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洛-庞蒂四、知觉世界
四、知觉世界
“身体-主体”不仅是一个说明知觉的概念,而且是“知觉世界”。
这一概念可追溯到胡塞尔的“生活世界”,胡塞尔认为,世界在人对它反思之前就已经显现在那里了,梅洛-庞蒂进一步说,生活世界就是与人的身体有着直接、素朴的接触的前客观、前反思的知觉体验。
知觉世界有空间结构,以及世界中的物和人,梅洛-庞蒂通过描述、反思身体与空间及世界中的物和人,阐明知觉世界的存在和本质。
1.身体空间与世界
梅洛-庞蒂首先批判了经验主义和理智主义对人与世界关系的看法。两者共同预设了主体与客体、内在与外在的对立。
-经验主义:把世界看作可感事物因果关系的总和,人是其中的一个环节,世界是可以脱离人而存在的“自在”之物;通过因果联系,人的心理世界与自在的世界相对应。
-理智主义:把世界看作为先天意识而存在的“自为”之物。
(1)知觉是身体与世界之间的“对话”。如果说身体是心灵的肉身化,那么世界就是身体的肉身化。“肉身化”既是世界的内在化,即外物被身体直接感知,又是身体的外在化,即身体与外物直接接触。在这一互为表里的过程中,世界既不是被给予,也不是被创造的;知觉既不是完全主动,也不是完全被动的。
(2)视觉和触觉的相通是通觉的基础,通觉的综合是我们共同感知同一个外在世界的先天条件,世界的空间不仅是通过通感被给予的,而且也是通过身体的运动被开拓的。主观体验的空间深层结构不只是心理现象,实际上是身体活动赋予情境的意义。
2.身体与自然物
(1)梅洛-庞蒂用”物“这个概念表示前客观性的知觉对象,首先是自然世界中的物。传统认识论是“视觉中心主义”,把自然物看作视觉对象,而视觉可能是错觉,因此需要意识的纠正。梅洛-庞蒂指出,错觉的原因在于视觉与身体相分离的客观化。如果承认触觉与身体的不可分离性,那么感觉主体与对象的不确定悖论就不会出现。被感知物是“呈现给我的’意义统一体’”。
(2)人与自然物的关系既有身体的知觉向自然物开放的一面,也有自然物排斥人的一面。这里所说的排斥既指身体知觉的认识界限,也指“我们在物中不知道自己”的“物化”生存方式。为了解决吸引与排斥的矛盾,梅洛-庞蒂把世界的结构从空间性转换为时间性。对他来说,空间性蕴涵着时间性,“空间的综合和物的综合是以时间展开为基础的,在每一个注视运动中,我的身体把一个现在、一个过去和一个将来连接在一起,我的身体分泌时间”。人与自然物的时间性意味着“一种伴随着主体性的超越性,一种通过历史显露出来的本质”为什么要超越,如何超越?这些问题为他以后的探索和思考埋下伏笔。
3.我的身体与他人
(1)继承胡塞尔的思想,身体作为我与他人主体间性的可能性条件。
世界不仅是自然世界,更重要的是文化历史的世界。胡塞尔的先验还原遭到自我与他人的关系问题,并把身体当作是主体间性的可能性条件。梅洛-庞蒂继承了胡塞尔的思想。他说,我和他人体验的共同世界中,“在他人的身体中看到自己意向的奇妙延伸,看到一种看待世界的熟悉方式”。在我和他人在语言这个公共领域的对话体验中过,“我们互为合作者,我们互通我们的看法,我们通过同一个世界共存”。
(2)反驳唯我论
梅洛-庞蒂强调身体优先性的一个后果是承认自我与他人的交互性;而萨特强调意识优先性的一个后果是强调自我与他人的冲突。梅洛-庞蒂反驳唯我论。他承认不能依据外在现象驳倒唯我论。
-首先是“呈现”与“体验”的差别:他人的处境是呈现给我,只有他自己体验到这个处境;
-其次,交互性双方的自我体验是不等同的。
自我体验的优先地位使得“一种不能超越的主观唯我论”成为可能。但是,唯我论的内在逻辑是预设对立面。
(3)克服主客观二元对立
梅洛-庞蒂认为:现象学的最重要收获,无疑是把极端主观主义和极端客观主义在它的世界的概念或合理性的概念中结合起来了。合理性是以经验来精密衡量的,它在经验中显示了自身。
他一生关心的问题是如何用现象学来克服笛卡尔的二元论,他的著作是为了消除二元论而作的不懈努力。他的努力只是模糊了相互对立的哲学概念的界限,每本著作都留下有待后来著作解决的问题。《行为的结构》为《知觉现象学》留下问题,《知觉现象学》为后来的著作留下问题。最后一部著作《可见的与不可见的》试图在“肉身”的基础上理解存在的意义,更彻底地克服“我思”与身体对立的二元论,但这本书没有完成,编者勒弗在跋中说:“作者自己也不知道自己要去何处。”梅洛-庞蒂的探索说明主观主义与客观主义的对立和心物二元论的壁垒森严、根深蒂固,而不能说明他的哲学是不精确、不合理的“模糊哲学”。
