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夏秋冬又一春
电影中很多象征隐喻,这是金基德公认的表现手法之一。蛇代表欲望,从小到大,从生到死。石头代表人生来背负的原罪,门代表规矩,心门,超我与本我的界限。鸡,小溪,鱼,猫,炭火,借自然之物来展现人欲,不言自明。说来有趣,镜头总是特写金鱼,猫想去抓,庙顶摇曳鱼形风铃,总有什么在蠢蠢欲动,到冬天佛像下的金鱼被冻住。
第二个特点是寡言,对白少。
第三个特点是画风优美,描述与世隔绝的边缘人物,依然挣脱不了人欲枷锁。这是人性的共通之处,小山庙上演的故事是红尘俗世的一个缩影罢了。春夏秋冬,自然轮回,另一方面,也是命运的轮回,从老和尚到小和尚到小小和尚,都要经过萌动,放纵,审判,回归,亲自经历欲望的试炼。
善恶的划分在佛看来是执着,不只是善恶,生和死、对和错,任何划分在佛看来都是执着,因为万法皆空,都是虚幻没有区别。而众生皆苦不是因为像基督教所说的人有原罪,而是因为看不透万法皆空和因果不空。我想问,难道你们看到小和尚给鱼、蛙、蛇拴石头的时候真的感觉到了小和尚的罪恶吗?反正我是没有,因为我小时候也干类似的事儿,小孩子天性如此,我不觉得这是善,也没觉得这是恶,正如小和尚的笑,天真而已。小和尚此时随心而行,随心而笑,不知生死不分善恶,恰恰是佛所说的万物本来就有佛性的体现。但是老和尚却惩罚了小和尚,造成的后果一是告诉了小和尚生死和善恶的区分,二是让小和尚畏果不畏因,割裂了因果之间的必然联系(虐待动物的行为已经发生,因已种下,果必发生,又有何可畏?),从此小和尚的佛性被执着蒙蔽 ,苦难便开始了。
老和尚坐化的时候,用了闭口禅,之前小和尚这么做的时候他可是狠狠体罚了他,为啥最后自己也要这样?蛇出现在他坐化的船边,出现在刻写的经文上。小和尚深陷愤懑愧疚无法自拔,急于脱离痛苦,认为一切的祸根都是眼耳鼻舌身意,于是封起,老和尚自我救赎动机何在呢?他在罪咎什么?警察带走小和尚的时候,船掉了头,老和尚修禅一辈子,也做不到六根清静。
他对小和尚的教育,阻拦,干涉,我觉得未免刻意,过度强调悲天悯人的神性,让小和尚背负重石,感同身受,用体罚唤起慈悲心。反而让小和尚无法接纳人性与身俱来“恶”的那一面—妻子的背叛与抛弃,最终导致小和尚犯下杀孽。
小和尚趁女孩睡醒去偷摸她,被女孩发现后,紧张的直敲木鱼念经。他不是不知道这是错的,但那又怎样?他还是越过了那扇门,对女孩示好。
教化捆绑不了心中的野兽。欲念萌动也不会绝迹于小小湖心庙。人从自然,本自俱足,神性人欲共存,何分善恶?老和尚不也说阴阳平衡是最好的药吗?不过淫欲太过勾起占有,最终引火烧身,害人害己。
小和尚受刑归来,因为好奇想揭开女施主的面纱,导致她夜里仓皇逃离,失足而死。这里也出现了蛇的镜头。蛇总在游走,也许会冬眠,但从不曾消失。从漂流欲室开始,导演对人性的体察和感悟现实深刻,钩子在心里,哪里是外界的诱惑造成的?如同那条片去脊肉的鱼,第二次还是会上钩。欲望是最根本的人性,即是毁灭也是救赎。
警察朝着寺庙水面开枪,不是跟小和尚拿石头绑鱼蛇蛙相似吗?无心之过,玩心起,不为杀生。可是他们也有发自内心的同理的一面,比如小和尚刻字累极睡去的时候给他披上衣服,临行的时候不让同事给他戴上手铐。人本来就是复杂而多面的存在。如果非要拿“善”这把戒尺去衡量所有人,恐怕如基督所宣扬的,众生生来有罪。
佛教说众生皆苦,人在神性与人欲的矛盾里煎熬挣扎,背负重石前行,可是没有人欲,哪来新生呢?极端的善与极端的恶又有何分别?不过都是抹杀了人自然的真性。赌博的孩子丢了牛,认真读书的孩子也丢了牛,能说读书的孩子就没错了吗?爱之害之,过度偏激,难免失衡。老和尚深知欲望的苦楚,大概不希望小和尚重蹈覆辙,所以每每跟在他后面,小时偷看他玩耍,大了把女孩送走,后来吊打,严加管教。可是成长这事还是要小和尚自己经历才能彻悟。电影的最后,小小和尚玩耍的时候,再看不到一双注视的眼睛。
