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去福州才不只是为了吃东西啊——仓山漫步
离开福州前的一天,特意早起去吃一碗粿条。
按理说福州有名的是白粿,但是在街上似乎并不常见,于是就去了到处都能看见的“永安阿兰粿条”。一大早就没有叉叉粿,于是只点了活肉粿条和芋包。这两样都深得我心。粿条非常滑,肉汤清爽,活肉有嚼劲又不柴,蘸汁的酱油里加了永安特产的黄灯笼椒,非常提味。芋包是用芋头和番薯粉做的皮,口感柔软又弹滑,真的很妙。里面包了笋干酸菜香菇木耳豆干,素馅和淋在外面的豉油汁搭配得刚刚好。
然而没有吃到叉叉粿还是觉得很遗憾好嘛!
回去的路上买了一斤杨梅,又大又甜又便宜。另外买了几斤芒果带回去家。后来吃了却有点失望,没有想象中的甜。可惜杨梅不好带,不然真该背几斤回去。
我对一切能吃到甜美水果的城市都心存好感。
然后心满意足地出发去仓山。
坐公交车到仓山影院站,一下车才发现仓山的老建筑与我的想象相去甚远。
砖墙残破,门窗破旧,倾斜破碎的屋檐……那已经不能算是老建筑,而是基本等同于危房。只是从轮廓和门窗的形状上还能看出那是西式风格的洋房。
烟台山公园破败的程度更是让人触目惊心。公园门口立着“拆迁禁入”的标志,但是无人看管。悄悄走进去,公园里空无一人。上山的石阶已经破损,往上没走多远,恣意生长的植物就将道路淹没,无法前进。公园里的亭台楼阁也长满青苔,成为一个个被遗忘的阴暗角落。似乎再过一段时间,这里就会全部被植物覆盖,看不出存在的痕迹。然而这种事情并不会发生。公园管理处紧锁的大门上贴着粉红色的大字报,抗议房地产商霸占公共设施建造私人别墅云云。这里并没有真正被人遗忘,但是依然很快就会消失。
整个公园有种充满怨念的阴森,使人不敢在此久留。甚至是沿着乐群路往前走的时候,都能从公园外墙的墙头上榕树的浓荫,看见曾经的乐园即将消亡时的沉默。
按照仓山老洋房地图,乐群路上应该能看到乐群楼,英国和美国领事馆,闽海关税务司公馆,中华基督教卫理公会……然而不知道是不是我们打开的方式不对,我们所见到的无非是一扇扇紧闭的大门,只能从围墙外面勉强看到的青瓦斜屋顶和拱形的半圆木窗推知那一栋栋建筑曾经的历史。只有一栋硕园是开放的。我们在门口探头探脑的时候,冷不防一个阿婆走出来,看到我们就说,进去看看嘛,老房子很漂亮的。一瞬间简直有种受宠若惊的感觉。这是一栋红砖二层小楼,像北京的大杂院和上海的石库门一样有许多户人家居住在一起,各自拉起凌乱的电线,在院子里堆放各自的杂物。角落里传来隐约的电视的声音,蓬勃的植物无声的生长。站在楼下往上望去的时候,你会感慨老洋房的美,与其中那种难以言说的岁月变迁之感是分不开的。
沿着乐群路一直向前走,福州高级中学里的红色洋房修葺一新,和周围的老房子形成鲜明的对比。我们干脆抛弃了地图,只是沿着灰白色的围墙朝前走。在能走进去的地方走进去,看看被青苔和落叶覆盖的旧砖瓦,墙上醒目的裂缝,油漆剥落的窗棂。空气里有种淡淡的潮湿的霉味。在一条巷子里左转,路牌上写着“槐荫里”。我喜欢这个名字,虽然头顶上并非槐荫,而是榕树如瀑布一般垂着的气根。小巷里静悄悄的,两侧的墙上有雨水冲刷的痕迹,远处走来几个穿着校服的中学生。
