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与死亡以及存在的笔记
If a tree falls in a forest and nobody hears it,did it happen?
(如果一棵树倒在一片森林,而没人听见,它是否仍然发生了呢?)
1 消失的面孔
去年,我要为故去的亲人找一张贴在墓碑上的照片。
我在无数文件中寻找最合适的照片。很快我发现,这就是徒劳的!
再多的照片,也无法”代表“亲人的存在。事实上,不可能有一张照片,能代表一位故人。
过一些日子,我开始用PS工具,加工照片——用橡皮工具,清理一张照片背景上的色彩、线条。
记忆是温存的,含混的。被锐化的轮廓线,越来越鲜明。图像越清晰,记忆就越生硬。
当橡皮擦在她的脸上划过的时候,我体验到——所有照片引述的无数时刻,正在走向永远的沉没。
2 我在人群中寻找你
在Google Maps Help论坛上,曾有人发帖,向谷歌索要一张街景快照的原图。发帖者的亲人刚刚去世,而Google街景小车恰好捕捉到这位亲人的身影(在谷歌街景里,图像被模糊化处理)。
在电影《烟》(smoke,1995)中,杂货铺店主奥吉每天在固定时间按下快门,拍摄街角照片。翻开每日重复的街角相册,作家保罗起初不屑一顾,奥吉告诫他:你慢慢看才能看出味道。随后,保罗在一张照片上找到了已经死去的妻子(某一个日子,她在那个时刻进入奥吉的镜头),忍不住失声痛哭。
浩如烟海的影像之中,藏着线索。我在街道上拍照时,忽然意识到:每个人随时都会进入别人的镜头。也许这些影像是他们希求的纪念物。
批评家说:当代图像泛滥,我们再也不缺少照片!
然而,希求之物,往往可望而不可即。
哪怕拥有了全部的时刻,我们还要在下一张照片中寻找熟悉的身影。
3 死的背书
1981年,黛安娜的结婚照的华美印证着贝尔纳.弗孔的论述:“摄影就是死亡本身。这是我们能由此出发的第一个事实:我们渴望抓住生命的强度、美的强度,并为它们作证,但是摄影让你看到一具遗体。”
王妃的死亡甚至是照片的核心元素——美好肉体的毁灭是结婚照片的隐含信息。
关于时间以及死亡的种种因素,让华丽、耀眼的瞬间变成肿块(不再是薄薄的一层漂亮)。完美的构图和光线,在诉说着:“即使在阿卡迪亚,也有死亡”。
巴特对临行前男子照片的引用(在刺杀总统的刘易斯·佩恩行刑前的照片下,巴特写下:他已经死了,他就要死了),跟我喜爱的黛安娜婚礼的照片具有相似属性。
摄影所表现的无数精彩时刻——人和事越是生机勃勃、越是美丽,对”不存在“的感触就越是深刻。精彩照片的穿透力,来自它的背面——背面有一条通向死亡的甬道。照片中的生机已有死亡的背书。
4 纪念品
一位北越士兵的尸体(Don McCullin,1968)。士兵的尸体被美军翻检过。身边散落着(美军认为毫无价值的)私人物品——被打开的小盒子,众多家庭照片跟子弹散落在一起。士兵的死亡,以及死者的家庭照片同时被捕捉下来。
我常常去翻看一下19世纪的死亡纪念照。格外惊悚,同时格外精致。
在照片上逝者被假扮成活人,栩栩如生。拍照是肉体消亡前最后的仪式,运用障眼法的死亡照片,是人们一生一次的精美纪念品。
这样我们思考作为“物”的照片,仪式化,可携带、摆放。同时可以跟一张脸并置于同样的时空。用来证明、对比。
摄影镜头将肉体、记忆客体化,这就像照片中的北越士兵,随身携带的相册。他如此珍视这些照片。
为了缓释对死亡以及失去的恐惧,图像被用来封存幻想——肉体、家庭、爱——一切都可以转化成拥有物。
因此,需要重新思考实体化的照片。物化的照片,作为重要纪念物品,自带光环。没有打印的照片,仍然是带有ing后缀的、带有不确定性的动词。硬盘里的数码照片意味着什么?一些漂浮在虚拟时空里的暗物质残渣?
