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德纲与曹云金,谁先坏了规矩?
郭德纲与曹云金之争,再次引起舆论广泛关注。先是8月31日,郭德纲在微博发文,“该清的清,该驱的驱。所谓的清理门户,是为了给好人们一个交代。凡日月所照、江河所至皆以忠正为本。留下艺名带走脸面,愿你们万里鹏程。从此江湖路远,不必再见。”在所配图片中,可见《家谱》上记载:
“另有曾用云字名者二人,欺天灭祖悖逆人伦,逢难变节卖师求荣,恶言构陷意狠心毒,似此寡廉鲜耻令人发指,为警效尤,夺回艺名逐出师门。”
9月4日,曹云金微博发文回应,“你可真有意思,从来不敢指名道姓,一贯含沙射影,就因为不再给你赚钱了,你逼走了我们,现在你栽赃陷害,强加一些莫须有的罪名在我们身上,对我们赶尽杀绝,置我们于死地!”
9月5日,曹云金再次在微博发表长文,历数郭德纲“多宗罪”,撺掇大家骗徒弟学费、勒令曹云金央视退赛、让曹云金拍戏分文片酬不给、骂春晚骂记者、借助舆论力量“背后捅刀”、背地里阻挠演出等等。
孰是孰非众说纷纭,但唯一可以确认的,郭德纲与曹云金两人之间的师徒情谊已荡然无存。相声界的师徒关系是怎么来的?曾几何时亲密无间的师徒,为何今日却闹得这般鱼死网破、你死我活的下场?
目前相声界一个不成文的规矩是,要入行就得拜师学艺。这一规矩源于旧社会时相声艺人艰难的生存处境。
作为现代曲种的相声,形成于晚清时期,其历史不过一百余年,艺人主要是失去土地的农民。清末民初的社会底层人士,按职业被分为“风”、“马”(má,音同“麻”)、“雁”、“雀”等四大门(这四大门指群骗),和“金”(相面算卦)、“皮”(卖药)、“彩”(变戏法)、“挂”(打把式卖艺)、“评”(评书)、“团”(tuǎn,说相声)、“调”(diào,骗局)、“柳”(唱大鼓)等八小门,可见相声地位非常低。“说书唱曲,平地抠饼”,当时相声表演没有固定的表演场所,常是“撂地”演出,生活朝不保夕。为了维护自身生存权利,便创造出行业祖师和师承制度,既可传道受业,又可抱团取暖。
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想要学相声必须正式拜师的规矩,没有师承门户的是不被同行的承认,而且会遭到排挤,难以立足。
有了师承关系,自然会产生出新的规矩。比如徒弟按“字”排名;比如拜师之初,尚无登台表演的可能,而是吃住在师父家中,打杂兼习技艺,出师以后才能正式登台。而拜师之时往往会立下“门生贴”,写下字据:“师道大矣哉,入门受业投一技所能,乃系温饱养家之策,历代相传,礼节隆重。今有×××(师赐艺名××)情愿拜于×××门下,受业学演相声,三年期满,谢师效力×年。课艺期间,收入归师,吃穿由师供给。自后虽分师徒,谊同父子。对于师门,当知恭敬。身受训诲,没齿难忘。情出本心,绝无反悔。空口无凭,谨具此字,以昭郑重……”
很显然,郭德纲的德云社目前仍严格地恪守着相声界的一些规矩,入门就得拜师;取名以“字”为序;学艺之初吃住师父家,艺成方能登台;艺成之后必须为师效力;师徒之间讲究等级与秩序……乃至当郭德纲与曹云金闹翻了,郭德纲台面上仍是老规矩,弄了一个《德云社家谱》,认定曹云金、何云伟“欺天灭祖悖逆人伦,逢难变节卖师求荣,恶言构陷意狠心毒”,并逐出师门。这要放在以前,等于是将一个手艺人判定了死刑。
郭德纲为何下手如此之重?
