他们的热情与疯狂抒写着他们的精神种属于吉普赛民族的,特别的气质。
起码我自己是这样。
四十年前上高中时,辗转从一位“大朋友”手里,借到过一本《牛虻》,这在当时还是一本“禁书”。其它的都不说了。年轻的亚瑟经历了巨大的幻灭,心中神一般的偶像蒙泰里尼主教轰然倒塌,出走南美,十几年后变身“牛虻”列瓦雷士先生,重新出现在意大利。身边多了一位吉普赛女郎,绮达。绮达疯狂地爱着牛虻,她在对牛虻的疯狂爱情里找到了生存下去的理由。但是谁都看得出来,牛虻心里始终念念不忘的,还是一直暗恋着的琼玛。说得好听点,牛虻的灵魂只属于革命、信仰和琼玛,其实说穿了,牛虻对于绮达,不过是把她当做无聊时的一个玩偶,一种赤裸裸的玩弄罢了,并没有什么真感情。小说中对于绮达和牛虻在一起时的那些描写,现在想来当然没什么。但是在那样一个年代,一个少不更事的懵懂少年眼里,是很容易看得面红耳赤心跳加速的。真的,绝对不骗你。
还是在上高中时,语文老师曾经把他珍藏的一本《普希金诗集》借给我。印象很深的,有《黑桃皇后》《驿站长》等小说,还有一首叙事长诗,《茨冈》,其实也就是吉普赛人。开头一段是这样的:
今天,他们在河边上过夜,
支起一座座破烂的幕帐.
在露天里,他们睡得安稳,
他们的梦就像自由一样快乐.
他们的大车半围着壁毯,
就在车轮之间拢起篝火;
一家人围着火做晚饭;
马儿就在野地里放牧;
驯熊躺在帐篷外面,
自由自在,不用锁住.
草原上一派热闹景象:
家家户户,和平的忙碌
(明早还要赶一段路),
女人的歌声.孩子的叫声,
叮叮当当,是临时的铁匠炉.
如今,这流浪的人群
笼罩着一片梦乡的安宁,
在寂静的草原里只能听到
狗的吠叫和马的嘶鸣.
处处的篝火都熄灭了,
一切都安静了,只有
一轮明月,高挂天空,
照耀着静悄悄的帐篷.
帐篷里有个老人还没睡,
他一个人坐在火堆跟前,
借着将熄的火炭取暖,
一边向远处的田野眺望,
田野里一片夜雾茫茫.
他那年纪轻轻的女儿
跑到旷野里去玩耍.
她天生活泼,自由惯了,
她会回来的,可夜深了,
一会儿连月儿也会离开
遥远的天空中的云彩;
老人简单的晚饭要冷了,
泽姆菲拉还不见回来.
有一首小提琴曲,相信许多朋友都不会陌生,西班牙作曲家萨拉萨蒂的《流浪者之歌》,也叫《吉普赛之歌》。也正是通过这首小提琴曲,可以感受到吉卜赛人那种火一般的热情,一种野性的美感。
听过《流浪者之歌》的许多个版本。印象较深的,最早是小提琴大师梅纽因演奏的版本,后来是雅莎.海菲茨的演奏,一直以为海菲茨是美国人,后来才知道,他出身于立陶宛。很多人都很推崇德国小提琴家穆特演奏的《流浪者之歌》,但是就我而言,说不清为什么,纯粹是直觉,更喜欢以色列小提琴家伊扎克.帕尔曼演奏的版本——4岁时因患小儿麻痹症成为终身残疾。自幼表现出酷爱音乐的天性,十岁上电台演奏,后进特拉维夫音乐学院学习。1958年曾赴美国参加“埃德。沙利文表演节”演出。移居美国后进朱利亚特音乐学校。
可能首先是由于听到帕尔曼演奏的《辛德勒的名单》的主题曲在前,那段如泣如诉的旋律打动了我,“爱屋及乌”的缘故吧?
