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李恪的非主流历史札记——封地详解之安州都督府之贞观十三年的存亡
今天来聊聊安州都督府。
三三是在贞观十一年从潭州都督改为安州都督的,至于他为啥在长安赖了一年没走,讲真,不造,史书没说。
但是关于安州都督府,其实现在《旧唐书地理志》上这段记载是有问题的,而《新唐书》有太简单。但是不少人却拿着这个错误,不加考究——此处应有四胖站台。
我们还是先看《旧唐书》原文:
安州中都督府,隋安陆郡。武德四年,平王世充,改为安州,领安陆、云梦、应阳、孝昌、吉阳、应山、京山、富水八县。其年,于应山县置应州,领应山一县。于孝昌县置澴州,领孝昌一县。以富水、京山二县属温州。改应阳为应城县。安州置总管,管澴、应二州。七年州废,澴、应二州县属安州。改为大都督府,督安、申、阳、温、复、沔、光、黄、蕲九州。六年,罢都督府。七年,又置,督安、隋、温、沔、复五州。十二年,罢都督府。天宝元年,改为安陆郡,依旧为都督府,督安、隋、郢、沔四州。乾元元年,复为安州。旧领县六,户六千三百三十八,口二万六千五百一十九。天宝,户二万二千二百二十一,口十七万一千二百二。在京师东南二千五十一里,至东都一千一百九十里。
为了考察,贞观十二年到天宝元年这103年之间,是不是就如《旧唐书地理志》行文所表述的那样,木有都督府了,搜刮《旧唐书》记载如下:
1)弘道元年十二月丁巳,大帝崩,皇太子显即位,尊天后为皇太后。既将篡夺,是日自临朝称制。庚午,加授泽州刺史、韩王元嘉为太尉,豫州刺史、滕王元婴为开府仪同三司,绛州刺史、鲁王灵夔为太子太师,相州刺史、越王贞为太子太傅,安州都督、纪王慎为太子太保。
2)越王贞,太宗第八子也。贞观五年,封汉王。七年,授徐州都督。十年,改封原王,寻徙封越王,拜扬州都督,赐实封八百户。十七年,转相州刺史。二十三年,加实封满千户。永徽四年,授安州都督。
结合三三的墓志,可见,并不能得出在贞观十三年到天宝元年这103年之间从来都木有过安州都督府,甚至在贞观年间,我们都不能说安州没有都督府。
幸运的是,虽然完整的《括地志》我们看不到了,但是并不代表《括地志》全部看不到:
大帐的年份是贞观十三年!
也就是说,贞观十三年都还有安州都督府。其实,安州都督府在武德年间,一度升为“大都督府”,都督是李元景(就是后来一起跟三三倒霉的他五叔),到了贞观年间,才降为“中都督府”,地跨山南、淮南两道。
安州都督府最大的地理意义在于:沔州,你差不多可以大致理解为今天的武汉,掌握着汉江的进入长江的入口,可谓是长江流域进入关中最近的一条天然水路——在唐中期,由于淮西藩镇的动荡,导致大运河漕运的不稳地,这条水路也一度成为帝国的第二条漕运动脉。
顺手多快好省普及初唐”度支国用“的编制时间(请叫我”勤劳的不不“):
度支国用,每年一记账,三年一记户口。
正月中下旬起,以乡为单位,编制乡帐、县帐和手实,历时三个月,汇集成州帐,五月全部送抵户部,经行勾检,然后八月都帐,完稿。
最最后,
鸣谢四胖,鸣谢徐坚,鸣谢张说!
鸣谢四胖,鸣谢徐坚,鸣谢张说!
鸣谢四胖,鸣谢徐坚,鸣谢张说!
鸣谢四胖,鸣谢徐坚,鸣谢张说!
鸣谢四胖,鸣谢徐坚,鸣谢张说!
三三是在贞观十一年从潭州都督改为安州都督的,至于他为啥在长安赖了一年没走,讲真,不造,史书没说。
但是关于安州都督府,其实现在《旧唐书地理志》上这段记载是有问题的,而《新唐书》有太简单。但是不少人却拿着这个错误,不加考究——此处应有四胖站台。
我们还是先看《旧唐书》原文:
安州中都督府,隋安陆郡。武德四年,平王世充,改为安州,领安陆、云梦、应阳、孝昌、吉阳、应山、京山、富水八县。其年,于应山县置应州,领应山一县。于孝昌县置澴州,领孝昌一县。以富水、京山二县属温州。改应阳为应城县。安州置总管,管澴、应二州。七年州废,澴、应二州县属安州。改为大都督府,督安、申、阳、温、复、沔、光、黄、蕲九州。六年,罢都督府。七年,又置,督安、隋、温、沔、复五州。十二年,罢都督府。天宝元年,改为安陆郡,依旧为都督府,督安、隋、郢、沔四州。乾元元年,复为安州。旧领县六,户六千三百三十八,口二万六千五百一十九。天宝,户二万二千二百二十一,口十七万一千二百二。在京师东南二千五十一里,至东都一千一百九十里。
![]() |
为了考察,贞观十二年到天宝元年这103年之间,是不是就如《旧唐书地理志》行文所表述的那样,木有都督府了,搜刮《旧唐书》记载如下:
1)弘道元年十二月丁巳,大帝崩,皇太子显即位,尊天后为皇太后。既将篡夺,是日自临朝称制。庚午,加授泽州刺史、韩王元嘉为太尉,豫州刺史、滕王元婴为开府仪同三司,绛州刺史、鲁王灵夔为太子太师,相州刺史、越王贞为太子太傅,安州都督、纪王慎为太子太保。
2)越王贞,太宗第八子也。贞观五年,封汉王。七年,授徐州都督。十年,改封原王,寻徙封越王,拜扬州都督,赐实封八百户。十七年,转相州刺史。二十三年,加实封满千户。永徽四年,授安州都督。
结合三三的墓志,可见,并不能得出在贞观十三年到天宝元年这103年之间从来都木有过安州都督府,甚至在贞观年间,我们都不能说安州没有都督府。
幸运的是,虽然完整的《括地志》我们看不到了,但是并不代表《括地志》全部看不到:
![]() |
![]() |
![]() |
大帐的年份是贞观十三年!
![]() |
![]() |
也就是说,贞观十三年都还有安州都督府。其实,安州都督府在武德年间,一度升为“大都督府”,都督是李元景(就是后来一起跟三三倒霉的他五叔),到了贞观年间,才降为“中都督府”,地跨山南、淮南两道。
安州都督府最大的地理意义在于:沔州,你差不多可以大致理解为今天的武汉,掌握着汉江的进入长江的入口,可谓是长江流域进入关中最近的一条天然水路——在唐中期,由于淮西藩镇的动荡,导致大运河漕运的不稳地,这条水路也一度成为帝国的第二条漕运动脉。
顺手多快好省普及初唐”度支国用“的编制时间(请叫我”勤劳的不不“):
度支国用,每年一记账,三年一记户口。
正月中下旬起,以乡为单位,编制乡帐、县帐和手实,历时三个月,汇集成州帐,五月全部送抵户部,经行勾检,然后八月都帐,完稿。
最最后,
鸣谢四胖,鸣谢徐坚,鸣谢张说!
鸣谢四胖,鸣谢徐坚,鸣谢张说!
鸣谢四胖,鸣谢徐坚,鸣谢张说!
鸣谢四胖,鸣谢徐坚,鸣谢张说!
鸣谢四胖,鸣谢徐坚,鸣谢张说!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