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龙一凤
前一段时间跟好友吃饭,一个小姐们说起自己有几个特别聊得来的男性好友,建了个群聊,很多事情如果抛在群里,七嘴八舌出主意想办法,非常和谐温暖团结,九龙一凤的感觉。
因为她比我小几岁,听到“九龙一凤”,我挺奇怪,问:“你们那岁数也知道九龙一凤?”
她说:“当然,九龙一凤嘛,谁不知道啊。”
饭桌上各种年龄段的其他众人也纷纷表示,他们那年都有九龙一凤的传说。
我对“九龙一凤”有印象是在大约三四年级的时候。
那个年代这个年纪的孩子比较尴尬,心里急于脱离幼小的形象,身体和见识却非常诚实的跟不上,再加上一个个都是一穷二白,兜儿比脸干净,不像现在孩子显摆的玩意多,如果有个足够新奇特的玩意没准还有跨着年级被大孩子临幸的机遇。
我们向下死看不上一二年级的孩子,觉得他们是一群狗屁不懂小崽子,但向上却被五六年级的孩子瞧不起、挨人家欺负,干架也干不过,于是逐渐形成了“觉得小孩子幼稚、死要面子的不跟人玩,腆着脸凑上去找大孩子几乎铁定被臊回来”的局面,心中的苦闷自不必说,瞧上瞧下都十分不爽,憋屈久了,孩子们琢磨琢磨还是建立圈子自立更生、坐在一起吹牛逼最靠谱,既是聊以慰藉,也是树立自信。
按照当时的标准,谁吹牛逼本事最大,谁就是真牛逼。所以经常会看到一群一群的半大小子玩累了,或者有了闲工夫,就凑在一起口水横飞的神吹。嘴利落的,像机关枪般具有强大攻击力,横扫一切牛鬼蛇神,嘴不那么好使的无疑就得挨喷,还有根本轮不上说话笨嘴拙舌的孩子,就只能一脸崇拜的仰着脖子面接吐沫星子,聊完一局下来一脸骚气,回去得好好洗洗。
没有本事的人往往对社会规则破坏者充满崇拜,孩子也是一样。既是以吹牛逼为手段、以吹牛逼为目的的活动,吹的内容能靠上当年社会广为流传的流氓团伙的事迹自然最具功效,最能达到自嗨的程度。
说到流氓团伙的事迹,在当年北京,“九龙一凤”最为流行。
九龙一凤顾名思义就是九个男子和一个女子组成的帮派。
为什么流氓信息能在一群小学生里盛行,许是跟大环境有关。80年代的北京还没有从当年顽主文化氛围里脱离出来,那些年眼瞅着顽主、羡慕的眼红的小年轻已经长大成为了社会中坚,他们作为胡同文化的主要传播载体,茶余饭后扯闲篇儿的最重要内容之一就聊老流氓、树新流氓,在这一过程中,下一代的孩子们听多了,慢慢就流传开来。
其实按照后来我的微末了解,真正的九龙一凤组合主要活跃在西城南城流氓舞台上,但因为各路吹牛逼的孩子演绎过多,版本繁杂,逐渐衍生出了众多九龙一凤,有说九男一女,也有说其实是十男的,我在学校里听闻的九龙一凤跟我在东城田径比赛时抽空成立的临时吹牛逼团体里听的就不一样。搞到后来,本是应该罩着四九城的流氓团伙,隔上几条胡同版本就换了,连二里地都管不了。
一时间北京孩子中间流传着上百条龙和几十只凤,北京上空一片祥瑞。本来庄严肃穆的流氓团伙竟然有了点儿现在满大街的黄焖鸡米饭的感觉,真假难辨。
版本一多,谁也说服不了谁,吹牛逼就逐渐发展成了打嘴架。这个阶段怎么能让别人信服就成了最重要的事。解决这一问题一般牵扯两个问题,一是来源真实,二是事迹突出。
那时候家家几乎都已经是独生子女,亲戚里有个比自己大的表兄弟——最好是能上了初中——那是相当被人信服的吹资来源。我就多次利用我一位大我五岁的表哥成功了占领几次机关枪的地位,喷的非常畅爽。
在事迹方面,往出神入化了编肯定没错。今天某龙跟别人茬架,一招手出来百十来个小弟,血流成河;明天哪几个不长眼中学生跟某凤照了眼儿,第二天就同时被卸了胳膊,十几条胳膊全扔到了学校门口。孩子们越编越邪乎,围坐一团,以一个个亲历者的角度,绘声绘色的描述着你的刀光剑影和我的血雨腥风,滴滴香浓,直到胡同里“小兔崽子你还他妈回不回家吃饭了”的喊声此起彼伏响起,才作鸟兽散,意犹未尽。
事迹编到后来就都有点收不住,自己说完了也觉得可信度不高,胳膊腿儿的该掉的也都掉了,再往上也实在是没的说,于是孩子们开始比谁关系近。
“我跟你说,我刚知道我小舅的一同学是九龙里一龙!”