这让人想起徐皓峰的几部电影《倭寇的踪迹》《箭士柳白猿》《师父》,讲的就是师徒与规矩这一主题。在《师父》中,廖凡饰演的南派咏春传人陈识要来天津开馆收徒。金士杰扮演的天津武术泰斗郑山傲告诉他,小拳种有小拳种扬名立万的规矩:徒弟踢馆,踢够八家,由天津武林公推一人击败他,保全天津武林的尊严,赶走徒弟,但承认师父,准其开馆。就像电影《一代宗师》(徐皓峰也是编剧之一)的台词说的,“一门里,有人当面子,就得有人当里子,面子不能沾一点灰尘,面子流了血,里子得收着,收不住,漏到了面子上,就是毁派灭门的大事,面子请人吃一支烟,可能里子就要除掉一个人。”
为何要讲规矩?有人就有江湖,有江湖就有争斗,有争斗就要有规矩,规矩是不同的人和势力在江湖中以生存为筹码博弈时达成一种共识,谁都不会太吃亏,谁也占不了太大便宜,它是一个微妙的平衡,谁都不能坏了这种平衡。在郭德纲看来,曹云金的出走则坏了规矩。从里子上看,动摇了德云社建立在师承传统上一系列规矩,动摇了军心;从面子上看,这不仅让德云社遭到舆论质疑,也可能让德云社失去根基。郭德纲对曹云金痛下“杀手”,就是“面子请人吃一支烟,可能里子就要除掉一个人”。
很多评论由此痛批传统师承制,但这也有一棍子打死的嫌疑。传统规矩固然有其落后和残酷之处,但它又有其合理的一面。
徐皓峰在其编剧的《镖门》中借人物之口说道,有了规矩就有了体面。规矩意味着秩序、伦理和一整套的行为规范,它既是一种自我约束,也是妥协的结果,因此偶尔也有着惊人的合理和高明。比如艺成之后,要为师父效力一年——大家都不吃亏;比如如果不是郭德纲,曹云金不一定红,而曹云金也给郭德纲赚了不少钱——大家都有利可图;即便像《师父》这样背地里有偷偷牺牲一人的勾当,但开武馆还是要守规矩:该比武比武,开馆要打八家,街面不见铁器,没一个人玩阴的,没人说正比武我给你放个冷枪。也因此,规矩往往能保证一个行业平稳地传承和发展。
从这个角度看,如果郭德纲所说属实,曹云金等人真的“欺天灭祖悖逆人伦”,那郭德纲的做法并非无章可循,里子流血了,他守住了面子;可如果曹云金的长微博属实,那郭德纲既伤了里子也丢了面子。他看似守护规矩,实际上是他先破坏了师徒之间的规矩,比如骗学费、克扣工资、背后里阴徒弟。他也无意于守护相声界师徒传承的规矩,他想守住的是只是德云社自己的那一套规矩:一日为师、终生为父,我就是爷,一日为徒弟你就得给我赚钱,赚了钱我拿大头……
郭德纲与曹云金之争,表面上看是相声界“谁坏了规矩”之争,根本上它深刻折射了传统规矩在现代社会的尴尬处境。今日相声的处境不同于往日,当德云社一次路演就有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票房收入而徒弟只能抽成几百元时,传统那一套规矩,真的还能管住人心吗?在一个经济社会中,传统规矩真的都是糟粕吗?如果不是,它到底有何为,又该何为呢?
这或许是一地鸡毛的舆论纷争之外,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议题。
(首发于南周知道)
“另有曾用云字名者二人,欺天灭祖悖逆人伦,逢难变节卖师求荣,恶言构陷意狠心毒,似此寡廉鲜耻令人发指,为警效尤,夺回艺名逐出师门。”
9月4日,曹云金微博发文回应,“你可真有意思,从来不敢指名道姓,一贯含沙射影,就因为不再给你赚钱了,你逼走了我们,现在你栽赃陷害,强加一些莫须有的罪名在我们身上,对我们赶尽杀绝,置我们于死地!”
9月5日,曹云金再次在微博发表长文,历数郭德纲“多宗罪”,撺掇大家骗徒弟学费、勒令曹云金央视退赛、让曹云金拍戏分文片酬不给、骂春晚骂记者、借助舆论力量“背后捅刀”、背地里阻挠演出等等。
孰是孰非众说纷纭,但唯一可以确认的,郭德纲与曹云金两人之间的师徒情谊已荡然无存。相声界的师徒关系是怎么来的?曾几何时亲密无间的师徒,为何今日却闹得这般鱼死网破、你死我活的下场?
