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长江图》导演杨超:《长江图》对中国文化很真诚,包含中国人的文化密码
《长江图》作为唯一入围主竞赛单元的华语电影,最终获第66届柏林电影节最佳摄影银熊奖。今天,我们很开心可以和《长江图》的导演杨超面对面,聊聊《长江图》和它身上的文化密码。
杨超:影像是理性的,但它的核心是感性的。
初见杨超导演,除去本身的导演气场外,他给人最大的感觉就是文学气质。他的办公室有三个书架,满满当当都是和电影、文学相关的书籍,而三个书架的颜色则是红、白、蓝。谈到这次柏林电影节选中《长江图》作为主竞赛单元影片,他认为主办方做出这个决定需要一定的勇气,因为《长江图》并不是三大电影节历年选中国影片的固定视角。
《长江图》在2005年就已经获得戛纳的创投支持,之后又相继获得鹿特丹电影节HBF、法国南方基金、香港国际电影节HAF、台湾金马影展四大创投支持。但是导演杨超并没有马上动笔写《长江图》的剧本,谈到这个问题时,他说获得创投的时候,《长江图》只有一个几千字的梗概,是个不大完善的创意,他还没有想到剧本要怎么写会好一些。所以,他在2005-2008年的几年间,除去拍摄两个别的项目外,他没有动笔,但是为《长江图》堪了几次景,为剧本的创作积累前期的一些感性认识。《长江图》的剧本最终历时3年,他阐明,由于《长江图》的剧本容量很庞大,涉及很多的转场,还要将时间跨度融合进去,前期对于江上生活的了解是必要的。在他眼里,心中无物,剧本没法动笔。
而提及作为大学教授,个人的教学经历是否和创作也有关系时,他认为教学是他生活的一部分,是一个放电的过程,而关于《长江图》的构思主要还是来源于他平时的阅读、旅行以及对于事物的个人看法和态度。教学于他是一个理性的过程,而电影是很感性的。导演创造的影像很理性,但是它的核心是很感性的。这个核是和导演的生命体验很密切的东西,如果没有核,就没有灵魂。他认为自己就是不教学,也会是一个一直读书的读书人。
《长江图》预计会于今年4-5月期间在院线和观众见面,作为导演的他还是希望排片书可以多一些,在拍摄地区沿岸的一些城市会有一些排片比率。
杨超说,不管大家是否能够理解《长江图》,但是它作为电影的美感就在那里,对于长江的感觉也会在那里。
1.有人说长江图剧情割裂,认为这是它前后分期拍摄的关系,您是怎么想的?
我认为,一部电影的拍摄期间分期拍摄是很正常的现象,毕竟长江图是一部这么大的电影,很多电影也有跨越季节、场景的拍摄,这些都是会中途停机再次拍摄的,时隔一年再去拍摄在工艺和技术上是不会有影响的。我们花这么多钱去拍一部艺术电影,很多人会认为我们都疯掉了。后来拍着就没钱了,就得停机去找钱,索性演员和团队都很支持我们,等着我们。在德国做完公映,有观众反映剧情割裂,我觉得不是因为分期拍摄造成的。这个故事本身就不是一个类型片,如果你用传统的眼光去期待它,那它整个片子看起来都是割裂的。另外,因为《长江图》奇特的时间结构和叙事模式也可能是导致他们有割裂感觉的原因。而剧情上,男女主人公各自在一个时空里不停地逆向对方走去,每一次的场景跳跃都是很难联系起来的,都是一种亦真亦幻的魔幻效果,这也是这部电影最大的魅力,因为它本身就不是按照类型片的顺序去讲故事。
2.感觉影片剧情结构很符合赫拉克利特的那句话: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
对于很多有感受能力的人面对河流时都是有不同感受的。赫拉克利特面对河流时说出这句话,而中国先贤面对长江时会说“逝者如斯,不舍昼夜”,“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朝辞白帝彩云间”……在这里面有共通的东西,河流于人类,它不单是水流还是时间的流逝。而《长江图》,我基于自己的感性感触,产生了对河流的一些思想,虽然没有直接受到那句话的影响,但是他的那句话确实是一句很精彩的总结。我想,一个作品最开始的启发,肯定不会是这么理性的东西,而是很感性的东西。生命体验本身就不是理性的体验。
3.用crosscurrent作为影片英文名是否有一些深意?
