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岁的寄人篱下
据说林黛玉进贾府那年十一岁,我第一次读《红楼梦》的时候好像也是十一岁。家里翻到的文言文版本,爸爸看见了不给读,说是禁书,我却更加好奇,去书店好不容易央求妈妈为我买了本青少年简读本。
然而,就是这么一本简读本,使我迷上红楼至今。
当初年少稚嫩读红楼,开篇林黛玉辞别父亲远上金陵寄居贾府,我还不明白“寄居”二字的沉重与孤寂。没想到,一年后的十二岁,我也寄人篱下:就是那一年,我深刻明白了两个词,“寄人篱下”与“同情”。
十二岁那年圣诞,我们一家还有爸爸朋友一家晚宴共聚吃火鸡。那一晚特别开心,那种兴奋的感觉至今埋在我的脑海里,因为那是第一次吃火鸡,而且离开时候还在圣诞老人那儿抽奖得到了礼物。那个晚上爸爸很开心喝了很多酒,前不久他刚刚升职,正是春风得意。
那个幸福的圣诞之后,爸爸的病就发作了。喝酒诱发的,很罕见的病,我们当地医院技术不够,只能远上北京。于是,父母把我托付给外公家;于是,我开始了我的“寄人篱下”。
我的外公,2014年去世了。住了二十年的房子作为遗产留给我妈妈,如今空荡荡的待价而沽。现在的它冷清清毫无人气,可是十几年前,里面是热闹的,充满人情味的:外婆很早就去世了,房子里住着的除了外公,还有舅舅一家三口。
每天屋里飘溢的,有墨香—外公是书法家协会的成员,每天练字是他必做的功课;有玉米香—晚饭后一根玉米,是外公家的习惯,那时候天天晚上我也叼着根玉米与外公全家出动;有书卷香纸页香—外公还有个爱好是建筑设计,银行大楼就是他参与设计的,家里堆了好多设计图稿。
时光冲破尘埃,回归过往。
初住进外公家的时候,我是兴奋的。现在想想那时候真是年纪小,只觉得能和表妹同进同出一起学习玩耍是很开心的事情,却没有意识到父亲的病有多么严重。直到察觉周围老师同学的异常,直到老师找我单独谈心让我放宽心,我才发觉父亲的病情也许真的比我想象要可怕得多。
那时候,有多事的同学神秘兮兮问我,“你爸爸真的病得很重吗?”我想那个时候我就有着很强的自尊心吧,别人这样问的时候我的回答永远是“还好,没那么严重”。
那是我第一次明白,什么叫作“同情”:可是我不喜欢“同情”。
爸爸的病,我也是害怕的。妈妈在北京陪着爸爸,元旦的时候回来一天,又匆匆离去。很多事情不会当着小孩子的面说,都是大人们私底下谈论,所以爸爸病情究竟如何,我也无法探知。
爸爸手术那天,是年关前几天。手术前的那个晚上,我失眠了:人生的第一次失眠。我听着窗外呼呼的风吹声,看着窗台上的绿影摇动,心里想着,如果爸爸的手术失败了怎么办,我是不是要永远失去爸爸了,是不是要一直住在外公家回不去了。那是我人生第一次明白“寄人篱下”四字的沉重,哦对了,也是第一次害怕死亡,惧怕亲人的离去。
第二天像往常一样去上学,却是整天的心不在焉。好不容易捱到下学跑到外公家,看见的,是外公还有舅舅舅妈满面的喜色:爸爸的手术非常成功,从手术室推出来就清醒了,一切顺利。
手术结束,爸爸还需要休养数日。直到正月十五,我才与父母重逢回家。
那年的大年是怎么过的,我忘了,或许是在外公房子里一起看的春晚吃的年夜饭吧,很平淡的就过去了,在我脑海里没有留下各种印象。
爸爸回来的前几天,问我想要什么礼物。正好我前几天在杂志上看到一款芭比娃娃,非常漂亮,只有大城市才有。那款娃娃三百多,在那时候不算便宜了。爸妈将娃娃抱给我的时候我好开心,那种快乐的感觉,说句烂俗的话,真的仿佛拥有了全世界。
爸爸说,这个娃娃好难找,好不容易才在王府井买到。
后来,我一直珍藏着这个娃娃,从家里陪我到天津上学,又回到她曾经待过的北京,现在我把她抱回了家乡,放在书柜上:我珍惜她,因为她代表了我童年至少年某个最难忘的阶段,代表那时候的惶恐,还有父母归来的喜悦。
