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山岛的形成之谜
涠洲岛是火山喷发堆凝而成的岛屿,有海蚀、海积及溶岩等景观,是中国地质年龄最年轻的火山岛。
在这里我们已经清楚的了解了涠洲岛的成因,那这篇文章应该已经到此结束了。但涠洲岛的形成,岂是一句话就能带过的,现在让我们走进科学,去探究涠洲岛形成的秘密吧。
出生背景
让我们把时间之钟往回拨,回到142万年前,那个叫更新世的年代,那个涠洲岛还是一片汪洋大海的时代。在这里,我们需要做个定位,地球自诞生以来,已经有46亿岁了,而我们需要去到的时间,是位于最接近现在的一个年代,在地质学上称为最年轻的年代——新生代,更新世则是位于新生代的一个小分期,如果要在地质年代表中找的它话,躲在左上角角落里面的那个家伙就是它了。
为了让大家对这个年代有个认识,我放上一张照片让大家感受一下当时人类英俊的相貌:
暂且叫他霍英俊先生吧,在更新世的早期,人类还以霍英俊先生的凸下巴、宽额骨、深眼眶为帅气特征的时候,欧亚板块的南部,也就是现在整天被菲律宾惦记着的南海,在西有印度-澳大利亚板块碰撞、东有太平洋板块俯冲的情况下,南海盆地的处境就像被门夹着的脑袋一样,在这样的环境下,南海盆地不开心了,开始扩张变大了,而位于南海盆地北端的北部湾在各种力的作用下不堪重负,产生了几条大的裂缝,并且沿着其中四条裂缝往北西—南东方向扩张,北部湾的面积在这四条裂缝上就这样一点点的扩大。
板块扩张导致的结果不单单是平面上的面积增大,还会发生纵向上厚度的变化——在扩张部位顶部的地壳就像一块捏住往两边拉的橡皮一样,厚度会变薄并且产生一些垂向的断裂,地壳底下的地幔物质从变薄的位置上涌,这些地幔物质本来是生活在一个深部高压的环境,上升到浅部后压力降低,一部分物质在压力减小后就开始像考完试的大学生一样颓废瘫软了起来,由固态变成了液态,这就形成了岩浆,接着岩浆往地壳断裂这个薄弱的部位涌出喷发。而北部湾这个位置,在更新世的时候就经历了这一系列变化,造就了我们如今的涠洲岛火山。
初次喷发
正如前面提到的,涠洲岛在更新世前期还是一片沧海,然而它早已经耐不住一颗桑田的心了。就在某一天,地壳下面的岩浆沿着断裂涌了上来,突破了地壳的封锁,把压抑已久的“情感”在海底进行肆无忌惮地宣泄,因为这种岩浆的来源是地幔,所以喷发出来的岩浆和现在夏威夷喷发的岩浆一样,是玄武岩岩浆,一种粘度相对低的岩浆,这种岩浆能会像倒在桌子上的蜂蜜一样,向四周慢慢地蔓延一个很大的范围,从而在海底上形成一个类似于盾状的玄武岩基底,涠洲岛以后的发展就像起房子一样,往这个基底上面堆东西。如果有人抱着考究的心想在岛上寻找这些造岛玄武岩,那必须要等一个时机,因为现在这些玄武岩已经被埋在一层厚厚的沉积物地下了,只能在退潮的时候在涠洲岛北部的西角、后背塘、北港等地的潮间带看到。
所以这个时机去哪找呢?—————————————————————
只要关注涠洲岛船票官网“来游吧”就可以啦,这里我们将每天为你更新潮汐、天气、航班等信息,更有萌萌哒主页菌跟你互动哦!