最主要还是指水流的逆流,还有影片里时间的结构。而观众的观感上最大的特征就是有做梦一样的效果,这个感觉是发生在长江这条河流上的,就像水流冲击过程中的互相融合一样,这种融合则像影片中的这对情侣不断相遇不断分开的过程。
4.“在一个男人20天的航程里,观众跟着他看到一个女人20年的颠沛流离”,您对于女性主义者的想法?
中国男性经过这些年的压抑,基因可能有所退化,我认为中国女性的基因是优于中国男性的,这是我一直的一个观点,虽然听起来很怪异。男性承受了中国历史很多的负面东西,女性在历史上虽然是弱势群体和受害者,正因如此她们的基因和灵魂受到的浸染比较小,男性似乎是中国历史的受益者,其实不然。在中国,人的优秀品质,勇敢善良聪明以及强大的意志力,在历史上大多表现在女性身上,只是在中国,女性容易被历史遗忘。
长江是一个女性气质感觉的载体,所以即便我有这个女性主义的观念,这个电影也要适应这个文化才行。电影艺术才是第一的,我们选择的时间空间,长江决定了我们可以这样表达观点。(可以理解为她20年的颠沛流离,也符合中国女性在历史上承受的苦难吧。)
《长江图》是一个丰富的主题曲,它没有什么中心思想,但是它有很多层含义在里面,这层解读是挺合情合理的。
5.莱茵河于德国人就像咱们中国人的长江,在跨文化时,如何看待文化共鸣和文化差异下的对《长江图》的理解和误读的看法?
能够跨越文化藩篱的就是艺术,长江图里有很多生活细节、故事细节、文化细节、感情细节,这是属于中国人的细节,外国人肯定很难去读懂这些细节。就像我们去看科隆大教堂,巴黎圣母院,也觉得很棒,但是,那些对于内在文化我们可能很难理解,但是那种美感跨越了文化可以让大家感受到。我其实也没有奢望外国人去完全理解《长江图》里面的文化信息,这是一部中国的电影。如果我为了让所有人都去理解而把它做得没有中国的文化细节,长江图会变成一个对中国人不真诚的作品,而能够真正理解这部作品的就是中国人。
我们会把长江视为母亲河而不是父亲河,这就是属于我们文化基因的密码,所以只有中国人有可能都懂。如果想让所有外国人都懂,可能就要简化成类型的东西,不那么深刻复杂的东西,如果这样,它本身的艺术魅力也就没有了,变成一个为了让别人懂而做的宣传片。《长江图》的问题就在于它不会是一个宣传片,它是属于中国文化的一个艺术品。是对中国人、中国的文化、中国的传统负责的东西。他真诚地来自中国,一定会给中国有一定的宣传作用。
在柏林的时候,观众看完《长江图》走出影院说了这么些话:“对我来说很多地方都难以理解,但是我觉得我就是影片中的那个男人。”“我完全不知道导演要说什么,但是我超爱这个电影。”
文化间的藩篱是会正常存在的,影像的魅力恰恰可以跨越文化。这也说明很多好的电影是不需要依靠戏剧性、对白等的因素去打动观众的,它可以靠艺术本身的东西去吸引观众。
6.诗歌化的影像表达,是否达到您个人对于长江最早的诉求?
