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几个体育馆室内说起
在瑞士有几种类型建筑的设计的非常有趣的,从其变化中就可以看出建筑的发展变化。住宅,学校,老人院,办公楼都是这样的类型建筑。比如下面这些文章:
《瑞士“老年寓所”观察》https://www.douban.com/note/457001347/
《中瑞学校平面小比较》https://www.douban.com/note/448095001/
[[[技术特点]]]
体育馆室内也不例外。
简易室内运动场,28 x 16 m,无分隔
Typ A,32.5 x 28 m,一次分隔
Typ B,44 x 23.5 m,两次分隔
一方面,因为空间大,跨度大,很容易做出有表现性的大空间。比如瑞士最常见的标准Typ B馆,场地23.5 x 44m。跨度通常要做到30-45米取决于不同方案,采用混凝土,木,钢等材料,梁的尺寸会截然不同,有不同效果。比如混凝土的特点是可以采用大跨度双向板,节省梁的数量。木的的特点是构件尺寸大,楼板单向且经常不超过6m。钢结构因为开洞,很容易处理管线,但是很容易给人留下工业建筑的印象。(当然,以上分类并非教条,木材和钢相当程度上可以互换,混凝土可以实现几乎所有的结构形式。)
另一方面,由于使用要求,体育馆通常需要划分场地,改变用途。比如Typ B馆要求必须能划分为三个23.5 x 14 的小场地。如何隐藏巨大的升降分隔帘是一个经典话题。如何安放吊环架,大场折叠篮球架也是。
最后一方面大空间涉及排烟,照明,吸声等技术要求。比如非火灾情况下的正常通风管,火灾情况下的排烟窗。人工照明和天光怎么跟结构整合。大空间回响时间和吸声板材料感等等。
[[[案例对比]]]
面对诸多要求,建筑师如何取舍,非常值得观察。
1997年,(Ticino)Livio Vacchini设计的体育馆建成。其室内有严格的几何关系,极简主义的细部处理,超密的混凝土柱和梁格,各处都能看出Vacchini的建筑追求。。。但这个建筑首先牺牲了划分的可能,而且排烟,吸声等等也都未作足够处理。。。不仅如此,Vacchini甚至说服甲方去掉热身空间,以保持空间纯粹性。。。最终图片效果是在“牺牲部分经济性”,“忽略部分使用要求”“使用谈判手腕儿”的情况下达到的。
同期略早的1995年,(德语区)Herzog & de Neuron设计了Pfaffenholz体育馆。吸声材料包裹整个空间。斜柱是经济的结构方案。单向梁方便布置送风,照明,分隔帘。但建筑师也没有专门为设备设置双梁,还是维持了结构形式的autonomy。可以说做到了设计意图和使用要求的平衡。
15年后的2012年,(Ticino)Baserga Mozetti设计的体育馆,采用了强有力的结构表达。但各种分隔帘,篮球架,直接暴露在空间里影响效果。。。
这种追求纯净空间而忽略实际要求的态度在Baserga另一个项目中更为明显。。。请告诉我灯光,回响,遮阳在这个长时间使用的空间里如何处理?
同时期德语区的体育馆解决方案已经非常成熟,设备在设计初期就被考虑进去,后期处理的方法也多种多样。即便是追求结构表达的作品,其也可以用吊顶处理掉所有技术设备。
但无论各种限制平衡得怎样,瑞士建筑师都不会通过额外手段来丰富设计(形态,材料,装饰等),而且已经发展完善的规范和设计标准也不太可能再降低了。所以,在瑞士很难见到如下方案:
[[[思考]]]
总结下来,一个point是形式的深化潜力。即一个形式如果设计初期就无法满足保温,防火等后期深化要求,那最终落实的结果不会好。
另一个point是设计方法,如果设计师经验不够丰富,那最好“概念”和“细节”一起想。
再一个point是建筑史层面的。90年代末期,当Ticino地区依赖的形式语言失效后,对规范和实际使用的忽视是Ticino建筑衰落的一个原因。同时期德语区建筑兴起的主因恰恰是充分考虑了变化的“规范”和提高的“设计标准”。
今天的Ticino仍然未摆脱对“小而有力”“schematic”等品质的痴迷。而德语区则面临建筑产品“过度完善”,建筑师渐渐丧失“设计权”的问题。于是,“奇奇怪怪”的形状成了建筑师不太不健康的回应方式。
[[[传递正能量]]]
最后还是看看Luigi Snozzi的两个建筑。
Monte Carasso的体育馆妥善处理了暖气,挂钩,排烟等各种要求且不失空间神性。
Brig火车站在没有过多限制的情况下,尽情表现结构,同时不忘塑造城市格局的可能性。。。
“既有大局观,又重视细节”
“既以小搏大,又知进知退”
这才是我心中真正的Ticino学派精神
... ...
