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五日
曾几何时,北京对我来说只是一个符号,一个名为首都的城市,一个如此陌生又如此亲切的围城,有人在那里挣扎,有人在那里奋斗,有人在此对未来拥抱,有人从此对过去告别,那些归来的人不断诉说着北京的故事,些许悲欢,几分离合。只因《末代皇帝》里暮色投影下那故宫的琉璃瓦,我对这个岁月沉淀下具有历史厚重感的城市。 当乘坐的飞机降落在首都机场之后,我们乘坐机场地铁线到达北京市区,从珠市口出来步行10分钟便到达了旅馆。收拾好行李之后,我们到前门附近吃北京烤鸭。说起北京,特色的北京烤鸭一定是北京的代表物,通过面皮将鸭肉和蘸酱黄瓜和葱段裹挟起来一口吞下,烤鸭肉的油腻感和蔬菜的清爽感通过甜面酱达成了平衡感,这种吃法与家乡端午节包薄饼的吃法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一层皮的壁垒下潜藏着味觉的暗流,唇齿间搅动起、卷席起、涌动起的味觉浪潮。吃完晚餐,我们打算去北京的代表建筑——天安门广场散散步,不凑巧的是晚上的天安门广场被清场封闭了,我们只能作罢,拍了一张夜幕下的广场夜景便回去休息了。 在返回旅馆的途中,我们路过前门大街。与上海外滩旁的南京路繁荣不同,天安门广场前的前门大街却显得安静与落寞,三三两两的人群与昏暗不明的路灯让我诧异不解,不只这是北京城独特的氛围还是安静的外表下巷弄里依旧喧嚣。

每个人来到北京的时候都想要观摩一场庄严肃穆的天安门升旗仪式。 因此第二天5点我们趁着将明未明的夜色来到了天安门广场前,而广场前已经聚集了一部分人。我们站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之中,背靠着人民英雄纪念碑,面对着高耸的旗杆,静静地等待着国歌奏响的那一刻。5点34分,仪仗队从天安门城楼走向广场,国旗开始挂起,国歌开始奏响,随着三轮国歌演奏之后,国旗飘扬在了广场之上,而此时天色也不知不觉中从昏暗变得明亮。即使此起披伏的人头和竞相招展的自拍杆使得那份仪式的庄重感难以维持,但面对着五星红旗,每个人心中的家国情怀都是一样的。

由于升旗仪式结束后与自己预估的时间不同,我们最终没有赶上前往八达岭长城的首班列车。由于前往长城的火车购票没有固定座位,所以当站台一开放的时候大家都蜂拥而入,人群攒动奔跑如同被冲散了巢穴的蚂蚁。我相对幸运地占了两个靠窗的座位,行驶的列车渐渐远离市区,车窗外的房屋渐渐稀疏,我们稍稍小憩了一会,醒来时两边山峦连绵蘧然展现,破败废弃的烽火台和城墙如装饰物点缀其中,预示我们的目的地已然不远。 经过一个小时车程,我们终于来到了长城脚下,徒步登上长城并非想要证明不到长城非好汉的气概,可能只是习惯于学生时代穷游的风格,毕竟年轻能靠走不花钱。当我们来到长城中间一个较为平坦宽阔的瞭望台,站在窗口的我们感受着徐徐吹来的阵阵清风,惬意又凉爽。经过缆车终点的位置之后,长城上的人数突然增多,长城的风景就逐渐被人潮攒动逐渐破坏,长城的形象便从盘虬卧龙沦为营营小虫,我们登上了最高点之后就匆匆折返。当我们讨论登顶长城的意义,可能已经没有了所谓的成就感,只是一种不具有任何实质甚至略带浮躁的象征,就像逛了一家网红奶茶店拍照打卡一般,完成之后,你便不会对它产生故地重游的情怀。

下午我们前往了明十三陵,由于十三陵各自的位置相对不太近,我们便只参观了最值得观赏的定陵,但实话来说花了45元的门票走了一趟皆是复制品的地宫其实不值,若是去长城游玩的时候有空闲时间可以参观一下,但终究所能欣赏的风景寥寥。纵然不曾到访,也无需遗憾。 晚上我们趁着奥体中心即将关闭的时间参观了鸟巢和水立方,作为北京现代化的建筑典范,体育馆展现出了夜幕下的璀璨身影。相比较长城的历史厚重,这些庞大的建筑物使我们感受到了北京带来的现代感。

