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来岁看过,想重读的书
首发公众号:isChenzhuo
我想以2014年1月为界限,回顾一下那些二十多岁时看过的书。
为什么以30岁为界限?因为三十以后这两年读的书相对不多,二来前不久看张立宪老师一篇文章也有所感触,大意是人在年轻时要抓紧读书,过了那个年岁,后来就没那么猛了。深以为然。
当然,读书不在于多和猛,不是也有贪多嚼不烂的说法么。我想,问题是在于,需要进行整合和回顾,包括重读。有了一些书打底,更应该对过去那些非常欣赏的书进行重新阅读。并非说当时的思维和见识比现在就差,而是由不同的心境来重新进行思考,会有截然不同的收获。
前阵子翻了几篇旧文重发,自己读的时候很惊讶,当时的心理形态怎么会这么纤细和敏感。其实跟当时的阅读有很大关系。阅读能滋养和影响人。中国人说,三日不读书,面目可憎,是很有道理的,外表油光鲜亮不错,但自己看自己,也是觉得心里不塌实。
总之,在这种时候就体现了豆瓣的好处,豆瓣上我最早记录的一本书是2005年的《新史学》,最新一本是上个月(2016年)看完的《睡魔》第十卷。
二十岁读的书,有些真正符合当时的年纪和气血,有的有些迟,应该在少年时代读,更能充沛自己,有些则偏早,应该在年纪和知识都更丰富一些的情况下读(这些正是需要重读的重点)。
下面就从我二十岁所读的书里摘选一些需要重读的书,同时也是给自己做一个记录。想起来上大学的时候同学让我帮他列书单的事,那时我二十岁未到,列的都是自己没看过的。现在好了,总算有人给我列书单了,就是我自己!
排列按时间顺序,从2005年至2013年底。
菊与刀 (英文重读):薄薄的一本,主题却很大,当年这本书还未曾被包装的那么俗套,对于文化性的研究,往往需要外来者的眼光才能看清。
历史研究 (英文重读):朴素的三本,严格来说是二十岁以前读的,后来在二十出头时又读了一次,这时已经被各种插图搅的很乱,开本也大多了。汤因比的观念值得去挑战,但也正因为其伟大,所以值得挑战。
叫魂 :最近又火了起来。我是二十出头的年纪,在安徽图书馆所借阅,拍大腿叫好。真应该列入中学的必读书目。中国人骨子里的迷魂,把骨头敲碎了也祛除不了。
动物庄园 (英文重读):奥威尔是英语语言大师,很想重读一次原版。许多年前凤凰读书频道做专题,将我的书评也录入,下次发出来给大家看。
一九八四 (英文重读):二十岁左右读过好几次,深感读的太迟!这本书应该在十二三岁世界观正在形成的时候读比较好。
神经浪游者 (英文重读):二十以前读过一个版本,接近三十岁又读过一个版本。在游戏媒体上发表文章的年代,曾有一段时间用“千叶城里伤心人”(老简体版第一章的标题)作为笔名。除此之外,还有笔名包括“紫燕黄金瞳”,和“Golden Bough”。
棋王:阿城的棋王,还有汪曾祺的短篇小说,对于学中文的人来说,就是我们用来洗眼的良药。
希罗多德历史 (英译本重读):这也是二十出头所看,后来看“英国病人”电影版,又重看了一次。想读读英文版,不过先要找行家问问这本书比较权威的译本(最好是电影里女主角读的那本)。
往事与随想(赫尔岑):二十出头的年月读这本书,正好的年月,可以说是塑造个人内在最重要的阅读体验。如果你也在二十出头,十分推荐。现在我三十多岁了,真应该看看,因为当年我的生活还未展开,而现在……一定有新的触动。
日瓦戈医生:无比壮阔的阅读体验,也因此结识了心目中最伟大的俄罗斯作家。忽然想起在重庆工作期间的一位同事,他就极力推荐俄罗斯文学,我当时是基本啥也没看过……呃,不过我们倒是有一点相同,就是都是没考上北大研究生的难兄难弟(他报钱理群的现代文学,我报世界上古史,政治都是四五十分)。
