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五台山佛光寺的建筑》(梁思成)三
二 佛殿建筑分析
立面
殿外表
至为简朴,广七间,深四间,单檐四注顶,立在低而平的阶基上。柱头上有“七铺作双杪双下昂”——即出跳四层,其下两层为“华栱”,上两层为“昂”的—斗栱。柱与柱之间,每间用“补间铺作”一朵。殿前面居中五间都装版门,两“尽间”则装直棂窗。两山都砌雄厚的山墙,唯有最后一间辟直棂窗,殿内后部的光线由此射入。檐柱的柱头微侧向内,角柱增高,所以所谓“侧脚”及“生起”都很显著。
平面
殿平面广七间,深四间,由檐柱一周及内柱一周合成,略如宋营造法式,所谓“金箱斗底槽深两间广五间的面积内,就更别无立柱了。外槽绕着内槽一周匝,在檐柱与内柱之间,深一间,略如一周回廊,沿着后内柱的中线上,依着内柱砌“扇面墙”,尽五间之长,更左右折而向前,三面绕拥,如同一个大屏风,其中是巨大佛坛,上面立着佛菩萨像三十余尊。扇面墙以外,即内槽以外,即内槽的左右两则及后面的外槽中,依两山及后檐墙砌台三级,设置五百罗汉像。
横断面
佛殿梁架
按照梁的斫割方法论,可以分为“明栿”与“草栿”两大类。明栿在“平闇”(即天花板)以下,安在前后各柱斗栱之上,是从殿中的视线所能及的,都刻削为“月梁”,轮廓秀美。
“草栿”隐藏在平闇以上,在殿内看不见,所以用粗木,不用斤斧加工,由柱头斗栱上面的压槽枋承托着。宋营造法式所谓“明梁只阁平棊,草在上承屋盖之重......以方木及矮柱敦掭,随且枝樘固济”,这方法在唐朝己用了。
就梁栿与柱之关系来说,则有内槽与外槽两组。内槽大梁(‘四椽明栿’是前后内柱间的联络材,这种配合,就是《营造法式》所谓“八架椽屋前后乳栿用四柱”的做法。内柱与外柱同样高,上面都用“七铺作”)斗栱(即四跳的斗栱)。檐柱上斗出四跳,“双杪双下昂”,以承托檐槫及檐部的全部结构。内柱上斗栱四杪(无下昂),承托檐内的四椽明栿。这些内外斗栱的后尾是相向着的,从第二跳后出为“明乳栿”,就是内柱与檐柱之间的主要联络材。
内槽的四椽明栿也作成月梁形,
两端因有华栱四跳承托,所以它的净跨仅及两椽半的长度。梁背上在第六层柱头枋同高度处,由梁头上的枋子伸出成半驼峰,在与第三跳华栱头约略相同的距离处安斗,承着十字相交的斗栱,以承托算程枋(即平棊枋)。
梁背上正中则以驼峰承托十字斗栱,与两头的半驼峰相应,以承托平棊枋。外槽的明乳栿也作成月梁形,两头上也安半驼峰。
但因距离短小,所以梁的正中不用十字斗栱,而另用一枋相联系,枋上则隐出形,内外相对,更上一层才是平棊枋,以承托外槽平闇。内外槽平闇四周与斗栱相接处,都从平棊枋向下斜安小椽承版,使平闇成为“盝顶”状。
平闇以上部另安草栿,
以承托屋盖的重量草乳栿在外槽平闇以上,它的梁头(外端)与外檐柱头铺作上的压槽枋相交,它的重量大部由昂尾挑起。压槽枋的大小仅仅同单材一样,不象法式图中所见的那样硕大。草栿梁尾(内端)由内槽柱头铺作上的柱头枋承托。乳栿背上另安“缴背”。它的外端仅略伸过下槫的位置,上面安方木以承托槫下的替木,它的内端施方木敦以承托草四椽栿。