影像本身的诗意不来自于船长的诗人身份,而是来自于影像本身的诗意,我们用一种非常魔幻的方式,最大信息量细节地拍摄这个河流。当我们拍摄河流时把它看成时间,长江不但是一条空间河流也是一条时间河流,这件事我是当作一个事实来拍的。我们对于长江的拍摄方式,就会给人带来很诗意的感觉,这个效果是影像带来的。
与其说《长江图》是一个诗的电影,不如说是一个更全面更深刻地体现中国文化气质的东西。它是一个传统文化气质的电影,诗意只是其中的一个层面。
中国文艺片很多走的是伪纪录片的道路,表现中国表层现实的东西,最后导致西方看中国电影形成了一个固定的角度,他们会觉得中国电影画面里的东西都很惨,很破。《长江图》可以得到关注很大程度来自于它没有停留于中国的表层现实上,它展现了东方视觉的魅力,在他们看来就好像有一种崭新的艺术电影出现了,这是我们这个电影最大的意义。第一次有人因为这个片子觉得中国电影原来可以这样,美。很少有人用这个词来形容中国电影,这也是现在为什么大家期待比较高的原因。
7.用胶片拍摄,你主要的想法是什么?
这个是我和摄影李屏宾一起讨论的结果,我们在胶片和数字上是没有分歧的。李屏宾说他最擅长用胶片拍摄,并且他对于胶片和数字的分析很合理和准确的。在长江上拍摄需要很大的光比,光比的宽容度很高,色彩的宽容度也需要很大。当时的胶片是远远超过数字的效果,为了更好的影像效果,我们选择胶片拍摄。
8.听说之前影片有很多长镜头的设计,但是后来实际拍摄中减少了很多长镜头的运用,您个人眼里长镜头是什么?
长镜头有很神奇的魅力,好像时间没有停止一直延续下去,但是每一个拍摄长镜头的人都会受限制于条件和时空,在长江上拍摄,两条船并行拍摄,对于水流的控制,两个船位置的控制,这里面的复杂程度很高,我们就是在我们的能力范围内,尽量做到将镜头拍长,不是为了拍长镜头,而是为了在一个镜头里容纳更多的调度,变换。在条件因素限制的情况下,我们就放弃长镜头了。
9.现在中国的电影类型化严重,你说中国观众要先把类型片看饱了,才会对艺术片有更大的需求,你个人怎么看待中国目前的类型片和艺术电影?
我欢迎类型片,我不单是个拍艺术电影的导演,我也看很多类型片,电锯惊魂、纸牌屋我都看。好的东西大家都会去看,类型片是有趣味性的,它也是一种电影。虽然说中国目前的一些电影品格在下降,但是这是一个电影发展上的必经之路,这是一个暂时的阶段,观众对于类型片的需求存在,观众没有吃饱,资本又在运作,资本和观众在这里是没有责任的。这个时代很多元化,生活很多元化艺术同样也是。只要是目前这个市场发展下去,市场自然会做出更多的选择。
10.近年独立电影有更蓬勃发展的势头,艺术片电影导演自编自导也成为必然。
艺术电影中这种现象是常态,在艺术电影中导演和编剧合作的情况确实很少,侯孝贤导演是一个例外。大部分艺术片导演都是自己操刀,这个也算是艺术电影的一种传统,它本身就是作者倾向。叙事的类型化和模式化戏剧性在艺术电影中没有什么占比,艺术电影里面需要的更多独特的体验、结构以及叙事方法,这些只有亲手操刀才能在表现影像时,有更好的效果。而商业片领域则导演和编剧分工合作的现象是很普遍的,反而是导演写剧本的情况是少之又少的。
11.对新生代的编剧创作者们的建议?
