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古尔德——给橙子的命题作文
一个人的古尔德
心里要下雪的时候,会想听一听古尔德。
不是孤寒、凄凉的境地,而是一种像雪一样绵绵细密的情感,要求你向内寻求一点清冷。
古尔德有一张照片,是索尼早年一张贝多芬奏鸣曲的封面,他一个人站在雪地中央,依旧是那身我们熟悉的打扮,深色及膝的大衣,围巾顺从地裹在领子里,一顶灰色圆帽好像唯一一件把他与寒冷隔开的东西。他的身后,一片杂间草色的白茫茫无限延伸着,他正从那白色的深处向我们走来,双手插在口袋里,目光投向他心驰神往的北方。
听古尔德的勃拉姆斯叙事曲,脑子里会淡入这幅画面。命运没有那么劈头盖脸,而是一步一个叩问地从远古走来,小心翼翼,但是毫不犹疑。
马慧元说,“偏不在炎热的夏天听凉爽的古尔德,而要在严冬的时候,让他给骇人的苦寒再添一份孤迥,”我读到这一句差点跳起来,正是要这样,要雪中之雪,诗中之诗。听古尔德,是非极致不能成就的交流。
是要挑剔。
把巴赫留给莫名振奋的晴天,管风琴留给天气与情绪的双重低压。
把哥德堡留给清晨,贝多芬留给深夜。
古尔德怕冷,一年四季都捂得严严实实,总嫌录音室里的温度不够高。他害怕病菌,怕冷风钻进他的骨节里作怪,演奏之前常常用热水泡手。但惟有寒冷造就他的安身之所,安神之所,就像这个世界上无数偷偷平衡着的悖论,到最后是山是水已经不再重要。有人说他极简,手指头剃掉一层层情感,仿佛一台凌驾于钢琴之上的精准的机器。可是等一等,假如你在暗夜里细细聆听,掩藏在那惊人的控制力之下,一股暗潮涌动的热情分明要把人灼伤。
那是骨头在敲打。
第一次看到古尔德,是在王家新的散文集里,薄薄的一册,封面一边印着醒目的六个字,“坐矮板凳的天使”,旁边一把小板凳,一抹光环空悬其上。这一篇正是写古尔德:
我知道那把你带走的,
也终将把我带走。我还没有准备好一种倾听。
我必须在最寂静无声的时候才想起你。
像你,我的坐矮板凳的天使——测试着寂静,
而又狂喜地;热爱着生命,
而又孤独地……
王家新,《坐矮板凳的天使》
我一向以为,任何正确的相遇都不算晚。你看书页一角那个全神贯注的年轻人,那么亲昵地俯在琴上,目光被什么吸附着,好像故意不教人看清,手指在琴键上仔细地刺绣——一件神圣的事情正在发生,他草书般的头发仿佛径直接通了神谕。
后来王家新把这一篇中的诗行集成《格伦·古尔德》一首,并作出过修改。可我始终偏爱这几行。还能更美好么,古尔德在汉语里?
第一次听古尔德,是81年的《哥德堡变奏曲》,封面上眼神凌厉的演奏者跟书中那个全然忘我的形象判若两人,几乎是一副接近全知的神态,让你一下子就想到巴赫。我没有计算过时间,不知道这一版“晚来的献诗”比55年那一张令他名声大噪的英年意气究竟慢了几分几秒,只觉得他指尖在黑白键上展开一幅广阔的气象,一首首变奏辗转流徙,在南方那一间宽大明亮的屋子里,为我忽然带来“雪意和五点钟”。
一首诗,一张CD,合成我对古尔德最初的印象,一个不合时宜得理所应当的家伙。
而“古德堡”逐渐成为一种需要——这是我后来在一部纪录片里听到的词,古尔德从前一位女友把他演奏的“哥德堡”戏称为“古德堡”,“Gouldberg”,简直要让人“啊”的一声叫出来。
朱晓玫说,“一个变奏的主题好像一个人,一生不断成长、变化,但始终如一。”
我不知道多少人能早早的就看清自己那一首咏叹。每个人都像是一个随机的主题,音乐已经响起,后面要怎样衍生,变幻,持守,却有太多的意外。我相信,那些纯粹如古尔德的生命,背后总有一种质地坚定的东西在推动着,就像在原业平一首俳句里说的,“我早就知道 / 我终将选择 / 这条路,但是昨天 / 我并不知道今天的路口。”
是哪一号变奏把我裹挟到现在居住的岛上?我从来没有被这么多绿色的植物包围,初来的时候,感觉自己就像那只“田纳西的坛子”,搁在一个人间以外的地方,随时会被四周的荒野吞没,最外层是不断冲刷的海。而一个人生活的日子,往往也在于这样不太确定的美妙。多少夜里,古尔德的贝多芬奏鸣曲披星戴月而来,把夜空拉得很低很低,星星们垂上眼睑,你希望这一点光亮就这样延续下去,为此宁可黑夜无止境。