那似乎就是我想象中的福州,也是我现在依然能够回忆起来的福州。
沿着热闹的马路走一段,又钻进马厂后街。在门口写着“拓庐”或“以园”名字的围墙前踮起脚向里面张望,然而基本什么也看不见。巷子口有几个阿婆坐在木门板前面剥豌豆,有一搭无一搭地说着话。时光大概就这样一年一年流走,一切都和从前不一样,唯独人和房子还是原来的,只不过都老去了。
再绕回康山里,路边有一间很醒目的咖啡馆。咖啡馆的装饰算品位不错,人也很多,坐在里面喝一杯冰咖啡,很快就回到了当代的城市生活。
这样的咖啡馆在仓山并不多。然而一间已经足够。
福州仓山的老洋房呈现出来的气质与厦门鼓浪屿完全不同。仓山更平民化,鼓浪屿上的洋房给人一种疏离感,“建筑博览会”这个名字很适合它:在岛上供人瞻仰和憧憬。而走在仓山的巷弄中,你仿佛能看到许多年前的男女在其间进进出出,一天又一天,在年复一年的日常中慢慢变老。直到有一天,一切都在推土机中被抹去所有的痕迹。
如果等待仓山的命运不是拆除,我不知道它会不会被重新规划成另一个鼓浪屿。两者皆非我所希望见到的。
与仓山遥遥相望的闽江上的中洲岛就是一个失败的证明。岛上风格凌乱的仿欧式古典建筑是曾经规划的步行购物岛,结果后来沦为了小商品批发市场,当地人称“地摊岛”。
我无法理解为什么要花钱盖这些奇诡的仿古欧式建筑,明明一江之隔的地方就有真正的老洋房啊!
福州的风景、历史、美食的价值都远远被低估了。混乱的城市规划使得它既没有像厦门一样受到游客青睐,又失去了泉州那样的古城风貌。对此,我既觉得遗憾,又希望它就这样不为人知。
离开仓山之前又去了泛船浦天主教堂。据说为了道路建设被整体平移了90度,顺便进行了修缮。教堂本身是很美的哥特式建筑,尤其是蓝色的圆窗。然而不知道为什么,教堂前面拍婚纱照的人群和后面写着“巴厘岛”的楼盘总让人觉得兴味索然。
还不如回去吃牛肉火锅啊。
临走之前决定再去吃一次汕头牛肉火锅,选了点评上排名最靠前的叶记。店面在一个很偏僻的小巷里,然而看到店里挂的新鲜牛肉就安心了。要了雪花牛肉,吊龙和胸口朥,同样配炸腐竹和皇帝菜。雪花牛肉很嫩,后来又追加了一盘。这次终于试了胸口朥,口感确实很脆,然而还是略腥。没有吃到五花趾也是遗憾。总之虽然没有在潮州吃的好,但是也算心满意足。
从机场大巴上再看一眼福州,鼓山渐渐隐匿在夜幕里,马尾港亮起了点点灯火。
我确定福州是个我还想要再来一次的地方。
华林寺篇戳这里:https://www.douban.com/note/577801074/
马尾篇戳这里:https://www.douban.com/note/578002237/
按理说福州有名的是白粿,但是在街上似乎并不常见,于是就去了到处都能看见的“永安阿兰粿条”。一大早就没有叉叉粿,于是只点了活肉粿条和芋包。这两样都深得我心。粿条非常滑,肉汤清爽,活肉有嚼劲又不柴,蘸汁的酱油里加了永安特产的黄灯笼椒,非常提味。芋包是用芋头和番薯粉做的皮,口感柔软又弹滑,真的很妙。里面包了笋干酸菜香菇木耳豆干,素馅和淋在外面的豉油汁搭配得刚刚好。
然而没有吃到叉叉粿还是觉得很遗憾好嘛!