前面提到的“吉普赛女郎”,大都出自小说或者音乐作品。而对于许多中国人而言,“吉普赛女郎”究竟长的什么模样,恐怕都离不开两部电影,《巴黎圣母院》和《叶塞尼亚》。
《巴黎圣母院》拍过许多个版本,以前的译名大都是《钟楼怪人》。而我们所熟知的,应该是1956年法国和意大利合拍,让.德拉努瓦导演,艾斯米拉达由吉娜·劳洛勃丽吉达饰演。
很难忘怀吉普赛女郎艾斯米拉达,她的美丽动人,她的热情似火,她的淳朴善良。为了救下诗人甘果瓦而和他“结婚”,不忍心看着因在博娄罗神父的唆使下对她袭击而被受罚的面目丑陋的卡西莫多在太阳底下被暴晒,主动给他送水。对卫队长菲比斯一见钟情,却因他受伤而被冤屈受刑,还是对他念念不忘。到最后反而是面目丑陋却心地善良的卡西莫多,让她感受到了人间真情。
那一段巴黎圣母院广场上的舞蹈,堪称世界电影史上永远的经典。
吉娜·劳洛勃丽吉达,战后复兴时期欧洲出现的首位以性感著称的代表影星,欧洲电影与好莱坞连接的标志性人物。《巴黎圣母院》是她的代表作,而且,她还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著名摄影师和雕塑家。
三十多年前,中国人对于墨西哥电影《叶塞尼亚》的热情,可能会让许多老外都为之瞠目结舌。分别出自欧洲和南美的电影,然而对于吉普赛女郎的描写,美丽热情与善良的性格,叶塞尼亚和艾斯米拉达如出一辙。而且,恰恰就是这两个人物,构成了“吉普赛女郎”在中国人心目中的经典形象,这倒也是一个颇为有趣的文化现象。
叶塞尼亚的扮演者,杰奎琳·安德瑞,出生于墨西哥城,在美国读完中学课程,读书时参加了许多小型的文艺演出活动,因此爱上了表演艺术。返回墨西哥后考入安德列斯·索莱尔艺术学校,仅学了一年便涉足艺坛参加舞台剧的演出。在10部舞台剧中担任小角色后,终于在《一滴蜜》剧中演出成功,被舞台剧评论协会评为最佳女演员。1983年,安德蕾因舞台剧《愿望列车》而再次获得最佳女演员奖。安德蕾于1960年进入影坛,正反角色都曾饰演过,其中以《叶塞尼亚》最为成功。
相信也是许多中国人心目中的“女神”了。
《叶塞尼亚》的故事情节,我想无须我在此饶舌。不过,片中有一段对话,相信能勾起很多人的回忆。
叶塞尼亚:当兵的,你不等我了?你不守信用。
奥斯瓦尔多:我已经等了三天了。
叶塞尼亚:呵呵呵,我没跟你说我要来。那现在,你去哪?
奥斯瓦尔多:我想到你们那去,去找你。非要让你……
叶塞尼亚:怎么?哦,瞧你呀,你要是这么板着脸去,连怀抱的孩子也要吓跑了,哈哈哈。
奥斯瓦尔多:你就是喜欢捉弄人对不对?我可是不喜欢人家取笑我,现在我要教训教训你。
叶塞尼亚:不,不,放开我,放开!……我教训教训你,倒霉蛋。你以为对吉普赛人想怎么着就怎么着,那你就错了。我,我不想再看见你了。听见吗!……怎么他流血了?你这是活该,怪谁呢?怎么你死了?不,你这家伙别这样,求求你把眼睛睁开,你知道,你要是死了我就得去坐牢的。
奥斯瓦尔多:你想杀死我?
叶塞尼亚:是的,是你逼的我。
奥斯瓦尔多:你就这么讨厌我亲你?
叶塞尼亚:只有两厢情愿,才能叫人愉快。如果强迫,只能叫人厌恶。
奥斯瓦尔多:好吧,对不起,我不该这样,可这还是你的错。
叶塞尼亚:我错?
