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课:知乎动机在杭州自选集(笔记)
1、若远离酒色,怎么能享受生活的乐趣
创造性快乐:我们在创造中充分发挥着自己的优势和美德,努力工作和生活,带给社会和他人美好东西的同时,也体会着一种深刻的成就感。不是肤浅的快乐,还有深刻的意义以及由此而来的对生命的醒悟和敬畏,这些唯有在我们创造时,才能深刻体会到。
特点:
创造资源
把快乐与成长相联系,把利己和利他相联系,它的存在告诉我们,我们想要的不是简单的声色犬马,而是胜任挑战的成就感,而这,才是幸福永不枯竭的来源。
2、为什么心急如焚、时间很紧的人反而更愿意选择游戏
两条建议:
(1)区分渴望和真正的快乐
(2)处理内疚和自责
告诉自己,我只是一个凡人,了解自己意志力的限度,接纳自己的不足,爱自己,是你重新积聚正能力的不二法门。
3、比较获得幸福
错,承认人的丰富和独特性,没法用一个简单的维度来衡量;外在境遇固然重要,我们自己微妙的心理体验、我们对待世界和自身的方式、我们和世界的相处之道,才是阴郁或幸福的根源。
4、接纳自己是一个很重要的事情
真正的进步不是那么焦虑的自我怀疑,而是带着自我接纳体会进步的喜悦。真正的进步不是被对自己的不满和焦虑驱赶着,而是被美好目标吸引着,真正的进步都不那么着急,我们默默努力耕种,耐心等着它开花结果。如果我们真有病,我们也是带着病状投入地生活,相信成长会自然而然地发生。
5、激励自己成长的因素
三种视角分析: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生存性需要和成长性需要;人的优势和美德
驱动我们前进的,是我们认为自己是谁,我们希望自己成为什么样的人,以及那些能够提醒我们我之所以为我的,高贵、有尊严的人性。它让我们区别于动物,向神而生。
6、健康的情感模式
发展心理学家艾斯沃斯的依恋类型理论:安全型、回避型、矛盾型三种依恋。多信任、减少控制欲。
7、是否可以通过学习心理学知识重塑自己吗?
不可行,知识永远无法代替行动。通过行动来领悟道理、验证知识、获得改变。当你有勇气不断地行动和改进,不惧失败挫折和困惑,学不学心理学知识,你都会不断成长。
8、你期待什么,就发现什么
我们从来没生活在纯粹的客观世界中,而生活对世界的主观看法中。我们的期待决定了我们会看到什么样的东西、赋予看到的东西什么样的意义。
转变自身的思维,形成对积极人性的预期。
多关注自己如何从生活困难中逐渐复原,总结出这个过程中的有效策略。
压力和焦虑就是这个工作的一部分,无法缓解和避免,你所能做的,就是在压力和焦虑的状态下,仍然能够运作良好,像一个真正的英雄一样。
把痛苦当做生活的必然而非偶然接纳下来,在这些挫折中澄清和坚持自己的价值目标和信念,才是有意义的生活的真谛。哪怕真的有心理问题,我们仍可以选择不把心理问题当做生活的中心,而是带着病状生活,不要让问题干扰我们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
焦点解决短期治疗
9、如何对待欲望
我们人类的心理机制,并不是为追求幸福设计的
我们很难预测未来的心理状态
享乐这件事上,人真是喜新厌旧的动物。
无论是食不果腹还是富可敌国,我们都对自己拥有什么不敏感,而只对变化敏感。
很多可笑的欲望,是因为我们只能从现在的感受,来窥探未来的影子,我们无法预测完全不同的未来。
更多的欲望,是易倦的消费型体验,而发挥自身优势所产生的创造性体验,才是幸福永不枯竭的来源。
10、选择?纠结
当我们想一件事情的时候,这件事情在我们心里有一个距离,称之为心理距离(张爱玲的名言,过去都是好日子)
相对于获得,我们对损失更敏感。
如何做:四步
(1)以我们的价值观、兴趣、自身优势为依据,为自己设立一个目标。外界因素千变万化,我们无法把握,我们自身才是更稳定的依据。
