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星是如何升起的——近年科幻新秀处女作发表平台一览(2011-2015)
![]() |
在组织苹果核写作沙龙的活动中,不少参与作者会有这样的疑问:对于科幻与写作已有多年积累,文字功底也自认不差,但投稿却总是差了那么一点儿,接下来要如何踏过成为专业作者的门槛——发表第一篇作品。
写作是一项厚积薄发的事业,而熔岩总会寻找最畅通的路径喷发。写作本身没有捷径,但市场与读者有其客观规律。要想找到答案,也许最好的方式就是考察其它科幻作者的成长路径与出道过程。摆在新人作者眼前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我的作品往哪里投?
很长一段时间里,国内主要的科幻出版平台就是《科幻世界》、《科幻大王》这两家老牌杂志,外加部分少儿和科普杂志的零散栏目,作者与读者都没有太多选择。在《三体》系列出版以及电子阅读平台崛起的双重冲击下,2011年之后国内科幻出版市场进入一个全新的繁荣阶段,新的平台扩大了市场容量,大量新作者开始崛起。本文将通过分析这些科幻新秀的典型出道路径,从侧面观察这几年科幻出版市场的趋势,也为将来的作者们提供参考。
以下按年为单位收集了2011年-2015年间的部分科幻作者处女作,大致遵循以下原则:
1、首次在专业平台发表科幻作品。
2、专业平台的标准参考坐标奖规则,包括各类有稿酬的电子或纸媒刊物,及有奖金和专业评审的公开科幻征文,无稿酬的同人刊物不计在内,面向较狭窄群体征稿的(如《科幻世界》校园之星栏目)也不计入。
3、只计算有一定创作积累的作者,要求在专业平台累计发表三篇以上,或者有特别突出的佳作。
4、长篇与剧本创作属于另一个市场,不在这里讨论。
具体标准可能有争议,不过本文主要目的是分析行业趋势,个例误差影响不大。
对于作者信息的收集如有遗漏,还请指出修正。
2011年(7人)
莫熄(囧叔)/《急诊》/《新科幻》2011年1期
刘啸/《爱情测试》/《新科幻》2011年5期
顾适/《特约访谈》/《新科幻》2011年11期
周颖勤/《箱子》/《新科幻》2011年第12期
汪彦中/《警车伤人事件》/《科幻世界》2011年2期
廖舒波(立习习) /《您好,异星人陪聊》/《科幻世界》2011年3期
游者/《绽放的夏花》/《科幻世界》2011年10期
纸媒时代的余晖。《科幻大王》改名《新科幻》,力求锐意进取,比《科幻世界》更勇于发掘潜力新人。这一年出道的几位作者个性鲜明,大部分人一直活跃至今,总计7位新秀中有3位女作者(顾适、周颖勤、廖舒波),也是这五年中数量相当多的。
宝树在这一年以长篇《三体X》出道,就不计入这个列表了。
2012年(17人)
墨小邪/《山伢子》/《科幻世界》2012年3期
谷第/《端粒》/《科幻世界》2012年4期
赵吉/《忧天》/《科幻世界》2012年7期
张冉/《以太》/《科幻世界》2012年9期
吴霜/《双生》/《科幻世界》2012年12期
李健/《寻迹者》/《新科幻》2012年6期、第一届星河杯征文三等奖
刘洋/《时振》/《新科幻》2012年9期、第一届星河杯征文二等奖
萧河(科幻的佳爷,蒋兴佳)/《天窗》/首届全国大学生“科联奖”科幻征文三等奖、首届“蝌蚪五线谱”杯征文一等奖
吴擦/《那些跳舞的螺丝钉》/首届“蝌蚪五线谱”杯征文三等奖
芥末/《城》/首届“蝌蚪五线谱”杯征文入围,《指向苍穹》选集
张海山(张戟)/《远程支援》/首届“蝌蚪五线谱”杯征文入围,《指向苍穹》选集
夹缝貉(朱昱锦)/《别了机器人》/首届全国大学生“科联奖”科幻征文中长篇一等奖
陈梓钧/《凤凰劫》/首届全国大学生“科联奖”科幻征文中长篇二等奖
封龙 /《地球往事》/首届全国大学生“科联奖”科幻征文中长篇三等奖
阿缺/《悄然苏醒》/首届全国高校幻想类社团联合征文科幻类一等奖
王元(刘小震云)/《极寒》/蝌蚪五线谱网
郝赫/《精灵》/蝌蚪五线谱网
电子阅读平台崛起的一年,蝌蚪五线谱网从这一年起成为仅次于《科幻世界》容量最大的原创发表平台。此外,蝌蚪五线谱杯(光年奖)、科联奖、高校幻想类联合征文三项科幻征文赛事同时启动,在之后几年成为科幻新秀的重要舞台。
