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2备考手记
2016年初稿。
2023年10月4日,改写。
今天N2出分了。竟然满分,自己也吓了一跳。

考试体感:2016年7月N2
词汇:几乎全是自己“见过”的,没背过也是眼熟的,只能说运气极好。因为我很讨厌背单词,加上不细致,比如背动词不背自他动词分类,一个单词多个释义通常只记最前面一两个,所以词汇考试像“豪赌”,不知道就蒙,蒙对了运气好,错了理所当然。
语法:比较顺畅,尽管有一些不敢确定的题,但没到一脸茫然的程度。但平常相对顺手的排序题却在实战中卡了几次壳,蒙的成分居多(据说JLPT是赋分制,所以存在不计分的可能)。文章语法部分和练习时差不多,只有一选项拿不准。
阅读:意外很顺手。
听力:“散步”散到膝盖疼。选到的考场是公放的大教室,因为紧张大脑反应迟缓,第二题就漏听了信息,后面就更紧张了,有些恶性循环。奇妙的是,平常错误率最高的即时応答反而意外顺手
环境:比较糟心的是考场外有两个小朋友在玩乒乓球(为什么保安不来制止!),加上我的紧张,大脑一度读不进题目。所以啊,环境和心态都很重要。
自学及备考
二外课?
下定决心开始学日语的那个学期,就选了日语二外。感觉学校对研究生的二外课似乎持“给大家混学分”又或给日语研究生锻炼的想法,实际授课由外院日语研究生担任。
造成的结构便是,一周两次晚课、每次两课时的课程,因为还要照顾初学者,进度非常缓慢。渐渐便弃了二外课开始完全自学。进度大致是,研二上刷完两边标日初级,寒假加开学的两周内完成标日中级。初级打基础,尤其是动词变形,中级那册感觉有些零碎,编排感觉并不好(新标日一直被诟病),高级直接放弃。不过回过头看,这些教材也只是敲门砖,关键是打下基础并建立知识图谱。
决定考JLPT
学完中级后决定去考JLPT,一方面是想通过考试验证自己的学习成效,另一方面也是给自己一些学习动力,同时目标的设定会让学习路径更加清晰。比如学完标日之后会迷茫接下来的路该怎么走,该看什么书,做什么训练,考试便是一个非常简单好用的方式。
比如设定了目标为JLPT N2的140分以上,于是第一步便是了解考试的构成(考试范围、题型、考试时间、自己的优势和弱势),同时因为彼时我有个很想参加的项目,同时也看了一些字幕组的招人标准,便设定了140这个目标(根据强弱项设定小分会让复习更具针对性)。
确定目标后便是设置复习计划:用什么资料、日计划周机会月机会、薄弱项针对突破等等。网上的经验贴非常多。我杂糅了几个复习贴,包括询问了朋友的经验,购买了上面推荐的教材,开启了我一路踩坑一路成长的备考之旅。
专项备考之语法
如同中国学生学英语的一般状态,我选择最先准备攻破的是语法部分。
语法主要依靠这套日语句型地道表达,语法的基础几乎靠它。200例对应N5-N4,500例涵盖N3-N1,按照场景整理,同时保留了日文原文解释,一些在翻译成中文时会丢失的nuance,在原文的表达中得以保留,有时如果日语解释无法理解,甚至还可借助英文。或许这就是当学习更多的语言,感觉世界越来越融会贯通的感觉吧。200例我完整翻过2遍,保证自己打扎实基础,500例那册还需要多多记忆。
因为是系统整理,应试还需要一些考虑频度和技巧,便使用了备考生的桌上常客——蓝宝书和完全解读。就个人实际体验而言,收获不大,原因主要有二,其一自己不不擅长背诵,纯语法无应用场景的话记不住,其二所谓的语法几乎可以称之为零散的固定表达(在后来读了一些日语研究者的语法书之后,知道了这其实是一套区别于日本人从小学的学校语法的面相外国学习者的语法系统)。
实际的复习感受是投入产出不成正比。困扰之际又上网查询了一些经验贴,这次找到了泡娃先生N2句型诊疗所。或许我可以评价它为为应试而生的一套课程,总共8课,包含50个常考点和真题演练(解决频度问题,提升应试效率)。我总共听了两遍。第一遍完整播放+笔记,第二遍挑薄弱项易混项(如こと和もの的区别)。