“真哒?见过吗。”
“见过啊,我不是老去我舅舅家吃饭么?昨天我去我舅家,他跟我舅喝酒呢!”
这么吹的好处有三:
第一,表达了自己见过九龙,见过世面,奠定今后再谈起九龙一凤时自己高屋建瓴的地位;
第二,通过某龙跟其舅舅喝酒、物以类聚的道理,证明自己家里也有路子;
第三,通过自己能够经常去舅舅家吃饭证明“他好我也好”,阐述了自己的发展前途。
对话简单,却很婉约把牛逼吹了起来,语言凝练,效果突出,在当时被很多大小孩子使用。跟半个北京孩子都抽过大张伟一样,剩余半拉北京孩子全都拐着弯的认识九龙一凤,九龙一凤的裙带关系遍布京城,一条胡同里半条街都没个好人,筒子楼里择葱的大叔和胡同口儿拾破烂的老头儿都成了孩子们嘴里的世外高人。
后来上了中学,劫钱之风盛行,劫钱和被劫都更需要这种背景来粉饰门面,九龙一凤的传说更甚,演绎出了二代九龙一凤。我一同班同学,实在没的编,心里着急,因为后脑勺极平——这本来是我们那代父母的恶习,大家脑勺都睡的跟板砖是的——生生被他说成了被流氓团伙拍的,作为受害者的身份算是强行加入了主流社交圈。
随着参与度的逐渐提高,大家不甘于讨论,身边开始出现各种名称炫酷的小团体。就我听说过的,周边几个中学有诸如“五虎、六狼、七把刀、十三太保”这种来自于文学、影视作品的命名方式的所谓学生团伙不下十个。我曾经亲见过隔壁校的一个叫五虎的五人团体带一群小虎崽子拥趸守在我们校门口,像一群神经病一样,跟每一个放学出来的学生照眼儿,照到第三天的时候被我校冲出来三个篮球队队员打的屁滚尿流,自行车都丟下了。
还有一同班同学,平时好吹,把自己塑造成了一个跟各路痞子都有千丝万缕关系的形象。后来我们班一个女生在校门口被劫了,这孩子还傻了吧唧的上赶子揽事,说“都认识都认识常在一起吃饭老在一块抽烟”,结果第二天来了两个女同学的亲叔叔,冲进班里对他一顿臭揍。家长被校方赶走后,那孩子鼻青脸肿的咬着后槽牙还在嘴硬:“这他妈我见多了,进了局子雷子下手更重!”第三天他妈妈跑过来哭天抢地的讨伐学校不作为:“姆们孩子多老实啊!平时连门都不出!这不是他妈欺负人吗!”这算是一个宁愿死在嘴上的拼命例子。
那些年,大家借助着旺盛的荷尔蒙、道听途说以及香港影视剧对白,用嘴在耍流氓的道路上狂欢着,周围充满各种豺狼虎豹刀枪剑戟的大小首领,在这点我就很惭愧,最生猛的头衔是物理课代表,人家在江湖上挨刀,我为收作业心焦,为了不拖了人家后腿,我总是不忍心收作业,最后被撤了。
再后来,随着大家的心思逐渐转向了中考、早恋、录像厅、NBA,各自都有了更高远的追求,上了高中后就很少扎堆吹牛逼了。而那段岁月说的话、做的事,也逐渐成了大家的谈笑之资。
后来有一次小学同学聚会,聊到我们年级一个号称中学时一言不合就耍菜刀的刀王,考上了北医大临床医学系、从耍菜刀换成了玩手术刀的事儿,还颇让我们在酒桌上热闹了一番。
本篇仅发于公众号“露脚脖儿”上。
因为她比我小几岁,听到“九龙一凤”,我挺奇怪,问:“你们那岁数也知道九龙一凤?”
