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册)第一、二单元
第一单元:让我们走进地理
1.1、我们身边的地理
一、解开地理之“谜”
二、地理与日常生活
三、地理与生产建设
四、地理与风土人情(即文化)
1.2、我们怎样学地理
一、学会使用地图
①地图三要素:方向、比例尺、图例与注记
②现代地图
二、学习地理的方法
①收集地理信息
方法:
阅读地理图书
访问互联网站
在日常生活中寻找地理信息
②思考地理问题
方法:
③开展地理考察(如通过旅游走近大自然)
第二单元、地球的面貌
1.1、认识地球
一、地球的形状:是一个不规则的球体
二、地球有多大:
地球表面积约5.1亿平方千米
地球平均半径约6371千米
地球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
三、地球仪
人们根据地球的形状按一定的比例缩小后,制作成了地球模型,叫做地球仪
①地轴(也称地球自传轴):地球仪中从地球内部穿过地心的假想轴
②两极:地轴与地球表面有两个交点,并且地球最北端的叫北极,最南端的叫南极
③纬线圈:在地球仪表面,与地轴垂直并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赤道是最大的纬线圈,把地球平分为南、北半球。从赤道向两极,纬线逐渐缩短,到两极缩为一点。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④纬度:人们为了区别各条纬线,分别为它们标定了度数,这就是纬度
赤道的纬度为0°
赤道以北称北纬,赤道以南称南纬,北纬和南纬,各有90°。北极和南极分别是北纬90°(记作90°N)和南纬90°(记作90°S)
人们规定,0°~30°为低纬度地区,30°~60°为中纬度地区,60°~90°为高纬度地区
①经线:在地球仪表面,连接南北两极并,垂直于纬线的弧度
②经度:为了区别各条经线而标定了度数
③本初子午线(也称为0°经线):是经度的起始线,从这条经线向东为东经,向西为西经,东、西经最大度数为180°
④经线圈:任何两条相对的经线(经度之和为180°)都可以组成一个经线圈
任意一条经线圈,都把地球分为相等的两个半球,东经180°和西经180°实际上从重合为一条经线,即180°经线
国际上习惯用西经20°(写作20°W)和东经160°(写作160°E)这两条经线组成的经线圈,作为划分东西半球的界线,因为这个经线圈基本上是从海洋通过,避免了以0°和180°经线划界,将欧洲和非洲的一些国家分隔在两个半球上
⑤经纬网:由经线与纬线相互交织的所构成的网络
利用经纬网,我们可以方便地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个地点的位置
四、地球的运动
①自转:昼夜更替
②公转:
正午太阳高度变化
昼夜长短变化
极昼极夜现象
四季更替
五带划分
2.2世界的海陆分布
一、七大洲
分别为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
二、四大洋
分别为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2.3、世界的地形
一、陆地地形:分为五种基本类型
①平原:海拔一般在200米以下,相对高度一般不超过55米
②丘陵:海拔一般在250米以上,550米以下,相对高度不超过210米
③山地:海拔在500米以上相对高度差,200米以上
④高原:海拔高度一般在1000米以上
⑤盆地:把四周高(山地或平原)中部低(平原或丘陵)的盆状地形称为盆地
(注:海拔: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二、海底地形
①大陆架:是陆地向海洋的自然延伸部分,坡度较缓,水深一般在200米以内
②大陆坡:是大陆架向外倾斜的陡坡,水深急剧增长数千米
③大洋中脊:是大洋中新海底诞生的地方,火山活动比较强烈
④海沟:是海洋底部最深的地方,最大水深可达到1万多米
三、地形图
1.等高线和等深线
等高线:陆地海拔高度相等的各点连成的线
等深线:海洋中深度相等的各点连成的线
2.山地中不同部位的等高线形态
①山顶:等高线闭合,中部高四周低
②鞍部:两个山顶之间的过渡部分
山谷:等高线弯曲不闭合,中部向上凸出
山脊:等高线弯曲不闭合,中部向下凸出
陡崖:等高线突然在一处重合的地方
缓坡:等高线稀疏的地方
陡坡:等高线密集的地方
3.等高线及等高线地形图的特点
三、分层设色地形图
2.4海陆的变迁
一、地表形态变化
地球表面形态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与变化之中:
①大多数地表形态的变化往往需要经历漫长的时间,在短期内不易被人察觉
②有些地表形态的变化是在短期内甚至瞬间发生的
二、大陆漂移假说
定义:地球由“泛大陆”和泛大洋组成,后来泛大陆开始破裂漂移,后来就形成了海陆的基本轮廓
三、板块构造学说
定义:地球由六大板块组成,这些板块分别为:欧亚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南极洲板块
一般来说,板块的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有的张裂拉伸,有的碰撞挤压,地壳比较活跃
三、火山与地震
板块张裂或碰撞挤压的地带,火山和地震活动频繁
世界两大火山地震带:
①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
②阿尔卑斯——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横跨欧洲南部到亚洲的地震带)
1.1、我们身边的地理
一、解开地理之“谜”
![]() |
![]() |
二、地理与日常生活
![]() |
![]() |
穿什么衣服 |
![]() |
吃什么的食物 |
![]() |
住什么形状的房子 |
![]() |
选择什么交通工具 |
三、地理与生产建设
![]() |
农业生产 |
![]() |
工业生产 |
![]() |
交通运输 |
四、地理与风土人情(即文化)
![]() |