老师的讲解非常清晰,多次看真题的解析之后也会慢慢摸索出出题者的套路和考察重点,比如最让我痛苦之一的接续其实并不是考试重点,当然这部分在后来读完日语研究者的书之后,也知道了并不需要记忆,而可以通过一般规律进行推导);再比如即便是N2考试,很大一部分还是设计N5-N3的基础,或者说,像是授受、被动、敬语这些知识点,是伴随在日语学习的整个过程中,也只有打好了基础,在继续往上添砖加瓦时才不会混乱和摇摇欲坠。且在基础打扎实后,方有“书越读越薄” 的感觉。
专项备考之词汇
购买了词汇书,包含红宝书和考前对策,也使用了单词app。考前一个月基本是早上睁开眼便开始刷单词(混眼熟)。
先说结论,由于JLPT只有选择题的特色,所以应试层面的复习以再认为主,有时靠着有些模糊的记忆也能选到正确的答案。但需要注意的是,词汇的考察并不仅仅在词汇部分,其实阅读、听力都受制于词汇量的大小。最典型的例子当属听力第四大题的即时応答,因为日语中有非常丰富的オノマトペ(擬音・擬声・擬態),比如すかすか、ふわふわ,在需要超高反应速度的第四题,无法迅速反映出词意的话,技巧也拯救不了,就只能靠猜了。所以在有充足的时间备考的情况下,建议还是在阅读中积累单词(包含动词搭配、近义词反义词、语义辨别等)。还有句题外话,中文很多时候是日语学习的捷径,却也很可能成为陷阱,在日语中存在很多和中文构词一致、却在使用场景上、意义上完全不同的语汇,而越是到高级的日语,这种汉语词汇也越多,看似对中文学习者是便利,但也会一不小心成为坑。
考前对策中,词汇和汉字分成了两册。书的结构设计上为八周课时,一天一课,星期天则为习题检测。因为我属于集中备考期,在记忆中大量蓄洪的状态,一天刷2-4课。另外汉字虽然单独成册,但学习汉字的过程也同样可以积累词汇,而词汇的一册则更多用于记忆搭配。
红宝书就和它大名鼎鼎的英语兄弟一样,说实话并不推荐。在背完考前对策后图新鲜劲翻了红宝书,摘抄了其中不熟悉的部分,整理出了十页A4后,继而专攻这一部分。
另外碎片的时间使用单词APP刷眼熟。主要是让读音和字型同时输入,除了加深记忆,主要也为了听力中的词汇。重点背动词、形容词形容动词,以及针对性地背诵了オノマトペ。
当然,我认为一本词汇书没翻烂之前都不能称之为“背过”。不管是英语还是日语,词汇一直是我最头疼的部分。既不喜欢使用单词书,也是在是记不住,就算短期记住了也不会使用,并快速忘记。词汇从来没有捷径,只能依靠积累,尤其在场景中。一个侧面印证,汉字的训读一直是我觉得特别难的地方,但有天我突然意识到,很多训读的记忆竟来自于火影里的人名。语言,是活着的需要应用的东西。
专项备考之阅读
阅读是考试中耗时最长,但最容易提分的部分,首先给自己设定了目标——拿下满分。
因为汉字多确实提供了不少便利,但最开始尝试做题时发现错误率很高,分析后发现主要原因有二:
一是因为担心时间不足,便读得潦草、一知半解,读完题后回过去找答案时又重新阅读,浪费了一些时间。这部分可以通过掌握文章结构、接续词等阅读技巧后改善。
二是不习惯出题者得思路,这部分就需要考研究真题来提升。
在熟悉了出题者的套路之后,还需要攻破的便是时间。网上的一般建议是在1小时左右完成(增补:听说后来JLPT似乎有改革,阅读长度有增加)。我进行了几次计时模拟之后,大概每次可以提前20-30min完成整卷,所以即便当次试题较难,也有较为充足的时间可以挪用,也便会更加从容。
同样主要使用了考前对策,另外便是练习模拟题和真题。
顺带一提,备考过程中试着读了一些原文漫画。少女漫大概都能读懂,究其原因,因为少女漫主要为日常场景,词汇语法单一而基础;挑战了下《昭和元禄落语心中》,则就非常吃力了,除了躲在语言背后的文化,还有教材的标准语之外太多我空白未知的领域。也即是说,应试的语言学习真的只是冰山一角。
专项备考之听力
听力的复习主要分为:大量泛听做积累、真题模拟练技巧。
日常泛听的部分包含podcast、日综、转成音频的动画等。