如果想面对更多的观众,就无法回避类型片的创作。如果创作人本人可以对几年来成功的类型片有一个精准的判断的话,离写得好就不远了。有的电影靠演员、靠导演、而有时候成功是因为创作人的剧作本身对于市场、观众的判断很准确,抓住了观众的心。在这个层面上,可以多看看有哪些类型片是在基本的类型片基础上,很好的打中观众的心的,这些电影就是比中国现在的影片好的类型片。而每个人自己的东西取决于他平时读的书,他的生活,他对社会的态度,取决于那些人最基本的东西。这些东西才可以构成他自己原创的东西,如果没有这些东西的话,剧作同样没有灵魂,是空的。
![]() |
杨超:影像是理性的,但它的核心是感性的。
初见杨超导演,除去本身的导演气场外,他给人最大的感觉就是文学气质。他的办公室有三个书架,满满当当都是和电影、文学相关的书籍,而三个书架的颜色则是红、白、蓝。谈到这次柏林电影节选中《长江图》作为主竞赛单元影片,他认为主办方做出这个决定需要一定的勇气,因为《长江图》并不是三大电影节历年选中国影片的固定视角。
![]() |
《长江图》在2005年就已经获得戛纳的创投支持,之后又相继获得鹿特丹电影节HBF、法国南方基金、香港国际电影节HAF、台湾金马影展四大创投支持。但是导演杨超并没有马上动笔写《长江图》的剧本,谈到这个问题时,他说获得创投的时候,《长江图》只有一个几千字的梗概,是个不大完善的创意,他还没有想到剧本要怎么写会好一些。所以,他在2005-2008年的几年间,除去拍摄两个别的项目外,他没有动笔,但是为《长江图》堪了几次景,为剧本的创作积累前期的一些感性认识。《长江图》的剧本最终历时3年,他阐明,由于《长江图》的剧本容量很庞大,涉及很多的转场,还要将时间跨度融合进去,前期对于江上生活的了解是必要的。在他眼里,心中无物,剧本没法动笔。
![]() |
而提及作为大学教授,个人的教学经历是否和创作也有关系时,他认为教学是他生活的一部分,是一个放电的过程,而关于《长江图》的构思主要还是来源于他平时的阅读、旅行以及对于事物的个人看法和态度。教学于他是一个理性的过程,而电影是很感性的。导演创造的影像很理性,但是它的核心是很感性的。这个核是和导演的生命体验很密切的东西,如果没有核,就没有灵魂。他认为自己就是不教学,也会是一个一直读书的读书人。
《长江图》预计会于今年4-5月期间在院线和观众见面,作为导演的他还是希望排片书可以多一些,在拍摄地区沿岸的一些城市会有一些排片比率。
杨超说,不管大家是否能够理解《长江图》,但是它作为电影的美感就在那里,对于长江的感觉也会在那里。
![]() |
1.有人说长江图剧情割裂,认为这是它前后分期拍摄的关系,您是怎么想的?
我认为,一部电影的拍摄期间分期拍摄是很正常的现象,毕竟长江图是一部这么大的电影,很多电影也有跨越季节、场景的拍摄,这些都是会中途停机再次拍摄的,时隔一年再去拍摄在工艺和技术上是不会有影响的。我们花这么多钱去拍一部艺术电影,很多人会认为我们都疯掉了。后来拍着就没钱了,就得停机去找钱,索性演员和团队都很支持我们,等着我们。在德国做完公映,有观众反映剧情割裂,我觉得不是因为分期拍摄造成的。这个故事本身就不是一个类型片,如果你用传统的眼光去期待它,那它整个片子看起来都是割裂的。另外,因为《长江图》奇特的时间结构和叙事模式也可能是导致他们有割裂感觉的原因。而剧情上,男女主人公各自在一个时空里不停地逆向对方走去,每一次的场景跳跃都是很难联系起来的,都是一种亦真亦幻的魔幻效果,这也是这部电影最大的魅力,因为它本身就不是按照类型片的顺序去讲故事。
2.感觉影片剧情结构很符合赫拉克利特的那句话: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
对于很多有感受能力的人面对河流时都是有不同感受的。赫拉克利特面对河流时说出这句话,而中国先贤面对长江时会说“逝者如斯,不舍昼夜”,“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朝辞白帝彩云间”……在这里面有共通的东西,河流于人类,它不单是水流还是时间的流逝。而《长江图》,我基于自己的感性感触,产生了对河流的一些思想,虽然没有直接受到那句话的影响,但是他的那句话确实是一句很精彩的总结。我想,一个作品最开始的启发,肯定不会是这么理性的东西,而是很感性的东西。生命体验本身就不是理性的体验。
![]() |
3.用crosscurrent作为影片英文名是否有一些深意?
