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山记
几场雨过后,原本燥热的天气舒爽异常,便鼓动父母外出游玩。刚开始拟定了几处游玩之所,包括赴初中附近的坎溪流寻源、到办了年卡快要过期的横店万花园观殿内字画,但始终因为先前去了几次,提不起多大兴致来。早上的时候,爸爸通过同事推荐,当下决定去附近的五指岩风景区游玩。
五指岩以状似五指突出的崖壁而得名。上山的时候,因为石阶破损严重、游客稀疏、佛像漆彩斑驳剥落、庙宇年久失修等现象,逐渐感受到这里的萧瑟没落。越往上,景致越是壮阔奇妙,路旁林木葱茏,感叹此地实属非常。加上这里不似闻名的景区商业气息浓厚,倒颇有几分古人寻访名山大川、幽游蹊径般的自由惬意。
途中经由两颗从山上滚落下的硕石形成的双石洞,洞中空间狭长陡峻,洞口风极大,甚是奇巧。洞中出来已是疲惫不堪,便索性坐在破损的台阶上,休息片刻。此处两旁景色被繁茂的枝丫所遮蔽,只在中间露出一小片口子,可远观太坪水库之景,颇有几分偷窥似的乐趣,也似拿望远镜在小小镜头前观宇宙万象。
往上走,石阶索性没有了,只留下一条窄窄的小径通向山顶。路上可见各种昆虫,其中有一段我一人冲在前头,前后无人,两边都隐没在山林之中,只留下头顶一道亮光,当时颇感害怕,担心有蛇鼠蜥蜴之类的出没。但幸而连绕了七八个弯回后,到达一处视野开阔的地方,只有一大块山石,两边是绵延起伏的绿山,前后是郁郁葱葱的林木,假使以这崖石为舟,两边山景为溪流,吹着山风遥看层层山峦,绵绵白云,喝点小酒微醺,甚是洒脱浪漫。
之后就是到达最高处的山顶了,因为途中景致精巧,山顶的一望无垠反倒失了几分乐趣,但胜在景色壮丽,可远观云雾缭绕,与山林接壤。细看那层层起伏的山背,绿色浓淡不一,深浅不定,秃石点缀其中,不乏生趣。总似有层阴影似的暗绿色覆盖在一片山脊上,随时间流逝幻化形状,化整为零,聚零为整,疏密相间,感觉有些奇妙,正摸不着头脑,一看天空,原来是白云在下面投射的阴影。看着山峦与白云的线条起伏不定,排布疏密结合,软硬相间,怪不得古人山水画只用寥寥几笔来勾勒山石崖林,想便足以。这真是配套啊,也不知是山水景色启发了山水画的创作,还是山水画丰富了山水景色的观赏形式。
山上的风也很大,当迎着风欣赏这美景的时候,我心中竟升腾起一股悲壮的家国情怀,满腔豪情在风中呼啸,又仿佛想随风而去,漫步山水间,在起伏的绿垫子上翻滚戏耍,或者干脆把我融入这绿意中,顺着山的线条绵延而去,像一面毯子一条丝绸,轻轻覆盖之上,任其雕琢形容。
下山的景色没了上山时的自然奇巧,多了些庙观,但幽深依然。这些庙观多是因为资金问题缺乏修葺,也无人管理,横梁、佛像的彩漆都变得斑驳不堪,还蒙上了厚厚的一层灰尘,蜘蛛网错结,难比著名景区内庙宇的金碧辉煌。山上的食堂好像也因为大风吹倒了,只留下屋檐与墙壁的碎片,杂草从缝隙中密密地长出来,大自然逐渐把这里又变成了原本的样子。
我当时的心情挺复杂的,既希望这番美景能够与更多人分享,食堂等设施逐渐兴建起来,庙宇等都能焕然一新生机勃勃起来,又觉得这本来的样子也挺美的,没有了商业化的浓妆艳抹,道观可以更接近自己想象中的样子,只是少数人的清修之地,隐逸在崇山峻岭之中。
在半山腰还看到了一处潭水,水中有两三只红鲤鱼,谭的一边塑了个龙头,虽然龙头也是彩漆剥落,但神形可鞠,喜爱不自矜。旁边有两只小猫,一黄一灰,小灰猫羞涩怕人,小黄猫慵懒呆萌。我忍不住摸了一下小黄猫的背,手指顺着小猫的背滑下来,可以清楚地感受到脊柱上的每一处凹凸,真是瘦极了。想象着书中描述的道士都是仙风道骨的模样,如果不是生产生活资料的富足,人类初始的样子会不会也是这么瘦骨嶙峋的模样?
