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简史》有感
人类简史这本书从不同的角度解析了人类社会历史进化的三个重大阶段,即认知革命、农业革命、科 学革命,他们分别发生在距今7万年前、1万2千年前、500年前。在这些重大的人类发展史的进程中人类一次次地突破自己,使自己从生物链的中下段变成顶端的物种,可以说是收获匪浅。
一、认知革命
在直立行走后的人类,产生一个伟大的创造,就是发明了语言,虽然在人类之前很多物种之间也有类似交流的语言功能,但是人类的语言功能大幅度地超出动植物界所谓的语言,它是非常具象化、包容内容广泛的交流语言。但这并不是人类与动物界区分开来的根本因素,因为人、动物都有语言交流这项功能,那么就不能够有力地剥离开人类与动植物界之间的关系。历史的进一步的发展,人类将语言用于八卦、虚构等方面,这才真正的使人类与动植物界分离开。在起初,因为当时语言沟通能力只能承受数量在150人以下的群体,在这样规模的群体中才能形成有效沟通。群体当中存在酋长、巫师等精英角色,他们在群体中传递八卦、小道消息,这些消息便在部族人中传播。在交流过程中,群体里最主要的传递信息是日常采猎、食物储存、药物采集等能维持饱腹、医药用等的技能。在当时,人类还没有意识到娱乐将会是人类社会今后一项重大的社交活动,仅是本能的简单娱乐。日常中最主要的精力还是放在为维持生命的采猎活动以及后代繁衍的生育活动。
在部落人数不断扩张的时候,为构建稳固的统治秩序,群体中酋长、巫师等精英角色开始编制虚拟的故事,如,编制世界上存在采猎之神、生育之神等神话,让部族人相信是神统治人类。为有利于自身的统治,在这个编制的故事中便巧妙地设置酋长和巫师乃神的使者。在我们无神论者看来这些荒谬的神话是无稽之谈,但是我们不能够否认其历史意义,判断事物的历史价值要放在具体历史时代来谈论,当时巫师编制神话故事是有其内在合理性。通过编制神话故事,给部族人创造了信仰,我们现代人应该知道信仰的力量是有多强大,比如经历过毛泽东时代的人必然会有体会,同时,编制故事能够你创设更多的社会角色,并赋予这些角色神的旨意,促使部族人服从管理,形成有序的社会。通过建立信仰与创设职位的双重办法牢牢地把部族人管理地井然有序。有序的社会有利于部落开展狩猎、采集等活动,进一步地提高生产效率。简单说来,在与其他猛兽相对抗时,有序地狩猎能够使人类伤亡更少,而获得的猎物更多。这类似与动物界中的狼狩猎过程,在狼的首领带动下,不同狼负责追逐、包围,构造成捕猎圈,分工合作捕获猎物。
从哲学的角度讲,存在主体、客体、主客间。在人类的世界中,主体就是人类,客体则是客观存在社会现实中的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体,而主客间便是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在编制故事这件事情当中,就是让大部分的族人相信存在神灵,一旦大部分人相信神灵存在,那么这个故事便是有效的主客间。编制有效的主客间蕴涵巨大能量,能够使大伙向同一个信仰进发。有效的主客间与个体力量的对比通过三英战吕布、吕布败北的故事就一目了然,再强大的人遇到齐心合力的众人都是抵挡不住,如果能够抵挡,那是因为众人的数量还不够。万众一心形成的合力可不是单个人力量所能抵制。有效主客间为成为统治阶级稳固的脚架。有人跳出来说要推翻现有的主客间,则需要编造另外一个不一样、甚至截然相反的故事,并且使得大部分人相信你的故事。所以这里存在两个艰难的步骤,而就两个步骤来说,完成第二个步骤可以说是更为艰巨的任务。
二、农业革命
本书在这个章节提出了一个非常独到的见解,在我们以往的理解当中,认为稻谷、小麦、水稻因为人的种植、栽培才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存在。但是赫拉利却提出其实是小麦等稻谷驯化了人类,因为小麦原先种植面积小、在自然界对抗中处于弱势、常被杂草所挤兑,很难在自己的传播能力中成为在世界上广泛存在的作物。但是,人类的出现,却把它在全世界范围内种植、培养,因为人类要食用它,所以必须大范围内地种植,种植完后因为小麦的自然竞争能力弱,还需要定期地除草,施肥,最后,促使小麦在全世界范围内广泛的种植,达到了小麦“统治”世界的“目的”。所以从这个理论角度来说,是人类驯化小麦还是小麦驯化人类,可以清楚得知。