(2)耐受不确定性:生活的复杂和不确定性远远超过了大脑的计算能力,我们唯一能把握的,是当变化真正来临时,我们自己的态度和行为。
(3)以满意而非完美为标准进行选择(与采铜的不一致)
(4)避免不必要的选择
11、心理免疫系统
心理对承担苦难比我们想象的在行。
心理防御机制:自觉地摆脱烦恼、内疚、不安等消极情绪,恢复心理平衡与稳定的适应性倾向。会为小事抓狂,却能在大事面前保持冷静。
认知失调理论。
人们面对挫折的心理变化过程:否认—愤怒—讨价还价—抑郁—接受。
12、人生赢家
积极心理学之父塞利格曼提出的幸福模型:PERMA模型(5个方面的开头大写字母排列)
(1)积极情绪:宁静也是一种积极情绪
(2)专注和投入:
(3)人际关系
(4)人生意义:召唤来自我们内心,是解答者
(5)成就
13、幸福的错觉
负责体验的【体验自我】,以及负责记忆的【记忆自我】
持续时间不是问题,高潮和结尾才是问题。【峰值-尾值定律】,【持续时间忽略】
14、正念
为了赋予事情意义,人会怎样为自己编织关于过去和未来的故事
佛教的内核,科学的包装
较之于当下在我们之内的,于我们身后的过去和眼前的未来,都是琐事
与其说我们生活在现实的世界中,不如说我们生活在语言的世界中。
语言和念头与真实世界有联系,但语言也不是真实的世界。可是就语言或念头所能引发的喜怒哀乐的强度来看,我们已经把语言和念头当做了真实的世界,而忘了真实世界是什么样了。
语言和思维在我们与世界之间筑起了一道屏障,让我们无法带着好奇,真实地、不偏不倚地感受世界本来的模样,我们因此失去了对世界丰富的感知力。
放下思维,打开世界。这是正念的要义之一。
15、内向
真正有效的改变,需要两个支点。
(1)需要你能累积相关的成功经验,它会改变你的预期,让你自信
(2)在这些让你害怕的领域,你需要有一些自己的优势
每个人的性格里都既有固定特质,也有能供自由发挥的自由特质。自由特质能够被我们灵活地运用,去发挥自身优势,扮演和固定特质相悖的角色,以达成自己的目标。
性格优势
创造性快乐:我们在创造中充分发挥着自己的优势和美德,努力工作和生活,带给社会和他人美好东西的同时,也体会着一种深刻的成就感。不是肤浅的快乐,还有深刻的意义以及由此而来的对生命的醒悟和敬畏,这些唯有在我们创造时,才能深刻体会到。
特点:
创造资源
把快乐与成长相联系,把利己和利他相联系,它的存在告诉我们,我们想要的不是简单的声色犬马,而是胜任挑战的成就感,而这,才是幸福永不枯竭的来源。
2、为什么心急如焚、时间很紧的人反而更愿意选择游戏
两条建议:
(1)区分渴望和真正的快乐
(2)处理内疚和自责
告诉自己,我只是一个凡人,了解自己意志力的限度,接纳自己的不足,爱自己,是你重新积聚正能力的不二法门。
3、比较获得幸福
错,承认人的丰富和独特性,没法用一个简单的维度来衡量;外在境遇固然重要,我们自己微妙的心理体验、我们对待世界和自身的方式、我们和世界的相处之道,才是阴郁或幸福的根源。
4、接纳自己是一个很重要的事情
真正的进步不是那么焦虑的自我怀疑,而是带着自我接纳体会进步的喜悦。真正的进步不是被对自己的不满和焦虑驱赶着,而是被美好目标吸引着,真正的进步都不那么着急,我们默默努力耕种,耐心等着它开花结果。如果我们真有病,我们也是带着病状投入地生活,相信成长会自然而然地发生。
5、激励自己成长的因素
三种视角分析: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生存性需要和成长性需要;人的优势和美德
驱动我们前进的,是我们认为自己是谁,我们希望自己成为什么样的人,以及那些能够提醒我们我之所以为我的,高贵、有尊严的人性。它让我们区别于动物,向神而生。
6、健康的情感模式
发展心理学家艾斯沃斯的依恋类型理论:安全型、回避型、矛盾型三种依恋。多信任、减少控制欲。
7、是否可以通过学习心理学知识重塑自己吗?