草四椽栿的上面,安敦掭大斗,以承托“平梁”(斗内的令栱与梁头相交,令栱上安替木以承托上平槫)。平梁上隐出月梁形,平梁的上面安大叉手而不用侏儒柱,两叉手相交的顶点与令栱相交,令栱承托替木和脊槫。日本奈良法隆寺的回廊,建于隋代,梁上也用叉手,结构与此完全相同;更溯而上之,则汉朱鲔祠也在三角形的石版上隐出梁和叉手的结构。(宋代梁架则叉手侏儒柱并用,元明两代叉手渐小,而侏儒柱日大,至清代而叉手完全不见,但用侏儒柱。)佛殿所见的是我们多年调查所得的唯一孤例,恐怕也是这做法之得以仅存的实物了。
纵断面
从纵面的结构上来看梁架(见插图二)最复杂的困难的部分在梢间的上部。因为当心间左右两间的柱缝上各安齐整对称的梁架,由明栿至草栿,各缝之间安长槫和襻间(即槫下的长枋),尽间的结构(即纵断面所见之外槽结构),是同横断面之外槽一样的,内外柱间用草栿相联系,至为简易明晰。唯独梢间之上(第二第三两缝间)另外安丁栿三道。丁栿背上所负荷的各部,极为重要,是承托山面与前后两瓦坡相汇处的必需结构,所以在解释上稍见复杂。
丁栿之位置如下:居中一道,内端放在四椽草栿中段之上,外端则放在第二缝中柱斗栱之上,但是它的位置还高过斗栱最上层柱头枋约 一米余,所以必须用枋木多层支撑。其他两道丁栿的内端则放在四椽草栿的两头,外端放在两山内柱的内额上面的补间铺作之上。丁栿的内端位置略高,外端略低,侧面斜度显然,因为内端是放在四椽栿上,而外端是压在山面的中平槫下面的。这三道丁栿的主要功用:(一)在承托山面瓦坡下的上平槫一缝;(二)在距丁栿内端一米处,另安太平梁一缝,与第三缝上的平梁并列平行,以承托脊的末端和脊吻的重量。因为山面和前后面屋坡之相交点不在第三缝上,而更支出约一米,所以必须将脊槫延长来承托它,而这挑出部分的脊槫,则须由这道增置的太平梁来承托它。这样,脊槫两端和它上面鸱吻的重量,就得以经由太平梁到丁栿而再转达于它下面各立柱。丁栿的功用如此重要,所以第二第三两缝柱间上部结构之变化,乃是步步为实际之需要,也就是步步为解决它上面“四注顶”瓦坡的结构所使然的。
月梁
殿所用的月梁的权衡和卷杀的方法也与《营造法式》的做法不同(插图六)。佛殿四椽明栿的高度是60厘米,约合斗栱用材之二十九分°强(见下文斗栱分析),与法式“明栿广四十二分……四椽栿广五十分”之规定,均相去甚远。因为它的高度既然小了,而同为四椽栿,所以唐栿比宋栿较为纤瘦。它的断面的高与宽之比约为五比七,加以月梁中段下(幽页),所以它的中间的断面近乎4:5。因为斗栱出跳数多,故斜项奇长,隐出了材栔之区别。四椽栿的梁头引伸成为槽外乳栿上的平棊枋,而乳栿梁头则引伸成为四椽栿下的华栱。梁背两肩的“卷杀”及梁底的“起(幽页)”,“瓣数”及“瓣长”都不清晰,仅仅能以图解与宋式相比较。至于内外柱上的乳栿,它的高度仅及一足材,呈现极端纤瘦的外表,与宋法式所规定的“两材一栔”,相去就更远了。
平闇
