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LDL | 1988年深圳崛起了2个伟大公司!如今的他们因何而不同!
小编有话说:有时候成功是可以借用别人的洪荒之力,走捷径的!
1988年,改革开放十周年,也是中国全功能接入互联网(Internet),成为国际互联网大家庭中的第23个成员的一年!
这一年,在深圳,有两个公司默默的诞生了——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和富士康科技集团。
华为全称华为技术有限公司1987年在中国深圳正式注册成立,全球100个最具价值品牌排行榜第50名,财富世界五百强,2016年华为位居第129位,自2000年以来,实现总营收达23000多亿,海外营收比重超60%,华为成功的让世界看到他的狼性,成为让世界都"害怕"的中国企业。
富士康科技集团是1988年在深圳地区投资建厂,总裁郭台铭,也属于高新科技企业,早在2005年,富士康就跻身《财富》世界500强,并且在2013年一度跃居第30位。
无疑,华为和富士康两个企业都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凭借其自身优势竞争力在世界经济舞台上占据一席之地。但是在他们成功的背后我们却有更加深层次的思考。
事实上,他们以同样的时代崛起,同样的地点出发,选择同样的高科技行业,在前期资本累积时段,凭借着市场水深的"暴利"优势,起跑线上两个巨头并没有出现巨大的差距!
富士康拥有独到的五大产品策略和自创的垂直整合商业模式,对于速度、品质、工程服务、客户附加值等等产品有着巨大的聚焦和投资,最终形成了最具竞争力的"全方位成本优势"。同时,在中国大陆从珠三角到长三角到环渤海、从西南到中南到东北建立了30余个科技工业园区、在亚洲、美洲、欧洲等地拥有200余家子公司和派驻机构。
华为与此同时也不甘示弱,2007年合同销售额160亿美元,其中海外销售额115亿美元,并且是当年中国国内电子行业营利和纳税第一。截至到2008年底,华为在国际市场上覆盖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全球排名前50名的电信运营商中,已有45家使用华为的产品和服务。
这一切要从2014年移动互联席卷全球,企业无论从小到大,面临着巨大的转型挑战!华为和富士康这两艘巨轮面对此次转折,开始出现了变化!
富士康对于产品线的聚焦和挖掘,让商业模式不断优化且不可复制,这样的投资和布局,的确让富士康的盘子越来越大。但是对于组织文化和管理体系的前期铺设不足,导致了优势竞争力的提升和成长空间面临巨大的考验时的动力缺乏,随着市场竞争压力,维持成长而需要的成本需求就而越来越大。2014年之后富士康在此时转型的过程并不快乐,企业人力资本的短板渐渐露出,出现了许多不如人所愿,这让富士康的名字经常伴随社会新闻头条,而非财富杂志封面,以至于让大众对其产生了一个对"人"不重视的印象,这不仅仅是人力影响成长速度的执行层面,对于品牌形象和社会信任上的价值损失已经不可计!
另一方面,华为公司2010年以218.21亿美元营业收入首次杀入《财富》世界500强榜单,排名为第397位之后,2013年,华为首超全球第一大电信设备商爱立信,排名第315位,爱立信排名第333位。2014年,华为排名由去年的第315位上升至285位。2015年华为排名相较2014年又有大幅提升,上升57位至228位。2016年,华为又提升了将近百名,位居第129位。2014年华为以排名94的成绩出现在"最佳全球品牌"排行榜中。
同样面对互联网冲击的时候,为什么只有华为没有自乱阵脚,而是顺利实现转型跟上速度呢?这是因为华为的企业创始人任正非准确的把握住了契机,想清楚了,更重要的是华为整个团队的人干的非常清楚。
为什么?面对来自互联网的汹涌浪潮,任正非为什么能够调教华为这艘超级战舰?又是如何使用敲醒华为人的那把榔头呢?
这要追踪溯源到10年前那个还不是跨国集团时的"小华为"!