一个人在某一时间被某一样东西打动,可能是他刚刚准备好一种接受,早一步晚一步都兴许错过;又或者相反,某种东西一直就在那里,等待一个契机降临,让一种辨认得以幸运地完成。古尔德恰巧是我的那个支点,他的一些被认为“非正统”的演奏,为我翘起一些勃拉姆斯,一些贝多芬。
理查·施特劳斯不必留给晚年,勋伯格也不必留待不可预知的明天。
古尔德常常被说成一个“怪人”,很多“怪癖”也早已为人熟知,比如出镜率几乎与他一样高的毛线手套、围巾、大衣,他如影随形的木头椅子,演奏时忘我的哼唱,和把他拎起来晃一晃就会哗啦哗啦响的药片。他十四岁开第一场独奏会,喜欢在夜里漫无边际地弹,边弹边唱,旁若无人。如果要惩罚他,母亲只需锁上钢琴。他坐下来就弹,没有半点多余或迟疑的动作,像把鱼放到水里,呼吸是不需要准备的。他热爱动物,小时候给家里的四只金鱼取名为巴赫、海顿、贝多芬、肖邦;莫扎特是他养过的一只鹦鹉的名字。他好像特别钟意牧羊犬,会对着大象唱奇怪的歌。他从一个作曲家的角度来演奏,敢对乐评者出言不逊,声称这些人的话一个字都不要信。他不重复自己,复制一张相同的演绎有什么意义?他厌恶公开演出,尽可能想办法把它们取消,弹到忘情处,在演奏会上也会像在家里一样随意翘起二郎腿,演奏一结束就急着回家,不愿参与音乐以外的社交活动。他懂得独处的珍贵,或者说,他生来就是单独的一个,如同诗歌需要留白。
“怪”字像一根弹簧,越是挤压,越是打得人厉害。我总是想不明白,为什么往往活得越本真的人,越显得“不正常”?世界本来就是疯的吗?所以古尔德要壁垒森严,才能以毒攻毒。但是音乐不欺骗人,听得见,他的冷峻里包藏着他的柔软。他故作姿态跳过大半个十九世纪,却在别的地方露了馅。
古尔德的一位老友在纪录片里说:“其实格伦是一个挺脆弱的人,好像一座玻璃房子,外面看上去很坚实,但如果你朝他扔石头,他就会整个碎掉。”
这个比喻符合我对古尔德的想象。
特朗斯特罗姆在《活泼的快板》中有几句绝妙的诗,刚好可以形容古尔德沉醉于演奏的状态:
音乐是山坡上的一栋玻璃房
山坡上石头在飞,在滚
石头横穿过房屋
但每块玻璃都安然无恙
特朗斯特罗姆,李笠 译
这个身怀绝技的人,是否只对音乐免疫?管它尘埃漫漫还是泥沙俱下,在音乐里,他像个隐形人从容来去。
31岁的年纪,多数人还在名利的梯子上攀援,舍不得繁华,古尔德却选择告别舞台,回归“子宫般宁静”的录音室。
他孤独吗?他曾经想要录音室里一起工作的朋友跟他到市政厅登记为合法兄弟。他是头脑一热吗?这个看起来不太合实际的想法当然没有实现,我也无法想象古尔德与一大家子人其乐融融的场景。然而,看到他一个人在镜头里独自行走,有时候与狗相伴,心头难免浮起一线挥之不去的忧伤。
屏幕上,那位老朋友的婚礼刚刚结束,一对新人与宾朋在教堂前留影。鲜花,微笑,结合的喜悦。而在人群的背后,照片的角落里,古尔德一个人斜靠在教堂的墙壁上,抱着两只手,眼睛里流露出一种解释不清的复杂。伴随巴赫f小调键盘协奏曲的慢板,全是一言难尽的寂寞。
他多么害怕伤害啊,这个意见多多借口也多多的家伙,拿起电话就说个没完,生在二十世纪简直是他的幸运,可以把电话机当作对付世界的武器,他与世界之间需要这一层屏障,也需要这一根抓得住的稻草。我有时候想,如果他生活在今日网络发达的时代,说不定会更得意,连声音都不用暴露就可以神交鬼谈。
1982年,我出生,古尔德死去。我曾经不嫌繁琐地计算过我们有多少天在这个地球上共同呼吸着空气。50岁生日刚过,古尔德就被死神击中。十月,葬礼在多伦多圣保罗教堂举行,三千多人前来送别。当一切仪式完毕,寂静笼罩,教堂里突然响起古尔德轻轻的哼唱,那是他《哥德堡变奏曲》最后的咏叹。众人从迟钝中反应过来的一刻,纷纷落泪。
每次看到这一幕,我也难掩悲伤,双泪垂。一位年轻的女士在另一部纪录片里说到古尔德的哼唱,“我从来不觉得他哼哼的声音扰乱我,那声音多么让人放心啊,它让你知道,音乐的后面有一个人。”