五指岩以状似五指突出的崖壁而得名。上山的时候,因为石阶破损严重、游客稀疏、佛像漆彩斑驳剥落、庙宇年久失修等现象,逐渐感受到这里的萧瑟没落。越往上,景致越是壮阔奇妙,路旁林木葱茏,感叹此地实属非常。加上这里不似闻名的景区商业气息浓厚,倒颇有几分古人寻访名山大川、幽游蹊径般的自由惬意。
途中经由两颗从山上滚落下的硕石形成的双石洞,洞中空间狭长陡峻,洞口风极大,甚是奇巧。洞中出来已是疲惫不堪,便索性坐在破损的台阶上,休息片刻。此处两旁景色被繁茂的枝丫所遮蔽,只在中间露出一小片口子,可远观太坪水库之景,颇有几分偷窥似的乐趣,也似拿望远镜在小小镜头前观宇宙万象。
往上走,石阶索性没有了,只留下一条窄窄的小径通向山顶。路上可见各种昆虫,其中有一段我一人冲在前头,前后无人,两边都隐没在山林之中,只留下头顶一道亮光,当时颇感害怕,担心有蛇鼠蜥蜴之类的出没。但幸而连绕了七八个弯回后,到达一处视野开阔的地方,只有一大块山石,两边是绵延起伏的绿山,前后是郁郁葱葱的林木,假使以这崖石为舟,两边山景为溪流,吹着山风遥看层层山峦,绵绵白云,喝点小酒微醺,甚是洒脱浪漫。
之后就是到达最高处的山顶了,因为途中景致精巧,山顶的一望无垠反倒失了几分乐趣,但胜在景色壮丽,可远观云雾缭绕,与山林接壤。细看那层层起伏的山背,绿色浓淡不一,深浅不定,秃石点缀其中,不乏生趣。总似有层阴影似的暗绿色覆盖在一片山脊上,随时间流逝幻化形状,化整为零,聚零为整,疏密相间,感觉有些奇妙,正摸不着头脑,一看天空,原来是白云在下面投射的阴影。看着山峦与白云的线条起伏不定,排布疏密结合,软硬相间,怪不得古人山水画只用寥寥几笔来勾勒山石崖林,想便足以。这真是配套啊,也不知是山水景色启发了山水画的创作,还是山水画丰富了山水景色的观赏形式。
山上的风也很大,当迎着风欣赏这美景的时候,我心中竟升腾起一股悲壮的家国情怀,满腔豪情在风中呼啸,又仿佛想随风而去,漫步山水间,在起伏的绿垫子上翻滚戏耍,或者干脆把我融入这绿意中,顺着山的线条绵延而去,像一面毯子一条丝绸,轻轻覆盖之上,任其雕琢形容。
下山的景色没了上山时的自然奇巧,多了些庙观,但幽深依然。这些庙观多是因为资金问题缺乏修葺,也无人管理,横梁、佛像的彩漆都变得斑驳不堪,还蒙上了厚厚的一层灰尘,蜘蛛网错结,难比著名景区内庙宇的金碧辉煌。山上的食堂好像也因为大风吹倒了,只留下屋檐与墙壁的碎片,杂草从缝隙中密密地长出来,大自然逐渐把这里又变成了原本的样子。
我当时的心情挺复杂的,既希望这番美景能够与更多人分享,食堂等设施逐渐兴建起来,庙宇等都能焕然一新生机勃勃起来,又觉得这本来的样子也挺美的,没有了商业化的浓妆艳抹,道观可以更接近自己想象中的样子,只是少数人的清修之地,隐逸在崇山峻岭之中。
在半山腰还看到了一处潭水,水中有两三只红鲤鱼,谭的一边塑了个龙头,虽然龙头也是彩漆剥落,但神形可鞠,喜爱不自矜。旁边有两只小猫,一黄一灰,小灰猫羞涩怕人,小黄猫慵懒呆萌。我忍不住摸了一下小黄猫的背,手指顺着小猫的背滑下来,可以清楚地感受到脊柱上的每一处凹凸,真是瘦极了。想象着书中描述的道士都是仙风道骨的模样,如果不是生产生活资料的富足,人类初始的样子会不会也是这么瘦骨嶙峋的模样?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