咳咳,回到正题,根据中国地震局樊祺诚研究员在2006年发表的研究成果,涠洲岛的喷发分为两期(PS:期是一个时间段,每个时间段都可以喷发多次)。喷发玄武岩岩浆的时期就是第一期,时代为早—中更新世,大概在142万年—49万年前,也就是我们的霍英俊先生所处的年代,此次喷发的火山口,在涠洲岛南部横路山,如果把涠洲岛看做一个美味的巧克力蛋糕,我们用刀沿着下图中的红线一刀切下去,沿着切面看就可以涠洲岛地形的高低起伏,这就是火山口在南部喷发导致如今涠洲岛南高北低的地势特点。
射气岩浆喷发
在第一期喷发已经过去一段时间,霍英俊先生正忙着进化到更英俊的状态,涠洲岛开始进入了第二期喷发阶段。
多亏BBC等著名记录片制作公司的记录,我们能看到很多火山喷发的景象,他们一般都是下图这样的:要么是一个火山锥愤怒地往天上喷射着粘稠的岩浆与滚烫的巨石,炽热的火山灰与火山碎屑沿着山坡冲下,像恶魔一样吞噬着一切,期间发出轰鸣巨响,有时候冒出的火山灰烟尘中还会划过阵阵闪电,状如炼狱,公元79年维苏威火山爆发如此爆发一次,庞贝城的居民来不及逃跑便随着整个庞贝城埋在了厚厚的火山灰之下;要么就是玄武岩岩浆从火山口缓慢地流向海边,温柔而又无情地淹没着途经的所有生命与建筑,由于玄武岩岩浆喷发太过于平静了,很多人还能近距离地拍摄照片。这两种火山喷发都有一个共同点:岩浆。
然而涠洲岛第二期火山喷发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火山喷发——射气岩浆喷发,与上面两种火山喷发形式截然不同,不仅没有末世一般的滚滚岩浆,就连附近的花花草草也没有被热浪伤害到。吉林大学教授刘招君在对比研究过德国LaacherSee和北海涠洲岛的地层后认为:“射气喷发形成的碎屑潮和气体是冷的。”这是区别于一般火山喷发周围炽热干燥环境的一个特点。射气喷发时火山口顶部的地层岩石被炸开,碎屑物质冲天而起,更在周围形成一圈基浪,卷携着碎屑物质快速往外扩散,形式上,和核爆有点形似。
射气岩浆喷发又叫蒸汽岩浆喷发,说是岩浆喷发,从上面的描述看,并没有岩浆啊,那“岩浆”跑去哪了呢?其实这个岩浆在地下,有时候并没有喷发出来,射气岩浆喷发的成因就是地下的岩浆遇到含水的地层,水分在遇到高温炽热的岩浆时瞬间蒸发,体积顷刻间变大对周围岩石造成巨大压力从而形成冲击力,冲破上覆地层后坍塌成一个地平火山口。这个低平火山口就是涠洲岛南湾的那个圆形的海湾——南湾火山口,虽然说这个火山口在南湾形成的海蚀崖虽然有20-50米的高度,但是相对于富士山这种火山锥型的火山口,实在太“低平”了。这种类型的火山喷发并不少见,在邻省广东湛江市湖光岩景区的玛珥湖,就是一个典型的射气岩浆喷发导致低平火山口。
最终形态
说了这么多,我们重新开始捋一捋这些地质作用和过程,6500万年前的新生代早期,北部湾盆地在印度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作用下开始产生断裂并且扩张,同时地幔物质上涌,最终在250万年前的更新世早期,涠洲的所处的位置发生了第一期喷发,形成了一个玄武岩造岛基底,此时涠洲岛还处于海底状态,期间还接受了一段时间的沉积物堆积,在3万6千年的更新世中晚期,发生第二期射气岩浆喷发,基浪堆积物四处飘散弄得整个岛都是,接着又接受了一段时间的沉积物堆积,后期受到第四期冰期影响,海平面下降,涠洲岛完全露出海面,到7000年前的晚全新世,气候回暖,海平面开始回升,涠洲岛接受海水的侵蚀,形成各种独特奇异的海蚀地貌,4000年以前涠洲岛开始缓慢抬升,导致一些原本在海边被侵
蚀的海蚀地貌跑到了高处,给我们留下了涠洲岛在抬升的证据(下图中的死海蚀崖就是抬升到高处不能再被海水侵蚀的海蚀崖)。
这时有人一定会提出疑问,涠洲岛既然是个火山作用形成的海岛,那会不会什么时候开心了又喷一发啊?其实根据广西地矿局1990年的资料,涠洲岛最后一次火山喷发是在1万年—7千年前,那是一个史前时代。所以涠洲岛火山在地学上叫死火山,加上根据最近的研究,南海在150万年前就停止扩张了,现在北部湾的地质活动现对于更新世那会已经大大减弱了,正是因为地质活动减弱了,在涠洲岛附近还形成了一些油气藏,所以大家就放心的玩耍吧!