现在我很少出门,难免对这个世界上似乎早有设计的不期而遇大惊小怪。有一次在深圳一家音像店里挑电影,目光一转,从对面架子上闯来索尼那套为纪念古尔德诞辰八十周年出版的他的巴赫全集,简直不敢相信!一汪湖蓝色的布面纸盒,四四方方的,特别像我住的这所蓝房子,很庄重的样子,上面考究地印着他那把惊世骇俗的椅子,银色。当我按耐不住喜悦把它据为己有并装进背包,整个加拿大都住进了我的肩膀。
古尔德演奏巴赫,往往按自己的想法组装,有点像庞德翻译李白的诗,“妾发初覆额”,怎么覆呢?“cut straight across”,清爽明白,你可以不喜欢,但你一眼就看得见。
我这样想着,一路上是迫切的心满意足。到家的时候,同行的朋友笑话我,“你跟你的那些古尔德,终于可以单独相处了。”我把这座“蓝房子”安置在伸手就能够到的地方。里面真整齐呀,CD们一张张按照发行年份排列,都是当初的封面,像一个人一生中细细的切片。
我从来没有想到过要写古尔德,也从来没想过为什么不。那天读到张定浩写毕晓普的一段话,“对于如毕晓普一样的严肃诗人,一首诗,仅仅是生活中最必要时刻的产物,他或者她,男人或女人,将那些已然失去却难以摆脱之物写成诗,也许仅仅是为了可以摆脱它们,以便继续生活。”
我豁然明朗起来。于我而言,写下一样东西,不免带有一种告别的意味,尽管这一次告别可能通向下一个开始,但我总摆脱不了耽溺,“现在”还不够,还不是时候。古尔德是进行时,是像盐一样撒在生命里的明明灭灭的存在,我要把他留给日常,让他的影子在我没有准备的时候突然出现。
“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
不能说惟有,但古尔德毫无疑问为我撑起了一片天地,阳光、粮食、风雪都足够,只待一切就绪。
史春波,2015年8月
♪♪♪ 引文出处 ♪♪♪
马慧元:《冬夜听古尔德》,华夏出版社,2005年
王家新:《坐矮板凳的天使》,中国工人出版社,2003年
Tomas Tranströmer:《特朗斯特罗姆诗全集》,李笠译,南海出版公司,2001年
在原业平的俳句从Kenneth Rexroth的英译文转译
张定浩:《一种艺术》,链接 http://www.douban.com/note/490102400/
♪♪♪ 提到的纪录片 ♪♪♪
《格伦·古尔德的内心世界》(Genius Within: The Inner Life of Glenn Gould),导演Michèle Hozer和Peter Raymont,2009年
《一位中国钢琴家与巴赫的音缘》(Une Chinoise avec Bach),导演Michel Mollard,2014年
《古尔德的时光之旅》(Glenn Gould: Au delà du temps),导演Bruno Monsaingeon,2006年
心里要下雪的时候,会想听一听古尔德。
不是孤寒、凄凉的境地,而是一种像雪一样绵绵细密的情感,要求你向内寻求一点清冷。
古尔德有一张照片,是索尼早年一张贝多芬奏鸣曲的封面,他一个人站在雪地中央,依旧是那身我们熟悉的打扮,深色及膝的大衣,围巾顺从地裹在领子里,一顶灰色圆帽好像唯一一件把他与寒冷隔开的东西。他的身后,一片杂间草色的白茫茫无限延伸着,他正从那白色的深处向我们走来,双手插在口袋里,目光投向他心驰神往的北方。
听古尔德的勃拉姆斯叙事曲,脑子里会淡入这幅画面。命运没有那么劈头盖脸,而是一步一个叩问地从远古走来,小心翼翼,但是毫不犹疑。
马慧元说,“偏不在炎热的夏天听凉爽的古尔德,而要在严冬的时候,让他给骇人的苦寒再添一份孤迥,”我读到这一句差点跳起来,正是要这样,要雪中之雪,诗中之诗。听古尔德,是非极致不能成就的交流。
是要挑剔。
把巴赫留给莫名振奋的晴天,管风琴留给天气与情绪的双重低压。
把哥德堡留给清晨,贝多芬留给深夜。
古尔德怕冷,一年四季都捂得严严实实,总嫌录音室里的温度不够高。他害怕病菌,怕冷风钻进他的骨节里作怪,演奏之前常常用热水泡手。但惟有寒冷造就他的安身之所,安神之所,就像这个世界上无数偷偷平衡着的悖论,到最后是山是水已经不再重要。有人说他极简,手指头剃掉一层层情感,仿佛一台凌驾于钢琴之上的精准的机器。可是等一等,假如你在暗夜里细细聆听,掩藏在那惊人的控制力之下,一股暗潮涌动的热情分明要把人灼伤。
