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伦十三日 一
第一日:
飞机快要降落在斯德哥尔摩的时候,我第一次真正的感受到了欧洲。
原来童话是照着欧洲画出来的。斯德哥尔摩机场上空,放眼望去是平坦而细密的森林,一瞬间各种关于北欧的符号,月亮,森林,泉水,女巫,还有跳跃的灵气和智慧,全都连在了一起。
而这些历史的韵味,沉淀给斯德哥尔摩的,是极简,极冷。斯德哥尔摩的机场仿佛是木质地板和玻璃搭成的矩阵,容不得一丝多余的情绪。下了飞机的出口只有一个物体,是一个一人大的圆形的玻璃吸烟室,一位男士在解瘾。早晨的国际机场里人不算少,但安静的怪异,像放了暑假的中学,一些人在凝视着眼前一米处的空气,一些人在阅读,偶有划破这安静的是孩子的吵闹和哭声,但不难想到很快这些孩子就会长成身边沉默的大人。卖中国饺子的黄色餐车叫‘北京八-Beijing8’,但也丝毫没有熟悉的油腻的感觉。
感觉像到了未来。气氛像是黑镜里面的生活,疏离,安静,怪异,富有科技感。我走在机场,听得到自己的脚步声。登机口的显示牌上字号很小,似乎有一种浅浅的自负:我们这里的人不用大字也能认路。在飞机上看了<The Lobster>,剧情残忍,而令我挥之不去的难受是人们对话的干涩,像1984,我真讨厌这种生活。
电梯通向外界,欢迎的牌子上写道:Welcome, students and researchers. Stockholm is a state of minds. 我莞尔,还挺不客气。飞机上的介绍片说斯德哥尔摩是欧洲的硅谷,这里诞生了Spotify和Candy Crush的母公司King。真希望他们也能多点硅谷的没心没肺。
直到到了伦敦机场,看着联合国一般的各色人种排起的歪七扭八的队,我才觉得又回到了人间。
第二日:
剑桥足以让我见过的所有大学黯然无光。
同行的朋友三人,一个老友,从DC来,两位剑桥的博士,女生是中国人,做发展研究,在印度农村蹲过两年,男生是英国人,履历:伊顿公学,哈佛本科,剑桥博士。
两位土著带着我们漫步剑桥,值得炫耀的东西简直如同天上的繁星,蜈蚣的脚,皇帝的后宫:哦,博物馆吗,这里有莫奈,梵高,雷诺阿,斯宾塞;哦,地理系吗,系馆里满是达尔文的手稿;哦,刚喝完酒的这个Pub吗,Watson和Crick在这里发现了双螺旋结构;哦,这个中餐馆吗,霍金很喜欢这里的炒面。
国王学院——多么俗不可耐的名字——在我面对它的一瞬间,完全占有了我。如同一切美好的事物,他令人倾倒,却不以令人倾倒为目的。在建筑中间,草坪整齐柔软,配着垂柳,阴天,和身后的康河,太舒服,我不想离开。我想,人类与心事斗争一生,也不过为了这片刻的安宁。徐志摩是幸运的,而我在这一刻,才真正读懂再别康桥。
和同行的剑桥学生聊到徐志摩,我隐约记得在锵锵三人行里的嘉宾傅晓田也被调侃为“和徐志摩一起把名字印在剑桥的人”,向朋友提起,他们不以为然的提起眉毛:不可能吧,没有听过这人。然而很快我们就搜到了剑桥傅晓田花园相应的报道——看来,想要留名剑桥,写好诗或者家族富有都是途径。——但又如何呢?谁会在意。
在朋友的推荐下,我读了凯恩斯回忆剑桥俱乐部的故事:罗素,劳伦斯,摩尔,奥特林的社交圈子。看到富有成就的人回忆痛苦往事总是令人舒服的,但其实这些人的成就正来源于精妙的总结了人类的痛苦。凯恩斯在《精英的聚会》的最后一段中写的话,恰巧部分回答了这一年以来困扰着我的问题:
如果我就此忽略我们的优点——我们的魅力、智力、超凡脱俗和热情——我可以把我们看作水蜘蛛,它在水面上优雅地掠过,像空气一样轻盈适意,没有激起任何的漩涡,也没有触动水下的潜流。但在劳伦斯那无知、嫉妒、暴躁而恶意的眼光注视下,我们这些人的品质又是多么令人生厌啊:在薄薄的熔岩表面上跳跃的理性主义;对粗俗感情的存在与价值的忽视;既放荡不羁又大逆不道;与邦尼的朴实相比显得故作聪明;把奥特兰的高雅看作是糖衣的毒药。这些,对我们这群可怜又愚蠢、还满怀好意的人来说是多么不公平啊。但这就是当劳伦斯1914年说我们已经“不中用了”的时候还不无道理之处。
确实,对于挣扎的人,否定一切是容易的,可然后呢?