![]() |
永安活肉粿条。一定要配永安黄灯笼辣椒酱啊! |
![]() |
素馅芋包配油润香滑的酱汁,口感一百分。 |
回去的路上买了一斤杨梅,又大又甜又便宜。另外买了几斤芒果带回去家。后来吃了却有点失望,没有想象中的甜。可惜杨梅不好带,不然真该背几斤回去。
我对一切能吃到甜美水果的城市都心存好感。
然后心满意足地出发去仓山。
坐公交车到仓山影院站,一下车才发现仓山的老建筑与我的想象相去甚远。
砖墙残破,门窗破旧,倾斜破碎的屋檐……那已经不能算是老建筑,而是基本等同于危房。只是从轮廓和门窗的形状上还能看出那是西式风格的洋房。
![]() |
仓山影剧院。这样修复后的老建筑在仓山并不多。 |
![]() |
然而没有修复的老建筑是这样的。 |
![]() |
墙缝里都生出了杂草,不知道荒芜了多久。 |
烟台山公园破败的程度更是让人触目惊心。公园门口立着“拆迁禁入”的标志,但是无人看管。悄悄走进去,公园里空无一人。上山的石阶已经破损,往上没走多远,恣意生长的植物就将道路淹没,无法前进。公园里的亭台楼阁也长满青苔,成为一个个被遗忘的阴暗角落。似乎再过一段时间,这里就会全部被植物覆盖,看不出存在的痕迹。然而这种事情并不会发生。公园管理处紧锁的大门上贴着粉红色的大字报,抗议房地产商霸占公共设施建造私人别墅云云。这里并没有真正被人遗忘,但是依然很快就会消失。
整个公园有种充满怨念的阴森,使人不敢在此久留。甚至是沿着乐群路往前走的时候,都能从公园外墙的墙头上榕树的浓荫,看见曾经的乐园即将消亡时的沉默。
![]() |
仓山公园里的小径已经被荒草覆盖。 |
![]() |
亭子上的字是“拍卖烟台山公共休闲用地犯天条”。 |
![]() |
虽然残破,依然能够看出南方园林之美。 |
![]() |
烟台山公园的老年人之家还在。然而老年人已经失去了他们的公园。 |
按照仓山老洋房地图,乐群路上应该能看到乐群楼,英国和美国领事馆,闽海关税务司公馆,中华基督教卫理公会……然而不知道是不是我们打开的方式不对,我们所见到的无非是一扇扇紧闭的大门,只能从围墙外面勉强看到的青瓦斜屋顶和拱形的半圆木窗推知那一栋栋建筑曾经的历史。只有一栋硕园是开放的。我们在门口探头探脑的时候,冷不防一个阿婆走出来,看到我们就说,进去看看嘛,老房子很漂亮的。一瞬间简直有种受宠若惊的感觉。这是一栋红砖二层小楼,像北京的大杂院和上海的石库门一样有许多户人家居住在一起,各自拉起凌乱的电线,在院子里堆放各自的杂物。角落里传来隐约的电视的声音,蓬勃的植物无声的生长。站在楼下往上望去的时候,你会感慨老洋房的美,与其中那种难以言说的岁月变迁之感是分不开的。
![]() |
仓山大部分老建筑都人去楼空。 |
![]() |
曾经住在这里的人们,推开窗就是满眼的无尽绿。 |
![]() |
被阿婆邀请进去参观硕园。 |
![]() |
还有人生活着的老建筑里生机勃勃。 |
沿着乐群路一直向前走,福州高级中学里的红色洋房修葺一新,和周围的老房子形成鲜明的对比。我们干脆抛弃了地图,只是沿着灰白色的围墙朝前走。在能走进去的地方走进去,看看被青苔和落叶覆盖的旧砖瓦,墙上醒目的裂缝,油漆剥落的窗棂。空气里有种淡淡的潮湿的霉味。在一条巷子里左转,路牌上写着“槐荫里”。我喜欢这个名字,虽然头顶上并非槐荫,而是榕树如瀑布一般垂着的气根。小巷里静悄悄的,两侧的墙上有雨水冲刷的痕迹,远处走来几个穿着校服的中学生。