- Podcast:TBS「たまむすび」(文化类时事新闻,如「花見」「制服的第二颗纽扣」,最新鲜的生活日语)、NHK新闻(并不太推荐,严肃、不太有趣,很容易失去动力)
- 日综:VS岚(口语化,有趣,重复度高,数字特训)
- 动画:白熊咖啡厅(入门级别推荐,语速慢、情景日常)、夏目友人帐
真题演练部分,对我而言最棘手的是第四大题的即时応答。一方面是词汇部分所提到的问题,另一方面,也是一些日式思维的差异。后来发现一个小技巧,便是摆脱语法分析二依靠语气去判断(也即所谓语感的养成的一部分)。而泛听的训练对这部分解题比较有效。在考前最后阶段的模拟中,我的正确率已经相对稳定了,一般一二五大题保证全对,第四大题错2个左右。
不过上了考场,或许因为紧张,有了一秒破功的感觉。这里要说到考场的选择,因为听力是非常容易受到现场状态影响的考试,比如我选择的考点是大教室公放,所以存在一点点回音问题。其次因为只有一次机会,所以紧张感会加剧大脑的钝化。心态的调整同样重要。
冲刺模拟
考前最后两周是在学校以每天10-11个小时的高强度的复习中度过的。基本节奏为:
上午计时做一套听力或阅读,余下时间整理语法。
下午1:30计时做模拟全套。分析错题。如还有时间剩余则继续整理语法和词汇。
其余任何碎片化的时间,包含走路吃饭,泛听。
因为临考感到压力而变得难以入睡,同时也意识到高强度的不可持续性。第一周还是精神饱满的积极状态,第二周就在睡眠的影响下出现疲惫和厌倦,注意力集中度也大幅下降。
回头看,虽然备考周期是三月至六月,但真正有效备考时间并不多,中间还考了驾照、读小说读漫画。网上所谓“三个月零基础过N2”的背后,一定有很多未说的条件,而我越发觉得,语言是一个细水长流的过程。
一些后话
动机-发动机
很早便动了学日语的念头,便在暑假开始开启自学第一步——背完五十音。但这种有些玩票性质的学习常常伴随开学超多课业的开始而退居其次进而夭折,而我又属于那种“花心”的人,一学期的学分撑得满满当当,所以进度一直游荡在通过各色马克笔标记便可辨别已是第几次自学的标日初上1到8课。
继续这样下去,大概一辈子都不会开始了。
转机发生在那个汇率将要破五的黄金时代,和小虹踏上了自由行的旅途。在这趟旅途中,如大多数攻略所说,靠着半吊子的英语、汉字几乎畅行无阻。但也留下了一点小小的遗憾:和当地人聊聊天。无论去到哪里,这都是我觉得旅行中最具魅力的时刻,不是攻略上人人尽知带回和网站上一模一样照片的打卡目的地,而是一个和未知碰撞的机会。
比如在京都的一家荞麦面屋,隔壁身着着相当素雅的套装的精致中年女性,或许因为整个店里当时只有我们两桌,而她也发现了我们外国游客的身份,便向我们问道“おいしいですか”,而当时的我除了羞赧地回道“おいしいです”之外,对话无以为继。当然,这其中不止语言的壁垒,也有我性格上的ATField。
同样在京都,大概是盯公交站牌太久被路人误认为是迷路的外国游客,边上的老爷爷便上前问我们要去哪里。那时的水平听懂了他的问题,却因为忘了同样是汉字的京都站的日文读法而又让对话走入了死角。同样的汉字读音问题重演在了东京的街头。因为找不到地铁入口去求助巡查小哥,却又问了银座的读法,在拿出地图指向目的地的那一刹那,小哥恍然大悟。
——あぁ,ぎんざね
当然也发生了几件因语言而起的趣事。
当中印象最深的还属回程时和hostel主人的日式英语对话。居住在千叶乡下的单身中年男人,把自己的二楼作为hostel,按照我的观察,选择这个旅店的主要是是凌晨落地成田或第二天一早赶飞机的外国旅客。大叔很热心,为非常早或者非常晚的住客提供免费的接送服务。于是第二天清晨,我俩有幸坐上了大叔的小车。在密闭的空间里沉默就会难以忍受,于是大叔率先打开话匣,问道昨晚%*J...¥*
昨晚?以及听上去似乎是“ask...way...”,连忙说不难找不难找,结果对话没接上。于是继续猜,终于在小虹的灵机一动中,猜到其实在问我们有没有感受到昨晚的earthquake。
...