赫拉利提出农业革命其实是人类社会的倒退。为什么这么说,在原始的采集猎物过程中,人类掌握了大量的动植物知识,知道动物的种类、植物的属性,了解哪些是有毒的、哪些是可以食用的,甚至掌握了很多草药的研制、如何处理伤口等医药知识。这些知识甚至都超越了现代社会人类的知识范畴。但是,进入农业社会后,人类变得越来越简单,知识范畴限制在水稻、小麦等数量较少的植物,大部分的药材知识都已经无人知晓,除了少部分专研医药的人掌握这类药理方法。所以,从个人能力发展角度来说这是一种退化。当人类知道这样的生活方式可能是种退化时,想要退回到原始时代的时候,人类却发现已经不能够,因为养育人的数量所需的食物量已经大幅度增长超过了狩猎所能带来的食物供给量,人口基数大幅度地增加,在这样的情况下,人类只能采取笨办法,不断地扩充耕种地,增加种植水稻的面积。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是一种进步,让更多的人从事单一活动,形成分工明确、效率倍增的社会。因为从事单一的活动,每日的专研必然能够大幅度地提升生产效率,生活的其他方面所需则由社会中扮演各类角色的提供,在这样的社会体系下,自然形成了以物易物的社会,最终产生了“货币”的概念。
三、科技革命
科技革命起始于500年前,英国的工业革命拉开了科技革命的序幕。科技革命给人类带来的物质财富,可以说比人类几万年历史积累的财富还要多出n倍。经济发展到资本主义经济,通过剥削劳动力、压榨劳动时间,给资本家带来丰厚的利润。社会生产力决定劳动时间,而劳动时间是衡量产品价值的唯一标准,为了追求利润,当企业个人生产产品的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平均劳动时间,这个企业将攫取两者之间差额部分的利润,为此资本家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延长劳动时间两种方式来缩短单个产品劳动时间。一、延长劳动时间是最简单、也是最粗暴的攫取剩余价值的方式。在同样的劳动率下及给予的报酬一致的情况下,简单地延长劳动者的劳动时间等于间接的提高劳动生产率。另一种方式就是通过技术革新、劳动者培训、更新机器等方式来直接提高劳动生产率,当个别劳动生产率高于同样产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时,个别企业就处于盈利。
幸福感往往不是取决于你得到的物质财富,而是取决于个人的心理感受。当一个人处于呼风唤雨的顺风顺水的黄金时期,财富不断积累。当出现个小小的意外,比如小范围内的投资失败了,这也许对于别人来说可能只是一个小意外,根本没有到达动摇你的地位的程度,但是对于生活中非常平顺的人可能就无法接受这个意外,一贯的顺遂让他觉得成功是必然的,在他的人生字典中不存在失败这概念,所以他会觉得不幸福。同理,当一个人人生坎坷,生命之路上到处充满着荆棘,他已经习惯的时候,突然有天他买彩票中奖了,也许金额不高只有1000元,但是对于一生坎坷的他来说,哪怕是小小的意外惊喜对他来说都是满满的幸福。所以,幸福感的感受来自于自身的内心,而不是取决于外在物质条件。
一、认知革命
在直立行走后的人类,产生一个伟大的创造,就是发明了语言,虽然在人类之前很多物种之间也有类似交流的语言功能,但是人类的语言功能大幅度地超出动植物界所谓的语言,它是非常具象化、包容内容广泛的交流语言。但这并不是人类与动物界区分开来的根本因素,因为人、动物都有语言交流这项功能,那么就不能够有力地剥离开人类与动植物界之间的关系。历史的进一步的发展,人类将语言用于八卦、虚构等方面,这才真正的使人类与动植物界分离开。在起初,因为当时语言沟通能力只能承受数量在150人以下的群体,在这样规模的群体中才能形成有效沟通。群体当中存在酋长、巫师等精英角色,他们在群体中传递八卦、小道消息,这些消息便在部族人中传播。在交流过程中,群体里最主要的传递信息是日常采猎、食物储存、药物采集等能维持饱腹、医药用等的技能。在当时,人类还没有意识到娱乐将会是人类社会今后一项重大的社交活动,仅是本能的简单娱乐。日常中最主要的精力还是放在为维持生命的采猎活动以及后代繁衍的生育活动。
在部落人数不断扩张的时候,为构建稳固的统治秩序,群体中酋长、巫师等精英角色开始编制虚拟的故事,如,编制世界上存在采猎之神、生育之神等神话,让部族人相信是神统治人类。为有利于自身的统治,在这个编制的故事中便巧妙地设置酋长和巫师乃神的使者。在我们无神论者看来这些荒谬的神话是无稽之谈,但是我们不能够否认其历史意义,判断事物的历史价值要放在具体历史时代来谈论,当时巫师编制神话故事是有其内在合理性。通过编制神话故事,给部族人创造了信仰,我们现代人应该知道信仰的力量是有多强大,比如经历过毛泽东时代的人必然会有体会,同时,编制故事能够你创设更多的社会角色,并赋予这些角色神的旨意,促使部族人服从管理,形成有序的社会。通过建立信仰与创设职位的双重办法牢牢地把部族人管理地井然有序。有序的社会有利于部落开展狩猎、采集等活动,进一步地提高生产效率。简单说来,在与其他猛兽相对抗时,有序地狩猎能够使人类伤亡更少,而获得的猎物更多。这类似与动物界中的狼狩猎过程,在狼的首领带动下,不同狼负责追逐、包围,构造成捕猎圈,分工合作捕获猎物。