“平闇”和“平棊”都是后世所谓“天花板”。平棊内所分的方格颇大,形如棋盘,平闇则方格密小。这殿内所用的是平闇,其主要木框是由明栿以上,每间左右或前后的平棊枋正角相交而成的。(无论它与每缝梁架平行或与每两缝间的襻间平行的,均称平棊枋)。承托这平棊枋的,除四椽明栿月梁正中驼峰上的十字斗栱外,主要者为每缝月梁两端上半驼峰所承托的十字斗栱,和第三缝两内柱(及其中柱)柱头斗栱跳头上的令栱。平棊枋间用方椽做成方格,上面用素版覆盖。椽方约10厘米,档空约20厘米,所以方格的权衡,至为密小。河北蓟县辽独乐寺观音阁平闇的样式与此完全相同,日本现存唐末五代殿宇的平闇也多用这种做法,是当时通用的方法。
斗栱上面的平棊枋与柱头枋之间,都向下斜安“峻脚椽”,上面安遮椽板,以完成平闇的“盝顶”。槽内每间平闇的中央都以四个方格合为一个较大的八角小井,以破除小格之单调。
柱及柱础
殿柱的排列法,已在平面项下叙述过。至于柱的本身,有可注意者数点:
(1)全部内外柱除角柱生起所产生的轻微差别外,都是同一高度的;不像后世那样将内柱加高,以迎合屋顶的结构。(2)内柱径约57厘米,柱高约500厘米。高约为径之八.八倍,其权衡颇为肥硕。檐柱径约54厘米,高约为径之九.二五倍。(3)柱上径较下径仅小2厘米,收分约五百分之一,柱头卷杀作覆盆样,但显然不是“梭柱”。
柱础之方,微小于柱径之倍,前檐诸柱都有“覆盆”,以宝装莲花为装饰覆盆之高约为础方的十分之一,与营造法式所规定的大致符合。莲瓣宝装之法,每瓣中间起脊,脊两侧突起椭圆形泡,瓣尖卷起作如意头,是唐代最通常的作风。
后部内柱,有将就地下的岩石做成柱础的,因为建筑地址本是凿崖辟出的,所以将就岩石作础,也是从权的办法,颇为有趣。
门窗
佛殿正面中五间全部辟门,两尽间槛墙上安直棂窗。两山墙后部高处也辟直棂窗。
其造门之制,是现存实例所未见的。两柱之间,最下安地栿,扁置在地上。地栿之上安门槛,两侧倚着柱身安门颊,而在阑额之下安门额。其额、颊、槛都用版合式,里面是空的如同一个盒子。门槛与地栿合成“丄”形。门额内面以门簪四枚安“鸡栖木”,而额外面不出“门簪头”,因为簪头是藏在额内空部的。门槛以内,也在地栿之上更安一枋,与额内“鸡西木”对称,以承门下(釒纂)。每门扉都是双扇,版门后用五道楅。每楅一道在门外面用铁门钉一路,每路用钉十一枚。每扇并装铁铺首一枚。铺首门钉都很瘦小,与门的权衡颇不相称。
门部的结构恐怕是明以后物,其结构法是否按最初原形,则尚待考。
正面尽间在砖砌槛墙之上辟窗。阑额之下安窗额,其大小与门额相同,也是用版合成的。槛墙之上安下串,额下不另安上串,两侧倚着柱身安立颊,中间安版棂,其十五棂,棂中段安承棂串。它的权衡形制与法式小木制的版棂窗,出入颇多。校注[三] 1964年在佛光寺大殿大门背面发现了多处唐代题记,已证明此板门尚是唐代原物。
屋顶举折
佛殿屋顶的坡度,脊槫举高与前后橑檐槫间距离之比,约为1:4.77,较法式1:4、1:3等规定均低,举势甚为和缓。屋顶的坡度,至清代而陡峻至极点,其举高更甚于1:3,而最上一架,竟有超过四十五度的。将清式与这个唐例相比较,则屋顶的坡度,则自古缓和至近代陡峻的趋向,亦可以见一般。
槫椽角梁
自脊槫以下,以至檐下的槫,都是圆槫,槫径约一材(30厘米),斗栱令栱跳头上也用圆槫,而不用枋。槫上的椽,都是径约15厘米的圆椽。檐部仅用椽一层,不另加飞檐,椽头卷杀甚急,斫成方头,远观所得印象,颇纤小清秀,不象用圆椽的样子,其是否原状,不无可疑之点。檐角部分用双层角梁承托。大角梁头刻作〓形,子角梁短而小,仅向上微微翘起。