那是骨头在敲打。
第一次看到古尔德,是在王家新的散文集里,薄薄的一册,封面一边印着醒目的六个字,“坐矮板凳的天使”,旁边一把小板凳,一抹光环空悬其上。这一篇正是写古尔德:
我知道那把你带走的,
也终将把我带走。我还没有准备好一种倾听。
我必须在最寂静无声的时候才想起你。
像你,我的坐矮板凳的天使——测试着寂静,
而又狂喜地;热爱着生命,
而又孤独地……
王家新,《坐矮板凳的天使》
我一向以为,任何正确的相遇都不算晚。你看书页一角那个全神贯注的年轻人,那么亲昵地俯在琴上,目光被什么吸附着,好像故意不教人看清,手指在琴键上仔细地刺绣——一件神圣的事情正在发生,他草书般的头发仿佛径直接通了神谕。
![]() |
正在弹琴的古尔德,扫描自《坐矮板凳的天使》 |
后来王家新把这一篇中的诗行集成《格伦·古尔德》一首,并作出过修改。可我始终偏爱这几行。还能更美好么,古尔德在汉语里?
第一次听古尔德,是81年的《哥德堡变奏曲》,封面上眼神凌厉的演奏者跟书中那个全然忘我的形象判若两人,几乎是一副接近全知的神态,让你一下子就想到巴赫。我没有计算过时间,不知道这一版“晚来的献诗”比55年那一张令他名声大噪的英年意气究竟慢了几分几秒,只觉得他指尖在黑白键上展开一幅广阔的气象,一首首变奏辗转流徙,在南方那一间宽大明亮的屋子里,为我忽然带来“雪意和五点钟”。
一首诗,一张CD,合成我对古尔德最初的印象,一个不合时宜得理所应当的家伙。
而“古德堡”逐渐成为一种需要——这是我后来在一部纪录片里听到的词,古尔德从前一位女友把他演奏的“哥德堡”戏称为“古德堡”,“Gouldberg”,简直要让人“啊”的一声叫出来。
朱晓玫说,“一个变奏的主题好像一个人,一生不断成长、变化,但始终如一。”
我不知道多少人能早早的就看清自己那一首咏叹。每个人都像是一个随机的主题,音乐已经响起,后面要怎样衍生,变幻,持守,却有太多的意外。我相信,那些纯粹如古尔德的生命,背后总有一种质地坚定的东西在推动着,就像在原业平一首俳句里说的,“我早就知道 / 我终将选择 / 这条路,但是昨天 / 我并不知道今天的路口。”
是哪一号变奏把我裹挟到现在居住的岛上?我从来没有被这么多绿色的植物包围,初来的时候,感觉自己就像那只“田纳西的坛子”,搁在一个人间以外的地方,随时会被四周的荒野吞没,最外层是不断冲刷的海。而一个人生活的日子,往往也在于这样不太确定的美妙。多少夜里,古尔德的贝多芬奏鸣曲披星戴月而来,把夜空拉得很低很低,星星们垂上眼睑,你希望这一点光亮就这样延续下去,为此宁可黑夜无止境。
一个人在某一时间被某一样东西打动,可能是他刚刚准备好一种接受,早一步晚一步都兴许错过;又或者相反,某种东西一直就在那里,等待一个契机降临,让一种辨认得以幸运地完成。古尔德恰巧是我的那个支点,他的一些被认为“非正统”的演奏,为我翘起一些勃拉姆斯,一些贝多芬。
理查·施特劳斯不必留给晚年,勋伯格也不必留待不可预知的明天。
古尔德常常被说成一个“怪人”,很多“怪癖”也早已为人熟知,比如出镜率几乎与他一样高的毛线手套、围巾、大衣,他如影随形的木头椅子,演奏时忘我的哼唱,和把他拎起来晃一晃就会哗啦哗啦响的药片。他十四岁开第一场独奏会,喜欢在夜里漫无边际地弹,边弹边唱,旁若无人。如果要惩罚他,母亲只需锁上钢琴。他坐下来就弹,没有半点多余或迟疑的动作,像把鱼放到水里,呼吸是不需要准备的。他热爱动物,小时候给家里的四只金鱼取名为巴赫、海顿、贝多芬、肖邦;莫扎特是他养过的一只鹦鹉的名字。他好像特别钟意牧羊犬,会对着大象唱奇怪的歌。他从一个作曲家的角度来演奏,敢对乐评者出言不逊,声称这些人的话一个字都不要信。他不重复自己,复制一张相同的演绎有什么意义?他厌恶公开演出,尽可能想办法把它们取消,弹到忘情处,在演奏会上也会像在家里一样随意翘起二郎腿,演奏一结束就急着回家,不愿参与音乐以外的社交活动。他懂得独处的珍贵,或者说,他生来就是单独的一个,如同诗歌需要留白。
