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抗战遗迹之旅:横穿两镇,止步银山
最近以来,一直在寻访昌平一带的抗战遗迹。在八年抗战之中,昌平可谓是无处不战场,南口、上庄、香屯、白羊城……处处皆是英雄之地。穿过昌平兴寿和延寿两个镇的平绥铁路(京包铁路),曾经是平西抗日根据地和平北抗日根据地的分界线。记得一位昌平的老者说:“银山塔林幸亏是在深山里,这才没被战火破坏。”
由于安四路与京包铁路有多处重合,当年抗日同盟军也曾沿着这条路北上察哈尔,所以决定在8月20日周末之际,从昌平兴寿镇徒步穿越到铁壁银山,沿途探访抗战旧事。三年前曾去过那里,倘佯于塔林之间,颇觉禅家的飘逸,可惜没有和抗战挂起钩来。
从兴寿启程不久,很快进入山区,整条公路都是在山体上蜿蜒前伸,一路望去满眼都是绿色,群山苍翠葱郁。路两旁的山石中灌木丛生,居然有很多枣树,树根完全是扎在石头缝里,其生命力之强实在令人感慨。
此刻成串的大枣已经挂满枝头,青绿中泛起微红,估计不久就会被沿途过客采摘一空。询问路边打核桃的老者,老者只说昌平很多地方都打过仗,以前还有村民在山里拾到过西北军用的大刀。更详细的,就不知道了。
在山林之中,方寸之地都是一个小世界。就在一片青枝绿叶之间,一场杀戮悄然展开——一面蜘蛛网挡住去路,一只硕大的蜘蛛,正在吞噬刚刚捕获的比它自身要硕大几倍的猎物——一只肥大的蝉。
经过一个多小时的上行,抵达牛蹄岭,这里已经是延寿镇的地界。向对面的山坳望去,那里一马平川,一所农家院度假村在林荫之中若隐若现,独行于荒野之间,远眺山村野店,心中既充满隐士的静谧,也极有游侠的豪气。
走近时,意外发现青山如醉、碧空如洗、云影徘徊,竟然尽收于农家院木屋的一扇窗户之中,实在是可遇不可求的一处奇趣之景。向几处度假村的老板询问附近的抗战事迹,他们也只是泛泛地说这里曾经打过仗。得不到更多的故事,但看眼前的山形地貌,确实是打伏击战的好阵地。
渐渐有些灰心了,开始注意到路边的景色。正所谓“有心寻佛,处处是佛”,寻找美景亦是如此。在一片阴影之中,偶然发现一丛马齿苋,而且开出好几朵红色的小花。虽然只有米粒大小,但仍然显出一派生机。不由得想起一首古诗——“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路边偶尔会见到零散的农家,在山坡两旁开出小块的田地,大多种的是玉米和果树,可是这片地例外——种的居然是谷子,在北京还是第一次见到。谷穗虽然依旧是碧绿的,但已经沉甸甸地压弯了秸秆,让人实实在在地看到了丰收的感觉。偶然遇到一位村民,说上世纪七十年代这里还有警戒铁路线的日军留下的碉堡,但现在连地基都找不到了。时间会抹平一切,但能抹平一场浩劫吗?
在九曲十八弯的山间公路上经过一上午加一中午的徒步,下午两点抵达湖门村,那里是铁壁银山的门户,山景全貌已经隐约可见。湖门板栗在北京是有名的,在村口迎面就遇到了一棵巨大的板栗树,仰头仔细看,啥叫“参天”?这棵板栗树就是答案!走遍湖门,再也没见过比这更大的板栗树,堪称是“板栗树王”了。比起张艺谋的那棵山楂树,应是不遑多让吧?
在湖门,处处都是板栗树林,给人的印象不是栗树林在村中,而是村子在栗树林中。这棵大板栗树已经枯死了,但横卧于地峥嵘犹在,前面恰好有一片成荫的栗园,名副其实是“病树前头万木春”。
人有人运,地有地运,似乎板栗树就适合长在湖门。这还是一棵树苗呢,居然也已经硕果累累。虽然赏景有违此行的初衷,但何尝不是另一种收获?