从哲学的角度讲,存在主体、客体、主客间。在人类的世界中,主体就是人类,客体则是客观存在社会现实中的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体,而主客间便是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在编制故事这件事情当中,就是让大部分的族人相信存在神灵,一旦大部分人相信神灵存在,那么这个故事便是有效的主客间。编制有效的主客间蕴涵巨大能量,能够使大伙向同一个信仰进发。有效的主客间与个体力量的对比通过三英战吕布、吕布败北的故事就一目了然,再强大的人遇到齐心合力的众人都是抵挡不住,如果能够抵挡,那是因为众人的数量还不够。万众一心形成的合力可不是单个人力量所能抵制。有效主客间为成为统治阶级稳固的脚架。有人跳出来说要推翻现有的主客间,则需要编造另外一个不一样、甚至截然相反的故事,并且使得大部分人相信你的故事。所以这里存在两个艰难的步骤,而就两个步骤来说,完成第二个步骤可以说是更为艰巨的任务。
二、农业革命
本书在这个章节提出了一个非常独到的见解,在我们以往的理解当中,认为稻谷、小麦、水稻因为人的种植、栽培才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存在。但是赫拉利却提出其实是小麦等稻谷驯化了人类,因为小麦原先种植面积小、在自然界对抗中处于弱势、常被杂草所挤兑,很难在自己的传播能力中成为在世界上广泛存在的作物。但是,人类的出现,却把它在全世界范围内种植、培养,因为人类要食用它,所以必须大范围内地种植,种植完后因为小麦的自然竞争能力弱,还需要定期地除草,施肥,最后,促使小麦在全世界范围内广泛的种植,达到了小麦“统治”世界的“目的”。所以从这个理论角度来说,是人类驯化小麦还是小麦驯化人类,可以清楚得知。
赫拉利提出农业革命其实是人类社会的倒退。为什么这么说,在原始的采集猎物过程中,人类掌握了大量的动植物知识,知道动物的种类、植物的属性,了解哪些是有毒的、哪些是可以食用的,甚至掌握了很多草药的研制、如何处理伤口等医药知识。这些知识甚至都超越了现代社会人类的知识范畴。但是,进入农业社会后,人类变得越来越简单,知识范畴限制在水稻、小麦等数量较少的植物,大部分的药材知识都已经无人知晓,除了少部分专研医药的人掌握这类药理方法。所以,从个人能力发展角度来说这是一种退化。当人类知道这样的生活方式可能是种退化时,想要退回到原始时代的时候,人类却发现已经不能够,因为养育人的数量所需的食物量已经大幅度增长超过了狩猎所能带来的食物供给量,人口基数大幅度地增加,在这样的情况下,人类只能采取笨办法,不断地扩充耕种地,增加种植水稻的面积。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是一种进步,让更多的人从事单一活动,形成分工明确、效率倍增的社会。因为从事单一的活动,每日的专研必然能够大幅度地提升生产效率,生活的其他方面所需则由社会中扮演各类角色的提供,在这样的社会体系下,自然形成了以物易物的社会,最终产生了“货币”的概念。
三、科技革命
科技革命起始于500年前,英国的工业革命拉开了科技革命的序幕。科技革命给人类带来的物质财富,可以说比人类几万年历史积累的财富还要多出n倍。经济发展到资本主义经济,通过剥削劳动力、压榨劳动时间,给资本家带来丰厚的利润。社会生产力决定劳动时间,而劳动时间是衡量产品价值的唯一标准,为了追求利润,当企业个人生产产品的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平均劳动时间,这个企业将攫取两者之间差额部分的利润,为此资本家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延长劳动时间两种方式来缩短单个产品劳动时间。一、延长劳动时间是最简单、也是最粗暴的攫取剩余价值的方式。在同样的劳动率下及给予的报酬一致的情况下,简单地延长劳动者的劳动时间等于间接的提高劳动生产率。另一种方式就是通过技术革新、劳动者培训、更新机器等方式来直接提高劳动生产率,当个别劳动生产率高于同样产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时,个别企业就处于盈利。
幸福感往往不是取决于你得到的物质财富,而是取决于个人的心理感受。当一个人处于呼风唤雨的顺风顺水的黄金时期,财富不断积累。当出现个小小的意外,比如小范围内的投资失败了,这也许对于别人来说可能只是一个小意外,根本没有到达动摇你的地位的程度,但是对于生活中非常平顺的人可能就无法接受这个意外,一贯的顺遂让他觉得成功是必然的,在他的人生字典中不存在失败这概念,所以他会觉得不幸福。同理,当一个人人生坎坷,生命之路上到处充满着荆棘,他已经习惯的时候,突然有天他买彩票中奖了,也许金额不高只有1000元,但是对于一生坎坷的他来说,哪怕是小小的意外惊喜对他来说都是满满的幸福。所以,幸福感的感受来自于自身的内心,而不是取决于外在物质条件。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