开头或许容易,坚持则需要源源不断的动力。提供它的发动机,或许是兴趣、或许是工作需要。对我而言当然最有效的是兴趣。
曾经有这样一个段子:
如果你以追动漫为由学习日语的话,很可能学不下去,但如果你追星的话,那一定可以。
个中原因,或许因为新番会有字幕组,现在有了更健全的版代体系,但如果你追爱豆,补档可能只能靠看生肉了。而这很有可能成为语言学习起飞的开始。甚至适用其他学习场景,结合以往那些追星女孩的段子,比如绘画、视频剪辑、国外求生技能等等。
在我的经验里,我曾有一段追声优的时光。这个被称为2.5次元的领域或许在那时候还有些小众,偶尔有一些野生字幕君出没之外,便是生肉的旷野。在考试前的某个晚上,重新翻出了白熊咖啡厅的七夕见面会那期,虽不至于完全听懂,但已然感受到了进步。
报班?经验贴?
导师得知我在自学日语时,问道:为什么不报班呢。
当时我未能给出一个完整的答案。而现在我觉得我大概有了。
必须承认,报班是更高效的途径。它的逻辑和高考的逻辑是一样的,培训机构提供一套以经过多人检验的复习方法,保证每个经过这个机制培训的人的最下限。进度的把控、高频考点的总结,都由专业的老师负责,而个人所需的便是付出努力。而自学的我则需要付出纯学习之后的资料搜集、试错、进度把控和调整、和汇总整理等精力,这是我认为付费的价值所在。
自学的我需要扮演教师和备考学生两个角色,同时还不是一个经验老道的教师,而这也是我必然走很多弯路的原因。
而报班的问题点在于:
- 经济情况
- 适合自己机构鉴别所需的时间成本甚至金钱成本
- 线下机构的时间适配度
- 大班课的个体性差异问题
彼时因为我倾向线下课但并不长期居住在学校,且已经有了二外课的体验,所以干脆走上自学之路。
当然还有线上课这个选项,毕竟彼时正处在在线教育的风口之上。但一对一直播太贵,而既然都选择了报班,则面对面的提问和纠音是我看中的,故而也放弃了录播课。
但这些弯路未必不是一件好事。
语言学习之外,更是一次对方法论的训练。如何收集资料、计划制定、自我分析和对策思考,在脱离高中教育之后,这些是亟需建立的一些通用能力模型。
而说到资料收集,作为第一步,它至关重要。在今日互联网中,学习经验分享类文章唾手可得。但也更需要鉴别,鉴别那些背后没说的条件,鉴别适合自己的内容。以及警惕那些为了获得流量而在标题中使用的“x个月零基础过xx”。以N2而言,只有选择,汉字多等确实存在可能性。但这仅仅是考试,并不等于语言能力。
语言是应用的语言
是的,从通过能力考,到和人开口交流之间其实藏着一条鸿沟。
2022年在通过日语能力考5年之后,我再次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这条鸿沟。最开始的一个月几乎无法利索地开口说话。借助技巧通过的考试,却未必获得了和分数相应的语言能力。
语言是用来“使用”的。我始终会想起这句话:
我从来都说我考过了n2,而不是我已经有n2水平了。 考试是技能。使用是能力。

备考路上孤独和绝望常伴,但也充满乐趣。 天気がいいから、散歩しましょう。
—————
N1篇:站在了日语的起点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