在湖门,板栗树与核桃树往往种在一起,同生共长,如果不看果实,光看叶子,还真有点儿傻傻分不清楚。村民房前屋后,常常会看到几棵高大的核桃树。
八月时节,板栗挂在枝头依旧青涩,如同碧绿的刺猬球。核桃却已经开始成熟,青绿的外皮渐渐变成黑褐色,过几天就可以采摘了。
横穿两镇,最少见的树是什么?海棠,一整天的徒步居然只看到一棵,卓荦不群地与成片的枣树、核桃树、板栗树做伴,不知是孤芳自赏,还是特立独行?
穿过湖门,铁壁银山在望。由于山石呈黑褐色,坚硬如铁,再加上冬天下雪时遍山如银,因此而得名。这次除了爬山,心里一直念念不忘那片辽代塔林,这可是北方最大的塔林啊!唐代高僧隐峰大师是这里的开山祖师,辽代这里是佛教的一大名山,当年的法华寺、延寿寺统辖着72庵的下院,号称“北有银山,南有金山”的香火鼎盛之地。
然而,门卫大爷的一句话,把我浇了个透心凉——“维修期间,禁止入内”。无奈只得打开手机,回味三年前的塔林照片了。
自古以来,铁壁银山便是“燕平八景”之一,当年山顶上有没有落下过炮弹呢?然而,无人知晓,包括附近的村民。但有人告诉我,当年八路军曾经挺进十三陵,与日军进行过多次战斗。十三陵,距离铁壁银山仅有五公里,相当于我徒步一个小时的脚程。
不过,恰好在这里遇到了一群远道而来的骑行客,大家彼此都是驴友,不免表扬与自我表扬相结合,真心赞扬对方是“牛人”,互相拍照留影。“骑驴”们展开队旗,满脸都是自豪的表情,如同刚刚在里约获胜的女排。
虽然大家都被拦阻在山门之外,人人都没有达到此行的目的,但各自谈起一路的感受,不禁心结渐渐消除。能够寄兴于山野之间,对现代人而言已是奢求,更何况无论是徒步或骑行,追求的都是那份登山临水、飒踏远行、古道西风的快意,这种感觉在一天的跋涉中已经心领神会,那么又何须为止步于银山而遗憾呢?
图文作者为联创空间记者、锐目霞客米格,转载请注明,更多内容请搜索公众号“真实的力量”。
![]() |
由于安四路与京包铁路有多处重合,当年抗日同盟军也曾沿着这条路北上察哈尔,所以决定在8月20日周末之际,从昌平兴寿镇徒步穿越到铁壁银山,沿途探访抗战旧事。三年前曾去过那里,倘佯于塔林之间,颇觉禅家的飘逸,可惜没有和抗战挂起钩来。
![]() |
从兴寿启程不久,很快进入山区,整条公路都是在山体上蜿蜒前伸,一路望去满眼都是绿色,群山苍翠葱郁。路两旁的山石中灌木丛生,居然有很多枣树,树根完全是扎在石头缝里,其生命力之强实在令人感慨。
![]() |
此刻成串的大枣已经挂满枝头,青绿中泛起微红,估计不久就会被沿途过客采摘一空。询问路边打核桃的老者,老者只说昌平很多地方都打过仗,以前还有村民在山里拾到过西北军用的大刀。更详细的,就不知道了。
![]() |
在山林之中,方寸之地都是一个小世界。就在一片青枝绿叶之间,一场杀戮悄然展开——一面蜘蛛网挡住去路,一只硕大的蜘蛛,正在吞噬刚刚捕获的比它自身要硕大几倍的猎物——一只肥大的蝉。
![]() |
经过一个多小时的上行,抵达牛蹄岭,这里已经是延寿镇的地界。向对面的山坳望去,那里一马平川,一所农家院度假村在林荫之中若隐若现,独行于荒野之间,远眺山村野店,心中既充满隐士的静谧,也极有游侠的豪气。
![]() |
走近时,意外发现青山如醉、碧空如洗、云影徘徊,竟然尽收于农家院木屋的一扇窗户之中,实在是可遇不可求的一处奇趣之景。向几处度假村的老板询问附近的抗战事迹,他们也只是泛泛地说这里曾经打过仗。得不到更多的故事,但看眼前的山形地貌,确实是打伏击战的好阵地。
![]() |
渐渐有些灰心了,开始注意到路边的景色。正所谓“有心寻佛,处处是佛”,寻找美景亦是如此。在一片阴影之中,偶然发现一丛马齿苋,而且开出好几朵红色的小花。虽然只有米粒大小,但仍然显出一派生机。不由得想起一首古诗——“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 |
路边偶尔会见到零散的农家,在山坡两旁开出小块的田地,大多种的是玉米和果树,可是这片地例外——种的居然是谷子,在北京还是第一次见到。谷穗虽然依旧是碧绿的,但已经沉甸甸地压弯了秸秆,让人实实在在地看到了丰收的感觉。偶然遇到一位村民,说上世纪七十年代这里还有警戒铁路线的日军留下的碉堡,但现在连地基都找不到了。时间会抹平一切,但能抹平一场浩劫吗?