“怪”字像一根弹簧,越是挤压,越是打得人厉害。我总是想不明白,为什么往往活得越本真的人,越显得“不正常”?世界本来就是疯的吗?所以古尔德要壁垒森严,才能以毒攻毒。但是音乐不欺骗人,听得见,他的冷峻里包藏着他的柔软。他故作姿态跳过大半个十九世纪,却在别的地方露了馅。
古尔德的一位老友在纪录片里说:“其实格伦是一个挺脆弱的人,好像一座玻璃房子,外面看上去很坚实,但如果你朝他扔石头,他就会整个碎掉。”
这个比喻符合我对古尔德的想象。
特朗斯特罗姆在《活泼的快板》中有几句绝妙的诗,刚好可以形容古尔德沉醉于演奏的状态:
音乐是山坡上的一栋玻璃房
山坡上石头在飞,在滚
石头横穿过房屋
但每块玻璃都安然无恙
特朗斯特罗姆,李笠 译
这个身怀绝技的人,是否只对音乐免疫?管它尘埃漫漫还是泥沙俱下,在音乐里,他像个隐形人从容来去。
31岁的年纪,多数人还在名利的梯子上攀援,舍不得繁华,古尔德却选择告别舞台,回归“子宫般宁静”的录音室。
他孤独吗?他曾经想要录音室里一起工作的朋友跟他到市政厅登记为合法兄弟。他是头脑一热吗?这个看起来不太合实际的想法当然没有实现,我也无法想象古尔德与一大家子人其乐融融的场景。然而,看到他一个人在镜头里独自行走,有时候与狗相伴,心头难免浮起一线挥之不去的忧伤。
屏幕上,那位老朋友的婚礼刚刚结束,一对新人与宾朋在教堂前留影。鲜花,微笑,结合的喜悦。而在人群的背后,照片的角落里,古尔德一个人斜靠在教堂的墙壁上,抱着两只手,眼睛里流露出一种解释不清的复杂。伴随巴赫f小调键盘协奏曲的慢板,全是一言难尽的寂寞。
他多么害怕伤害啊,这个意见多多借口也多多的家伙,拿起电话就说个没完,生在二十世纪简直是他的幸运,可以把电话机当作对付世界的武器,他与世界之间需要这一层屏障,也需要这一根抓得住的稻草。我有时候想,如果他生活在今日网络发达的时代,说不定会更得意,连声音都不用暴露就可以神交鬼谈。
1982年,我出生,古尔德死去。我曾经不嫌繁琐地计算过我们有多少天在这个地球上共同呼吸着空气。50岁生日刚过,古尔德就被死神击中。十月,葬礼在多伦多圣保罗教堂举行,三千多人前来送别。当一切仪式完毕,寂静笼罩,教堂里突然响起古尔德轻轻的哼唱,那是他《哥德堡变奏曲》最后的咏叹。众人从迟钝中反应过来的一刻,纷纷落泪。
每次看到这一幕,我也难掩悲伤,双泪垂。一位年轻的女士在另一部纪录片里说到古尔德的哼唱,“我从来不觉得他哼哼的声音扰乱我,那声音多么让人放心啊,它让你知道,音乐的后面有一个人。”
现在我很少出门,难免对这个世界上似乎早有设计的不期而遇大惊小怪。有一次在深圳一家音像店里挑电影,目光一转,从对面架子上闯来索尼那套为纪念古尔德诞辰八十周年出版的他的巴赫全集,简直不敢相信!一汪湖蓝色的布面纸盒,四四方方的,特别像我住的这所蓝房子,很庄重的样子,上面考究地印着他那把惊世骇俗的椅子,银色。当我按耐不住喜悦把它据为己有并装进背包,整个加拿大都住进了我的肩膀。
古尔德演奏巴赫,往往按自己的想法组装,有点像庞德翻译李白的诗,“妾发初覆额”,怎么覆呢?“cut straight across”,清爽明白,你可以不喜欢,但你一眼就看得见。
我这样想着,一路上是迫切的心满意足。到家的时候,同行的朋友笑话我,“你跟你的那些古尔德,终于可以单独相处了。”我把这座“蓝房子”安置在伸手就能够到的地方。里面真整齐呀,CD们一张张按照发行年份排列,都是当初的封面,像一个人一生中细细的切片。
我从来没有想到过要写古尔德,也从来没想过为什么不。那天读到张定浩写毕晓普的一段话,“对于如毕晓普一样的严肃诗人,一首诗,仅仅是生活中最必要时刻的产物,他或者她,男人或女人,将那些已然失去却难以摆脱之物写成诗,也许仅仅是为了可以摆脱它们,以便继续生活。”
我豁然明朗起来。于我而言,写下一样东西,不免带有一种告别的意味,尽管这一次告别可能通向下一个开始,但我总摆脱不了耽溺,“现在”还不够,还不是时候。古尔德是进行时,是像盐一样撒在生命里的明明灭灭的存在,我要把他留给日常,让他的影子在我没有准备的时候突然出现。
“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
不能说惟有,但古尔德毫无疑问为我撑起了一片天地,阳光、粮食、风雪都足够,只待一切就绪。