后面会继续写:建筑师对产品集团的抵抗,或者“形式vs概念”的设计动向。
请打赏我!请鼓励我!请支持我!
《瑞士“老年寓所”观察》https://www.douban.com/note/457001347/
《中瑞学校平面小比较》https://www.douban.com/note/448095001/
![]() |
瑞士的类型建筑平面集 |
[[[技术特点]]]
体育馆室内也不例外。
![]() |
简易室内运动场,28 x 16 m,无分隔
Typ A,32.5 x 28 m,一次分隔
Typ B,44 x 23.5 m,两次分隔
一方面,因为空间大,跨度大,很容易做出有表现性的大空间。比如瑞士最常见的标准Typ B馆,场地23.5 x 44m。跨度通常要做到30-45米取决于不同方案,采用混凝土,木,钢等材料,梁的尺寸会截然不同,有不同效果。比如混凝土的特点是可以采用大跨度双向板,节省梁的数量。木的的特点是构件尺寸大,楼板单向且经常不超过6m。钢结构因为开洞,很容易处理管线,但是很容易给人留下工业建筑的印象。(当然,以上分类并非教条,木材和钢相当程度上可以互换,混凝土可以实现几乎所有的结构形式。)
![]() |
混凝土,双向板的可能 |
![]() |
木材,密肋的可能 |
![]() |
钢结构,空心结构的可能 |
另一方面,由于使用要求,体育馆通常需要划分场地,改变用途。比如Typ B馆要求必须能划分为三个23.5 x 14 的小场地。如何隐藏巨大的升降分隔帘是一个经典话题。如何安放吊环架,大场折叠篮球架也是。
![]() |
分隔帘放下,分隔空间 |
![]() |
大部分建筑师选择隐藏分隔帘 |
![]() |
少数情况,分隔帘可以作为装饰的一部分 |
![]() |
分隔直接决定结构布置 |
最后一方面大空间涉及排烟,照明,吸声等技术要求。比如非火灾情况下的正常通风管,火灾情况下的排烟窗。人工照明和天光怎么跟结构整合。大空间回响时间和吸声板材料感等等。
![]() |
作为防止眩光和部分吸声的幕布。 |
![]() |
水平排烟窗成本低于屋顶RWA |
[[[案例对比]]]
面对诸多要求,建筑师如何取舍,非常值得观察。
1997年,(Ticino)Livio Vacchini设计的体育馆建成。其室内有严格的几何关系,极简主义的细部处理,超密的混凝土柱和梁格,各处都能看出Vacchini的建筑追求。。。但这个建筑首先牺牲了划分的可能,而且排烟,吸声等等也都未作足够处理。。。不仅如此,Vacchini甚至说服甲方去掉热身空间,以保持空间纯粹性。。。最终图片效果是在“牺牲部分经济性”,“忽略部分使用要求”“使用谈判手腕儿”的情况下达到的。
![]() |
无吸声,无分隔,无天光的纯净形式 |
同期略早的1995年,(德语区)Herzog & de Neuron设计了Pfaffenholz体育馆。吸声材料包裹整个空间。斜柱是经济的结构方案。单向梁方便布置送风,照明,分隔帘。但建筑师也没有专门为设备设置双梁,还是维持了结构形式的autonomy。可以说做到了设计意图和使用要求的平衡。
![]() |
各种管线与结构穿插布置 |
![]() |
管线在视觉上被梁遮挡 |
15年后的2012年,(Ticino)Baserga Mozetti设计的体育馆,采用了强有力的结构表达。但各种分隔帘,篮球架,直接暴露在空间里影响效果。。。
![]() |
绝对霸气的形式,但各种设备全部悬挂 |
![]() |
特制攀岩板,不打断连续玻璃 |
这种追求纯净空间而忽略实际要求的态度在Baserga另一个项目中更为明显。。。请告诉我灯光,回响,遮阳在这个长时间使用的空间里如何处理?