华为一开始与大多数电信行业的公司一样,受市场红利的影响,依靠技术的支撑迅速发展,但是随着汉卡技术被市场淘汰,电信市场的暴利时代就结束了。此时,任正非作为企业创始人已然明白只有均衡的管理才是成就伟大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早在1995年华为就从两个方向对管理做了探索。对内,华为不惜代价,邀请人大六君子撰写《华为基本法》,从此开始了华为的成长之路。内部资源始终是有限的,华为开始了对外部无限资源的探索,华为开始以IBM为标杆来学习,聘请IBM为自己梳理流程和建立系统,从这一年开始,华为就已经和它的历史同伴们,走上了两条完全不同的道路。
据说,当年聘请IBM做咨询,华为的预算紧巴巴的,自己过生活还寅吃卯粮,但是面对智慧资源投入,华为是如何做的呢?IBM一口价报4800万美金。老板只问一句话,你们有信心把项目做好吗?IBM代表沉思片刻,说能。于是任总拍板!整个项目投入将近二十亿人民币。一时间华为人上上下下都犯嘀咕,发牢骚说,我们的奖金全都给IBM顾问交了学费了。但是,当IPD项目实施到最关键的时刻,IBM聘请的300位资深顾问入驻华为,此时,正值华为研发高层集体出走事件,危机来临时,不但没有中断成长和发展,反而以体系的力量扛起了运作的重任。
2008年2月,华为给为自己做了10年管理咨询的IBM咨询师们送行。2010年以218.21亿美元营业收入首次杀入《财富》世界500强榜单,排名为第397位。
事实上,华为组织和狼性团队的很多能力,是由世界一流的咨询公司不断引导,然后内化后形成的。
这就是为什么2014年,移动互联网大潮以碾压性的趋势席卷所有企业,很多公司在被动的转型中,成长变得艰难,甚至被整合或者淘汰,而华为却以傲人的速度迅速完成转型武装,同时,华为被世界所关注的价值并不是依靠产品,更多的是对企业文化和企业未来的价值,这才是华为成功的不可复制之处。
正如开篇所谈,客观上来看,富士康和华为,这两个公司在中国都属于伟大的公司之列,但是对于"人"管理的不同理念,让成功之路的"甜和苦"变得的完全不同。
在未来任何伟大的公司绝对不是单靠一项产品专利而获得成功价值,因为这样的成功是"死"的,随时面临着被颠覆。而只有组织能量不可预见的可能性才是不可复制的伟大公司的基因。投资"人的估值"的公司未来是无法限量,不能定义的,而只投资聚焦在硬件和产品上,公司的未来是能有预见的,资源都是消耗品,只有智慧资源是无限被创造,并且成为聚合裂变产生巨大能量的资源。
正如华为人的定义"华为的产品也许不是最好的,但那又怎么样呢?什么是核心竞争力?选择我而没有选择你就是核心竞争力!"也许现在正在成长路上遇到瓶颈的很多"小华为",大家所聚焦的点跟富士康当年一样,抓产品、抓模式、抓升级、抓资金,但是随着市场更加的开放,全球化竞争压力的增加,这些所谓的核心竞争力就越来越困难,让企业陷入了一个怪圈和恶循环,抓市场——很困难——加大力度抓产品!
学习华为成功,不是复制华为公司的模式和模仿产品,我们要做的是从"小华为"算起,不追求急于求成的追赶对手和市场,对于智慧资源的投资是一种增值性、创新性的决策,企业最具核心的竞争力,唯有强大的智慧团队和组织能量,才是对未知未来任何挑战无所畏惧的最根本原因!
9月3日,由THLDL主办的"第七届中国企业创始人高峰论坛——知识与资本的对话"将在北京市海淀区五道口优盛大厦开幕,届时将邀请国内一流的咨询专家、教授现场为大家解密企业成功的密码!更多精彩案例的深度解读、对于局势的专业判断、对于成功背后的深层挖掘!让企业创始人彼此对话、与专家教授直接对话,这是一次颠覆和创新最具权威的平台!