她说:“当然,九龙一凤嘛,谁不知道啊。”
饭桌上各种年龄段的其他众人也纷纷表示,他们那年都有九龙一凤的传说。
我对“九龙一凤”有印象是在大约三四年级的时候。
那个年代这个年纪的孩子比较尴尬,心里急于脱离幼小的形象,身体和见识却非常诚实的跟不上,再加上一个个都是一穷二白,兜儿比脸干净,不像现在孩子显摆的玩意多,如果有个足够新奇特的玩意没准还有跨着年级被大孩子临幸的机遇。
我们向下死看不上一二年级的孩子,觉得他们是一群狗屁不懂小崽子,但向上却被五六年级的孩子瞧不起、挨人家欺负,干架也干不过,于是逐渐形成了“觉得小孩子幼稚、死要面子的不跟人玩,腆着脸凑上去找大孩子几乎铁定被臊回来”的局面,心中的苦闷自不必说,瞧上瞧下都十分不爽,憋屈久了,孩子们琢磨琢磨还是建立圈子自立更生、坐在一起吹牛逼最靠谱,既是聊以慰藉,也是树立自信。
按照当时的标准,谁吹牛逼本事最大,谁就是真牛逼。所以经常会看到一群一群的半大小子玩累了,或者有了闲工夫,就凑在一起口水横飞的神吹。嘴利落的,像机关枪般具有强大攻击力,横扫一切牛鬼蛇神,嘴不那么好使的无疑就得挨喷,还有根本轮不上说话笨嘴拙舌的孩子,就只能一脸崇拜的仰着脖子面接吐沫星子,聊完一局下来一脸骚气,回去得好好洗洗。
没有本事的人往往对社会规则破坏者充满崇拜,孩子也是一样。既是以吹牛逼为手段、以吹牛逼为目的的活动,吹的内容能靠上当年社会广为流传的流氓团伙的事迹自然最具功效,最能达到自嗨的程度。
说到流氓团伙的事迹,在当年北京,“九龙一凤”最为流行。
九龙一凤顾名思义就是九个男子和一个女子组成的帮派。
为什么流氓信息能在一群小学生里盛行,许是跟大环境有关。80年代的北京还没有从当年顽主文化氛围里脱离出来,那些年眼瞅着顽主、羡慕的眼红的小年轻已经长大成为了社会中坚,他们作为胡同文化的主要传播载体,茶余饭后扯闲篇儿的最重要内容之一就聊老流氓、树新流氓,在这一过程中,下一代的孩子们听多了,慢慢就流传开来。
其实按照后来我的微末了解,真正的九龙一凤组合主要活跃在西城南城流氓舞台上,但因为各路吹牛逼的孩子演绎过多,版本繁杂,逐渐衍生出了众多九龙一凤,有说九男一女,也有说其实是十男的,我在学校里听闻的九龙一凤跟我在东城田径比赛时抽空成立的临时吹牛逼团体里听的就不一样。搞到后来,本是应该罩着四九城的流氓团伙,隔上几条胡同版本就换了,连二里地都管不了。
一时间北京孩子中间流传着上百条龙和几十只凤,北京上空一片祥瑞。本来庄严肃穆的流氓团伙竟然有了点儿现在满大街的黄焖鸡米饭的感觉,真假难辨。
版本一多,谁也说服不了谁,吹牛逼就逐渐发展成了打嘴架。这个阶段怎么能让别人信服就成了最重要的事。解决这一问题一般牵扯两个问题,一是来源真实,二是事迹突出。
那时候家家几乎都已经是独生子女,亲戚里有个比自己大的表兄弟——最好是能上了初中——那是相当被人信服的吹资来源。我就多次利用我一位大我五岁的表哥成功了占领几次机关枪的地位,喷的非常畅爽。
在事迹方面,往出神入化了编肯定没错。今天某龙跟别人茬架,一招手出来百十来个小弟,血流成河;明天哪几个不长眼中学生跟某凤照了眼儿,第二天就同时被卸了胳膊,十几条胳膊全扔到了学校门口。孩子们越编越邪乎,围坐一团,以一个个亲历者的角度,绘声绘色的描述着你的刀光剑影和我的血雨腥风,滴滴香浓,直到胡同里“小兔崽子你还他妈回不回家吃饭了”的喊声此起彼伏响起,才作鸟兽散,意犹未尽。
事迹编到后来就都有点收不住,自己说完了也觉得可信度不高,胳膊腿儿的该掉的也都掉了,再往上也实在是没的说,于是孩子们开始比谁关系近。
“我跟你说,我刚知道我小舅的一同学是九龙里一龙!”