瓦及瓦饰
佛殿屋顶覆以瓪瓦,瓦长约50厘米,宽约31厘米,厚3.5厘米,颇为硕大。瓦陇以52或53厘米中至中之距离排列。檐头用重唇板瓦,其重唇的饰花作双行连珠纹,唇的外缘作踞齿形。正脊垂脊都是用瓪瓦垒叠,上面加盖(甬瓦)瓦而成的。正脊是在当沟和线道瓦之上用瓦十九层,垂脊则用瓦九层。正脊两端用庞大的鸱尾(图版拾捌),虽然尾尖已损坏,还高达3.07米。鸱尾轮廓,颇为简洁,从龙的鼻额以上,紧张陡起,迥然与清代作风不同,背侧的线则垂直上升,然后向内弯曲,颇似山西大同华严寺及河北蓟县独乐寺山门辽代遗例。鸱尾隐起花纹,除龙的嘴眼角和尾上的小龙外,其尾鳍及嘴翅隐起都很微少,呈现极秀致的现象。但从玻璃的质泽看来,似为明代物。正脊正中安火珠,连座通高2.66米,珠下座多层,颇为繁缛,恐属清代所造。
垂脊的下端安兽头,脊上安蹲兽两三枚不等,戗脊也安蹲兽一二枚,位置无定,极不合矩。其兽形也象是明清以后粗劣的作品。
立面
殿外表
![]() |
![]() |
![]() |
![]() |
![]() |
![]() |
![]() |
![]() |
![]() |
![]() |
至为简朴,广七间,深四间,单檐四注顶,立在低而平的阶基上。柱头上有“七铺作双杪双下昂”——即出跳四层,其下两层为“华栱”,上两层为“昂”的—斗栱。柱与柱之间,每间用“补间铺作”一朵。殿前面居中五间都装版门,两“尽间”则装直棂窗。两山都砌雄厚的山墙,唯有最后一间辟直棂窗,殿内后部的光线由此射入。檐柱的柱头微侧向内,角柱增高,所以所谓“侧脚”及“生起”都很显著。
平面
![]() |
![]() |
殿平面广七间,深四间,由檐柱一周及内柱一周合成,略如宋营造法式,所谓“金箱斗底槽深两间广五间的面积内,就更别无立柱了。外槽绕着内槽一周匝,在檐柱与内柱之间,深一间,略如一周回廊,沿着后内柱的中线上,依着内柱砌“扇面墙”,尽五间之长,更左右折而向前,三面绕拥,如同一个大屏风,其中是巨大佛坛,上面立着佛菩萨像三十余尊。扇面墙以外,即内槽以外,即内槽的左右两则及后面的外槽中,依两山及后檐墙砌台三级,设置五百罗汉像。
横断面
佛殿梁架
![]() |
![]() |
按照梁的斫割方法论,可以分为“明栿”与“草栿”两大类。明栿在“平闇”(即天花板)以下,安在前后各柱斗栱之上,是从殿中的视线所能及的,都刻削为“月梁”,轮廓秀美。
![]() |
“草栿”隐藏在平闇以上,在殿内看不见,所以用粗木,不用斤斧加工,由柱头斗栱上面的压槽枋承托着。宋营造法式所谓“明梁只阁平棊,草在上承屋盖之重......以方木及矮柱敦掭,随且枝樘固济”,这方法在唐朝己用了。
就梁栿与柱之关系来说,则有内槽与外槽两组。内槽大梁(‘四椽明栿’是前后内柱间的联络材,这种配合,就是《营造法式》所谓“八架椽屋前后乳栿用四柱”的做法。内柱与外柱同样高,上面都用“七铺作”)斗栱(即四跳的斗栱)。檐柱上斗出四跳,“双杪双下昂”,以承托檐槫及檐部的全部结构。内柱上斗栱四杪(无下昂),承托檐内的四椽明栿。这些内外斗栱的后尾是相向着的,从第二跳后出为“明乳栿”,就是内柱与檐柱之间的主要联络材。