最主要还是指水流的逆流,还有影片里时间的结构。而观众的观感上最大的特征就是有做梦一样的效果,这个感觉是发生在长江这条河流上的,就像水流冲击过程中的互相融合一样,这种融合则像影片中的这对情侣不断相遇不断分开的过程。
4.“在一个男人20天的航程里,观众跟着他看到一个女人20年的颠沛流离”,您对于女性主义者的想法?
中国男性经过这些年的压抑,基因可能有所退化,我认为中国女性的基因是优于中国男性的,这是我一直的一个观点,虽然听起来很怪异。男性承受了中国历史很多的负面东西,女性在历史上虽然是弱势群体和受害者,正因如此她们的基因和灵魂受到的浸染比较小,男性似乎是中国历史的受益者,其实不然。在中国,人的优秀品质,勇敢善良聪明以及强大的意志力,在历史上大多表现在女性身上,只是在中国,女性容易被历史遗忘。
长江是一个女性气质感觉的载体,所以即便我有这个女性主义的观念,这个电影也要适应这个文化才行。电影艺术才是第一的,我们选择的时间空间,长江决定了我们可以这样表达观点。(可以理解为她20年的颠沛流离,也符合中国女性在历史上承受的苦难吧。)
《长江图》是一个丰富的主题曲,它没有什么中心思想,但是它有很多层含义在里面,这层解读是挺合情合理的。
5.莱茵河于德国人就像咱们中国人的长江,在跨文化时,如何看待文化共鸣和文化差异下的对《长江图》的理解和误读的看法?
能够跨越文化藩篱的就是艺术,长江图里有很多生活细节、故事细节、文化细节、感情细节,这是属于中国人的细节,外国人肯定很难去读懂这些细节。就像我们去看科隆大教堂,巴黎圣母院,也觉得很棒,但是,那些对于内在文化我们可能很难理解,但是那种美感跨越了文化可以让大家感受到。我其实也没有奢望外国人去完全理解《长江图》里面的文化信息,这是一部中国的电影。如果我为了让所有人都去理解而把它做得没有中国的文化细节,长江图会变成一个对中国人不真诚的作品,而能够真正理解这部作品的就是中国人。
我们会把长江视为母亲河而不是父亲河,这就是属于我们文化基因的密码,所以只有中国人有可能都懂。如果想让所有外国人都懂,可能就要简化成类型的东西,不那么深刻复杂的东西,如果这样,它本身的艺术魅力也就没有了,变成一个为了让别人懂而做的宣传片。《长江图》的问题就在于它不会是一个宣传片,它是属于中国文化的一个艺术品。是对中国人、中国的文化、中国的传统负责的东西。他真诚地来自中国,一定会给中国有一定的宣传作用。
在柏林的时候,观众看完《长江图》走出影院说了这么些话:“对我来说很多地方都难以理解,但是我觉得我就是影片中的那个男人。”“我完全不知道导演要说什么,但是我超爱这个电影。”
文化间的藩篱是会正常存在的,影像的魅力恰恰可以跨越文化。这也说明很多好的电影是不需要依靠戏剧性、对白等的因素去打动观众的,它可以靠艺术本身的东西去吸引观众。
![]() |
6.诗歌化的影像表达,是否达到您个人对于长江最早的诉求?
