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折叠》为啥能获奖?
今天老撒凑热闹读了郝景芳的雨果奖新作《北京折叠》,很多朋友其实并没有把此书当作科幻小说来读,而是觉得它应该是现实主 义作品。不仅仅是因为其中缺少硬科幻中大量存在的炫目科技原理,更在于里面的场景和普遍存在的焦虑是如此的真实,让北漂们 熟悉且感同身受。但这些还不足以让它荣获雨果奖。
透过这些场景,老撒试图找到原因:
一、作者以极端化的方式描绘了一幅固化社会的阶级分类图。在这里,最底层的5000万人连被剥削的价值都没有,生命被折叠到1/3 且在毫无意义的空转。而最上面的500万人则象奥林匹斯山上的众神一样安排着这一切,这套秩序甚至可以用折叠城市折叠生命的方 式固化下来。这画风冷漠而又熟悉:冷漠是因为人性被异化成为机器,甚至可以被放在胶囊里被催化冬眠;熟悉是因为这幅画面早 在150年前,就有一本书向我们清晰描述过类似的场景,书名《资本论》。
二、价值感的缺失。老撒发现,书中人虽然分为三等,但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普遍感觉自己没价值。老刀从小到大只能用“活下 去”描述,直到有一天在垃圾站里捡到了一个婴儿,开始新一轮的底层轮回;而奥林匹斯山上的依言女神和她的老公也在维持这个 折叠城市的繁文褥节中消耗着昂贵的资源和青春,而这些虚幻的优越感也会被头头轻易否定,其实也不明白自己为何要活着。中间 阶层的2500万人努力向往上一个阶层的生活,从一个虚幻奔向另一个虚幻,就象文中描述的对着墙玩游戏的大学生一样。
西方评奖,素爱黑中国的作品,越黑被认为反思越深刻,其实作者倒未必真有此意图,但前有张艺谋,今天有郝小姐,难免大家各 抒已见。
文中有太多的隐喻会被读者发现,估计一段时间内,“折叠”会成为网络热词。
透过这些场景,老撒试图找到原因:
一、作者以极端化的方式描绘了一幅固化社会的阶级分类图。在这里,最底层的5000万人连被剥削的价值都没有,生命被折叠到1/3 且在毫无意义的空转。而最上面的500万人则象奥林匹斯山上的众神一样安排着这一切,这套秩序甚至可以用折叠城市折叠生命的方 式固化下来。这画风冷漠而又熟悉:冷漠是因为人性被异化成为机器,甚至可以被放在胶囊里被催化冬眠;熟悉是因为这幅画面早 在150年前,就有一本书向我们清晰描述过类似的场景,书名《资本论》。
二、价值感的缺失。老撒发现,书中人虽然分为三等,但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普遍感觉自己没价值。老刀从小到大只能用“活下 去”描述,直到有一天在垃圾站里捡到了一个婴儿,开始新一轮的底层轮回;而奥林匹斯山上的依言女神和她的老公也在维持这个 折叠城市的繁文褥节中消耗着昂贵的资源和青春,而这些虚幻的优越感也会被头头轻易否定,其实也不明白自己为何要活着。中间 阶层的2500万人努力向往上一个阶层的生活,从一个虚幻奔向另一个虚幻,就象文中描述的对着墙玩游戏的大学生一样。
西方评奖,素爱黑中国的作品,越黑被认为反思越深刻,其实作者倒未必真有此意图,但前有张艺谋,今天有郝小姐,难免大家各 抒已见。
文中有太多的隐喻会被读者发现,估计一段时间内,“折叠”会成为网络热词。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