日本311海啸过后的《失物招领》(lost and found)计划,工作团队从废墟和海水中,拯救了无数照片(5寸、6寸)的碎片,整理、拼合、数码化,交还给幸存者,并举办展览。
《失物招领》拯救作为“物体”的照片,而不是图像数据。
5 镜头发明了过去
昆德拉在《不朽》中,曾敏锐地分析:在照相机发明前,镜头就已经存在。
他描写了歌德见拿破仑的场景。周围的人就像一群新闻记者。拿破仑高声发表的所有言论,也是为潜在的历史“拍下”自己的形象。
昆德拉指出:摄影镜头早在它被发明以前就已经存在,它的非物质化的本质早就存在了。即便没有镜头对着,人们的表现与他们被摄入镜头时是一样的。
包括拿破仑在内的历史人物,都在构思假想镜头下的“形象印记”。
萨尔加多拍摄了各种各样的死亡。他甚至因为拍摄了太多死亡而不再相信人类。
在卢旺达,死亡之路上,堆成山的尸体。巴西闭不上眼睛的婴儿。人们死于学校,人们死于教堂,人们死于逃亡之路。他的摄影记录过人类之光,当然我也会怀疑,比如一位妇女的肖像,太美,她眼中的人类之光不应该满足资本主义的幻想。就像纪实摄影不应该沦为艺术。
在观看萨尔加多70年代以来的人文摄影的时候,观众应该意识到:摄影比艺术重要得多。
照片“发明了过去”,萨尔加多的照片发明了恶心,也擦亮人类之光,而取景框之外一片黑暗。
6 摄影师的自我存在
摄影,既是镜子,也是窗。
摄影者透过镜头看世界,锁定世界的存在。同时,也在镜头的反光中看到自己,并通过摄影宣布“自我”的存在。
在数码摄影的年代,主体与复制物,不再存在区别。风景、纪实或人物——如何证明这些照片是“我”拍的,而不是别人的作品?
窗中有镜,镜中有窗。
在拍摄过程中,所有摄影师都在想办法宣誓主权:如何在照片上“自然而然”地留下独特的痕迹?如何通过可识别的形式,体现自我的存在?
摄影师调转了镜头。自我凝视,自我设计,死我复制。
薇薇安·迈尔的街头摄影,捡到的不仅有垃圾,还有自己的镜像。他们都是精心布置的反思。
在全部薇薇安·迈尔的照片中,更接近真实的,是她的自画像。
面孔,更多占领构图的面孔,宣誓着一个人对照片独占。
多芬 Self-Esteem 项目研究显示,女孩准备一张满意的自拍平均花费 12 分钟。女孩们说:相对于现实生活,她们认为自己在网络上看起来更漂亮。
前期化妆和后期修图,都如同自我建设。当人们得到了“点赞”,就像获得了他人对自拍者“自我”的确认。
每个自拍者也都在思考,在单向流淌的时间线上,留下怎么样的自己。
7 伤感之旅
美国Brittany Maynard获知自己脑癌无法治愈,并会丧失控制能力和尊严之后,她最终选择了自行离开世界。
在安乐死之前,她计划了一次阿拉斯加冰原的远足,并去往大峡谷,留下与新婚丈夫的一组合影。
摄影成为她的告别仪式。这些照片不是留给自己看的,而是留给亲人的一份遗书。
纽约客在报道Brittany Maynard安乐死的文章开头,选择了一张空镜头——光线透过窗子打在Brittany的空床上。
那个光斑显然是超越瞬间的。
光斑是一个入口,年轻女孩的死亡使得那张照片成为——轻盈的出口。
荒木经惟《伤感之旅》的系列照片告诉读者:阳子死后,花开得更好。
死亡是真的,而盛开的花,也是真的。
通往死亡的路,即使充满欢笑,也是伤感之旅。
影像里的一切,就像孩子们要冲向洁白的雪地,留下一串顽皮的脚印。
孩子们和照片都在宣告,我曾经来过!