飞机快要降落在斯德哥尔摩的时候,我第一次真正的感受到了欧洲。
原来童话是照着欧洲画出来的。斯德哥尔摩机场上空,放眼望去是平坦而细密的森林,一瞬间各种关于北欧的符号,月亮,森林,泉水,女巫,还有跳跃的灵气和智慧,全都连在了一起。
而这些历史的韵味,沉淀给斯德哥尔摩的,是极简,极冷。斯德哥尔摩的机场仿佛是木质地板和玻璃搭成的矩阵,容不得一丝多余的情绪。下了飞机的出口只有一个物体,是一个一人大的圆形的玻璃吸烟室,一位男士在解瘾。早晨的国际机场里人不算少,但安静的怪异,像放了暑假的中学,一些人在凝视着眼前一米处的空气,一些人在阅读,偶有划破这安静的是孩子的吵闹和哭声,但不难想到很快这些孩子就会长成身边沉默的大人。卖中国饺子的黄色餐车叫‘北京八-Beijing8’,但也丝毫没有熟悉的油腻的感觉。
感觉像到了未来。气氛像是黑镜里面的生活,疏离,安静,怪异,富有科技感。我走在机场,听得到自己的脚步声。登机口的显示牌上字号很小,似乎有一种浅浅的自负:我们这里的人不用大字也能认路。在飞机上看了<The Lobster>,剧情残忍,而令我挥之不去的难受是人们对话的干涩,像1984,我真讨厌这种生活。
电梯通向外界,欢迎的牌子上写道:Welcome, students and researchers. Stockholm is a state of minds. 我莞尔,还挺不客气。飞机上的介绍片说斯德哥尔摩是欧洲的硅谷,这里诞生了Spotify和Candy Crush的母公司King。真希望他们也能多点硅谷的没心没肺。
直到到了伦敦机场,看着联合国一般的各色人种排起的歪七扭八的队,我才觉得又回到了人间。
第二日:
剑桥足以让我见过的所有大学黯然无光。
同行的朋友三人,一个老友,从DC来,两位剑桥的博士,女生是中国人,做发展研究,在印度农村蹲过两年,男生是英国人,履历:伊顿公学,哈佛本科,剑桥博士。
两位土著带着我们漫步剑桥,值得炫耀的东西简直如同天上的繁星,蜈蚣的脚,皇帝的后宫:哦,博物馆吗,这里有莫奈,梵高,雷诺阿,斯宾塞;哦,地理系吗,系馆里满是达尔文的手稿;哦,刚喝完酒的这个Pub吗,Watson和Crick在这里发现了双螺旋结构;哦,这个中餐馆吗,霍金很喜欢这里的炒面。
国王学院——多么俗不可耐的名字——在我面对它的一瞬间,完全占有了我。如同一切美好的事物,他令人倾倒,却不以令人倾倒为目的。在建筑中间,草坪整齐柔软,配着垂柳,阴天,和身后的康河,太舒服,我不想离开。我想,人类与心事斗争一生,也不过为了这片刻的安宁。徐志摩是幸运的,而我在这一刻,才真正读懂再别康桥。
和同行的剑桥学生聊到徐志摩,我隐约记得在锵锵三人行里的嘉宾傅晓田也被调侃为“和徐志摩一起把名字印在剑桥的人”,向朋友提起,他们不以为然的提起眉毛:不可能吧,没有听过这人。然而很快我们就搜到了剑桥傅晓田花园相应的报道——看来,想要留名剑桥,写好诗或者家族富有都是途径。——但又如何呢?谁会在意。
在朋友的推荐下,我读了凯恩斯回忆剑桥俱乐部的故事:罗素,劳伦斯,摩尔,奥特林的社交圈子。看到富有成就的人回忆痛苦往事总是令人舒服的,但其实这些人的成就正来源于精妙的总结了人类的痛苦。凯恩斯在《精英的聚会》的最后一段中写的话,恰巧部分回答了这一年以来困扰着我的问题:
如果我就此忽略我们的优点——我们的魅力、智力、超凡脱俗和热情——我可以把我们看作水蜘蛛,它在水面上优雅地掠过,像空气一样轻盈适意,没有激起任何的漩涡,也没有触动水下的潜流。但在劳伦斯那无知、嫉妒、暴躁而恶意的眼光注视下,我们这些人的品质又是多么令人生厌啊:在薄薄的熔岩表面上跳跃的理性主义;对粗俗感情的存在与价值的忽视;既放荡不羁又大逆不道;与邦尼的朴实相比显得故作聪明;把奥特兰的高雅看作是糖衣的毒药。这些,对我们这群可怜又愚蠢、还满怀好意的人来说是多么不公平啊。但这就是当劳伦斯1914年说我们已经“不中用了”的时候还不无道理之处。
确实,对于挣扎的人,否定一切是容易的,可然后呢?
-
拧发条鸟 赞了这篇日记 2016-09-04 10:3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