服饰文化 |
![]() |
运动文化 |
1.2、我们怎样学地理
一、学会使用地图
![]() |
①地图三要素:方向、比例尺、图例与注记
![]() |
方向 |
![]() |
比例尺 |
![]() |
图例与注记 |
②现代地图
![]() |
遥感图像地图 |
![]() |
电子地图 |
二、学习地理的方法
①收集地理信息
方法:
阅读地理图书
访问互联网站
在日常生活中寻找地理信息
![]() |
②思考地理问题
方法:
![]() |
③开展地理考察(如通过旅游走近大自然)
![]() |
第二单元、地球的面貌
1.1、认识地球
一、地球的形状:是一个不规则的球体
二、地球有多大:
地球表面积约5.1亿平方千米
地球平均半径约6371千米
地球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
三、地球仪
人们根据地球的形状按一定的比例缩小后,制作成了地球模型,叫做地球仪
①地轴(也称地球自传轴):地球仪中从地球内部穿过地心的假想轴
②两极:地轴与地球表面有两个交点,并且地球最北端的叫北极,最南端的叫南极
③纬线圈:在地球仪表面,与地轴垂直并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赤道是最大的纬线圈,把地球平分为南、北半球。从赤道向两极,纬线逐渐缩短,到两极缩为一点。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④纬度:人们为了区别各条纬线,分别为它们标定了度数,这就是纬度
赤道的纬度为0°
赤道以北称北纬,赤道以南称南纬,北纬和南纬,各有90°。北极和南极分别是北纬90°(记作90°N)和南纬90°(记作90°S)
人们规定,0°~30°为低纬度地区,30°~60°为中纬度地区,60°~90°为高纬度地区
①经线:在地球仪表面,连接南北两极并,垂直于纬线的弧度
②经度:为了区别各条经线而标定了度数
③本初子午线(也称为0°经线):是经度的起始线,从这条经线向东为东经,向西为西经,东、西经最大度数为180°
④经线圈:任何两条相对的经线(经度之和为180°)都可以组成一个经线圈
任意一条经线圈,都把地球分为相等的两个半球,东经180°和西经180°实际上从重合为一条经线,即180°经线
国际上习惯用西经20°(写作20°W)和东经160°(写作160°E)这两条经线组成的经线圈,作为划分东西半球的界线,因为这个经线圈基本上是从海洋通过,避免了以0°和180°经线划界,将欧洲和非洲的一些国家分隔在两个半球上
⑤经纬网:由经线与纬线相互交织的所构成的网络
利用经纬网,我们可以方便地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个地点的位置
四、地球的运动
①自转:昼夜更替
②公转:
正午太阳高度变化
昼夜长短变化
极昼极夜现象
四季更替
五带划分
2.2世界的海陆分布
一、七大洲
分别为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
二、四大洋
分别为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2.3、世界的地形
一、陆地地形:分为五种基本类型
①平原:海拔一般在200米以下,相对高度一般不超过55米
![]() |
亚马孙平原 |
②丘陵:海拔一般在250米以上,550米以下,相对高度不超过210米
![]() |
哈萨克丘陵 |
③山地:海拔在500米以上相对高度差,200米以上
![]() |
科迪勒拉山地 |
④高原:海拔高度一般在1000米以上
![]() |
巴西高原 |
⑤盆地:把四周高(山地或平原)中部低(平原或丘陵)的盆状地形称为盆地
![]() |
刚果盆地 |
(注:海拔: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二、海底地形
![]() |
①大陆架:是陆地向海洋的自然延伸部分,坡度较缓,水深一般在200米以内
②大陆坡:是大陆架向外倾斜的陡坡,水深急剧增长数千米
③大洋中脊:是大洋中新海底诞生的地方,火山活动比较强烈
④海沟:是海洋底部最深的地方,最大水深可达到1万多米
三、地形图
1.等高线和等深线
![]() |
等高线:陆地海拔高度相等的各点连成的线
等深线:海洋中深度相等的各点连成的线
2.山地中不同部位的等高线形态
![]() |
①山顶:等高线闭合,中部高四周低
②鞍部:两个山顶之间的过渡部分
![]() |
山谷:等高线弯曲不闭合,中部向上凸出
山脊:等高线弯曲不闭合,中部向下凸出
![]() |
陡崖:等高线突然在一处重合的地方
缓坡:等高线稀疏的地方
陡坡:等高线密集的地方
3.等高线及等高线地形图的特点
![]() |
三、分层设色地形图
![]() |
样图 |
![]() |
2.4海陆的变迁
一、地表形态变化
地球表面形态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与变化之中:
①大多数地表形态的变化往往需要经历漫长的时间,在短期内不易被人察觉
②有些地表形态的变化是在短期内甚至瞬间发生的
二、大陆漂移假说
定义:地球由“泛大陆”和泛大洋组成,后来泛大陆开始破裂漂移,后来就形成了海陆的基本轮廓
三、板块构造学说
定义:地球由六大板块组成,这些板块分别为:欧亚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南极洲板块
一般来说,板块的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有的张裂拉伸,有的碰撞挤压,地壳比较活跃
三、火山与地震
板块张裂或碰撞挤压的地带,火山和地震活动频繁
世界两大火山地震带:
①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
②阿尔卑斯——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横跨欧洲南部到亚洲的地震带)
来自 豆瓣App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