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舞舞的怅然与希望—— 一个关于做真实的人,与承受(不了?)不真实的世界的故事
几周前看完《舞!舞!舞!》时,毫无犹疑地认定是除了海边的卡夫卡以外,最喜欢的村上春树的作品。那时却不太能表达紧捏在胸口的那种感受究竟是什么。现在才明白,那是一种为真实之人的深切的怅然,是太不忍于书中人物、不忍于他们所置于的那种令人憎恶的环境——他们本身是如此真实的人,在所处的社会人世中,却无法真实地生活。
最突出的就是五反田,明明是这样一个诚恳幽默的灵魂,却不得不不断饰演庸俗苍白的花瓶角色,在电影明星的表面风光和压抑的自我之间挣扎求存,长期受损于不可控制的自我毁灭和破坏外物的倾向。咪咪这个女子,则是因为精神上而非物质上的需求成为应召女郎,甚至真名都不为人知,然而她雍容优雅,也许比很多“正常人”的内心都更丰满,却难逃在自己幻想的世界中不幸死去的命运。少女雪拥有超乎常人的敏感感触,却因此小小年龄就受到身旁人太多的排挤和欺负,连正常的学校生活都无法过。如此种种。
五反田将奔驰开向大海自杀之后,和主人公“我”同乘的雪问“我”是不是很喜欢作为朋友的五反田,那一刻主人公的眼泪几乎涌上来而哽咽。这也是读全本时我自己最不能忘怀的时刻:觉得喘不过气来,觉得和主人公一样胸口压着太多的无奈和对美好的不舍。
如此,不能不为他们心酸,不能不哀伤地质问:为什么真诚地生活就要这么难?怎么会有这样一张令人窒息的网,让对真实与朴素美好的追求格格不入?
对于这一切,作者的笔端直指(嘲讽)“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然而不管和资本主义、和发达有无关系,作者笔下描绘的确实是一个虚妄的、空洞的世界。乍看之下,它的种种观感有着再普通不过的面貌,可以很容易地被读者冠以“日常生活”、“社会现实”的标签而了了然。然而细究之,它之中充斥的却是以无理为有理、以诞谬为秩序,极尽庸聊。无处不在的花销“经费”的怪现状,五反田无法与真爱的妻子在一起的难堪处境,他与自己的事务所、与自己工作的别扭关系,主人公在警察局中遭受看似平淡却暗含残酷的折磨,雪所受到的家人和旁人的不理解、不在意的伤害等等,皆是如此。对身处其中的人,是波澜不惊却蚕食性的损耗。真真正正是一个让人不愿生活于其中的世界(不论从现实还是虚构的意义上)。
所以就这样归结为种种现实的令人窒息的重压吗?不,故事的自始至终,希望如潜溪般静静流淌,流淌于完全不起眼、几乎没有任何社会认可的主人公“我”的身上。其实,即使没有故事中那样的氛围,做一个真实的人,真诚地活着,也仍然是一个简单却不容易的愿望。希望所存,恐怕正在于和书中的“我”一样,有无言的坚持,有所坚韧地做一个特别的人——特别可能意味着有朴素、安静但是笃定的原则,有心清目明地向往的状态,对人对事未必汲汲以求但是每一步都有诚恳。对于故事中的主人公而言,一丝不苟地做“文化扫雪工”也好,执着地寻找女孩喜喜也好,与五反田、雪不计世俗而坦诚地作为朋友相处也好,都是一种默默而有韧性的坚持。即使并不总能知道,“随音乐起舞,舞得让大家心悦诚服”究竟意味着什么样的一种生活状态,也要尽力舞下去,舞下去。惟其如此,才能在和周遭的世界“连接”上时,有一种不缺失自我的镇静。惟其如此,才能在和深深在乎的人相依偎紧靠时,万语千言比不上真心落尽,可以温柔地道一声:“由美吉,早晨来临了”。
最突出的就是五反田,明明是这样一个诚恳幽默的灵魂,却不得不不断饰演庸俗苍白的花瓶角色,在电影明星的表面风光和压抑的自我之间挣扎求存,长期受损于不可控制的自我毁灭和破坏外物的倾向。咪咪这个女子,则是因为精神上而非物质上的需求成为应召女郎,甚至真名都不为人知,然而她雍容优雅,也许比很多“正常人”的内心都更丰满,却难逃在自己幻想的世界中不幸死去的命运。少女雪拥有超乎常人的敏感感触,却因此小小年龄就受到身旁人太多的排挤和欺负,连正常的学校生活都无法过。如此种种。
五反田将奔驰开向大海自杀之后,和主人公“我”同乘的雪问“我”是不是很喜欢作为朋友的五反田,那一刻主人公的眼泪几乎涌上来而哽咽。这也是读全本时我自己最不能忘怀的时刻:觉得喘不过气来,觉得和主人公一样胸口压着太多的无奈和对美好的不舍。
如此,不能不为他们心酸,不能不哀伤地质问:为什么真诚地生活就要这么难?怎么会有这样一张令人窒息的网,让对真实与朴素美好的追求格格不入?
对于这一切,作者的笔端直指(嘲讽)“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然而不管和资本主义、和发达有无关系,作者笔下描绘的确实是一个虚妄的、空洞的世界。乍看之下,它的种种观感有着再普通不过的面貌,可以很容易地被读者冠以“日常生活”、“社会现实”的标签而了了然。然而细究之,它之中充斥的却是以无理为有理、以诞谬为秩序,极尽庸聊。无处不在的花销“经费”的怪现状,五反田无法与真爱的妻子在一起的难堪处境,他与自己的事务所、与自己工作的别扭关系,主人公在警察局中遭受看似平淡却暗含残酷的折磨,雪所受到的家人和旁人的不理解、不在意的伤害等等,皆是如此。对身处其中的人,是波澜不惊却蚕食性的损耗。真真正正是一个让人不愿生活于其中的世界(不论从现实还是虚构的意义上)。
所以就这样归结为种种现实的令人窒息的重压吗?不,故事的自始至终,希望如潜溪般静静流淌,流淌于完全不起眼、几乎没有任何社会认可的主人公“我”的身上。其实,即使没有故事中那样的氛围,做一个真实的人,真诚地活着,也仍然是一个简单却不容易的愿望。希望所存,恐怕正在于和书中的“我”一样,有无言的坚持,有所坚韧地做一个特别的人——特别可能意味着有朴素、安静但是笃定的原则,有心清目明地向往的状态,对人对事未必汲汲以求但是每一步都有诚恳。对于故事中的主人公而言,一丝不苟地做“文化扫雪工”也好,执着地寻找女孩喜喜也好,与五反田、雪不计世俗而坦诚地作为朋友相处也好,都是一种默默而有韧性的坚持。即使并不总能知道,“随音乐起舞,舞得让大家心悦诚服”究竟意味着什么样的一种生活状态,也要尽力舞下去,舞下去。惟其如此,才能在和周遭的世界“连接”上时,有一种不缺失自我的镇静。惟其如此,才能在和深深在乎的人相依偎紧靠时,万语千言比不上真心落尽,可以温柔地道一声:“由美吉,早晨来临了”。
来自 豆瓣App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