内槽的四椽明栿也作成月梁形,
![]() |
![]() |
两端因有华栱四跳承托,所以它的净跨仅及两椽半的长度。梁背上在第六层柱头枋同高度处,由梁头上的枋子伸出成半驼峰,在与第三跳华栱头约略相同的距离处安斗,承着十字相交的斗栱,以承托算程枋(即平棊枋)。
![]() |
![]() |
梁背上正中则以驼峰承托十字斗栱,与两头的半驼峰相应,以承托平棊枋。外槽的明乳栿也作成月梁形,两头上也安半驼峰。
![]() |
![]() |
但因距离短小,所以梁的正中不用十字斗栱,而另用一枋相联系,枋上则隐出形,内外相对,更上一层才是平棊枋,以承托外槽平闇。内外槽平闇四周与斗栱相接处,都从平棊枋向下斜安小椽承版,使平闇成为“盝顶”状。
平闇以上部另安草栿,
![]() |
![]() |
以承托屋盖的重量草乳栿在外槽平闇以上,它的梁头(外端)与外檐柱头铺作上的压槽枋相交,它的重量大部由昂尾挑起。压槽枋的大小仅仅同单材一样,不象法式图中所见的那样硕大。草栿梁尾(内端)由内槽柱头铺作上的柱头枋承托。乳栿背上另安“缴背”。它的外端仅略伸过下槫的位置,上面安方木以承托槫下的替木,它的内端施方木敦以承托草四椽栿。
草四椽栿的上面,安敦掭大斗,以承托“平梁”(斗内的令栱与梁头相交,令栱上安替木以承托上平槫)。平梁上隐出月梁形,平梁的上面安大叉手而不用侏儒柱,两叉手相交的顶点与令栱相交,令栱承托替木和脊槫。日本奈良法隆寺的回廊,建于隋代,梁上也用叉手,结构与此完全相同;更溯而上之,则汉朱鲔祠也在三角形的石版上隐出梁和叉手的结构。(宋代梁架则叉手侏儒柱并用,元明两代叉手渐小,而侏儒柱日大,至清代而叉手完全不见,但用侏儒柱。)佛殿所见的是我们多年调查所得的唯一孤例,恐怕也是这做法之得以仅存的实物了。
纵断面
从纵面的结构上来看梁架(见插图二)最复杂的困难的部分在梢间的上部。因为当心间左右两间的柱缝上各安齐整对称的梁架,由明栿至草栿,各缝之间安长槫和襻间(即槫下的长枋),尽间的结构(即纵断面所见之外槽结构),是同横断面之外槽一样的,内外柱间用草栿相联系,至为简易明晰。唯独梢间之上(第二第三两缝间)另外安丁栿三道。丁栿背上所负荷的各部,极为重要,是承托山面与前后两瓦坡相汇处的必需结构,所以在解释上稍见复杂。
丁栿之位置如下:居中一道,内端放在四椽草栿中段之上,外端则放在第二缝中柱斗栱之上,但是它的位置还高过斗栱最上层柱头枋约 一米余,所以必须用枋木多层支撑。其他两道丁栿的内端则放在四椽草栿的两头,外端放在两山内柱的内额上面的补间铺作之上。丁栿的内端位置略高,外端略低,侧面斜度显然,因为内端是放在四椽栿上,而外端是压在山面的中平槫下面的。这三道丁栿的主要功用:(一)在承托山面瓦坡下的上平槫一缝;(二)在距丁栿内端一米处,另安太平梁一缝,与第三缝上的平梁并列平行,以承托脊的末端和脊吻的重量。因为山面和前后面屋坡之相交点不在第三缝上,而更支出约一米,所以必须将脊槫延长来承托它,而这挑出部分的脊槫,则须由这道增置的太平梁来承托它。这样,脊槫两端和它上面鸱吻的重量,就得以经由太平梁到丁栿而再转达于它下面各立柱。丁栿的功用如此重要,所以第二第三两缝柱间上部结构之变化,乃是步步为实际之需要,也就是步步为解决它上面“四注顶”瓦坡的结构所使然的。
