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人末路——评电影末路狂花
道德即偏见,但偏见就是王道。不管女权还是男权,最终都是一种霸权。霸权即偏见,而霸权中的平等是最自私的幻想与最虚伪的偏见。 -------- 题记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由于女子地位始终被压制,处于社会的边缘化和一种准奴役的状态,美国历史上掀起了最大的女权运动。伴随着嬉皮士运动、种族平等运动、女权运动和同性恋运动,这也令美国一直高扬的人权、民主、平等成为一种笑话。自父系氏族确立以来,女性的地位就被忽略了不少,无论东西方,他们在价值观念上长期以来形成的意识,男子是社会的主导,主导着社会,人类的许多生产资料大都由男子创造,于是男子主义理所当然地成为时代的锋芒。殊不知,在继承自然和人类原始本性方面,女性在某种程度上更为完人。或许有这种可能,由于女性在许多方面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对女性的恐惧,以至于为了维护男性那可怜的自尊,用一个个不合人性的礼法教条把女性束缚起来。男尊女卑,作品正是以此为背景反映了在父权意识占主导地位的时代下,两位家庭妇女所作出的带有浪漫意义的最后反抗。
在中国的传统意识中,有两样东西是十分悲剧的,一是英雄末路,二是美人迟暮。路易斯与塞尔玛算不得上是美人,但由于她们在故事中的疯狂表现,对父权的反抗,不知代表了多少妇女的心愿,所以在此冠以“美”字,从她们的行动中以及到最后面临穷途末路,而相视一笑驱车越过山崖,表达着对时代的一种嘲笑和讽刺,确是一种美的举措。不堪家庭的束缚,路易斯和塞尔玛两位好友驾车进行一次旅行,寻找一份自由。酒吧中出现的插曲的确是让她们走上了“末路”。当行驶在公路上的一名运输工人调戏她们时,她们要求那名男性道歉,路易斯握着枪朝着他说:你从哪里养成这样的方式去对待女人,你甚至连自己都不知道啊?要是也有人这样对待你的母亲你的妹妹你的妻子,你会有什么样的感觉?不言而喻,这足以说明女性在当时社会中地位的卑微,其实真正使二人进行逃亡的一是对父权主导的反对,二是路易斯曾经受过警察的不公正待遇。“有些东西掠过我的心头,但是我不能回去,我的意思是不能在像以前那样生活”这句话就表明这注定是一场前途未卜、充满刺激的远行。
现在看来,作品并没有半点悲剧色彩,对于导演来说,既要表达出两位女性多舛的命运,又不失张扬她们的反抗和对自由的渴望,作者正是通过那一个个镜头,抢劫、玩弄警察,与社会中的强权和占主导的意识形态作着斗争;对于受众来说,我们或许会对她们的遭遇表示同情,但在心中会有丝丝对她们那场远行的浪漫表示向往。路易斯说,自己有点疯狂,塞尔玛接着说:你一向疯狂,只不过这是你第一次表达出自己的感受。这是第一次真正的抉择与反抗。对于许多人来说,反抗总是一条很漫长的路,小到生活常态中的成长问题,大到对社会丑恶抑或是政权的不满。大多数情况下,反抗的路上总是充满着艰辛痛苦与无奈,但对那些真正向往自由追求民主权利的人来说,其中又不乏疯狂与浪漫。我想在很多人的意识中,都会产生过与社会主流对抗的念头,比如在某个时刻会试想与警察干上一仗,那一定是很刺激的事情。但很多时候由于社会环境的压制,与个人生存空间的压缩,这只能是一个念头,即便是真正在无路可走的情况下。而作品中的女主人公的确是在美国女权运动的背景下进行的反抗,虽然场景不一样,但其性质却是共同的。
不是崇洋媚外,欧美的许多东西的确需要我们去吸收学习,十分欣赏欧美群众在权利、平等、民主、自由遭到践踏时,勇敢地团结起来进行反抗,我不想去用辩证法去和别人争论,再加以讨论说什么,外国也存在种族歧视、吸毒犯罪与贫富差距等一系列社会问题,但是一个不可忽略的问题是,外国人在民主权利与自由等方面表现出了极大地追求与向往,与中国人的容忍心理与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具有差异性。如今的西方已进入“权利爆炸”、“法律爆炸”、“程序爆炸”的时代,而在中国公民最基本的诸如言论自由等权利尚不能保障,这不得不需要为政者去深思。
作品中有两个细节吸引了我的注意,一是路易斯着装的变化,从假期外出时那一身家庭主妇打扮,穿着裙子,到最后时刻象征反叛与疯狂的牛仔裤,或许很多人认为牛仔裤在今天或许只是一种时尚、舒服等代表,其实翻开美国五六十年代的美国文化与历史,就会发现那是一种反叛的象征。二是故事将要结束之后突然出现的一个单车旅行的人,伴随着那个时代特有的流行音乐,他推着自行车,吸着烟,还把烟雾吐向后箱中的警察,而且从他那一身奇装异服的打扮来看,这是一个典型的嬉皮士。众所周知,美国的嬉皮士运动与女权运动几乎发生在同一个时期,许多嬉皮士正是女权运动的支持者和实践者。对于嬉皮士运动来说,更具有反叛色彩。把这样一个场景给予嬉皮士,可以说正是创作者思想的进一步深化与表达。
