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舍离中的禅意

日本杂物管理咨询师山下英子《断舍离》传达的不仅是现代人的生活物质整理术,更是一本饱含禅意的心灵整理术。 让我们与事物的关联中,通过断绝不需要的东西(断),舍弃多余的废物(舍),脱离对物品的执着(离),由表及里地找寻内心的舒适点,清空杂念,过简单清爽的生活,享受自由舒适的人生。 在这个产能过剩的时代,琳琅满目物品加上充满诱惑力的文案广告无时不刻地入眼入耳,我们时刻和自己的内心博弈,取与舍之间消耗着我们的精气神。 在我们与事物的单向选择中,映射我们内心的所思所想。 清晨醒来,面对这满满的衣橱而茫然四顾,今天的party穿哪身抢眼球而不浮夸?今天semina穿哪身庄重而又不失优雅?今天的date穿哪身俏皮可爱? 对,我们总在多路径选择中犯难。 这些悄然安放在衣橱的衣服,本不是因为它的功能而存在,而是因为咋看一眼的欢喜,因为买买买带来的瞬时快乐。 不需要却难以割舍,根本在于没有对物品的功能加以明晰,在纷繁的选择中扰乱精准识别的能力。找准靶心,让每一次选择更加轻盈高效,成了我们不可逃避的课题。 书中提及三种扔不掉东西的人,一是逃避现实型——不愿待在家;二是执着过去型——对过去幸福时光的留恋;三是担忧未来型——致力于投资未来的不安因素。 曾经,我数以执着过去型的一类,说不清过往的时光哪里好,只是在时光的流逝中忘却了昔日的痛苦与不快,总是沉溺于对过往的留恋。本科的自由自主让我留恋中学的埋头苦读踏实,研究生期间的小团体学习氛围让我留恋本科时大班级的热闹,学习时想工作,工作了想重返校园。 我似乎和当下的处境做着抗争,当然,自己的境遇也每况愈下。 在作出选择,没有全神贯注地投入自己的决定,而是心猿意马,只会让我们的心智与精力无限弥散。 中学时,我们学习了压强,它是物体所受的压力与受力面积之比。压强可以是我们的心智、IQ、EQ等,当我们的精力在固定值时,我们所关注面越大,我们心智、IQ、EQ就不断地变小,对重要事务的投入的精准度被削减。 从小,我们接受的是中国式的教育,大部分个体的知识输入远大于输出实践。 我们对于生活中的接受、获得、拥有等“加法”运算得心应手,对于生活中的拒绝、失去、落空等“减法”运算心神懊恼。 然而,趋使我们改变的是从加法生活向减法生活的转变,用行动带给心灵变化,心灵获得改变后的饱足感为行动的持续性蓄力。 面对无从下手的衣橱,我们对自己的身高、身材、年龄、脸型、职业对衣柜请进整理,留下的每一件都是让你怦然心动的。 通过理清“我”和物品的关系,将只有对当下的自己合适且必需,确实在用的东西,留在自己的空间。同时,进行时时更新,对物的处置处于动态管理之中。 通过断舍离不断筛选物品的训练,逐渐了解自己,从而更清楚地判断自己准确的自我形象。 去年,刚读完山下英子《断舍离》,突然有感,这些年,我一直穿着过时、舒适感欠佳、不喜欢却又没舍得扔掉的衣服,一直选择抱怨而不反思自己,一直在郁郁不安却不付出行动,原来是这么糟糕。 读完《断舍离》,开始整理自己的衣橱,一件一件地剔除,近一年的时间,我三次整理自己的衣柜,扔掉了近200件衣服,建立了自己的胶囊衣柜,留下了都是会穿、经常穿、穿的得体的衣服。 行动上的改变带来了心灵和意识的改变,在选定目标后,我用行动来实现目标,而不再是自怨自艾。慢慢地,我找到了走进自己的法则,也找到了自己喜欢的自己。 人类最大的罪是不快活,让人变得快活是让一切变好的先决条件。了解自己,放下过去的自己,就能发挥出自己的潜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