影像本身的诗意不来自于船长的诗人身份,而是来自于影像本身的诗意,我们用一种非常魔幻的方式,最大信息量细节地拍摄这个河流。当我们拍摄河流时把它看成时间,长江不但是一条空间河流也是一条时间河流,这件事我是当作一个事实来拍的。我们对于长江的拍摄方式,就会给人带来很诗意的感觉,这个效果是影像带来的。
与其说《长江图》是一个诗的电影,不如说是一个更全面更深刻地体现中国文化气质的东西。它是一个传统文化气质的电影,诗意只是其中的一个层面。
中国文艺片很多走的是伪纪录片的道路,表现中国表层现实的东西,最后导致西方看中国电影形成了一个固定的角度,他们会觉得中国电影画面里的东西都很惨,很破。《长江图》可以得到关注很大程度来自于它没有停留于中国的表层现实上,它展现了东方视觉的魅力,在他们看来就好像有一种崭新的艺术电影出现了,这是我们这个电影最大的意义。第一次有人因为这个片子觉得中国电影原来可以这样,美。很少有人用这个词来形容中国电影,这也是现在为什么大家期待比较高的原因。
7.用胶片拍摄,你主要的想法是什么?
这个是我和摄影李屏宾一起讨论的结果,我们在胶片和数字上是没有分歧的。李屏宾说他最擅长用胶片拍摄,并且他对于胶片和数字的分析很合理和准确的。在长江上拍摄需要很大的光比,光比的宽容度很高,色彩的宽容度也需要很大。当时的胶片是远远超过数字的效果,为了更好的影像效果,我们选择胶片拍摄。
8.听说之前影片有很多长镜头的设计,但是后来实际拍摄中减少了很多长镜头的运用,您个人眼里长镜头是什么?
长镜头有很神奇的魅力,好像时间没有停止一直延续下去,但是每一个拍摄长镜头的人都会受限制于条件和时空,在长江上拍摄,两条船并行拍摄,对于水流的控制,两个船位置的控制,这里面的复杂程度很高,我们就是在我们的能力范围内,尽量做到将镜头拍长,不是为了拍长镜头,而是为了在一个镜头里容纳更多的调度,变换。在条件因素限制的情况下,我们就放弃长镜头了。
![]() |
9.现在中国的电影类型化严重,你说中国观众要先把类型片看饱了,才会对艺术片有更大的需求,你个人怎么看待中国目前的类型片和艺术电影?
我欢迎类型片,我不单是个拍艺术电影的导演,我也看很多类型片,电锯惊魂、纸牌屋我都看。好的东西大家都会去看,类型片是有趣味性的,它也是一种电影。虽然说中国目前的一些电影品格在下降,但是这是一个电影发展上的必经之路,这是一个暂时的阶段,观众对于类型片的需求存在,观众没有吃饱,资本又在运作,资本和观众在这里是没有责任的。这个时代很多元化,生活很多元化艺术同样也是。只要是目前这个市场发展下去,市场自然会做出更多的选择。
10.近年独立电影有更蓬勃发展的势头,艺术片电影导演自编自导也成为必然。
艺术电影中这种现象是常态,在艺术电影中导演和编剧合作的情况确实很少,侯孝贤导演是一个例外。大部分艺术片导演都是自己操刀,这个也算是艺术电影的一种传统,它本身就是作者倾向。叙事的类型化和模式化戏剧性在艺术电影中没有什么占比,艺术电影里面需要的更多独特的体验、结构以及叙事方法,这些只有亲手操刀才能在表现影像时,有更好的效果。而商业片领域则导演和编剧分工合作的现象是很普遍的,反而是导演写剧本的情况是少之又少的。
11.对新生代的编剧创作者们的建议?
如果想面对更多的观众,就无法回避类型片的创作。如果创作人本人可以对几年来成功的类型片有一个精准的判断的话,离写得好就不远了。有的电影靠演员、靠导演、而有时候成功是因为创作人的剧作本身对于市场、观众的判断很准确,抓住了观众的心。在这个层面上,可以多看看有哪些类型片是在基本的类型片基础上,很好的打中观众的心的,这些电影就是比中国现在的影片好的类型片。而每个人自己的东西取决于他平时读的书,他的生活,他对社会的态度,取决于那些人最基本的东西。这些东西才可以构成他自己原创的东西,如果没有这些东西的话,剧作同样没有灵魂,是空的。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