目前相声界一个不成文的规矩是,要入行就得拜师学艺。这一规矩源于旧社会时相声艺人艰难的生存处境。
作为现代曲种的相声,形成于晚清时期,其历史不过一百余年,艺人主要是失去土地的农民。清末民初的社会底层人士,按职业被分为“风”、“马”(má,音同“麻”)、“雁”、“雀”等四大门(这四大门指群骗),和“金”(相面算卦)、“皮”(卖药)、“彩”(变戏法)、“挂”(打把式卖艺)、“评”(评书)、“团”(tuǎn,说相声)、“调”(diào,骗局)、“柳”(唱大鼓)等八小门,可见相声地位非常低。“说书唱曲,平地抠饼”,当时相声表演没有固定的表演场所,常是“撂地”演出,生活朝不保夕。为了维护自身生存权利,便创造出行业祖师和师承制度,既可传道受业,又可抱团取暖。
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想要学相声必须正式拜师的规矩,没有师承门户的是不被同行的承认,而且会遭到排挤,难以立足。
有了师承关系,自然会产生出新的规矩。比如徒弟按“字”排名;比如拜师之初,尚无登台表演的可能,而是吃住在师父家中,打杂兼习技艺,出师以后才能正式登台。而拜师之时往往会立下“门生贴”,写下字据:“师道大矣哉,入门受业投一技所能,乃系温饱养家之策,历代相传,礼节隆重。今有×××(师赐艺名××)情愿拜于×××门下,受业学演相声,三年期满,谢师效力×年。课艺期间,收入归师,吃穿由师供给。自后虽分师徒,谊同父子。对于师门,当知恭敬。身受训诲,没齿难忘。情出本心,绝无反悔。空口无凭,谨具此字,以昭郑重……”
很显然,郭德纲的德云社目前仍严格地恪守着相声界的一些规矩,入门就得拜师;取名以“字”为序;学艺之初吃住师父家,艺成方能登台;艺成之后必须为师效力;师徒之间讲究等级与秩序……乃至当郭德纲与曹云金闹翻了,郭德纲台面上仍是老规矩,弄了一个《德云社家谱》,认定曹云金、何云伟“欺天灭祖悖逆人伦,逢难变节卖师求荣,恶言构陷意狠心毒”,并逐出师门。这要放在以前,等于是将一个手艺人判定了死刑。
郭德纲为何下手如此之重?
这让人想起徐皓峰的几部电影《倭寇的踪迹》《箭士柳白猿》《师父》,讲的就是师徒与规矩这一主题。在《师父》中,廖凡饰演的南派咏春传人陈识要来天津开馆收徒。金士杰扮演的天津武术泰斗郑山傲告诉他,小拳种有小拳种扬名立万的规矩:徒弟踢馆,踢够八家,由天津武林公推一人击败他,保全天津武林的尊严,赶走徒弟,但承认师父,准其开馆。就像电影《一代宗师》(徐皓峰也是编剧之一)的台词说的,“一门里,有人当面子,就得有人当里子,面子不能沾一点灰尘,面子流了血,里子得收着,收不住,漏到了面子上,就是毁派灭门的大事,面子请人吃一支烟,可能里子就要除掉一个人。”
![]() |
为何要讲规矩?有人就有江湖,有江湖就有争斗,有争斗就要有规矩,规矩是不同的人和势力在江湖中以生存为筹码博弈时达成一种共识,谁都不会太吃亏,谁也占不了太大便宜,它是一个微妙的平衡,谁都不能坏了这种平衡。在郭德纲看来,曹云金的出走则坏了规矩。从里子上看,动摇了德云社建立在师承传统上一系列规矩,动摇了军心;从面子上看,这不仅让德云社遭到舆论质疑,也可能让德云社失去根基。郭德纲对曹云金痛下“杀手”,就是“面子请人吃一支烟,可能里子就要除掉一个人”。
很多评论由此痛批传统师承制,但这也有一棍子打死的嫌疑。传统规矩固然有其落后和残酷之处,但它又有其合理的一面。
徐皓峰在其编剧的《镖门》中借人物之口说道,有了规矩就有了体面。规矩意味着秩序、伦理和一整套的行为规范,它既是一种自我约束,也是妥协的结果,因此偶尔也有着惊人的合理和高明。比如艺成之后,要为师父效力一年——大家都不吃亏;比如如果不是郭德纲,曹云金不一定红,而曹云金也给郭德纲赚了不少钱——大家都有利可图;即便像《师父》这样背地里有偷偷牺牲一人的勾当,但开武馆还是要守规矩:该比武比武,开馆要打八家,街面不见铁器,没一个人玩阴的,没人说正比武我给你放个冷枪。也因此,规矩往往能保证一个行业平稳地传承和发展。
![]() |
从这个角度看,如果郭德纲所说属实,曹云金等人真的“欺天灭祖悖逆人伦”,那郭德纲的做法并非无章可循,里子流血了,他守住了面子;可如果曹云金的长微博属实,那郭德纲既伤了里子也丢了面子。他看似守护规矩,实际上是他先破坏了师徒之间的规矩,比如骗学费、克扣工资、背后里阴徒弟。他也无意于守护相声界师徒传承的规矩,他想守住的是只是德云社自己的那一套规矩:一日为师、终生为父,我就是爷,一日为徒弟你就得给我赚钱,赚了钱我拿大头……
郭德纲与曹云金之争,表面上看是相声界“谁坏了规矩”之争,根本上它深刻折射了传统规矩在现代社会的尴尬处境。今日相声的处境不同于往日,当德云社一次路演就有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票房收入而徒弟只能抽成几百元时,传统那一套规矩,真的还能管住人心吗?在一个经济社会中,传统规矩真的都是糟粕吗?如果不是,它到底有何为,又该何为呢?
这或许是一地鸡毛的舆论纷争之外,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议题。
(首发于南周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