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片黄土地,没什么能阻挡我对你的眷恋
看了焦波老师的纪录片作品之后,枕头湿了一大片。
那种泪的感觉不由自主,仰头看天花板也无济于事,那一刻只有一个想法,想家,想我爸妈。
《乡村里的中国》刚开始,就被几句熟悉的方言惊住了,不会是山东吧,果然不出我所料,看到片子里开过的货车挂着鲁C的牌子,妥妥的,山东淄博。
离我家不是很远,所以没有字幕听起来也不费事儿,那一句一个方言口音,农家院子里赶羊的声音,乡里乡亲闲聊的声音,就连几句粗口听起来也特别亲切。那村落,那房前屋后,那乡间小道,还有那基本靠喊的宣传大广播,隔着屏幕,像是我在家院子里的感觉。
我是从农村出来的孩子,我的家离着大山很近,走着五分钟便能到山脚下,山里空气好,环境也好,尤其是到了夏天,漫山遍野的绿色,看着都让人身心愉悦。我从小就过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从小就知道“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从小就能分得清韭菜跟麦冬草是不一样的,从小就会干很多农活儿,会做很多家务,从小就被叫做“别人家那懂事儿的孩子”。哪有什么懂事不懂事,家庭条件有限,很自觉地看不得爸妈那么劳累。
如果你身边有在农村生活过的朋友,那他一定很熟悉清晨晚起日晒三竿的感觉,冬天暖暖的,夏天燥燥的。每天天刚蒙蒙亮,家家户户的公鸡就开始打鸣,直到天大亮,院里院外树上的鸟开始叽叽喳喳叫个不停,喜鹊,麻雀,秋天还会有布谷鸟,那真是来自大自然的声音。每当雨后还会让人有种“空山新雨后”的凉爽,翠绿的枝头挂满亮晶晶的水珠,微风一吹便哗啦啦往下滴。每当清晨,还会有小贩子的叫卖吆喝声,“咚咚”敲木板卖豆腐的声音,鸡鸣狗吠声,声声不息,热闹非凡。如果走在乡间小路上,快近午头,能闻到家家户户飘出来的饭菜香味,傍晚跟清晨还会看到缕缕青烟。我是喜欢乡村这种气息的,没有大城市早上的车水马龙,也不会担心出门要戴几层口罩。
冬天下大雪之后,整个村子都被银装素裹,每当这时候,早上九十点钟,大家吃了饭就会清扫院落房顶上的雪,有的还在自家门前院里堆起一个个小雪人,身上插个小红旗或者一根扫竹苗儿,打个鼻子画个眼,谁见了都会微微一笑,让看到的人心情也好。那堆积起来的雪在太阳出来之后慢慢融化,雪水就开始顺着房檐往下流,乡亲们一边说笑一遍打扫,说今年定是个好兆头,农民对雪的喜爱真的验应了那句“瑞雪兆丰年”。
如果你没干过农活儿那肯定不知道其中的乐趣。你信不信庄稼地里农作物的生长是有声音的。仔细听,吱吱悠悠像是在伸懒腰,春天在土地里撒下的种子,慢慢的种子攻破土壤石缝长出嫩芽,渐渐地长出新枝叶长成庄稼,秋后变成了那花生,那谷穗,还有那农民伯伯脸上的笑脸。
看焦波老师《俺爹俺娘》这部纪录片,我最大的感受还是在离家之后,每年只有逢年过节才回一趟家那种对家乡对家人的思念难以言表。每当回家,见到乡里乡亲那憨厚的笑脸,他们笑着问你几时回来几时走,在外过得好不好,觉得那种笑比服务员对你的笑要舒服得多。尤其是每当返回的时候,你是不是也是在父母一句句叮嘱下离开的家门,你都已经走出去好远了,招手对他们说“回家吧”,爸妈还是站在门口,站在路边一直望着你远去的背影,迟迟不肯离去。
这不禁让我想起龙应台的《目送》,“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
焦波老师热爱自己的父母乡亲和生养自己的故乡,呕心力作的《俺爹俺娘》,还有近几年的新作《乡村的中国》。没有这种经历的肯定体会不到焦波老师这种爱故乡爱父母的情怀。“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焦波老师怕自己再也见不到自己的爹娘,于是就开始给父母拍照摄影整整三十年,把一张张可亲可爱的脸装潢在岁月的长河里,也让我们每一个农民的子女更加懂得怎么去做到爱父母爱故乡。
看这两部片子不单单是让我想起了家乡跟家人,更让我坚信了黄土地上孕育出的一对对爱情,是那样的淳朴,那样的难得。