不可行,知识永远无法代替行动。通过行动来领悟道理、验证知识、获得改变。当你有勇气不断地行动和改进,不惧失败挫折和困惑,学不学心理学知识,你都会不断成长。
8、你期待什么,就发现什么
我们从来没生活在纯粹的客观世界中,而生活对世界的主观看法中。我们的期待决定了我们会看到什么样的东西、赋予看到的东西什么样的意义。
转变自身的思维,形成对积极人性的预期。
多关注自己如何从生活困难中逐渐复原,总结出这个过程中的有效策略。
压力和焦虑就是这个工作的一部分,无法缓解和避免,你所能做的,就是在压力和焦虑的状态下,仍然能够运作良好,像一个真正的英雄一样。
把痛苦当做生活的必然而非偶然接纳下来,在这些挫折中澄清和坚持自己的价值目标和信念,才是有意义的生活的真谛。哪怕真的有心理问题,我们仍可以选择不把心理问题当做生活的中心,而是带着病状生活,不要让问题干扰我们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
焦点解决短期治疗
9、如何对待欲望
我们人类的心理机制,并不是为追求幸福设计的
我们很难预测未来的心理状态
享乐这件事上,人真是喜新厌旧的动物。
无论是食不果腹还是富可敌国,我们都对自己拥有什么不敏感,而只对变化敏感。
很多可笑的欲望,是因为我们只能从现在的感受,来窥探未来的影子,我们无法预测完全不同的未来。
更多的欲望,是易倦的消费型体验,而发挥自身优势所产生的创造性体验,才是幸福永不枯竭的来源。
10、选择?纠结
当我们想一件事情的时候,这件事情在我们心里有一个距离,称之为心理距离(张爱玲的名言,过去都是好日子)
相对于获得,我们对损失更敏感。
如何做:四步
(1)以我们的价值观、兴趣、自身优势为依据,为自己设立一个目标。外界因素千变万化,我们无法把握,我们自身才是更稳定的依据。
(2)耐受不确定性:生活的复杂和不确定性远远超过了大脑的计算能力,我们唯一能把握的,是当变化真正来临时,我们自己的态度和行为。
(3)以满意而非完美为标准进行选择(与采铜的不一致)
(4)避免不必要的选择
11、心理免疫系统
心理对承担苦难比我们想象的在行。
心理防御机制:自觉地摆脱烦恼、内疚、不安等消极情绪,恢复心理平衡与稳定的适应性倾向。会为小事抓狂,却能在大事面前保持冷静。
认知失调理论。
人们面对挫折的心理变化过程:否认—愤怒—讨价还价—抑郁—接受。
12、人生赢家
积极心理学之父塞利格曼提出的幸福模型:PERMA模型(5个方面的开头大写字母排列)
(1)积极情绪:宁静也是一种积极情绪
(2)专注和投入:
(3)人际关系
(4)人生意义:召唤来自我们内心,是解答者
(5)成就
13、幸福的错觉
负责体验的【体验自我】,以及负责记忆的【记忆自我】
持续时间不是问题,高潮和结尾才是问题。【峰值-尾值定律】,【持续时间忽略】
14、正念
为了赋予事情意义,人会怎样为自己编织关于过去和未来的故事
佛教的内核,科学的包装
较之于当下在我们之内的,于我们身后的过去和眼前的未来,都是琐事
与其说我们生活在现实的世界中,不如说我们生活在语言的世界中。
语言和念头与真实世界有联系,但语言也不是真实的世界。可是就语言或念头所能引发的喜怒哀乐的强度来看,我们已经把语言和念头当做了真实的世界,而忘了真实世界是什么样了。
语言和思维在我们与世界之间筑起了一道屏障,让我们无法带着好奇,真实地、不偏不倚地感受世界本来的模样,我们因此失去了对世界丰富的感知力。
放下思维,打开世界。这是正念的要义之一。
15、内向
真正有效的改变,需要两个支点。
(1)需要你能累积相关的成功经验,它会改变你的预期,让你自信
(2)在这些让你害怕的领域,你需要有一些自己的优势
每个人的性格里都既有固定特质,也有能供自由发挥的自由特质。自由特质能够被我们灵活地运用,去发挥自身优势,扮演和固定特质相悖的角色,以达成自己的目标。
性格优势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