无论以何种形式反叛,总会带有诸多的悲剧色彩,因为正常运行的社会不需要反抗,反叛就意味着必须付出代价。毕生致力于建立宽容多元社会认知的吴幼坚老人曾说过,一切草木皆有选择各自生存状态的自由。即使是美人末路,但为了追求自由与自我,无人敢否认这是一种伟大,正如结尾那句话———让我们往前......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由于女子地位始终被压制,处于社会的边缘化和一种准奴役的状态,美国历史上掀起了最大的女权运动。伴随着嬉皮士运动、种族平等运动、女权运动和同性恋运动,这也令美国一直高扬的人权、民主、平等成为一种笑话。自父系氏族确立以来,女性的地位就被忽略了不少,无论东西方,他们在价值观念上长期以来形成的意识,男子是社会的主导,主导着社会,人类的许多生产资料大都由男子创造,于是男子主义理所当然地成为时代的锋芒。殊不知,在继承自然和人类原始本性方面,女性在某种程度上更为完人。或许有这种可能,由于女性在许多方面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对女性的恐惧,以至于为了维护男性那可怜的自尊,用一个个不合人性的礼法教条把女性束缚起来。男尊女卑,作品正是以此为背景反映了在父权意识占主导地位的时代下,两位家庭妇女所作出的带有浪漫意义的最后反抗。
在中国的传统意识中,有两样东西是十分悲剧的,一是英雄末路,二是美人迟暮。路易斯与塞尔玛算不得上是美人,但由于她们在故事中的疯狂表现,对父权的反抗,不知代表了多少妇女的心愿,所以在此冠以“美”字,从她们的行动中以及到最后面临穷途末路,而相视一笑驱车越过山崖,表达着对时代的一种嘲笑和讽刺,确是一种美的举措。不堪家庭的束缚,路易斯和塞尔玛两位好友驾车进行一次旅行,寻找一份自由。酒吧中出现的插曲的确是让她们走上了“末路”。当行驶在公路上的一名运输工人调戏她们时,她们要求那名男性道歉,路易斯握着枪朝着他说:你从哪里养成这样的方式去对待女人,你甚至连自己都不知道啊?要是也有人这样对待你的母亲你的妹妹你的妻子,你会有什么样的感觉?不言而喻,这足以说明女性在当时社会中地位的卑微,其实真正使二人进行逃亡的一是对父权主导的反对,二是路易斯曾经受过警察的不公正待遇。“有些东西掠过我的心头,但是我不能回去,我的意思是不能在像以前那样生活”这句话就表明这注定是一场前途未卜、充满刺激的远行。
现在看来,作品并没有半点悲剧色彩,对于导演来说,既要表达出两位女性多舛的命运,又不失张扬她们的反抗和对自由的渴望,作者正是通过那一个个镜头,抢劫、玩弄警察,与社会中的强权和占主导的意识形态作着斗争;对于受众来说,我们或许会对她们的遭遇表示同情,但在心中会有丝丝对她们那场远行的浪漫表示向往。路易斯说,自己有点疯狂,塞尔玛接着说:你一向疯狂,只不过这是你第一次表达出自己的感受。这是第一次真正的抉择与反抗。对于许多人来说,反抗总是一条很漫长的路,小到生活常态中的成长问题,大到对社会丑恶抑或是政权的不满。大多数情况下,反抗的路上总是充满着艰辛痛苦与无奈,但对那些真正向往自由追求民主权利的人来说,其中又不乏疯狂与浪漫。我想在很多人的意识中,都会产生过与社会主流对抗的念头,比如在某个时刻会试想与警察干上一仗,那一定是很刺激的事情。但很多时候由于社会环境的压制,与个人生存空间的压缩,这只能是一个念头,即便是真正在无路可走的情况下。而作品中的女主人公的确是在美国女权运动的背景下进行的反抗,虽然场景不一样,但其性质却是共同的。
不是崇洋媚外,欧美的许多东西的确需要我们去吸收学习,十分欣赏欧美群众在权利、平等、民主、自由遭到践踏时,勇敢地团结起来进行反抗,我不想去用辩证法去和别人争论,再加以讨论说什么,外国也存在种族歧视、吸毒犯罪与贫富差距等一系列社会问题,但是一个不可忽略的问题是,外国人在民主权利与自由等方面表现出了极大地追求与向往,与中国人的容忍心理与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具有差异性。如今的西方已进入“权利爆炸”、“法律爆炸”、“程序爆炸”的时代,而在中国公民最基本的诸如言论自由等权利尚不能保障,这不得不需要为政者去深思。
作品中有两个细节吸引了我的注意,一是路易斯着装的变化,从假期外出时那一身家庭主妇打扮,穿着裙子,到最后时刻象征反叛与疯狂的牛仔裤,或许很多人认为牛仔裤在今天或许只是一种时尚、舒服等代表,其实翻开美国五六十年代的美国文化与历史,就会发现那是一种反叛的象征。二是故事将要结束之后突然出现的一个单车旅行的人,伴随着那个时代特有的流行音乐,他推着自行车,吸着烟,还把烟雾吐向后箱中的警察,而且从他那一身奇装异服的打扮来看,这是一个典型的嬉皮士。众所周知,美国的嬉皮士运动与女权运动几乎发生在同一个时期,许多嬉皮士正是女权运动的支持者和实践者。对于嬉皮士运动来说,更具有反叛色彩。把这样一个场景给予嬉皮士,可以说正是创作者思想的进一步深化与表达。
无论以何种形式反叛,总会带有诸多的悲剧色彩,因为正常运行的社会不需要反抗,反叛就意味着必须付出代价。毕生致力于建立宽容多元社会认知的吴幼坚老人曾说过,一切草木皆有选择各自生存状态的自由。即使是美人末路,但为了追求自由与自我,无人敢否认这是一种伟大,正如结尾那句话———让我们往前......
来自 豆瓣App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