恰如那年,眺望北方,盼望回归的雁。
恍惚的少年时光,就这么过去了。
然而,就是这么一本简读本,使我迷上红楼至今。
当初年少稚嫩读红楼,开篇林黛玉辞别父亲远上金陵寄居贾府,我还不明白“寄居”二字的沉重与孤寂。没想到,一年后的十二岁,我也寄人篱下:就是那一年,我深刻明白了两个词,“寄人篱下”与“同情”。
十二岁那年圣诞,我们一家还有爸爸朋友一家晚宴共聚吃火鸡。那一晚特别开心,那种兴奋的感觉至今埋在我的脑海里,因为那是第一次吃火鸡,而且离开时候还在圣诞老人那儿抽奖得到了礼物。那个晚上爸爸很开心喝了很多酒,前不久他刚刚升职,正是春风得意。
那个幸福的圣诞之后,爸爸的病就发作了。喝酒诱发的,很罕见的病,我们当地医院技术不够,只能远上北京。于是,父母把我托付给外公家;于是,我开始了我的“寄人篱下”。
我的外公,2014年去世了。住了二十年的房子作为遗产留给我妈妈,如今空荡荡的待价而沽。现在的它冷清清毫无人气,可是十几年前,里面是热闹的,充满人情味的:外婆很早就去世了,房子里住着的除了外公,还有舅舅一家三口。
每天屋里飘溢的,有墨香—外公是书法家协会的成员,每天练字是他必做的功课;有玉米香—晚饭后一根玉米,是外公家的习惯,那时候天天晚上我也叼着根玉米与外公全家出动;有书卷香纸页香—外公还有个爱好是建筑设计,银行大楼就是他参与设计的,家里堆了好多设计图稿。
时光冲破尘埃,回归过往。
初住进外公家的时候,我是兴奋的。现在想想那时候真是年纪小,只觉得能和表妹同进同出一起学习玩耍是很开心的事情,却没有意识到父亲的病有多么严重。直到察觉周围老师同学的异常,直到老师找我单独谈心让我放宽心,我才发觉父亲的病情也许真的比我想象要可怕得多。
那时候,有多事的同学神秘兮兮问我,“你爸爸真的病得很重吗?”我想那个时候我就有着很强的自尊心吧,别人这样问的时候我的回答永远是“还好,没那么严重”。
那是我第一次明白,什么叫作“同情”:可是我不喜欢“同情”。
爸爸的病,我也是害怕的。妈妈在北京陪着爸爸,元旦的时候回来一天,又匆匆离去。很多事情不会当着小孩子的面说,都是大人们私底下谈论,所以爸爸病情究竟如何,我也无法探知。
爸爸手术那天,是年关前几天。手术前的那个晚上,我失眠了:人生的第一次失眠。我听着窗外呼呼的风吹声,看着窗台上的绿影摇动,心里想着,如果爸爸的手术失败了怎么办,我是不是要永远失去爸爸了,是不是要一直住在外公家回不去了。那是我人生第一次明白“寄人篱下”四字的沉重,哦对了,也是第一次害怕死亡,惧怕亲人的离去。
第二天像往常一样去上学,却是整天的心不在焉。好不容易捱到下学跑到外公家,看见的,是外公还有舅舅舅妈满面的喜色:爸爸的手术非常成功,从手术室推出来就清醒了,一切顺利。
手术结束,爸爸还需要休养数日。直到正月十五,我才与父母重逢回家。
那年的大年是怎么过的,我忘了,或许是在外公房子里一起看的春晚吃的年夜饭吧,很平淡的就过去了,在我脑海里没有留下各种印象。
爸爸回来的前几天,问我想要什么礼物。正好我前几天在杂志上看到一款芭比娃娃,非常漂亮,只有大城市才有。那款娃娃三百多,在那时候不算便宜了。爸妈将娃娃抱给我的时候我好开心,那种快乐的感觉,说句烂俗的话,真的仿佛拥有了全世界。
爸爸说,这个娃娃好难找,好不容易才在王府井买到。
后来,我一直珍藏着这个娃娃,从家里陪我到天津上学,又回到她曾经待过的北京,现在我把她抱回了家乡,放在书柜上:我珍惜她,因为她代表了我童年至少年某个最难忘的阶段,代表那时候的惶恐,还有父母归来的喜悦。
恰如那年,眺望北方,盼望回归的雁。
恍惚的少年时光,就这么过去了。
来自 豆瓣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