然后我们必然面对新的空白,一片象征虚空的新雪地。
或早或晚,我们都将消失于镜头中的光斑。
8 再见,记忆
由于我爸是广告摄影师,小时候,我家有无数免费胶卷随意拍摄、洗印。抽屉里也因此积累了不计其数老照片,三十年后都开始褪色。这些快照,释放了无数青春的幻觉。
摄影首先是被框定的范围,以及被定格的时刻。两者叠加,刚好与记忆的方法相似。
存在感是启蒙(enlightenment)——寻找自我认同。
当一些照片开始褪色,他们的存在感,会变得越来越强。本质上来说,照片就是多愁善感的载体。
无数的旧照片,如同荒芜了的回忆标本。他们为了对抗失去而存在,却一次次触动了失去的悲戚。
大脑的1000亿个神经元,通过电流串联记忆,瞬间出现,瞬间消失。在流动中消亡,被篡改。没有什么记忆是靠谱的。
生活越复杂,越变动不居,我们就越倾向于静态——凝固的瞬间影像,意味着稳定、安全,以及容易把握。
然而图像就是靠谱的吗?如果盯着一张照片,那面孔和场景会变得陌生。
我会怀疑,我是否去过哪个地方?认得这样的人?而我喜欢的人,越来越模糊。
巴特说:从本质上说,照片不仅从来就不是一种记忆,而且阻断记忆。《记忆碎片》中的照片背后写着“DON'T BELIEVE HIS LIES”。因为,照片在说谎。
因为记忆,只是人们最后一次记得的样子。而人们最后记得的样子,只是照片。
9 “停一停吧,你如此美丽”
老太太摆出形似的姿势,与年轻时的照片合影。嵌套其中的有种不变的幻觉。变老的人,仍拥有青春的切片。
我认识的母亲们,为了保留孩子成长的每个时刻。孩子迅速变大,手机内存随之变大。
女孩说:我要去照相馆拍个裸体,等着老的时候看。另外的女孩说:给我多拍一些照片,要不然我就老了。
由于数字摄影的普及化,免费快门不会给人以宽慰,反而造成紧迫感和行动的焦虑。不断按下快门的动作,争分夺秒,“先拍下来再说”,跟消失的时间赛跑。
作为动词的摄影,最重要的是满足人们对抗恐惧的需求,通过摄影,克服衰老和死亡。而照片仅仅是按快门动作的排泄物。(以后也许每秒都可以自动拍照)
由于数量巨大,也更容易被忽略。海量照片,除了晒图的几张之外,甚至不会再被看一次。
“如果我对某一瞬间说:停一停吧,你如此美丽!”(浮士德)
瞬间的美丽,是否与照片的质量和数量有关呢?我曾有这样模糊的预感。所有未被拍摄的,变动不居的意象更美丽。
然而,没有被表述过的场景是否存在?
10 雪地之下
有一年扫墓,适逢大雪,我姥爷姥姥的坟不见踪影。
如果一棵树倒在一片森林,而没人听见,它是否仍然发生了呢?
如果一座墓碑被雪覆盖,它是否还在?
一座坟,作为标识,既遮盖了存在,也宣布和纪念了存在。
存在即被感知(To be is to be perceived),但不断追求感知,又会失去感知的真实性。
当坟墓被雪覆盖,摄影已不可能传递外部信息,只能隐晦地向极少数知情者——表达存在和死亡。
对我来说,失效的、失踪的摄影,却更趋向于本质化。
在绵密而暧昧的隔层之下,存在和死亡都在发射信号。
--------
作者:王可越
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关于摄影的相关文章:
《被污损的照片,就是灭亡时与我们作伴的东西》
《北京银矿笔记》
《薇薇安·迈尔,街头摄影及捡垃圾的人》
《作为神经症的摄影》
(如果一棵树倒在一片森林,而没人听见,它是否仍然发生了呢?)