第二个特点是寡言,对白少。
第三个特点是画风优美,描述与世隔绝的边缘人物,依然挣脱不了人欲枷锁。这是人性的共通之处,小山庙上演的故事是红尘俗世的一个缩影罢了。春夏秋冬,自然轮回,另一方面,也是命运的轮回,从老和尚到小和尚到小小和尚,都要经过萌动,放纵,审判,回归,亲自经历欲望的试炼。
善恶的划分在佛看来是执着,不只是善恶,生和死、对和错,任何划分在佛看来都是执着,因为万法皆空,都是虚幻没有区别。而众生皆苦不是因为像基督教所说的人有原罪,而是因为看不透万法皆空和因果不空。我想问,难道你们看到小和尚给鱼、蛙、蛇拴石头的时候真的感觉到了小和尚的罪恶吗?反正我是没有,因为我小时候也干类似的事儿,小孩子天性如此,我不觉得这是善,也没觉得这是恶,正如小和尚的笑,天真而已。小和尚此时随心而行,随心而笑,不知生死不分善恶,恰恰是佛所说的万物本来就有佛性的体现。但是老和尚却惩罚了小和尚,造成的后果一是告诉了小和尚生死和善恶的区分,二是让小和尚畏果不畏因,割裂了因果之间的必然联系(虐待动物的行为已经发生,因已种下,果必发生,又有何可畏?),从此小和尚的佛性被执着蒙蔽 ,苦难便开始了。
老和尚坐化的时候,用了闭口禅,之前小和尚这么做的时候他可是狠狠体罚了他,为啥最后自己也要这样?蛇出现在他坐化的船边,出现在刻写的经文上。小和尚深陷愤懑愧疚无法自拔,急于脱离痛苦,认为一切的祸根都是眼耳鼻舌身意,于是封起,老和尚自我救赎动机何在呢?他在罪咎什么?警察带走小和尚的时候,船掉了头,老和尚修禅一辈子,也做不到六根清静。
他对小和尚的教育,阻拦,干涉,我觉得未免刻意,过度强调悲天悯人的神性,让小和尚背负重石,感同身受,用体罚唤起慈悲心。反而让小和尚无法接纳人性与身俱来“恶”的那一面—妻子的背叛与抛弃,最终导致小和尚犯下杀孽。
小和尚趁女孩睡醒去偷摸她,被女孩发现后,紧张的直敲木鱼念经。他不是不知道这是错的,但那又怎样?他还是越过了那扇门,对女孩示好。
教化捆绑不了心中的野兽。欲念萌动也不会绝迹于小小湖心庙。人从自然,本自俱足,神性人欲共存,何分善恶?老和尚不也说阴阳平衡是最好的药吗?不过淫欲太过勾起占有,最终引火烧身,害人害己。
小和尚受刑归来,因为好奇想揭开女施主的面纱,导致她夜里仓皇逃离,失足而死。这里也出现了蛇的镜头。蛇总在游走,也许会冬眠,但从不曾消失。从漂流欲室开始,导演对人性的体察和感悟现实深刻,钩子在心里,哪里是外界的诱惑造成的?如同那条片去脊肉的鱼,第二次还是会上钩。欲望是最根本的人性,即是毁灭也是救赎。
警察朝着寺庙水面开枪,不是跟小和尚拿石头绑鱼蛇蛙相似吗?无心之过,玩心起,不为杀生。可是他们也有发自内心的同理的一面,比如小和尚刻字累极睡去的时候给他披上衣服,临行的时候不让同事给他戴上手铐。人本来就是复杂而多面的存在。如果非要拿“善”这把戒尺去衡量所有人,恐怕如基督所宣扬的,众生生来有罪。
佛教说众生皆苦,人在神性与人欲的矛盾里煎熬挣扎,背负重石前行,可是没有人欲,哪来新生呢?极端的善与极端的恶又有何分别?不过都是抹杀了人自然的真性。赌博的孩子丢了牛,认真读书的孩子也丢了牛,能说读书的孩子就没错了吗?爱之害之,过度偏激,难免失衡。老和尚深知欲望的苦楚,大概不希望小和尚重蹈覆辙,所以每每跟在他后面,小时偷看他玩耍,大了把女孩送走,后来吊打,严加管教。可是成长这事还是要小和尚自己经历才能彻悟。电影的最后,小小和尚玩耍的时候,再看不到一双注视的眼睛。
来自 豆瓣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