由于市场容量扩大,这一年出道的新秀数量也相应大幅增长,张冉、刘洋、阿缺、陈梓钧等人日后都成长为独当一面的大将,前一年的宝树也是从这一年开始正式发表原创作品,之后几年的新作者再少有达到这个量级的影响力。全部17位新秀中,7位来自纸媒,8位来自征文,还有2位来自网络平台(蝌蚪五线谱),纸媒比例已经低于50%。
2013年(14人)
曹白宇/《化生》/《新科幻》2013年6期
云帆(叶凡)/《光耳》/《新科幻》2013年8期
牧逸/《人鱼之歌》/《新科幻》2013年12期
陈虹羽/《边界》/《科幻世界》2013年1期
灰狐/《守门人》/《科幻世界》2013年7期
尹洲/《女神之心》/《科幻世界》2013年11期
郑鹏骥/《冬至》/第二届全国大学生“科联奖”征文短篇一等奖
殷波/《更新》/第二届全国大学生“科联奖”征文短篇三等奖
拍耳朵/《化身》/第二届"蝌蚪五线谱"杯征文三等奖
清夜山水/《最后的圆舞曲》/第二届"蝌蚪五线谱"杯征文优秀奖
肥狐狸(无奖)/《前哨战》/第二届"蝌蚪五线谱"杯征文优秀奖
李维北/《线人》/第二届"蝌蚪五线谱"杯征文优秀奖
梁谋(拓跋黑)/《关于人的第三种解释》/第二届"蝌蚪五线谱"杯征文优秀奖
光乙/《与孤独者的夜谈》/蝌蚪五线谱
延续了上一年的总体势头,14位新秀中6位来自纸媒,7位来自征文,1位来自网络平台。这两年出道的王元、郝赫、灰狐、肥狐狸(无奖)、李维北等作者在之后几年中成为活跃于各大征文赛事的奖金猎手。
这一年对于《科幻世界》来说是收获小年,除了自家编辑陈虹羽外,另两位新秀之后并没有再为《科幻世界》贡献稿件。
2014年(11人)
平宗奇/《慈母之光》/《文艺报》2014年1月10日
焦策/《接线员》/《新科幻》2014年3期
肖也垚/《信使》/《科幻世界》2014年1期
索何夫/《魂兮归来》/《科幻世界》2014年3期
张旭/《我和乔治》/《科幻世界》2014年6期
何涛/《观星者》/《科幻世界》2014年9期
张潇(prussianblue)/《星之彼方》/科幻星云网2014年4月
双翅目/《精神采样》/第一届豆瓣阅读征文大赛
机器女佣(张曌囡)/《恒河猴》/蝌蚪五线谱,第三届光年奖征文三等奖
说夜/《思念中的时空》/蝌蚪五线谱,第三届光年奖征文优秀奖
孙望路(爱劳力)/《北极往事》/第三届全国大学生“科联奖”征文长篇一等奖
《新科幻》的绝响,豆瓣阅读和科幻星云网作为新晋电子平台入场,同时《文艺报》
、《文艺风赏》、《最小说》、《超好看》等非科幻类纸媒也开始大量刊发科幻稿件,为作者们带来更广阔的出路。
索何夫是《科幻世界》这一年发掘的超新星级作者,一年之中连发表六篇作品,可能是前无古人的成绩了。以平宗奇为代表,港台作者也开始大举入侵欣欣向荣的大陆科幻市场。
前两年出现的征文赛事奖金猎手们开始挤压新人的空间,这一年纸媒出道作者仍然维持6人,但征文出道作者大幅下降至4人,还有1人则是新平台科幻星云网贡献。
2015年(7人)
孔欣伟/《梵星遗事》/《科幻世界》2015年第4期
李恬/《Tempus omnia revelat(水落石出)》/Nature,中文版发表于《科幻世界》2015年6期
念语/《野火》/《科幻世界》2015年6期
犬儒小姐(女)/《应许之子》/《科幻世界》2015年11期
王侃瑜/《云雾》/《萌芽》2015年1-6期
胡绍晏(狐习)/《荣誉号》/科幻星云网2015年4月
钛艺/《盛夏物语》/科幻星云网,第四届联合征文十五强入围
(犬儒小姐可能是多人合作笔名,这里指《应许之子》的执笔作者)
《新科幻》退场,《科幻世界》独力挑起纸媒大梁,发掘了念语和犬儒小姐两位95后新星。《三体》带来的科幻出版红利开始消退,没有新平台支撑的情况下,现有市场要消化之前几年井喷的老作者新作已属不易,新作者成长空间更为有限。
在科幻星云网的经营之下,幻想类联合征文成为影响力最大,也最能发掘新人的征文项目。这一年的新秀近半参加了第四届联合征文并至少入围十五强。
女作者李恬凭借在Nature上发表的一篇英文作品出道,随后在国内又连续发表,让人眼前一亮。值得一提的是,这一年涌现了4位女性新星,甚至超过了男作者的数量。