![]() |
![]() |
Gustavo Germano(2006) |
1 消失的面孔
去年,我要为故去的亲人找一张贴在墓碑上的照片。
我在无数文件中寻找最合适的照片。很快我发现,这就是徒劳的!
再多的照片,也无法”代表“亲人的存在。事实上,不可能有一张照片,能代表一位故人。
过一些日子,我开始用PS工具,加工照片——用橡皮工具,清理一张照片背景上的色彩、线条。
记忆是温存的,含混的。被锐化的轮廓线,越来越鲜明。图像越清晰,记忆就越生硬。
当橡皮擦在她的脸上划过的时候,我体验到——所有照片引述的无数时刻,正在走向永远的沉没。
2 我在人群中寻找你
在Google Maps Help论坛上,曾有人发帖,向谷歌索要一张街景快照的原图。发帖者的亲人刚刚去世,而Google街景小车恰好捕捉到这位亲人的身影(在谷歌街景里,图像被模糊化处理)。
![]() |
Google Maps街景快照 |
在电影《烟》(smoke,1995)中,杂货铺店主奥吉每天在固定时间按下快门,拍摄街角照片。翻开每日重复的街角相册,作家保罗起初不屑一顾,奥吉告诫他:你慢慢看才能看出味道。随后,保罗在一张照片上找到了已经死去的妻子(某一个日子,她在那个时刻进入奥吉的镜头),忍不住失声痛哭。
![]() |
smoke (1995) |
浩如烟海的影像之中,藏着线索。我在街道上拍照时,忽然意识到:每个人随时都会进入别人的镜头。也许这些影像是他们希求的纪念物。
批评家说:当代图像泛滥,我们再也不缺少照片!
然而,希求之物,往往可望而不可即。
哪怕拥有了全部的时刻,我们还要在下一张照片中寻找熟悉的身影。
3 死的背书
![]() |
on the long walk to Buckingham |
1981年,黛安娜的结婚照的华美印证着贝尔纳.弗孔的论述:“摄影就是死亡本身。这是我们能由此出发的第一个事实:我们渴望抓住生命的强度、美的强度,并为它们作证,但是摄影让你看到一具遗体。”
王妃的死亡甚至是照片的核心元素——美好肉体的毁灭是结婚照片的隐含信息。
关于时间以及死亡的种种因素,让华丽、耀眼的瞬间变成肿块(不再是薄薄的一层漂亮)。完美的构图和光线,在诉说着:“即使在阿卡迪亚,也有死亡”。
巴特对临行前男子照片的引用(在刺杀总统的刘易斯·佩恩行刑前的照片下,巴特写下:他已经死了,他就要死了),跟我喜爱的黛安娜婚礼的照片具有相似属性。
摄影所表现的无数精彩时刻——人和事越是生机勃勃、越是美丽,对”不存在“的感触就越是深刻。精彩照片的穿透力,来自它的背面——背面有一条通向死亡的甬道。照片中的生机已有死亡的背书。
4 纪念品
一位北越士兵的尸体(Don McCullin,1968)。士兵的尸体被美军翻检过。身边散落着(美军认为毫无价值的)私人物品——被打开的小盒子,众多家庭照片跟子弹散落在一起。士兵的死亡,以及死者的家庭照片同时被捕捉下来。
![]() |
Don McCullin,1968 |
我常常去翻看一下19世纪的死亡纪念照。格外惊悚,同时格外精致。
在照片上逝者被假扮成活人,栩栩如生。拍照是肉体消亡前最后的仪式,运用障眼法的死亡照片,是人们一生一次的精美纪念品。
这样我们思考作为“物”的照片,仪式化,可携带、摆放。同时可以跟一张脸并置于同样的时空。用来证明、对比。
摄影镜头将肉体、记忆客体化,这就像照片中的北越士兵,随身携带的相册。他如此珍视这些照片。
为了缓释对死亡以及失去的恐惧,图像被用来封存幻想——肉体、家庭、爱——一切都可以转化成拥有物。
![]() |
日本311海啸修复照片项目 |
因此,需要重新思考实体化的照片。物化的照片,作为重要纪念物品,自带光环。没有打印的照片,仍然是带有ing后缀的、带有不确定性的动词。硬盘里的数码照片意味着什么?一些漂浮在虚拟时空里的暗物质残渣?