奥斯瓦尔多:你没有发现自己长的很美吗?这能怪我吗?
叶塞尼亚:你要是再来亲我的话,我就砸碎你的脑袋。我们吉普赛人说了算。
奥斯瓦尔多:不,我只想看看你眼睛。
叶塞尼亚:我,我不是来看你眼睛的,你别胡思乱想了。
奥斯瓦尔多:谢谢。
叶塞尼亚:还疼吗?
奥斯瓦尔多:你的手真重,可我心里的创伤比头上的伤还重。没想到我会这么喜欢你。我不象你那么会算命,可我觉得我配的上你。我爱你,吉普赛人。你就这么讨厌我亲你?
叶塞尼亚:只有两厢情愿才是愉快的,如果强迫,只能让人厌恶。
奥斯瓦尔多:好吧,我不该亲你。可那还是你的错!
叶塞尼亚:我错?!!
奥斯瓦尔多:恩,你没发现自己长得很美吗?这能怪我吗?…… 没想到我会这么喜欢你……我爱你,吉普塞人!
叶塞尼亚:奥斯瓦尔多,我们必须分手了……
奥斯瓦尔多:必须分手?!为什么?
叶塞尼亚:我们的人,绝不会答应的!
奥斯瓦尔多:不,我爱你!不论谁,不论什么,都不能把我们分开!
叶塞尼亚:我也爱你!……我爱你!奥斯瓦尔多!
“当兵的,你不等我了?你不守信用。”
相信对于我们而言,一看到这句话,耳边立刻会响起一个熟悉的声音。而这恰恰也是让很多中国观众对这两个“吉普赛女郎”的形象难以忘怀的主要原因。因为在“叶塞尼亚”和“艾斯米拉达”的背后,有一个共同的声音——李梓。
李梓刚刚去世的时候,很多人都在微博上留下了这句话,藉此表达一种由衷的思念。的确,如果没有李梓的声音,那么毫无疑问,这两个“吉普赛女郎”留给我们的形象将是不完整的,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已经浑然一体,密不可分了。相信无论多少年以后,我们还能想起这两个美好的形象,耳边还会想起这同样美丽动人的声音。一位艺术家的创作,无论在她(他)故去多少年以后,还能被人们津津乐道或者深深怀念,试问还有比这更高的褒奖吗?
通过吉娜·劳洛勃丽吉达、杰奎琳·安德瑞和李梓穿越时空的共同的经典演绎,我们了解了吉普赛人。那么,到底什么是吉普赛人?其实对于我们还是十分遥远和陌生的。在这里,不妨从摘引一段资料,也算是比较权威的解释,就此作为本文的结束语。
吉普赛人,人种名。又称茨冈人。茨冈人一说在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叫法,英国人称他们为吉卜赛人,法国人称他们为波西米亚人,西班牙人称他们为弗拉明戈人,俄罗斯人称他们为茨冈人,阿尔巴尼亚人称他们为埃弗吉特人,希腊人称他们为阿金加诺人,伊朗人称他们为罗里人,斯里兰卡人称他们为艾昆塔卡人……而吉普赛人则自称为罗姆(Rom),在吉普赛人的语言中,“罗姆”的原意是“人”。
吉普赛人原住印度西北部,10世纪前后开始外移,遍布世界各洲。吉普赛作为一个天生流浪的民族,内心有着很强的民族性格,他们拒绝其他文化与变化,保守着内心关于流浪的一些浪漫的向往和天生的特质。Bass,并不是用来演绎南欧阳光的爵士;手风琴,不是倾诉雪原的孤独;歌声不会表达更多的无奈与苦难;你听到的永远是一个整体演奏出来的音乐,不能缺少任何部分,每一个人都在用他们的热情与疯狂抒写着他们的精神种属于吉普赛民族的,特别的气质。
-
豆友219365429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0-11-03 19:4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