第三日,我们又来到了天安门城楼,第一次亲眼见识了挂在城楼上的毛主席肖像,此时正值加拿大总理访问中国,广场上依旧处于封闭状态,礼炮在广场上不断声响。我们穿过了天安门,来到了故宫面前。偌大的端门以凹字形结构展出了威严的气势,三扇大门更是气势磅礴,让人不禁感受到明清王朝的兴盛。故宫的红墙、琉璃瓦、汉白玉和雕梁画柱构筑起了一个色彩的世界,一切所见之景若不亲历便无法言说。当我们站在太和殿前广场上看着蔚蓝的天空竟是如此遥远,一切都显得如此宏大,置身其中觉得自己是如此渺小;当我们穿越在各个宫门,在宫廷回廊之间流连时,我们在这座紫禁城中忘记了时间,或者说我们就此禁锢在故宫的美丽光景之中了。夏日的故宫有繁盛的美丽,愿有来日可以看静谧的故宫雪景。

从神武门出来便对着景山公园,这里有明崇祯帝自缢的槐树,那棵古槐树躲过了天灾,躲过了战火,终究未躲过人民的革命浪潮。这里也是看故宫全貌的地方,当我们站在高处俯瞰时,故宫的红墙金瓦化成浪潮以排山倒海之势从远至近不断向人逼来,故宫具有的王者之气无与伦比,若是空旷无人定是充满威严而神圣,而今只能深陷在人民的海洋之中了。从景山公园向西望去可以看到北海公园的白塔,就像《让我们荡起双桨》所唱:海面倒映着美丽的白塔,四周环绕着绿树红墙。可惜当我们走进什刹海也好,路过南锣鼓巷也罢,它的风景与苏州山塘街,南京夫子庙,上海城隍庙别无二致了。商业化的味道已经使得不同的地方成为了相同的模样。 第四日,我们来到了颐和园景区,颐和园仿制江南园林而修建,曾遭毁灭又几经重建,是屈辱历史和腐败王朝的见证者。美丽的昆明湖和十七孔桥,依山而建的佛香阁、四大部洲显示着皇家园林的兼收并蓄、海纳百川的独特景致。

天色渐晚,我们前往了圆明园遗址,其实圆明园整体规模很庞大,但大多数新建的观光景点,那些历史的遗存大多已经埋没在尘土中,如今仅剩一些残垣断壁被供奉起来受人瞻仰。这些“幸存”下来的遗迹被精致地保护起来,但这堆乱石不能称为残缺的美,它代表的是一种丑陋,包含战争的残酷,人性的弱点,以及忘却历史的愧疚感。当我们来到遗迹面前,会有多少人真正会被历史触动而非达成到此一游的成就。纵然它不能激起人们忿恨的泪水和悲戚的心情,但它的存在本身终究是一个楔子,凿进了不断淡忘的历史里,形成了一个不可辩驳的指路灯塔。

最后一日即将要返程,仅留下半日的空闲时间,旅店附近正好是天坛公园。距离虽咫尺,临别才到访。我们所认识的天坛其实是位于公园中央的祈年殿,而到达祈年殿则需要从东南西北四个入口进入,通过长长的石板路直达中心。路边皆是郁郁葱葱的树木,这些树冠巧妙的编织起了一条天然的隧道,使天坛隐藏其中。当我们穿越了这片绿色走廊之后,视野一下就变得开阔起来,往左走便是祈年殿,往右走便是回音壁和圜丘。祈年殿的高度虽然比不上现代的高楼大厦,但自己亲自站在它面前,我感受到一种直达天庭的气势,这个屋顶覆盖着蓝色琉璃瓦,不似故宫给人的雍容华贵,而给人一种端庄持重的气质。

最终,我们踏上了回家的道路,看着北京城自窗外一点点消失,眼前开始展现浩渺的云海与西落的太阳,才觉得北京留给我的就像这些渲染昏黄的云海一般,一种古老却永恒的味道,感受着历史遗存的历史与沧桑,也感受着发展中的现代与蓬勃,北京有着胡同生活的安逸感,也有着摩天大楼的繁华生活。北京对我来说是一个抽象的符号,一场旅行不会赋予它实体,它终究没有青瓦铺就的古朴山居,没有远山近水的亭台楼榭,它只是一马平川的北方之地,口口相传的传奇之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