“身体-主体”不仅是一个说明知觉的概念,而且是“知觉世界”。
这一概念可追溯到胡塞尔的“生活世界”,胡塞尔认为,世界在人对它反思之前就已经显现在那里了,梅洛-庞蒂进一步说,生活世界就是与人的身体有着直接、素朴的接触的前客观、前反思的知觉体验。
知觉世界有空间结构,以及世界中的物和人,梅洛-庞蒂通过描述、反思身体与空间及世界中的物和人,阐明知觉世界的存在和本质。
1.身体空间与世界
梅洛-庞蒂首先批判了经验主义和理智主义对人与世界关系的看法。两者共同预设了主体与客体、内在与外在的对立。
-经验主义:把世界看作可感事物因果关系的总和,人是其中的一个环节,世界是可以脱离人而存在的“自在”之物;通过因果联系,人的心理世界与自在的世界相对应。
-理智主义:把世界看作为先天意识而存在的“自为”之物。
(1)知觉是身体与世界之间的“对话”。如果说身体是心灵的肉身化,那么世界就是身体的肉身化。“肉身化”既是世界的内在化,即外物被身体直接感知,又是身体的外在化,即身体与外物直接接触。在这一互为表里的过程中,世界既不是被给予,也不是被创造的;知觉既不是完全主动,也不是完全被动的。
(2)视觉和触觉的相通是通觉的基础,通觉的综合是我们共同感知同一个外在世界的先天条件,世界的空间不仅是通过通感被给予的,而且也是通过身体的运动被开拓的。主观体验的空间深层结构不只是心理现象,实际上是身体活动赋予情境的意义。
2.身体与自然物
(1)梅洛-庞蒂用”物“这个概念表示前客观性的知觉对象,首先是自然世界中的物。传统认识论是“视觉中心主义”,把自然物看作视觉对象,而视觉可能是错觉,因此需要意识的纠正。梅洛-庞蒂指出,错觉的原因在于视觉与身体相分离的客观化。如果承认触觉与身体的不可分离性,那么感觉主体与对象的不确定悖论就不会出现。被感知物是“呈现给我的’意义统一体’”。
(2)人与自然物的关系既有身体的知觉向自然物开放的一面,也有自然物排斥人的一面。这里所说的排斥既指身体知觉的认识界限,也指“我们在物中不知道自己”的“物化”生存方式。为了解决吸引与排斥的矛盾,梅洛-庞蒂把世界的结构从空间性转换为时间性。对他来说,空间性蕴涵着时间性,“空间的综合和物的综合是以时间展开为基础的,在每一个注视运动中,我的身体把一个现在、一个过去和一个将来连接在一起,我的身体分泌时间”。人与自然物的时间性意味着“一种伴随着主体性的超越性,一种通过历史显露出来的本质”为什么要超越,如何超越?这些问题为他以后的探索和思考埋下伏笔。
3.我的身体与他人
(1)继承胡塞尔的思想,身体作为我与他人主体间性的可能性条件。
世界不仅是自然世界,更重要的是文化历史的世界。胡塞尔的先验还原遭到自我与他人的关系问题,并把身体当作是主体间性的可能性条件。梅洛-庞蒂继承了胡塞尔的思想。他说,我和他人体验的共同世界中,“在他人的身体中看到自己意向的奇妙延伸,看到一种看待世界的熟悉方式”。在我和他人在语言这个公共领域的对话体验中过,“我们互为合作者,我们互通我们的看法,我们通过同一个世界共存”。
(2)反驳唯我论
梅洛-庞蒂强调身体优先性的一个后果是承认自我与他人的交互性;而萨特强调意识优先性的一个后果是强调自我与他人的冲突。梅洛-庞蒂反驳唯我论。他承认不能依据外在现象驳倒唯我论。
-首先是“呈现”与“体验”的差别:他人的处境是呈现给我,只有他自己体验到这个处境;
-其次,交互性双方的自我体验是不等同的。
自我体验的优先地位使得“一种不能超越的主观唯我论”成为可能。但是,唯我论的内在逻辑是预设对立面。
(3)克服主客观二元对立
梅洛-庞蒂认为:现象学的最重要收获,无疑是把极端主观主义和极端客观主义在它的世界的概念或合理性的概念中结合起来了。合理性是以经验来精密衡量的,它在经验中显示了自身。
他一生关心的问题是如何用现象学来克服笛卡尔的二元论,他的著作是为了消除二元论而作的不懈努力。他的努力只是模糊了相互对立的哲学概念的界限,每本著作都留下有待后来著作解决的问题。《行为的结构》为《知觉现象学》留下问题,《知觉现象学》为后来的著作留下问题。最后一部著作《可见的与不可见的》试图在“肉身”的基础上理解存在的意义,更彻底地克服“我思”与身体对立的二元论,但这本书没有完成,编者勒弗在跋中说:“作者自己也不知道自己要去何处。”梅洛-庞蒂的探索说明主观主义与客观主义的对立和心物二元论的壁垒森严、根深蒂固,而不能说明他的哲学是不精确、不合理的“模糊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