逝去的武林:钟文推荐的书。每一个从八十年代成长的中国男人都有一颗武者之心吧。
小津安二郎周游:二十岁中叶,看了不少小津安二郎的电影,现在连带这本书,都应当重看和重读。那些电影属于看的稍微有点早了。
鼠族 (英文重读):似乎是徐辰兄推荐。真正的当代经典,出版以二十多年了,仍在西方书店的最显要位置摆着。
苏联的心灵 (英文重读):以赛亚伯林对苏联文学家的记录,包括帕斯捷尔纳克,很难得。
星尘 (英文重读):一直没看过英文版,很想看看。
红楼梦:读的时间点不是很对……有点不早不晚,略尴尬。这本书要么在十七八岁看,要么就干脆等到三十四五岁再看。
小说稗类:还记得这本书再版以后第一时间入手,那天晚上刚好跟周韬一块儿吃饭,后来,他跟我介绍了陈散原这位诗人(新版序言里引用的“志怪应逢天雨粟”的原作者)。
愤怒的葡萄 (英文重读):对斯坦贝克的原文语言很感兴趣。当地图书馆里就有(怎么可能没有)。
极权主义的起源:不确定能不能看得懂原版(正如叫魂),但阿伦特对权力的解释深得我心,用654页搞清楚一个问题,非常值得。当然,这本书从反犹主义开始说起,对当下的政治生态也很有启发。
看不见的城市:主要是美。
一无所有 (勒古恩,英文重读):昨天差点在书店就买了。其实勒古恩的科幻不是很好进入,但只要进去了,就会发现极其辽阔的思想。国内的译本也都挺好,但读原文(正如读菲利普迪克的原文),才能更贴近作家的原始思维。前提是你十分想要贴近这位作家。
我弥留之际 (英文重读):如果要选一本福克纳的小说读原文,我选这本,相对于《喧哗与骚动》的超文本和意识流,这本要平实的多,但仍然对读者是一次挑战。把文学史比喻成一次RPG冒险的话,福克纳就是横在二十世纪中期的地下城BOSS,还是属于需要反复刷的那种。
白鲸 (英文重读):我估计要跟女儿一起重读了,否则实在没勇气。
过于喧嚣的孤独:第一次看的太快了。
Watchmen:值得再细看一次。
卡拉马佐夫兄弟:比较适合更年轻的时候读,我看的时候已经快三十了。
欧洲思想史(Friedrich Heer):很难得有这样能把线索理的这么清楚的书。
我想以2014年1月为界限,回顾一下那些二十多岁时看过的书。
为什么以30岁为界限?因为三十以后这两年读的书相对不多,二来前不久看张立宪老师一篇文章也有所感触,大意是人在年轻时要抓紧读书,过了那个年岁,后来就没那么猛了。深以为然。
当然,读书不在于多和猛,不是也有贪多嚼不烂的说法么。我想,问题是在于,需要进行整合和回顾,包括重读。有了一些书打底,更应该对过去那些非常欣赏的书进行重新阅读。并非说当时的思维和见识比现在就差,而是由不同的心境来重新进行思考,会有截然不同的收获。
前阵子翻了几篇旧文重发,自己读的时候很惊讶,当时的心理形态怎么会这么纤细和敏感。其实跟当时的阅读有很大关系。阅读能滋养和影响人。中国人说,三日不读书,面目可憎,是很有道理的,外表油光鲜亮不错,但自己看自己,也是觉得心里不塌实。
总之,在这种时候就体现了豆瓣的好处,豆瓣上我最早记录的一本书是2005年的《新史学》,最新一本是上个月(2016年)看完的《睡魔》第十卷。
二十岁读的书,有些真正符合当时的年纪和气血,有的有些迟,应该在少年时代读,更能充沛自己,有些则偏早,应该在年纪和知识都更丰富一些的情况下读(这些正是需要重读的重点)。
下面就从我二十岁所读的书里摘选一些需要重读的书,同时也是给自己做一个记录。想起来上大学的时候同学让我帮他列书单的事,那时我二十岁未到,列的都是自己没看过的。现在好了,总算有人给我列书单了,就是我自己!