史春波,2015年8月
♪♪♪ 引文出处 ♪♪♪
马慧元:《冬夜听古尔德》,华夏出版社,2005年
王家新:《坐矮板凳的天使》,中国工人出版社,2003年
Tomas Tranströmer:《特朗斯特罗姆诗全集》,李笠译,南海出版公司,2001年
在原业平的俳句从Kenneth Rexroth的英译文转译
张定浩:《一种艺术》,链接 http://www.douban.com/note/490102400/
♪♪♪ 提到的纪录片 ♪♪♪
《格伦·古尔德的内心世界》(Genius Within: The Inner Life of Glenn Gould),导演Michèle Hozer和Peter Raymont,2009年
《一位中国钢琴家与巴赫的音缘》(Une Chinoise avec Bach),导演Michel Mollard,2014年
《古尔德的时光之旅》(Glenn Gould: Au delà du temps),导演Bruno Monsaingeon,2006年
-
小莫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0-08-14 22:38:36
-
reiwureka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9-09-26 00:35:47
-
甲🎹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9-09-26 00:11:18
-
小镇锅巴艺术家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9-08-25 00:13:12
-
鸿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8-09-15 13:46:12
-
ningxindian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6-10-25 23:43:21
-
何不归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6-10-19 00:16:24
-
李作乐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6-10-08 23:10:33
-
YiYi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6-10-05 15:35:41
-
叵测熊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6-10-05 06:42:20
-
Reymont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6-10-04 22:20:29
-
jupiter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6-10-04 21:55:26
-
蘭舟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6-10-04 13:46:28
-
树目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6-10-03 23:00:20
-
冒牌莫言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6-10-03 21:56:54
-
林果噜🍎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6-10-03 21:1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