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达夫挽徐志摩:只为佳人难再得(下)

在往后的岁月里达夫与志摩频繁地来往起来。他们的家境有着天渊之别:徐家世代经商,父亲徐申如是清末民初实业家,富甲一方,可以说徐志摩是含着金汤勺出生的;而郁达夫自从来到世上,能够忆起来的第一件事却是饥饿。然而谁会想到,当他们接近而立之年之时,都在经历着一场轰轰烈烈的爱情。在彼此的爱情里,他们的风格都是那么热烈奔放,无不流露出诗人气质。 一九二四年徐志摩与陆小曼相识在新月社俱乐部组织的舞会中,这时陆小曼已经是社交场上赫赫有名的人物,所到之所,万众瞩目。曼妙的身姿在舞池中大放异彩;志摩也是位跳舞高手,爵士乐一响,他们立刻成了舞池的焦点。 王映霞在《我与陆小曼》中这样形容他们:他们熟练的步伐,优美的姿态,使舞池里的其他男士显得“六宫粉黛无颜色”。他们两人,一个是窈窕淑女,情意绵绵,一个是江南才子,风度翩翩;一个是朵含露玫瑰,一个是首抒情的新诗,干柴碰上烈火,怎样会不迸发出爱情的火花?从此以后,志摩对小曼痴心不渝。对于这份感情,《爱眉小札》中记录着他的爱,他的热烈与忧惧: 一九二五年八月十一日记:眉,我怕,我真怕世界与我们是不能并立的,不是我们把他们打毁成全我们的话,就是他们打毁我们,逼迫我们的死。眉,我悲极了,我胸口隐隐的生痛,我双眼盈盈的热泪,我就要你,我此时要你,我偏不能有你,喔,这难受——恋爱是痛苦的,我的眉,再也没有疑义。眉,我恨不得立刻与你死去,因为只有死可以给我们想望的清静,相互的永远占有。眉我来献全盘的爱给你,一团火热的真情,整个儿给你,我也盼望你也一样拿整个,完全的爱还我…… 他们的相爱正像他日记所流露的,周围伴随着狂风骤雨。陆小曼是一个已婚女子,徐志摩家里也起了轩然大波。双方父母亲朋都反对他们的结合,唯有郁达夫是少数站在他们一头的。他期待志摩在这场爱情中开出胜利的鲜花。陆小曼的丈夫王赓经由刘海粟的劝说终于答应分手,后刘海粟又与胡适等人在双方老人处奔走周旋,终于帮助二人走出层层阻碍,于一九二六年十月结为伉俪。 郁达夫听到这个消息,欢呼雀跃,仿佛要张贴喜报。也许他自己还没有察觉,这喜悦的背后,除了为朋友高兴,大概亦是为自己庆贺。郁达夫在《怀四十岁的志摩》一文中写道:忠厚柔艳如小曼,热情诚挚如志摩,遇合在一起,自然要发放火花,烧成一片了,哪里还顾得到纲常伦教?更哪里还顾得到宗法家风?当这事情正在北京的交际社会里成话柄的时候,我就佩服志摩的纯真与小曼的勇敢,到了无以复加。 他为何如此热情地称颂他们?好像他们的爱情如普罗米修斯为人类带来火种一样伟大。想来,他们的婚姻在如此之大的阻力下都可结为秦晋之好,这世上还有什么能抵挡得了这种热诚呢?似乎拥有了这股热力,就可以做成无人敢想,无人敢做之事。它焕发新的生命,颠倒了整个世界。这黑暗,这阴霾,可以一扫而光,这不亚于烈士的牺牲,这是一场革命!

他们相恋的时候,正是郁达夫的人生低谷期。无论是搞创作,还是家庭生活,都在源源不断的苦闷与焦虑中步步为错。古今中外,令人感动与向往的爱情故事不知流传了多少,可是无论它是多么激起内心的波澜,那里赶得上亲眼见证要人沉醉与撼动的呢!志摩与小曼的热望,生生刺激了达夫的内心。 如果没有亲眼所见,怎么能够清楚世上究竟是存在这样的爱恋。它可以给人以新生,不再沉沦,不再颓靡。它是重生的良药,是想飞行的人的一双翅膀。眼里看的是展翅的雄鹰;鼻翼嗅到的是色彩缤纷的花香;舌头上是无边无际的天上虹!然而自己却无缘遇到。 可是郁达夫万万没有想到,就在这对情侣婚后的短短几个月内,一切惊人的相似,自己也会陷入这种不可自拔的爱恋之中。有人说恋爱中的人都是诗人,此话不假。每一对热恋中的情侣都燃烧着火一般的热情,每一个被爱情点燃的人随便说出的一句话,拆开了看都是一首绝妙的抒情诗歌。郁达夫本就是一位诗人,而且是一位最擅长抒发情感的诗人。当诗人被爱情点燃的时候,就像烟火,铺满了天空,亦烧伤了大地,毁灭了宇宙。 一九二七年他在致王映霞的信中写道:不消说这一次我见到了你,是很热烈的爱你的。正因为我很热烈的爱你,所以一时一刻都不愿意离开你。又因为我很热烈的爱你,所以我可以丢生命,丢家庭,丢名誉,以及一切社会上的地位和金钱。所以由我来讲,现在我所最重视的,是热烈的爱,是盲目的爱,是可以牺牲一切的,朝不能待夕的爱。此外的一切,在爱的面前,都只有和尘沙一样的价值。真正的爱,是不容利害打算的念头存在于其间的。所以我觉得这一次我对你感到的,的确是很纯正,很热烈的爱情……