![]() |
如学生作业般简单纯净的空间 |
同时期德语区的体育馆解决方案已经非常成熟,设备在设计初期就被考虑进去,后期处理的方法也多种多样。即便是追求结构表达的作品,其也可以用吊顶处理掉所有技术设备。
![]() |
选择隐藏object,塑造空间的做法 |
![]() |
简化构件的极简主义做法 |
![]() |
强调部分结构,隐藏全部设备 |
但无论各种限制平衡得怎样,瑞士建筑师都不会通过额外手段来丰富设计(形态,材料,装饰等),而且已经发展完善的规范和设计标准也不太可能再降低了。所以,在瑞士很难见到如下方案:
![]() |
用色彩表现(德国某体育馆) |
![]() |
强调形式(荷兰某体育馆) |
![]() |
简单低技(西班牙某体育馆) |
[[[思考]]]
总结下来,一个point是形式的深化潜力。即一个形式如果设计初期就无法满足保温,防火等后期深化要求,那最终落实的结果不会好。
![]() |
“硬”做的保温,结构被打断,保温也繁琐 |
另一个point是设计方法,如果设计师经验不够丰富,那最好“概念”和“细节”一起想。
![]() |
Kerez在做冷桥之前,会提前确认当地技术条件 |
再一个point是建筑史层面的。90年代末期,当Ticino地区依赖的形式语言失效后,对规范和实际使用的忽视是Ticino建筑衰落的一个原因。同时期德语区建筑兴起的主因恰恰是充分考虑了变化的“规范”和提高的“设计标准”。
![]() |
Ticino小而有力的建筑 |
![]() |
“联通室内外”已退出历史舞台 |
![]() |
“结构穿插”已退出历史舞台 |
![]() |
“曾经”融合了造价,技术,城市,形象,材料的德语区建筑 |
今天的Ticino仍然未摆脱对“小而有力”“schematic”等品质的痴迷。而德语区则面临建筑产品“过度完善”,建筑师渐渐丧失“设计权”的问题。于是,“奇奇怪怪”的形状成了建筑师不太不健康的回应方式。
![]() |
Schmatic的平面 |
![]() |
结构逻辑压过一切,很难说“好不好用”“ |
![]() |
建筑师慢慢沦为为幕墙商,预制商的推销员 |
![]() |
当一切皆有可能,就无法避免非理性的“形式排泄” |
[[[传递正能量]]]
最后还是看看Luigi Snozzi的两个建筑。
Monte Carasso的体育馆妥善处理了暖气,挂钩,排烟等各种要求且不失空间神性。
![]() |
暖器,设备,被整合在砖墙里 |
![]() |
“斜玻璃顶”简化了防水,还有利于排烟 |
![]() |
低调的结构与光 |
Brig火车站在没有过多限制的情况下,尽情表现结构,同时不忘塑造城市格局的可能性。。。
![]() |
强有力的城市塑形 |
![]() |
两种结构形式的对话 |
![]() |
追求一点神性和纪念性 |
“既有大局观,又重视细节”
“既以小搏大,又知进知退”
这才是我心中真正的Ticino学派精神
... ...
后面会继续写:建筑师对产品集团的抵抗,或者“形式vs概念”的设计动向。
请打赏我!请鼓励我!请支持我!
![]() |
远古超萌武士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威双第三天 (40人喜欢)
- 威双第二天 (19人喜欢)
- 威双第一天 (131人喜欢)
- 说窗3——窗框:窗饰边,侧壁,窗楣,窗台 (66人喜欢)
- 说窗2——墙内窗位 (89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