在这里我们已经清楚的了解了涠洲岛的成因,那这篇文章应该已经到此结束了。但涠洲岛的形成,岂是一句话就能带过的,现在让我们走进科学,去探究涠洲岛形成的秘密吧。
出生背景
![]() |
让我们把时间之钟往回拨,回到142万年前,那个叫更新世的年代,那个涠洲岛还是一片汪洋大海的时代。在这里,我们需要做个定位,地球自诞生以来,已经有46亿岁了,而我们需要去到的时间,是位于最接近现在的一个年代,在地质学上称为最年轻的年代——新生代,更新世则是位于新生代的一个小分期,如果要在地质年代表中找的它话,躲在左上角角落里面的那个家伙就是它了。
为了让大家对这个年代有个认识,我放上一张照片让大家感受一下当时人类英俊的相貌:
![]() |
暂且叫他霍英俊先生吧,在更新世的早期,人类还以霍英俊先生的凸下巴、宽额骨、深眼眶为帅气特征的时候,欧亚板块的南部,也就是现在整天被菲律宾惦记着的南海,在西有印度-澳大利亚板块碰撞、东有太平洋板块俯冲的情况下,南海盆地的处境就像被门夹着的脑袋一样,在这样的环境下,南海盆地不开心了,开始扩张变大了,而位于南海盆地北端的北部湾在各种力的作用下不堪重负,产生了几条大的裂缝,并且沿着其中四条裂缝往北西—南东方向扩张,北部湾的面积在这四条裂缝上就这样一点点的扩大。
![]() |
板块扩张导致的结果不单单是平面上的面积增大,还会发生纵向上厚度的变化——在扩张部位顶部的地壳就像一块捏住往两边拉的橡皮一样,厚度会变薄并且产生一些垂向的断裂,地壳底下的地幔物质从变薄的位置上涌,这些地幔物质本来是生活在一个深部高压的环境,上升到浅部后压力降低,一部分物质在压力减小后就开始像考完试的大学生一样颓废瘫软了起来,由固态变成了液态,这就形成了岩浆,接着岩浆往地壳断裂这个薄弱的部位涌出喷发。而北部湾这个位置,在更新世的时候就经历了这一系列变化,造就了我们如今的涠洲岛火山。
![]() |
初次喷发
正如前面提到的,涠洲岛在更新世前期还是一片沧海,然而它早已经耐不住一颗桑田的心了。就在某一天,地壳下面的岩浆沿着断裂涌了上来,突破了地壳的封锁,把压抑已久的“情感”在海底进行肆无忌惮地宣泄,因为这种岩浆的来源是地幔,所以喷发出来的岩浆和现在夏威夷喷发的岩浆一样,是玄武岩岩浆,一种粘度相对低的岩浆,这种岩浆能会像倒在桌子上的蜂蜜一样,向四周慢慢地蔓延一个很大的范围,从而在海底上形成一个类似于盾状的玄武岩基底,涠洲岛以后的发展就像起房子一样,往这个基底上面堆东西。如果有人抱着考究的心想在岛上寻找这些造岛玄武岩,那必须要等一个时机,因为现在这些玄武岩已经被埋在一层厚厚的沉积物地下了,只能在退潮的时候在涠洲岛北部的西角、后背塘、北港等地的潮间带看到。
![]() |
![]() |
所以这个时机去哪找呢?—————————————————————
只要关注涠洲岛船票官网“来游吧”就可以啦,这里我们将每天为你更新潮汐、天气、航班等信息,更有萌萌哒主页菌跟你互动哦!