因为我这一次见了你,才经验到了情爱的本质,才晓得很热烈的想爱人的时候的心境是如何的紧张的。我此后想遵守你所望于我的话,我此后想永久地将你留置在我的心灵上膜拜…… 这信中全是大段大段的自白,汹涌的爱意大浪般此起彼伏地拥来,把姹紫嫣红都开遍。它是这么样的直接,不用考虑年代背景,不用带着任何复杂的思绪,只需一颗心在那体会。它穿越了时间与空间,走到将近一个世纪后的今天。如果没有丝毫障碍地感受到这颗灵魂,只因我们内心还有期待真爱的能力,只因爱情的魔力如此唯一且永恒。 王映霞看到此笺将作何感受,她的自传里没有直接言明。倒是历经战乱,另嫁他人,文革十年也依然珍藏着郁达夫当初给她的这些信,后编入《达夫书简》得以要世人更加真实地感受到郁达夫的情感变化。 《怀四十岁的志摩》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问起我以对这事的意见,我就学了《三剑客》影片里的一句话回答他:“假使我马上要死的话,在我死的前头,我就只想做一篇伟大的史诗,来颂美志摩和小曼。” 这篇写于一九三五年十一月的文章,正是郁达夫与王映霞携手走过的第八个年头,诗人同妻子的感情早已不如最初浓烈,但诗人回忆这对爱侣时,他的爱情观依然坚定。《志摩在回忆里》与《怀四十岁的志摩》这两篇纪念性的文章相隔四年时间,面对突遭劫难的事实,诗人沉浸在对老友的追忆中,前一篇流露出沉重的苍凉与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后一篇更为重的反思了志摩的性格,婚姻,和死亡。 当很多人在怨说徐志摩的死是因陆小曼的生活习惯造成的,郁达夫非但没有一丝倾向于此,反而一次再一次地颂赞这对爱情圣徒,颂赞小曼的热情与勇敢:情热的人,当然是不能取悦于社会,周旋于家室,更或至于不善用这热情的;志摩在死的前几年的那一种穷状,那一种变迁,其罪不在小曼,不在小曼以外的他的许多男女友人,当然更不在志摩自身…… 接着诗人找出了杀害志摩的凶手:实在是我们的社会,尤其是那一种借名教作商品的商人根性,因不理解他的缘故,终至于活生生的逼死了他。 这里所指的商人正是徐志摩的父亲徐申如。爱子为金钱四处奔波时,他没有提供过任何经济支持,可这些事情追溯起来并非单纯的商人根性问题。只是落到徐志摩的死上,直接也好,间接也罢,老父亲总是有着一份责任的。 郁达夫文章中所提及的“社会”,是诗人终其一生去抗争的对象。他对商人的认识一直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他所愤怒的根源是因童年时期所经历的挥之不去的惨景。日后成为一名作家,他的视角更加关注人性与现实;各种陈规陋习,人性的鄙陋,都成为笔下深刻的反思素材。因金钱而损了老友的性命,这才为达夫最为痛惜: 两卷新诗,廿年老友, 相逢同是天涯,只为佳人难再得; 一声河满,九点齐烟, 化鹤重归华表,应愁高处不胜寒。 郁达夫参加完徐志摩的追悼会后,无不感叹地对王映霞说:死,总是一件可悲的事情,而志摩之死极尽哀荣,大厅里人山人海,挽联挂满了墙壁,花圈从灵堂一直放到天井里。我将来死时能有这样的场面,死也瞑目了。可谁知晓,郁达夫客死苏门答腊,至今连尸骨都未找到。
日本文学:| 百魅夜行:说说日本神秘又迷人的妖怪 | 说说日本的怪谈:人有情魑魅亦有情 | 说说川端康成作品中的少女情结| 蕴含情色美学的怪谈——大首篇 |
外国文学:| 艺术朝圣之旅:对波德莱尔诗作《灯塔》的解读 | 19世纪的艳情诗:面孔的允诺 | 读《晨昏三钟经》:无缘再见的,那径直去爱吧 | 漫画艺术与文学想象的深度融合:伊比库斯的预言 | 书写孤独与绝望的爱伦·坡与波德莱尔 |
中国文学:| 郁达夫挽徐志摩:只为佳人难再得(上) | 郁达夫挽徐志摩:只为佳人难再得(下) | 与郁达夫同为创造社成员——陶晶孙 | 郁达夫的梅毒发作了 | 从这套《鲁迅全集》说起:鲁迅与郁达夫 | 王任叔笔下的郁达夫、郭沫若和林语堂 | 曾因酒醉鞭名马,生怕情多累美人 |关于郁达夫先生的旧版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