“真哒?见过吗。”
“见过啊,我不是老去我舅舅家吃饭么?昨天我去我舅家,他跟我舅喝酒呢!”
这么吹的好处有三:
第一,表达了自己见过九龙,见过世面,奠定今后再谈起九龙一凤时自己高屋建瓴的地位;
第二,通过某龙跟其舅舅喝酒、物以类聚的道理,证明自己家里也有路子;
第三,通过自己能够经常去舅舅家吃饭证明“他好我也好”,阐述了自己的发展前途。
对话简单,却很婉约把牛逼吹了起来,语言凝练,效果突出,在当时被很多大小孩子使用。跟半个北京孩子都抽过大张伟一样,剩余半拉北京孩子全都拐着弯的认识九龙一凤,九龙一凤的裙带关系遍布京城,一条胡同里半条街都没个好人,筒子楼里择葱的大叔和胡同口儿拾破烂的老头儿都成了孩子们嘴里的世外高人。
后来上了中学,劫钱之风盛行,劫钱和被劫都更需要这种背景来粉饰门面,九龙一凤的传说更甚,演绎出了二代九龙一凤。我一同班同学,实在没的编,心里着急,因为后脑勺极平——这本来是我们那代父母的恶习,大家脑勺都睡的跟板砖是的——生生被他说成了被流氓团伙拍的,作为受害者的身份算是强行加入了主流社交圈。
随着参与度的逐渐提高,大家不甘于讨论,身边开始出现各种名称炫酷的小团体。就我听说过的,周边几个中学有诸如“五虎、六狼、七把刀、十三太保”这种来自于文学、影视作品的命名方式的所谓学生团伙不下十个。我曾经亲见过隔壁校的一个叫五虎的五人团体带一群小虎崽子拥趸守在我们校门口,像一群神经病一样,跟每一个放学出来的学生照眼儿,照到第三天的时候被我校冲出来三个篮球队队员打的屁滚尿流,自行车都丟下了。
还有一同班同学,平时好吹,把自己塑造成了一个跟各路痞子都有千丝万缕关系的形象。后来我们班一个女生在校门口被劫了,这孩子还傻了吧唧的上赶子揽事,说“都认识都认识常在一起吃饭老在一块抽烟”,结果第二天来了两个女同学的亲叔叔,冲进班里对他一顿臭揍。家长被校方赶走后,那孩子鼻青脸肿的咬着后槽牙还在嘴硬:“这他妈我见多了,进了局子雷子下手更重!”第三天他妈妈跑过来哭天抢地的讨伐学校不作为:“姆们孩子多老实啊!平时连门都不出!这不是他妈欺负人吗!”这算是一个宁愿死在嘴上的拼命例子。
那些年,大家借助着旺盛的荷尔蒙、道听途说以及香港影视剧对白,用嘴在耍流氓的道路上狂欢着,周围充满各种豺狼虎豹刀枪剑戟的大小首领,在这点我就很惭愧,最生猛的头衔是物理课代表,人家在江湖上挨刀,我为收作业心焦,为了不拖了人家后腿,我总是不忍心收作业,最后被撤了。
再后来,随着大家的心思逐渐转向了中考、早恋、录像厅、NBA,各自都有了更高远的追求,上了高中后就很少扎堆吹牛逼了。而那段岁月说的话、做的事,也逐渐成了大家的谈笑之资。
后来有一次小学同学聚会,聊到我们年级一个号称中学时一言不合就耍菜刀的刀王,考上了北医大临床医学系、从耍菜刀换成了玩手术刀的事儿,还颇让我们在酒桌上热闹了一番。
本篇仅发于公众号“露脚脖儿”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