排列按时间顺序,从2005年至2013年底。
菊与刀 (英文重读):薄薄的一本,主题却很大,当年这本书还未曾被包装的那么俗套,对于文化性的研究,往往需要外来者的眼光才能看清。
历史研究 (英文重读):朴素的三本,严格来说是二十岁以前读的,后来在二十出头时又读了一次,这时已经被各种插图搅的很乱,开本也大多了。汤因比的观念值得去挑战,但也正因为其伟大,所以值得挑战。
叫魂 :最近又火了起来。我是二十出头的年纪,在安徽图书馆所借阅,拍大腿叫好。真应该列入中学的必读书目。中国人骨子里的迷魂,把骨头敲碎了也祛除不了。
动物庄园 (英文重读):奥威尔是英语语言大师,很想重读一次原版。许多年前凤凰读书频道做专题,将我的书评也录入,下次发出来给大家看。
一九八四 (英文重读):二十岁左右读过好几次,深感读的太迟!这本书应该在十二三岁世界观正在形成的时候读比较好。
神经浪游者 (英文重读):二十以前读过一个版本,接近三十岁又读过一个版本。在游戏媒体上发表文章的年代,曾有一段时间用“千叶城里伤心人”(老简体版第一章的标题)作为笔名。除此之外,还有笔名包括“紫燕黄金瞳”,和“Golden Bough”。
棋王:阿城的棋王,还有汪曾祺的短篇小说,对于学中文的人来说,就是我们用来洗眼的良药。
希罗多德历史 (英译本重读):这也是二十出头所看,后来看“英国病人”电影版,又重看了一次。想读读英文版,不过先要找行家问问这本书比较权威的译本(最好是电影里女主角读的那本)。
往事与随想(赫尔岑):二十出头的年月读这本书,正好的年月,可以说是塑造个人内在最重要的阅读体验。如果你也在二十出头,十分推荐。现在我三十多岁了,真应该看看,因为当年我的生活还未展开,而现在……一定有新的触动。
日瓦戈医生:无比壮阔的阅读体验,也因此结识了心目中最伟大的俄罗斯作家。忽然想起在重庆工作期间的一位同事,他就极力推荐俄罗斯文学,我当时是基本啥也没看过……呃,不过我们倒是有一点相同,就是都是没考上北大研究生的难兄难弟(他报钱理群的现代文学,我报世界上古史,政治都是四五十分)。
逝去的武林:钟文推荐的书。每一个从八十年代成长的中国男人都有一颗武者之心吧。
小津安二郎周游:二十岁中叶,看了不少小津安二郎的电影,现在连带这本书,都应当重看和重读。那些电影属于看的稍微有点早了。
鼠族 (英文重读):似乎是徐辰兄推荐。真正的当代经典,出版以二十多年了,仍在西方书店的最显要位置摆着。
苏联的心灵 (英文重读):以赛亚伯林对苏联文学家的记录,包括帕斯捷尔纳克,很难得。
星尘 (英文重读):一直没看过英文版,很想看看。
红楼梦:读的时间点不是很对……有点不早不晚,略尴尬。这本书要么在十七八岁看,要么就干脆等到三十四五岁再看。
小说稗类:还记得这本书再版以后第一时间入手,那天晚上刚好跟周韬一块儿吃饭,后来,他跟我介绍了陈散原这位诗人(新版序言里引用的“志怪应逢天雨粟”的原作者)。
愤怒的葡萄 (英文重读):对斯坦贝克的原文语言很感兴趣。当地图书馆里就有(怎么可能没有)。
极权主义的起源:不确定能不能看得懂原版(正如叫魂),但阿伦特对权力的解释深得我心,用654页搞清楚一个问题,非常值得。当然,这本书从反犹主义开始说起,对当下的政治生态也很有启发。
看不见的城市:主要是美。
一无所有 (勒古恩,英文重读):昨天差点在书店就买了。其实勒古恩的科幻不是很好进入,但只要进去了,就会发现极其辽阔的思想。国内的译本也都挺好,但读原文(正如读菲利普迪克的原文),才能更贴近作家的原始思维。前提是你十分想要贴近这位作家。
我弥留之际 (英文重读):如果要选一本福克纳的小说读原文,我选这本,相对于《喧哗与骚动》的超文本和意识流,这本要平实的多,但仍然对读者是一次挑战。把文学史比喻成一次RPG冒险的话,福克纳就是横在二十世纪中期的地下城BOSS,还是属于需要反复刷的那种。
白鲸 (英文重读):我估计要跟女儿一起重读了,否则实在没勇气。
过于喧嚣的孤独:第一次看的太快了。
Watchmen:值得再细看一次。
卡拉马佐夫兄弟:比较适合更年轻的时候读,我看的时候已经快三十了。
欧洲思想史(Friedrich Heer):很难得有这样能把线索理的这么清楚的书。
陈灼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契诃夫《在大车上》 ,In The Cart (4人喜欢)
- 2025-2027 重读书单 (18人喜欢)
- 厄休拉·勒古恩在《Steering the Craft》中的推荐阅读 (34人喜欢)
- 2025书单 (12人喜欢)
- 2024年的20本书 (27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