那似乎就是我想象中的福州,也是我现在依然能够回忆起来的福州。
![]() |
午后的仓山巷弄,又安静又美好。 |
![]() |
被榕树覆盖的巷子,路过的中学生,少年时的夏天。 |
沿着热闹的马路走一段,又钻进马厂后街。在门口写着“拓庐”或“以园”名字的围墙前踮起脚向里面张望,然而基本什么也看不见。巷子口有几个阿婆坐在木门板前面剥豌豆,有一搭无一搭地说着话。时光大概就这样一年一年流走,一切都和从前不一样,唯独人和房子还是原来的,只不过都老去了。
![]() |
有许多老建筑只能从墙缝树影间远远望一望。 |
![]() |
宜园门口的两只狮子仿佛来自文艺复兴的欧洲。 |
![]() |
大门紧闭的亦庐。过去的建筑和生活全靠脑补。 |
![]() |
没有被拆迁的老房子里,人们依然如常地生活。 |
再绕回康山里,路边有一间很醒目的咖啡馆。咖啡馆的装饰算品位不错,人也很多,坐在里面喝一杯冰咖啡,很快就回到了当代的城市生活。
这样的咖啡馆在仓山并不多。然而一间已经足够。
福州仓山的老洋房呈现出来的气质与厦门鼓浪屿完全不同。仓山更平民化,鼓浪屿上的洋房给人一种疏离感,“建筑博览会”这个名字很适合它:在岛上供人瞻仰和憧憬。而走在仓山的巷弄中,你仿佛能看到许多年前的男女在其间进进出出,一天又一天,在年复一年的日常中慢慢变老。直到有一天,一切都在推土机中被抹去所有的痕迹。
如果等待仓山的命运不是拆除,我不知道它会不会被重新规划成另一个鼓浪屿。两者皆非我所希望见到的。
与仓山遥遥相望的闽江上的中洲岛就是一个失败的证明。岛上风格凌乱的仿欧式古典建筑是曾经规划的步行购物岛,结果后来沦为了小商品批发市场,当地人称“地摊岛”。
我无法理解为什么要花钱盖这些奇诡的仿古欧式建筑,明明一江之隔的地方就有真正的老洋房啊!
福州的风景、历史、美食的价值都远远被低估了。混乱的城市规划使得它既没有像厦门一样受到游客青睐,又失去了泉州那样的古城风貌。对此,我既觉得遗憾,又希望它就这样不为人知。
离开仓山之前又去了泛船浦天主教堂。据说为了道路建设被整体平移了90度,顺便进行了修缮。教堂本身是很美的哥特式建筑,尤其是蓝色的圆窗。然而不知道为什么,教堂前面拍婚纱照的人群和后面写着“巴厘岛”的楼盘总让人觉得兴味索然。
![]() |
泛船浦天主教堂。有神父或教友会带你入内参观。 |
还不如回去吃牛肉火锅啊。
临走之前决定再去吃一次汕头牛肉火锅,选了点评上排名最靠前的叶记。店面在一个很偏僻的小巷里,然而看到店里挂的新鲜牛肉就安心了。要了雪花牛肉,吊龙和胸口朥,同样配炸腐竹和皇帝菜。雪花牛肉很嫩,后来又追加了一盘。这次终于试了胸口朥,口感确实很脆,然而还是略腥。没有吃到五花趾也是遗憾。总之虽然没有在潮州吃的好,但是也算心满意足。
![]() |
临走前的大餐。最后一盘白白的就是胸口朥。 |
![]() |
现切的新鲜温体牛肉,看到就觉得很踏实。 |
![]() |
福州的汕头牛肉火锅店里的主打是这种雪花牛肉,非常嫩。 |
从机场大巴上再看一眼福州,鼓山渐渐隐匿在夜幕里,马尾港亮起了点点灯火。
我确定福州是个我还想要再来一次的地方。
华林寺篇戳这里:https://www.douban.com/note/577801074/
马尾篇戳这里:https://www.douban.com/note/578002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