![]() |
在九曲十八弯的山间公路上经过一上午加一中午的徒步,下午两点抵达湖门村,那里是铁壁银山的门户,山景全貌已经隐约可见。湖门板栗在北京是有名的,在村口迎面就遇到了一棵巨大的板栗树,仰头仔细看,啥叫“参天”?这棵板栗树就是答案!走遍湖门,再也没见过比这更大的板栗树,堪称是“板栗树王”了。比起张艺谋的那棵山楂树,应是不遑多让吧?
![]() |
在湖门,处处都是板栗树林,给人的印象不是栗树林在村中,而是村子在栗树林中。这棵大板栗树已经枯死了,但横卧于地峥嵘犹在,前面恰好有一片成荫的栗园,名副其实是“病树前头万木春”。
![]() |
人有人运,地有地运,似乎板栗树就适合长在湖门。这还是一棵树苗呢,居然也已经硕果累累。虽然赏景有违此行的初衷,但何尝不是另一种收获?
![]() |
在湖门,板栗树与核桃树往往种在一起,同生共长,如果不看果实,光看叶子,还真有点儿傻傻分不清楚。村民房前屋后,常常会看到几棵高大的核桃树。
![]() |
八月时节,板栗挂在枝头依旧青涩,如同碧绿的刺猬球。核桃却已经开始成熟,青绿的外皮渐渐变成黑褐色,过几天就可以采摘了。
![]() |
横穿两镇,最少见的树是什么?海棠,一整天的徒步居然只看到一棵,卓荦不群地与成片的枣树、核桃树、板栗树做伴,不知是孤芳自赏,还是特立独行?
![]() |
穿过湖门,铁壁银山在望。由于山石呈黑褐色,坚硬如铁,再加上冬天下雪时遍山如银,因此而得名。这次除了爬山,心里一直念念不忘那片辽代塔林,这可是北方最大的塔林啊!唐代高僧隐峰大师是这里的开山祖师,辽代这里是佛教的一大名山,当年的法华寺、延寿寺统辖着72庵的下院,号称“北有银山,南有金山”的香火鼎盛之地。
![]() |
然而,门卫大爷的一句话,把我浇了个透心凉——“维修期间,禁止入内”。无奈只得打开手机,回味三年前的塔林照片了。
![]() |
自古以来,铁壁银山便是“燕平八景”之一,当年山顶上有没有落下过炮弹呢?然而,无人知晓,包括附近的村民。但有人告诉我,当年八路军曾经挺进十三陵,与日军进行过多次战斗。十三陵,距离铁壁银山仅有五公里,相当于我徒步一个小时的脚程。
![]() |
不过,恰好在这里遇到了一群远道而来的骑行客,大家彼此都是驴友,不免表扬与自我表扬相结合,真心赞扬对方是“牛人”,互相拍照留影。“骑驴”们展开队旗,满脸都是自豪的表情,如同刚刚在里约获胜的女排。
![]() |
虽然大家都被拦阻在山门之外,人人都没有达到此行的目的,但各自谈起一路的感受,不禁心结渐渐消除。能够寄兴于山野之间,对现代人而言已是奢求,更何况无论是徒步或骑行,追求的都是那份登山临水、飒踏远行、古道西风的快意,这种感觉在一天的跋涉中已经心领神会,那么又何须为止步于银山而遗憾呢?
![]() |
图文作者为联创空间记者、锐目霞客米格,转载请注明,更多内容请搜索公众号“真实的力量”。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