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更喜欢阅读纸质书?
![]() |
01
▲
我大约十四五岁的时候开始在一些电子设备上读书。
当时读的数量还不少,但类型偏狭,多是言情小说,质量也参差不齐,偶尔读到写得不错的,也会赞叹不已。后来拍成电视剧的《甄嬛传》、《如懿传》等都是那个时期读到的。
再往后,读的电子书类型趋向怪力乱神:盗墓、算命、阴阳师、奇闻异事等。
那段时期总恍惚感觉自己又回到了十岁左右的年纪,专门去书店租看恐怖鬼故事,搬把椅子坐在太阳底下,周身亮堂堂的,吵吵闹闹都是人,才能放下心来让肾上腺素飙升。
我也不知道小时候怎么会如此热爱读恐怖故事,也许是好奇心驱使,那些恐怖阴暗的封面和插画,非常吸引眼球。我一面吓得心惊胆颤,一面忍不住继续一本一本往下读。
白天读得过瘾,晚上就要做噩梦,睡不着。当时流行玩得要好的朋友之间轮流讲故事,我偶然听到一个,讲一个女人如何惨死,死后化身厉鬼,专门深更半夜去爬货车司机的背,爬上了,司机就死了。讲故事的人还说如果你晚上睡觉听到“哒哒”的响声,就要注意了,千万别睡着,一定要平躺在床上,把背埋在被子里。
这个鬼故事吓了我许多年,在无数孤身在家的夜里,我都只能开着灯熬夜,等实在撑不住了才迷迷糊糊睡过去。
那会儿所读大大小小的恐怖书,也有百来本了,然而现在还能记得的写作者却只有蔡骏。
后来去新华书店闲逛,看到他的《荒村公寓》、《夜半笛声》,熟悉感扑面而来,仿佛一下子回到扎着双马尾穿着花裙子的暑假,在那个拥挤窄小的书店里,几个大人和小孩站立在书架前,或静静看书或轻声交谈。
那段时光真是无忧无虑啊,当时觉得天大的烦恼,现在看来明明是幸福。
02
▲
十六七岁的时候,阅读开始回归到纸质书,那会儿每月生活费才几百,光是买书,一个月就要用掉两百多块。
学校有两家书店,开在教学楼的地下室里,除了卖大量的教辅资料,店内还有许多经典名著或流行畅销小说。
少女情怀总是诗,我那个时候非常喜欢阅读句子柔美、情感靡丽的文章,心里千愁万绪,活得像林黛玉。现在看来不过是“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
后来订了一本杂志,叫《躬耕•青春美文》,订了一年,很喜欢这本杂志的风格,一些碎片化的小情绪,不浮夸、不张扬,封面和插图都很精美。这本杂志几乎陪伴了我整个高中,每次班主任帮我拿来当月新寄的杂志,那个看我的眼神,都让我心里发怵,他一定在想:有这个读杂志的时间,不如好好做几张试卷。
也试过给这家杂志投稿,遗憾的是未有一次被选用。
高中和大学是我整个读书生涯最安定踏实的时期,阅读、做笔记、背诵一些精彩语段、写作、投稿、每一个过程我都可以心无旁骛,全神贯注。
我的许多人生观念也都是在这个时期奠定了扎实的基础,我的书籍涉猎类型逐渐变得广泛、我开始大量吸收经典作品的营养、记录自己的读书心得、与每本书的写作者心灵对话、思考我的人生究竟意义何在。
有段时间甚至对佛学很感兴趣,买来《圆觉经》、《金刚经》等佛教经典来读,还学信徒读之前净身洁面,但其实哪里读得懂呢?我不是佛门所称有慧根的人,不过普普通通一枚红尘客。
也听佛乐,至今最喜欢的依然是黄慧音的佛乐创作。静美真纯。
宗教里向善的部分让我心思宁静,也许只是心理作用,但它们的确陪我度过一段很难熬的时期。
03
▲
后来,大块读书的时间逐渐缩短,许多人生必须要面对的事情一起涌来,我阅读纸质书的频率逐月降低,再后来,治哥买来Kindle送我,同时帮我下载了一百多本我想看的书。
这之后,我开始正儿八经与电子书打交道。
一开始使用电子书阅读,还是很惊喜的,因为我可以利用所有的碎片时间,可以方便快捷地携带,我读书的量也明显回升,最多的时候,可以做到一星期读五本。
大概用了半年不到,读书的量开始减少,质量更是一落千丈。我发现电子书的用户粘性其实很微弱,一本以前两天就能读完并且印象深刻的书我断断续续读了几个星期,而且读完几乎完全没有印象。我的思维是散开的,体验也很浅薄。
我才发现,自己更喜爱也更适合读纸质书。
我怀念读纸质书时边读边做笔记的习惯,怀念读完厚厚一本书时手里那份沉甸甸的重量,怀念翻动书页时悉悉索索的细小声音,我甚至怀念攒很久钱终于买到心仪的书的快感。
当我确定自己的感受之后,Kindle就很少用了,但我并不是完全摒弃了电子阅读,而是两种方式结合,纸质书用来读经典,电子书更趋向于读畅销小说。
一个深阅读,一个浅阅读,我到这个阶段,才终于找到最适合我自己的读书方式。
不算晚,刚刚好。
文章首发于微信公众号:白夜行(baiyexing220)
谢谢阅读。
![]() |
扫描二维码即可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