月梁
殿所用的月梁的权衡和卷杀的方法也与《营造法式》的做法不同(插图六)。佛殿四椽明栿的高度是60厘米,约合斗栱用材之二十九分°强(见下文斗栱分析),与法式“明栿广四十二分……四椽栿广五十分”之规定,均相去甚远。因为它的高度既然小了,而同为四椽栿,所以唐栿比宋栿较为纤瘦。它的断面的高与宽之比约为五比七,加以月梁中段下(幽页),所以它的中间的断面近乎4:5。因为斗栱出跳数多,故斜项奇长,隐出了材栔之区别。四椽栿的梁头引伸成为槽外乳栿上的平棊枋,而乳栿梁头则引伸成为四椽栿下的华栱。梁背两肩的“卷杀”及梁底的“起(幽页)”,“瓣数”及“瓣长”都不清晰,仅仅能以图解与宋式相比较。至于内外柱上的乳栿,它的高度仅及一足材,呈现极端纤瘦的外表,与宋法式所规定的“两材一栔”,相去就更远了。
![]() |
平闇
“平闇”和“平棊”都是后世所谓“天花板”。平棊内所分的方格颇大,形如棋盘,平闇则方格密小。这殿内所用的是平闇,其主要木框是由明栿以上,每间左右或前后的平棊枋正角相交而成的。(无论它与每缝梁架平行或与每两缝间的襻间平行的,均称平棊枋)。承托这平棊枋的,除四椽明栿月梁正中驼峰上的十字斗栱外,主要者为每缝月梁两端上半驼峰所承托的十字斗栱,和第三缝两内柱(及其中柱)柱头斗栱跳头上的令栱。平棊枋间用方椽做成方格,上面用素版覆盖。椽方约10厘米,档空约20厘米,所以方格的权衡,至为密小。河北蓟县辽独乐寺观音阁平闇的样式与此完全相同,日本现存唐末五代殿宇的平闇也多用这种做法,是当时通用的方法。
![]() |
斗栱上面的平棊枋与柱头枋之间,都向下斜安“峻脚椽”,上面安遮椽板,以完成平闇的“盝顶”。槽内每间平闇的中央都以四个方格合为一个较大的八角小井,以破除小格之单调。
柱及柱础
殿柱的排列法,已在平面项下叙述过。至于柱的本身,有可注意者数点:
(1)全部内外柱除角柱生起所产生的轻微差别外,都是同一高度的;不像后世那样将内柱加高,以迎合屋顶的结构。(2)内柱径约57厘米,柱高约500厘米。高约为径之八.八倍,其权衡颇为肥硕。檐柱径约54厘米,高约为径之九.二五倍。(3)柱上径较下径仅小2厘米,收分约五百分之一,柱头卷杀作覆盆样,但显然不是“梭柱”。
![]() |
柱础之方,微小于柱径之倍,前檐诸柱都有“覆盆”,以宝装莲花为装饰覆盆之高约为础方的十分之一,与营造法式所规定的大致符合。莲瓣宝装之法,每瓣中间起脊,脊两侧突起椭圆形泡,瓣尖卷起作如意头,是唐代最通常的作风。
![]() |
![]() |
后部内柱,有将就地下的岩石做成柱础的,因为建筑地址本是凿崖辟出的,所以将就岩石作础,也是从权的办法,颇为有趣。
门窗
佛殿正面中五间全部辟门,两尽间槛墙上安直棂窗。两山墙后部高处也辟直棂窗。
![]() |