当然,2015年才过去不久,这一年登场的很多其它作者还需要一些时间成长,相信日后这份名单还会再继续增长。
总结:
这五年总共涌现了56位新星作者,其中11位女作者。共计19位来自《科幻世界》,10位来自《新科幻》,14位来自蝌蚪五线谱(含征文),这三个平台合计贡献了70%的作者。几个显著趋势:
1、《科幻世界》的坚守
虽然有最丰富的老作者资源,《科幻世界》还是一直为新人作者留出了成长空间,即使在这几年电子平台的冲击之下也仍然能守住阵地,在2012年以后每年稳定贡献数量最多的新秀。
2、《新科幻》的绝境
面对市场的变化,受冲击最大的无疑是比《科幻世界》更依赖新鲜血液的《新科幻》。其实《科幻大王》的反应不算太慢,在新平台崛起前夜就已经开始积极改版应对,但仍然无法抵挡时代的大潮。虽然最终停刊更多是因为发行不力,但从2012年起出道新秀的数量开始明显下降,也从侧面印证了影响力的衰退。
3、蝌蚪五线谱的崛起
作为电子平台,蝌蚪五线谱的运营其实做得并不算出色,网站界面也较为落后。但凭借可靠的资金支持,常规栏目和年度征文一直坚持至今,成为这几年对新人最友好的发表阵地。对于作者来说,一个稳定的平台也许是它的最大价值。
4、征文大赛的价值
这几年蝌蚪五线谱、科联奖、联合征文三大赛事成为新作者的首选出道方式之一,2011年以来贡献了近一半的新秀(22人),并成为很多刚出道作者实质上的替代发表平台。但相比起专业刊物,这几个都属于公益类平台,不产生直接商业价值,能否坚持下去取决于很多不确定因素,例如科联奖的声势已经明显小了。另一个重要趋势是,各奖项一、二等奖逐渐被老作者们占据,真正的新人往往只能分到小奖。近两年又有若干科幻征文项目出现,希望组织方能对规则有所调整,设置专门的新人奖项。而对于有志于专业创作的作者而言,在踏过奖项这块跳板之后,也终究要从为评委写作转向为读者写作。
5、女性作者的空间
这五年的11位女性新秀中,只有两位(机器女佣,清夜山水)是从征文大赛出道,相比之下女性作者在纸媒平台更容易找到空间。我想两个主要原因是:纸媒平台的女性编辑比例明显高于征文大赛的女性评委比例,以及纸媒平台更注重可读性,而征文大赛更注重类型特色。
6、学生作者的趋势
有人说成名要趁早,也有人说象牙塔中的作者阅历难免不足,那么在科幻圈内,实际情况如何呢?根据不完全统计,这五年中出道时身份为学生的新秀作者有以下这些:
2011(3):周颖勤、廖舒波、顾适
2012(9):刘洋、李健、萧河、吴擦、芥末、夹缝貉(朱昱锦)、陈梓钧、封龙、阿缺
2013(6):曹白宇、云帆(叶凡)、牧逸、郑鹏骥、殷波、拍耳朵
2014(5):索何夫、机器女佣(张曌囡)、说夜、孙望路(爱劳力)、张潇(prussianblue)
2015(3):李恬、念语、犬儒小姐
共计26人,与每年新作者总量大致成正比,占总数一半左右。其中纸媒与电子平台(含征文)约各占一半,前者相对较为稳定,后者波动较大,2012年三大征文的启动明显带来一个学生作者出道高峰。
有趣的是,总共11位女作者中有7位以学生身份出道,而吴霜、陈虹羽和王侃瑜也是在毕业后一年内出道。相比之下,男作者中则有不少大器晚成的例子,张冉、平宗奇、胡绍晏、谷第、何涛等人都是30岁之后才开始发表。出道较晚的作者通常有以下几个原因:
a) 在学校时文字功底并不突出,毕业后靠阅历积累逐渐弥补。
b) 年轻时学业压力较大,等到生活稳定后才重拾梦想。
c) 在其它创作领域取得一定成绩后才转向科幻。
看来男性作者在这几方面受的影响更大些。但不管年龄身份如何,只要还有一个科幻作家的理想,拿起笔永远不晚。
以上是个人这几年对于行业的大致观察,之后有时间会再试着对这些作品的题材与风格作更细致的分析,以及补上一些图表。
最后打个广告,如果你坐标上海,对科幻创作有热情,也想在未来成为这些科幻新星中的一员,欢迎加入我们的苹果核写作沙龙,和更多有同样理想的作者共同进步:
https://site.douban.com/sfapplecore/room/392506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