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从长江下游逆流而上的影像诗——《长江图》印象
![]() |
在此之前,我从不知道这部电影,也从未如此期待过一部电影。单单仅是把预告片看过一遍之后,便已下定决心要前往影院了。不为别的,只因为预告片中的几个细微的镜头深深打动了我。长江薄雾之下的轮船,萦绕在江心的水雾从电影之中扑面而来,凑近了也能感受到其中暗含的神秘色彩,但这种神秘却并非刻意而为,则是从电影中的环境与背景里娓娓道来。中国人有长江情结,对于这条流转了几千年的大河有难以割舍的感情,“依江而生”或“依江而渔”也是由古至今中国百姓的一种生存依恋,而长江之水的意象亦不止一次地写入了诗歌之中,诗人太白清晨从白帝城出发,一日去往千里之外的江陵又折返,便可知长江对于诗人而言已不再仅仅是一条大河,它更像一个千百年缠绵不休的女人,沿岸可看到的苍翠与枯朽,是女人的青丝与躯体,而这条巨河的始终,是女人从阴道到心灵的距离。
故事的内容非常简明,高淳继承了去世父亲的“遗业”,成为了这条名为“广德号”货船的船长,在船工的帮助下,接手了一单从上海吴淞到四川宜宾的神秘货物,即将逆流而上将货物送抵的高淳却意外地在船上发现了一本破旧的诗集,诗集名为《长江图》,而每首诗的最终结点,都是长江各沿岸的地名。货轮不断行进,停靠在码头处所遇到的女人安陆却总是出现在诗中所提及的地点,随着货轮继续逆流而上,高淳却发现自己爱上了沿途各地不断出现的这个女人,然而船行进三峡,这个名为安陆的女人行踪变得扑朔迷离,最终高淳为了寻得真相,毅然独身前往。
倘若看完上文简短的描述后,诸多人定会对这部电影的构思产生好奇,一个女人何以跟随货轮出现在不同的地点,因此片方在宣传的时候为了防止诸多观众发出这样的疑问,在开映前的巨幕上打上了“魔幻现实主义爱情”的标签。对于这种题材而言,我个人以为要让众多的观众切实能看懂则显得并不实际,而即便是这部电影还未上映,但我已经隐隐觉得,人物之间错综复杂的情感世界并不是这部电影的主题所在,而诸如片名所言及的那般,长江才是这部电影最终的主题。
![]() |
两个人物的爱恨缠绵是通过超越现实、时间、空间三者的讲述而表现的手法在国内电影市场里并不多见,而这也并不是一部历史回忆的追溯片,它不代表个人人生所经历的种种,也不代表从生到死的爱情回忆,它所讲述的故事背景就是所有的参与者都在同一维度之间的演绎,这部电影可能不能单方面的从某一角度出发去看,因为涉及到长江的因素,整部电影的艺术加工以及后期剪辑,我想并不是单纯将有关长江沿岸的地名撺掇起来,亦不是把关于长江的民间风俗、诗词绝句以及略带迷信色彩的素材收集起来,它想做的并非是仅把长江之美展现在众人面前,更多的是将这些有关长江的文化元素综合进行再创造。从诗歌的文本出发必然会回归到诗歌之中,这是我对于这部即将上映的电影有所期待的原因所在。
从预告片中的场景出发,一步步捕捉长江之外的镜像:阴郁压抑的画面下透露而出的则是一条超越现实的主线,这种介于现实与虚幻之间的主线倒让我想起了《红楼梦》开篇第五回贾宝玉游太虚幻境所见到的那副对联:“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导演倘若只是想要借此描述一部生活在长江沿岸男女之间的爱情,则大可不必“枉费心思”,之所以选用这种题材来表述长江,除了长江沿岸丰富多彩的地理优势外,不难想象其拍摄这部电影的目的更像是沿着长江逆流而上,通过镜头的转换与推进,通过对于长江意象的捕捉与描摹,来寻找长江之外有关中国文化的“根”,并从“根”中汲取养分,对电影的艺术表现进行再创造。
![]() |
这部电影的拍摄手法我不敢妄评,但我相信看这部电影同样需要观众去想象,因为一部电影它所能表现的具象很少,更多的抽象亦需要观众从细枝末节处去发现。既然情节的推移是由一本诗歌而起,那么片中以诗歌为支线的内容必然不可或缺,也许导演并不会直接将诗歌的意象透过镜头展示出来,但“言有尽而意无穷”,电影之外的见仁见智,则需要观众用心去体会了。
如果说这部电影还有吸引我的地方,那就是导演的精心构思,除了片中男女主角的名字同样来源于长江各沿岸的地名之外,故事层面里,安陆在进入三峡之后的若即若离,是否是对当年三峡工程不顾民意反对,大规模迁徙人口,以致长江沿岸的各大古村城落从此淹没在茫茫大河中的隐喻,这些都不得而知。但高淳与安陆之间的艳遇,不管是从哪座城市伊始,到哪座城市结束,这其中的影像更像一部流淌的大河历史,在迁徙与变幻中体会着历史沿革的沧桑。
“我愿逆流而上,依偎在她身旁”,邓丽君的《在水一方》忽然在耳畔响起的同时,脑中又想起了李之仪的那首《卜算子》:
“君住长江头,我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我想,《长江图》所要表述的,亦须等到它上映之后才能明了了吧。
![]() |
-
L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1-01-01 09:5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