日本311海啸过后的《失物招领》(lost and found)计划,工作团队从废墟和海水中,拯救了无数照片(5寸、6寸)的碎片,整理、拼合、数码化,交还给幸存者,并举办展览。
《失物招领》拯救作为“物体”的照片,而不是图像数据。
5 镜头发明了过去
昆德拉在《不朽》中,曾敏锐地分析:在照相机发明前,镜头就已经存在。
他描写了歌德见拿破仑的场景。周围的人就像一群新闻记者。拿破仑高声发表的所有言论,也是为潜在的历史“拍下”自己的形象。
![]() |
Bill Brandt,暴露在闪光下,失去行动的兔子 |
昆德拉指出:摄影镜头早在它被发明以前就已经存在,它的非物质化的本质早就存在了。即便没有镜头对着,人们的表现与他们被摄入镜头时是一样的。
包括拿破仑在内的历史人物,都在构思假想镜头下的“形象印记”。
![]() |
马里,失明的女人(萨尔加多,1985) |
萨尔加多拍摄了各种各样的死亡。他甚至因为拍摄了太多死亡而不再相信人类。
在卢旺达,死亡之路上,堆成山的尸体。巴西闭不上眼睛的婴儿。人们死于学校,人们死于教堂,人们死于逃亡之路。他的摄影记录过人类之光,当然我也会怀疑,比如一位妇女的肖像,太美,她眼中的人类之光不应该满足资本主义的幻想。就像纪实摄影不应该沦为艺术。
在观看萨尔加多70年代以来的人文摄影的时候,观众应该意识到:摄影比艺术重要得多。
照片“发明了过去”,萨尔加多的照片发明了恶心,也擦亮人类之光,而取景框之外一片黑暗。
6 摄影师的自我存在
摄影,既是镜子,也是窗。
摄影者透过镜头看世界,锁定世界的存在。同时,也在镜头的反光中看到自己,并通过摄影宣布“自我”的存在。
在数码摄影的年代,主体与复制物,不再存在区别。风景、纪实或人物——如何证明这些照片是“我”拍的,而不是别人的作品?
窗中有镜,镜中有窗。
在拍摄过程中,所有摄影师都在想办法宣誓主权:如何在照片上“自然而然”地留下独特的痕迹?如何通过可识别的形式,体现自我的存在?
![]() |
摄影师调转了镜头。自我凝视,自我设计,死我复制。
薇薇安·迈尔的街头摄影,捡到的不仅有垃圾,还有自己的镜像。他们都是精心布置的反思。
在全部薇薇安·迈尔的照片中,更接近真实的,是她的自画像。
面孔,更多占领构图的面孔,宣誓着一个人对照片独占。
多芬 Self-Esteem 项目研究显示,女孩准备一张满意的自拍平均花费 12 分钟。女孩们说:相对于现实生活,她们认为自己在网络上看起来更漂亮。
前期化妆和后期修图,都如同自我建设。当人们得到了“点赞”,就像获得了他人对自拍者“自我”的确认。
每个自拍者也都在思考,在单向流淌的时间线上,留下怎么样的自己。
7 伤感之旅
美国Brittany Maynard获知自己脑癌无法治愈,并会丧失控制能力和尊严之后,她最终选择了自行离开世界。
在安乐死之前,她计划了一次阿拉斯加冰原的远足,并去往大峡谷,留下与新婚丈夫的一组合影。
摄影成为她的告别仪式。这些照片不是留给自己看的,而是留给亲人的一份遗书。
![]() |
纽约客在报道Brittany Maynard安乐死的文章开头,选择了一张空镜头——光线透过窗子打在Brittany的空床上。
那个光斑显然是超越瞬间的。
光斑是一个入口,年轻女孩的死亡使得那张照片成为——轻盈的出口。
![]() |
《伤感之旅》(1971) |
荒木经惟《伤感之旅》的系列照片告诉读者:阳子死后,花开得更好。
死亡是真的,而盛开的花,也是真的。
通往死亡的路,即使充满欢笑,也是伤感之旅。
影像里的一切,就像孩子们要冲向洁白的雪地,留下一串顽皮的脚印。
孩子们和照片都在宣告,我曾经来过!