9月3日,"第七届中国企业创始人高峰论坛——知识与资本的对话"期待大家的相聚!点击这里,立刻预约席位!
1988年,改革开放十周年,也是中国全功能接入互联网(Internet),成为国际互联网大家庭中的第23个成员的一年!
这一年,在深圳,有两个公司默默的诞生了——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和富士康科技集团。
华为全称华为技术有限公司1987年在中国深圳正式注册成立,全球100个最具价值品牌排行榜第50名,财富世界五百强,2016年华为位居第129位,自2000年以来,实现总营收达23000多亿,海外营收比重超60%,华为成功的让世界看到他的狼性,成为让世界都"害怕"的中国企业。
富士康科技集团是1988年在深圳地区投资建厂,总裁郭台铭,也属于高新科技企业,早在2005年,富士康就跻身《财富》世界500强,并且在2013年一度跃居第30位。
无疑,华为和富士康两个企业都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凭借其自身优势竞争力在世界经济舞台上占据一席之地。但是在他们成功的背后我们却有更加深层次的思考。
事实上,他们以同样的时代崛起,同样的地点出发,选择同样的高科技行业,在前期资本累积时段,凭借着市场水深的"暴利"优势,起跑线上两个巨头并没有出现巨大的差距!
富士康拥有独到的五大产品策略和自创的垂直整合商业模式,对于速度、品质、工程服务、客户附加值等等产品有着巨大的聚焦和投资,最终形成了最具竞争力的"全方位成本优势"。同时,在中国大陆从珠三角到长三角到环渤海、从西南到中南到东北建立了30余个科技工业园区、在亚洲、美洲、欧洲等地拥有200余家子公司和派驻机构。
华为与此同时也不甘示弱,2007年合同销售额160亿美元,其中海外销售额115亿美元,并且是当年中国国内电子行业营利和纳税第一。截至到2008年底,华为在国际市场上覆盖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全球排名前50名的电信运营商中,已有45家使用华为的产品和服务。
这一切要从2014年移动互联席卷全球,企业无论从小到大,面临着巨大的转型挑战!华为和富士康这两艘巨轮面对此次转折,开始出现了变化!
富士康对于产品线的聚焦和挖掘,让商业模式不断优化且不可复制,这样的投资和布局,的确让富士康的盘子越来越大。但是对于组织文化和管理体系的前期铺设不足,导致了优势竞争力的提升和成长空间面临巨大的考验时的动力缺乏,随着市场竞争压力,维持成长而需要的成本需求就而越来越大。2014年之后富士康在此时转型的过程并不快乐,企业人力资本的短板渐渐露出,出现了许多不如人所愿,这让富士康的名字经常伴随社会新闻头条,而非财富杂志封面,以至于让大众对其产生了一个对"人"不重视的印象,这不仅仅是人力影响成长速度的执行层面,对于品牌形象和社会信任上的价值损失已经不可计!
另一方面,华为公司2010年以218.21亿美元营业收入首次杀入《财富》世界500强榜单,排名为第397位之后,2013年,华为首超全球第一大电信设备商爱立信,排名第315位,爱立信排名第333位。2014年,华为排名由去年的第315位上升至285位。2015年华为排名相较2014年又有大幅提升,上升57位至228位。2016年,华为又提升了将近百名,位居第129位。2014年华为以排名94的成绩出现在"最佳全球品牌"排行榜中。
同样面对互联网冲击的时候,为什么只有华为没有自乱阵脚,而是顺利实现转型跟上速度呢?这是因为华为的企业创始人任正非准确的把握住了契机,想清楚了,更重要的是华为整个团队的人干的非常清楚。
为什么?面对来自互联网的汹涌浪潮,任正非为什么能够调教华为这艘超级战舰?又是如何使用敲醒华为人的那把榔头呢?
这要追踪溯源到10年前那个还不是跨国集团时的"小华为"!