咳咳,回到正题,根据中国地震局樊祺诚研究员在2006年发表的研究成果,涠洲岛的喷发分为两期(PS:期是一个时间段,每个时间段都可以喷发多次)。喷发玄武岩岩浆的时期就是第一期,时代为早—中更新世,大概在142万年—49万年前,也就是我们的霍英俊先生所处的年代,此次喷发的火山口,在涠洲岛南部横路山,如果把涠洲岛看做一个美味的巧克力蛋糕,我们用刀沿着下图中的红线一刀切下去,沿着切面看就可以涠洲岛地形的高低起伏,这就是火山口在南部喷发导致如今涠洲岛南高北低的地势特点。
射气岩浆喷发
在第一期喷发已经过去一段时间,霍英俊先生正忙着进化到更英俊的状态,涠洲岛开始进入了第二期喷发阶段。
多亏BBC等著名记录片制作公司的记录,我们能看到很多火山喷发的景象,他们一般都是下图这样的:要么是一个火山锥愤怒地往天上喷射着粘稠的岩浆与滚烫的巨石,炽热的火山灰与火山碎屑沿着山坡冲下,像恶魔一样吞噬着一切,期间发出轰鸣巨响,有时候冒出的火山灰烟尘中还会划过阵阵闪电,状如炼狱,公元79年维苏威火山爆发如此爆发一次,庞贝城的居民来不及逃跑便随着整个庞贝城埋在了厚厚的火山灰之下;要么就是玄武岩岩浆从火山口缓慢地流向海边,温柔而又无情地淹没着途经的所有生命与建筑,由于玄武岩岩浆喷发太过于平静了,很多人还能近距离地拍摄照片。这两种火山喷发都有一个共同点:岩浆。
![]() |
然而涠洲岛第二期火山喷发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火山喷发——射气岩浆喷发,与上面两种火山喷发形式截然不同,不仅没有末世一般的滚滚岩浆,就连附近的花花草草也没有被热浪伤害到。吉林大学教授刘招君在对比研究过德国LaacherSee和北海涠洲岛的地层后认为:“射气喷发形成的碎屑潮和气体是冷的。”这是区别于一般火山喷发周围炽热干燥环境的一个特点。射气喷发时火山口顶部的地层岩石被炸开,碎屑物质冲天而起,更在周围形成一圈基浪,卷携着碎屑物质快速往外扩散,形式上,和核爆有点形似。
射气岩浆喷发又叫蒸汽岩浆喷发,说是岩浆喷发,从上面的描述看,并没有岩浆啊,那“岩浆”跑去哪了呢?其实这个岩浆在地下,有时候并没有喷发出来,射气岩浆喷发的成因就是地下的岩浆遇到含水的地层,水分在遇到高温炽热的岩浆时瞬间蒸发,体积顷刻间变大对周围岩石造成巨大压力从而形成冲击力,冲破上覆地层后坍塌成一个地平火山口。这个低平火山口就是涠洲岛南湾的那个圆形的海湾——南湾火山口,虽然说这个火山口在南湾形成的海蚀崖虽然有20-50米的高度,但是相对于富士山这种火山锥型的火山口,实在太“低平”了。这种类型的火山喷发并不少见,在邻省广东湛江市湖光岩景区的玛珥湖,就是一个典型的射气岩浆喷发导致低平火山口。
最终形态
说了这么多,我们重新开始捋一捋这些地质作用和过程,6500万年前的新生代早期,北部湾盆地在印度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作用下开始产生断裂并且扩张,同时地幔物质上涌,最终在250万年前的更新世早期,涠洲的所处的位置发生了第一期喷发,形成了一个玄武岩造岛基底,此时涠洲岛还处于海底状态,期间还接受了一段时间的沉积物堆积,在3万6千年的更新世中晚期,发生第二期射气岩浆喷发,基浪堆积物四处飘散弄得整个岛都是,接着又接受了一段时间的沉积物堆积,后期受到第四期冰期影响,海平面下降,涠洲岛完全露出海面,到7000年前的晚全新世,气候回暖,海平面开始回升,涠洲岛接受海水的侵蚀,形成各种独特奇异的海蚀地貌,4000年以前涠洲岛开始缓慢抬升,导致一些原本在海边被侵
蚀的海蚀地貌跑到了高处,给我们留下了涠洲岛在抬升的证据(下图中的死海蚀崖就是抬升到高处不能再被海水侵蚀的海蚀崖)。
![]() |
这时有人一定会提出疑问,涠洲岛既然是个火山作用形成的海岛,那会不会什么时候开心了又喷一发啊?其实根据广西地矿局1990年的资料,涠洲岛最后一次火山喷发是在1万年—7千年前,那是一个史前时代。所以涠洲岛火山在地学上叫死火山,加上根据最近的研究,南海在150万年前就停止扩张了,现在北部湾的地质活动现对于更新世那会已经大大减弱了,正是因为地质活动减弱了,在涠洲岛附近还形成了一些油气藏,所以大家就放心的玩耍吧!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