然后我们必然面对新的空白,一片象征虚空的新雪地。
或早或晚,我们都将消失于镜头中的光斑。
8 再见,记忆
由于我爸是广告摄影师,小时候,我家有无数免费胶卷随意拍摄、洗印。抽屉里也因此积累了不计其数老照片,三十年后都开始褪色。这些快照,释放了无数青春的幻觉。
摄影首先是被框定的范围,以及被定格的时刻。两者叠加,刚好与记忆的方法相似。
存在感是启蒙(enlightenment)——寻找自我认同。
当一些照片开始褪色,他们的存在感,会变得越来越强。本质上来说,照片就是多愁善感的载体。
无数的旧照片,如同荒芜了的回忆标本。他们为了对抗失去而存在,却一次次触动了失去的悲戚。
大脑的1000亿个神经元,通过电流串联记忆,瞬间出现,瞬间消失。在流动中消亡,被篡改。没有什么记忆是靠谱的。
生活越复杂,越变动不居,我们就越倾向于静态——凝固的瞬间影像,意味着稳定、安全,以及容易把握。
然而图像就是靠谱的吗?如果盯着一张照片,那面孔和场景会变得陌生。
我会怀疑,我是否去过哪个地方?认得这样的人?而我喜欢的人,越来越模糊。
![]() |
Memento (2000) |
巴特说:从本质上说,照片不仅从来就不是一种记忆,而且阻断记忆。《记忆碎片》中的照片背后写着“DON'T BELIEVE HIS LIES”。因为,照片在说谎。
因为记忆,只是人们最后一次记得的样子。而人们最后记得的样子,只是照片。
9 “停一停吧,你如此美丽”
老太太摆出形似的姿势,与年轻时的照片合影。嵌套其中的有种不变的幻觉。变老的人,仍拥有青春的切片。
我认识的母亲们,为了保留孩子成长的每个时刻。孩子迅速变大,手机内存随之变大。
女孩说:我要去照相馆拍个裸体,等着老的时候看。另外的女孩说:给我多拍一些照片,要不然我就老了。
![]() |
由于数字摄影的普及化,免费快门不会给人以宽慰,反而造成紧迫感和行动的焦虑。不断按下快门的动作,争分夺秒,“先拍下来再说”,跟消失的时间赛跑。
作为动词的摄影,最重要的是满足人们对抗恐惧的需求,通过摄影,克服衰老和死亡。而照片仅仅是按快门动作的排泄物。(以后也许每秒都可以自动拍照)
由于数量巨大,也更容易被忽略。海量照片,除了晒图的几张之外,甚至不会再被看一次。
“如果我对某一瞬间说:停一停吧,你如此美丽!”(浮士德)
瞬间的美丽,是否与照片的质量和数量有关呢?我曾有这样模糊的预感。所有未被拍摄的,变动不居的意象更美丽。
然而,没有被表述过的场景是否存在?
10 雪地之下
有一年扫墓,适逢大雪,我姥爷姥姥的坟不见踪影。
如果一棵树倒在一片森林,而没人听见,它是否仍然发生了呢?