在这个世界上,真的有一种爱情,从青葱年少陪你走到白发苍苍。
那种泪的感觉不由自主,仰头看天花板也无济于事,那一刻只有一个想法,想家,想我爸妈。
《乡村里的中国》刚开始,就被几句熟悉的方言惊住了,不会是山东吧,果然不出我所料,看到片子里开过的货车挂着鲁C的牌子,妥妥的,山东淄博。
离我家不是很远,所以没有字幕听起来也不费事儿,那一句一个方言口音,农家院子里赶羊的声音,乡里乡亲闲聊的声音,就连几句粗口听起来也特别亲切。那村落,那房前屋后,那乡间小道,还有那基本靠喊的宣传大广播,隔着屏幕,像是我在家院子里的感觉。
我是从农村出来的孩子,我的家离着大山很近,走着五分钟便能到山脚下,山里空气好,环境也好,尤其是到了夏天,漫山遍野的绿色,看着都让人身心愉悦。我从小就过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从小就知道“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从小就能分得清韭菜跟麦冬草是不一样的,从小就会干很多农活儿,会做很多家务,从小就被叫做“别人家那懂事儿的孩子”。哪有什么懂事不懂事,家庭条件有限,很自觉地看不得爸妈那么劳累。
如果你身边有在农村生活过的朋友,那他一定很熟悉清晨晚起日晒三竿的感觉,冬天暖暖的,夏天燥燥的。每天天刚蒙蒙亮,家家户户的公鸡就开始打鸣,直到天大亮,院里院外树上的鸟开始叽叽喳喳叫个不停,喜鹊,麻雀,秋天还会有布谷鸟,那真是来自大自然的声音。每当雨后还会让人有种“空山新雨后”的凉爽,翠绿的枝头挂满亮晶晶的水珠,微风一吹便哗啦啦往下滴。每当清晨,还会有小贩子的叫卖吆喝声,“咚咚”敲木板卖豆腐的声音,鸡鸣狗吠声,声声不息,热闹非凡。如果走在乡间小路上,快近午头,能闻到家家户户飘出来的饭菜香味,傍晚跟清晨还会看到缕缕青烟。我是喜欢乡村这种气息的,没有大城市早上的车水马龙,也不会担心出门要戴几层口罩。
冬天下大雪之后,整个村子都被银装素裹,每当这时候,早上九十点钟,大家吃了饭就会清扫院落房顶上的雪,有的还在自家门前院里堆起一个个小雪人,身上插个小红旗或者一根扫竹苗儿,打个鼻子画个眼,谁见了都会微微一笑,让看到的人心情也好。那堆积起来的雪在太阳出来之后慢慢融化,雪水就开始顺着房檐往下流,乡亲们一边说笑一遍打扫,说今年定是个好兆头,农民对雪的喜爱真的验应了那句“瑞雪兆丰年”。
如果你没干过农活儿那肯定不知道其中的乐趣。你信不信庄稼地里农作物的生长是有声音的。仔细听,吱吱悠悠像是在伸懒腰,春天在土地里撒下的种子,慢慢的种子攻破土壤石缝长出嫩芽,渐渐地长出新枝叶长成庄稼,秋后变成了那花生,那谷穗,还有那农民伯伯脸上的笑脸。
看焦波老师《俺爹俺娘》这部纪录片,我最大的感受还是在离家之后,每年只有逢年过节才回一趟家那种对家乡对家人的思念难以言表。每当回家,见到乡里乡亲那憨厚的笑脸,他们笑着问你几时回来几时走,在外过得好不好,觉得那种笑比服务员对你的笑要舒服得多。尤其是每当返回的时候,你是不是也是在父母一句句叮嘱下离开的家门,你都已经走出去好远了,招手对他们说“回家吧”,爸妈还是站在门口,站在路边一直望着你远去的背影,迟迟不肯离去。
这不禁让我想起龙应台的《目送》,“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
焦波老师热爱自己的父母乡亲和生养自己的故乡,呕心力作的《俺爹俺娘》,还有近几年的新作《乡村的中国》。没有这种经历的肯定体会不到焦波老师这种爱故乡爱父母的情怀。“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焦波老师怕自己再也见不到自己的爹娘,于是就开始给父母拍照摄影整整三十年,把一张张可亲可爱的脸装潢在岁月的长河里,也让我们每一个农民的子女更加懂得怎么去做到爱父母爱故乡。
看这两部片子不单单是让我想起了家乡跟家人,更让我坚信了黄土地上孕育出的一对对爱情,是那样的淳朴,那样的难得。
在这个世界上,真的有一种爱情,从青葱年少陪你走到白发苍苍。
![]() |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