华为一开始与大多数电信行业的公司一样,受市场红利的影响,依靠技术的支撑迅速发展,但是随着汉卡技术被市场淘汰,电信市场的暴利时代就结束了。此时,任正非作为企业创始人已然明白只有均衡的管理才是成就伟大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早在1995年华为就从两个方向对管理做了探索。对内,华为不惜代价,邀请人大六君子撰写《华为基本法》,从此开始了华为的成长之路。内部资源始终是有限的,华为开始了对外部无限资源的探索,华为开始以IBM为标杆来学习,聘请IBM为自己梳理流程和建立系统,从这一年开始,华为就已经和它的历史同伴们,走上了两条完全不同的道路。
据说,当年聘请IBM做咨询,华为的预算紧巴巴的,自己过生活还寅吃卯粮,但是面对智慧资源投入,华为是如何做的呢?IBM一口价报4800万美金。老板只问一句话,你们有信心把项目做好吗?IBM代表沉思片刻,说能。于是任总拍板!整个项目投入将近二十亿人民币。一时间华为人上上下下都犯嘀咕,发牢骚说,我们的奖金全都给IBM顾问交了学费了。但是,当IPD项目实施到最关键的时刻,IBM聘请的300位资深顾问入驻华为,此时,正值华为研发高层集体出走事件,危机来临时,不但没有中断成长和发展,反而以体系的力量扛起了运作的重任。
2008年2月,华为给为自己做了10年管理咨询的IBM咨询师们送行。2010年以218.21亿美元营业收入首次杀入《财富》世界500强榜单,排名为第397位。
事实上,华为组织和狼性团队的很多能力,是由世界一流的咨询公司不断引导,然后内化后形成的。
这就是为什么2014年,移动互联网大潮以碾压性的趋势席卷所有企业,很多公司在被动的转型中,成长变得艰难,甚至被整合或者淘汰,而华为却以傲人的速度迅速完成转型武装,同时,华为被世界所关注的价值并不是依靠产品,更多的是对企业文化和企业未来的价值,这才是华为成功的不可复制之处。
正如开篇所谈,客观上来看,富士康和华为,这两个公司在中国都属于伟大的公司之列,但是对于"人"管理的不同理念,让成功之路的"甜和苦"变得的完全不同。
在未来任何伟大的公司绝对不是单靠一项产品专利而获得成功价值,因为这样的成功是"死"的,随时面临着被颠覆。而只有组织能量不可预见的可能性才是不可复制的伟大公司的基因。投资"人的估值"的公司未来是无法限量,不能定义的,而只投资聚焦在硬件和产品上,公司的未来是能有预见的,资源都是消耗品,只有智慧资源是无限被创造,并且成为聚合裂变产生巨大能量的资源。
正如华为人的定义"华为的产品也许不是最好的,但那又怎么样呢?什么是核心竞争力?选择我而没有选择你就是核心竞争力!"也许现在正在成长路上遇到瓶颈的很多"小华为",大家所聚焦的点跟富士康当年一样,抓产品、抓模式、抓升级、抓资金,但是随着市场更加的开放,全球化竞争压力的增加,这些所谓的核心竞争力就越来越困难,让企业陷入了一个怪圈和恶循环,抓市场——很困难——加大力度抓产品!
学习华为成功,不是复制华为公司的模式和模仿产品,我们要做的是从"小华为"算起,不追求急于求成的追赶对手和市场,对于智慧资源的投资是一种增值性、创新性的决策,企业最具核心的竞争力,唯有强大的智慧团队和组织能量,才是对未知未来任何挑战无所畏惧的最根本原因!
9月3日,由THLDL主办的"第七届中国企业创始人高峰论坛——知识与资本的对话"将在北京市海淀区五道口优盛大厦开幕,届时将邀请国内一流的咨询专家、教授现场为大家解密企业成功的密码!更多精彩案例的深度解读、对于局势的专业判断、对于成功背后的深层挖掘!让企业创始人彼此对话、与专家教授直接对话,这是一次颠覆和创新最具权威的平台!
9月3日,"第七届中国企业创始人高峰论坛——知识与资本的对话"期待大家的相聚!点击这里,立刻预约席位!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