如果一座墓碑被雪覆盖,它是否还在?
![]() |
扫墓(2012 本人拍摄) |
一座坟,作为标识,既遮盖了存在,也宣布和纪念了存在。
存在即被感知(To be is to be perceived),但不断追求感知,又会失去感知的真实性。
当坟墓被雪覆盖,摄影已不可能传递外部信息,只能隐晦地向极少数知情者——表达存在和死亡。
对我来说,失效的、失踪的摄影,却更趋向于本质化。
在绵密而暧昧的隔层之下,存在和死亡都在发射信号。
--------
作者:王可越
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关于摄影的相关文章:
《被污损的照片,就是灭亡时与我们作伴的东西》
《北京银矿笔记》
《薇薇安·迈尔,街头摄影及捡垃圾的人》
《作为神经症的摄影》
© 本文版权归 blueshadow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
-
忆孤 赞了这篇日记 2020-10-01 17:41:01
-
Tinaramo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7-02 01:23:07
-
momo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6-16 02:26:40
-
曹玉林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1-24 13:54:53
-
添齐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1-24 13:24:29
-
乔仙玖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1-24 07:30:27
-
肆月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1-24 03:00:30
-
骄子 赞了这篇日记 2018-12-08 14:01:50
-
琵卓河 赞了这篇日记 2018-11-26 12:13:57
-
AntiMorphine 赞了这篇日记 2018-11-24 19:12:16
-
C 赞了这篇日记 2018-11-24 18:09:26
-
crankyanny 赞了这篇日记 2018-11-24 16:13:59
-
chenghaochung 赞了这篇日记 2018-11-24 15:33:33
-
一筆 赞了这篇日记 2018-09-07 08:27:51
-
鲎鲎 赞了这篇日记 2018-07-22 10:14:10
-
竹 赞了这篇日记 2018-06-08 14:59:20
-
岛阿岛 赞了这篇日记 2018-05-24 00:11:07
-
贝安文 赞了这篇日记 2018-05-08 08:57:28
-
MARILYN•MANSON 赞了这篇日记 2018-04-23 02:47:36
-
Temptat-Mona 赞了这篇日记 2017-11-14 15:20:38
-
sensitive hip 赞了这篇日记 2017-11-12 17:38:54
-
momo 赞了这篇日记 2017-11-12 14:12:16
-
谜独白 赞了这篇日记 2017-11-12 11:21:13
-
影山茂夫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9-10 00:56:08
-
[已注销]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5-02 16:33:56
-
概艺GetArts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5-02 14:53:56
-
Halu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4-23 01:00:50
-
Su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3-11 12:31:36
-
贝德曼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3-05 17:41:41
-
花猪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2-23 14:54:36
-
nine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2-11 22:29:28
-
一只咩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2-05 23:16:28
-
玖尘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2-04 15:15:29
-
fsllll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2-04 14:52:07
-
A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1-27 21:47:52
-
岛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1-07 03:14:51
-