其造门之制,是现存实例所未见的。两柱之间,最下安地栿,扁置在地上。地栿之上安门槛,两侧倚着柱身安门颊,而在阑额之下安门额。其额、颊、槛都用版合式,里面是空的如同一个盒子。门槛与地栿合成“丄”形。门额内面以门簪四枚安“鸡栖木”,而额外面不出“门簪头”,因为簪头是藏在额内空部的。门槛以内,也在地栿之上更安一枋,与额内“鸡西木”对称,以承门下(釒纂)。每门扉都是双扇,版门后用五道楅。每楅一道在门外面用铁门钉一路,每路用钉十一枚。每扇并装铁铺首一枚。铺首门钉都很瘦小,与门的权衡颇不相称。
![]() |
![]() |
![]() |
![]() |
![]() |
门部的结构恐怕是明以后物,其结构法是否按最初原形,则尚待考。
正面尽间在砖砌槛墙之上辟窗。阑额之下安窗额,其大小与门额相同,也是用版合成的。槛墙之上安下串,额下不另安上串,两侧倚着柱身安立颊,中间安版棂,其十五棂,棂中段安承棂串。它的权衡形制与法式小木制的版棂窗,出入颇多。校注[三] 1964年在佛光寺大殿大门背面发现了多处唐代题记,已证明此板门尚是唐代原物。
屋顶举折
佛殿屋顶的坡度,脊槫举高与前后橑檐槫间距离之比,约为1:4.77,较法式1:4、1:3等规定均低,举势甚为和缓。屋顶的坡度,至清代而陡峻至极点,其举高更甚于1:3,而最上一架,竟有超过四十五度的。将清式与这个唐例相比较,则屋顶的坡度,则自古缓和至近代陡峻的趋向,亦可以见一般。
槫椽角梁
自脊槫以下,以至檐下的槫,都是圆槫,槫径约一材(30厘米),斗栱令栱跳头上也用圆槫,而不用枋。槫上的椽,都是径约15厘米的圆椽。檐部仅用椽一层,不另加飞檐,椽头卷杀甚急,斫成方头,远观所得印象,颇纤小清秀,不象用圆椽的样子,其是否原状,不无可疑之点。檐角部分用双层角梁承托。大角梁头刻作〓形,子角梁短而小,仅向上微微翘起。
![]() |
![]() |
瓦及瓦饰
佛殿屋顶覆以瓪瓦,瓦长约50厘米,宽约31厘米,厚3.5厘米,颇为硕大。瓦陇以52或53厘米中至中之距离排列。檐头用重唇板瓦,其重唇的饰花作双行连珠纹,唇的外缘作踞齿形。正脊垂脊都是用瓪瓦垒叠,上面加盖(甬瓦)瓦而成的。正脊是在当沟和线道瓦之上用瓦十九层,垂脊则用瓦九层。正脊两端用庞大的鸱尾(图版拾捌),虽然尾尖已损坏,还高达3.07米。鸱尾轮廓,颇为简洁,从龙的鼻额以上,紧张陡起,迥然与清代作风不同,背侧的线则垂直上升,然后向内弯曲,颇似山西大同华严寺及河北蓟县独乐寺山门辽代遗例。鸱尾隐起花纹,除龙的嘴眼角和尾上的小龙外,其尾鳍及嘴翅隐起都很微少,呈现极秀致的现象。但从玻璃的质泽看来,似为明代物。正脊正中安火珠,连座通高2.66米,珠下座多层,颇为繁缛,恐属清代所造。
![]() |
![]() |
![]() |
垂脊的下端安兽头,脊上安蹲兽两三枚不等,戗脊也安蹲兽一二枚,位置无定,极不合矩。其兽形也象是明清以后粗劣的作品。
-
马不停蹄的忧伤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8-08-23 22:0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