真的烦昵称什么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1-03 08:28:48
-
一口青 赞了这篇日记 2016-12-31 16:10:50
-
一天天 赞了这篇日记 2016-12-27 00:12:09
-
Caden 赞了这篇日记 2016-11-23 21:51:56
-
hellopanda 赞了这篇日记 2016-11-17 14:11:46
-
天问 赞了这篇日记 2016-11-16 10:43:28
-
辛普森二家 赞了这篇日记 2016-11-05 21:42:14
-
豆友152853797 赞了这篇日记 2016-11-04 22:31:07
-
Isobelran 赞了这篇日记 2016-11-04 15:03:02
-
Rockskin. 赞了这篇日记 2016-11-02 23:39:40
-
一只刺儿 赞了这篇日记 2016-10-27 21:54:21
-
杜松子树 赞了这篇日记 2016-10-24 20:35:39
-
嘿 赞了这篇日记 2016-10-23 22:46:07
-
X 赞了这篇日记 2016-10-15 03:16:23
-
质感。 赞了这篇日记 2016-10-05 17:43:22
-
狗四 赞了这篇日记 2016-09-29 12:53:07
-
[已注销] 赞了这篇日记 2016-09-28 11:25:17
-
卖菜刀的小男孩 赞了这篇日记 2016-09-28 10:59:48
-
L.EMON 赞了这篇日记 2016-09-28 10:44:34
-
[已注销] 赞了这篇日记 2016-09-27 23:03:00
-
豆瓣吴彦祖 赞了这篇日记 2016-09-27 21:51:27
-
夏木兮 赞了这篇日记 2016-09-27 21:35:57
-
喵喵星人 赞了这篇日记 2016-09-27 21:24:00
-
龙哈迪 赞了这篇日记 2016-09-27 21:22:04
-
暴小航? 赞了这篇日记 2016-09-27 20:13:36
-
魚 赞了这篇日记 2016-09-27 19:18:26
-
Nueep 赞了这篇日记 2016-09-27 18:28:46
-
刀锋(做法求修 赞了这篇日记 2016-09-27 17:55:54
-
KniOFF 赞了这篇日记 2016-09-27 15:17:06
-
我有奥特曼激光 赞了这篇日记 2016-09-26 23:27:41
-
ChingChing 赞了这篇日记 2016-09-26 22:51:46
-
gaozedi 赞了这篇日记 2016-09-26 21:51:45
-
Fernweh-- 赞了这篇日记 2016-09-26 19:29:37
-
Orchid 赞了这篇日记 2016-09-26 19:11:20
-
黎小强 赞了这篇日记 2016-09-26 18:59:25
-
来来回回9927 赞了这篇日记 2016-09-26 17:11:36
-
misirlou 赞了这篇日记 2016-09-26 17:11:27
-
尘 赞了这篇日记 2016-09-26 15:08:28
-
daisy 赞了这篇日记 2016-09-26 13:08:36
-
喵 赞了这篇日记 2016-09-26 12:06:25
-
NE☮N 赞了这篇日记 2016-09-26 11:13:50
-
加油呀 赞了这篇日记 2016-09-26 07:41:40
-
[已注销] 赞了这篇日记 2016-09-26 06:23:53
-
张西西 赞了这篇日记 2016-09-26 00:29:40
-
小虫子张 赞了这篇日记 2016-09-26 00:19:26
-
Dracy 赞了这篇日记 2016-09-25 23:03:35
-
v2 赞了这篇日记 2016-09-25 22:40:00
-
Stylish 赞了这篇日记 2016-09-25 22:39:17
-
唔藏 赞了这篇日记 2016-09-25 22:36:09
-
ruunako 赞了这篇日记 2016-09-25 21:51:34
-
h-h 赞了这篇日记 2016-09-25 21:30:57
-
司马郎 赞了这篇日记 2016-09-25 20:19:55
-
Lz 赞了这篇日记 2016-09-25 20:00:11
-
向阳 赞了这篇日记 2016-09-25 18:39:45
-
風也 赞了这篇日记 2016-09-25 17:56:17
-
鱼肉呀 赞了这篇日记 2016-09-25 16:47:53
-
梦 赞了这篇日记 2016-09-25 16:43:20
-
Juno_homesick 赞了这篇日记 2016-09-25 16:18:53
-
飘来飘去 赞了这篇日记 2016-09-25 15:27:10
-
留白 赞了这篇日记 2016-09-25 15:22:18
-
洛洛的糖果 赞了这篇日记 2016-09-25 14:33:59
-
孤独的夜行侠 赞了这篇日记 2016-09-25 14:33:29
-
蓝鲸雾月 赞了这篇日记 2016-09-25 14:22:09
-
玫上之痣 赞了这篇日记 2016-09-25 13:53:18
blueshadow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每个人的过去,图伊曼斯的展览 (17人喜欢)
- 蛇选 (19人喜欢)
- 躺下与出走的未来 (31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