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之物之光晕 ——看王音画作《加油站》
无论是一眼看到这幅画,还是听到它的名字,“加油站”都平常不过。平日里,除非人们有需要,否则对加油站是不屑一顾的,更谈不上对它驻足观看,并为它做一幅画。而画家王音却试图在这样一个日常生活场景中发现一种诗意,展现出一种油画现实主义的永恒之美。
第一次参观王音的画作是在2016年4月份的北京,当代艺术批评课程的汪老师组织学生们去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参观《礼物》展览。我和几位同学拼车前往,从西三环穿到北五环,一路上经历了长时间的堵车,车上,我呆呆地望着热闹异常都市风景,心中不由生出一种让人厌恶的孤独之感,等我们到了画廊与等候着的老师、画家、同学一同参观,看到那些画作,那种孤独的不适感逐渐消散,尽管,这些画乍看来显得也是孤独。
或者是几个人合力抬着一个巨大的物体,人物的面部模糊,没有鼻子、嘴巴、眼睛等,或者人物背对我们,在空旷的场景中骑着车、走着,或者是一个裹头巾的在一篇模糊中拾捡垃圾,又或者几个芒果,一个加油站。这些有点儿令人不知所以的画面,简单、直接,色块儿大而深暗,一种冷漠、平静感充斥其中。而但当我静静地去观察这些画,它们让我感到的却不仅仅是孤独,而是一种因对孤独的感同身受所滋生静谧祥和,一种富有光晕的永恒之感,这种感受让我产生一种强烈的感情和敬畏。
一、画作是美的
这些画作让我产生的感觉是说不清的,在我对它进一步了解之前,我不得不站住停下,让这种因悦目而产生的不安获得平复,它使我想要细细观察,从不同角度,使用自己蹩脚的语言,在沉默中获得安静,我试图说服自己,这些画作的美是有原因的。
映入眼帘的是大块儿黄色、灰色、赤黑、白色,这是王音这一组画作的特点。《加油站No.2》以大块儿的黄色为主,远处的天空呈现出整块儿的灰色,近处的柱子和加油机勾勒出灰色、赤黑和白色,这几种颜色一目了然、简单直接,组合在一起显得异常协调,给人似曾相识的感觉,深色、暗色除了多出一份凝重,还有一种陈旧的历史感,似乎它们已经存在了很久,原本的光鲜亮丽被空气中的化学元素渐渐腐蚀,只剩下一副落寞晦暗的陈旧感。
与色块儿一样,《加油站No.2》的构图、线条也十分简洁。支撑起整个加油站美的空间的是几条竖线和斜线,竖线的柱子和墙面,它们相互平行,牢牢支撑着“加油站”(这个现实空间,以及这幅画)。斜线展示的是画面的纵深感,柱子连接着的汽油机水泥底座,三台汽油机并排连接起来的斜线,以及画面右侧的墙面,这几条平行的斜线呈现出这个对外开放式场所的由近及远。远处与地面平行的两条直线建立起一堵墙,从而把这个空间封锁起来,避免了空旷的地面与天空的无限相交。值得注意的是,两台小汽油机和柱子灰色部分的顶端都与远处墙面的直线重合,从而建立起一种简单的统一,更加突出画面的简洁与和谐。三台汽油机是不同的,凸出来的那个占据着整幅画面的中心,并且颜色深暗,它的位置标示出它的重要性,既使画面稳固,又加强主题,使我们一眼看到的是加油站的主角——汽油机,而不是别的什么。
两台小一点儿的汽油机,远处的天空,以及周围的地面、墙壁,在正中心的赤黑色大汽油机的衬托下,这些灰色、黄色、白色的浅色调似乎有了一丝生机,而这些生机也是恰到好处,他们的颜色和单调刚刚好,没有一丝的雕饰和繁复,而大汽油机此时的矗立,黑色增加的高贵神秘感,占据的位置就像舞台的中央,它的形状和颜色配以那独特的底座,顿时使这件物品显得庄重,不再日常化,似乎单是这件物品就笼罩着一层独一无二的光晕,画面中,我有一种冲动想要去触摸感受它,此时此刻,有一种膜拜的仪式之感油然升起。
没法忽略掉中间的汽油机向地面投出的那一抹阴影,它意味深长。我无法确定它就是中间汽油机的阴影,无法确定它如何、怎样产生,哪来的光线,是阳光还是灯光,为什么单单只有中间这一个,毕竟阳光无论从哪个角度投下都不可忽视掉它旁边的某一个。从阴影的长度看,这光源离它较远,与地面角度不大,就像夕阳照耀下的影子,它是一抹灰黑色,侵占着地面,我没法确定它,这使得汽油机神秘莫测,这幅画也许讲述的不是现实,而是缺席,我们只有在转瞬之间了解真相,也许我们都在随着画家放纵一个白日梦。
二、这一场景并不真实
画面中,阴影指向的缺席的光源,占据中心的赤黑色汽油机,这就是我们所看到的“加油站”,它所带来的平静和谐显出了不真实的迹象,仿佛是画家因回忆而产生的印象。比王音早,美国画家爱德华•霍珀也对日常生活之物十分感兴趣,两位画家都敏感,在一瞬间发现了日常生活中的诗意,只不过霍珀的诗意要显得更加真实。
夜深人静的时候,汽车穿行在漆黑幽暗的森林当中,车灯的光线照亮盘桓的公路,一路上很少见一个人,心中不时产生一种漫无目的的恐惧。突然,在前方一块儿空旷的地面上出现了亮光,这是爱德华•霍珀所描绘的“加油站”。公路、树林组成的弯曲的斜线将画面引入黑暗的森林,而在前方的宽阔处是明亮房间,灯光强烈,在余光的照耀下,管理人员在检查加油机,加油机沿公路摆放,并指向幽暗的森林远处。
与霍珀的加油站不同,王音所观察的场景是模糊不清的,它所站的位置似乎更加靠近加油站,进入一个空间的内部来观察,但细节处却没有霍珀的真实,霍珀的加油站在巨大的树林和夜色的对比之下,产生的是孤独的感觉,在明亮的加油站可以寻得安全感与认同,如同来自同类的慰藉。而王音似乎不告诉我们这加油站在哪里,它周围的景物全部闭锁在围墙之内,我们或许可以通过这水泥的外层,通过陈旧苍凉的黄色,来猜测王音的加油站既不在城市,也不在森林幽暗处,而是坐落在一篇虚空之处,这个加油站没有人类的痕迹,它只是作为一个孑然独立、独自存在的静物被人观察。
霍珀的加油站更加的逼真写实,孤独之感带给人的不是一种梳理、冷漠,而是同情、感同身受,我们似乎就处于这样一个场景之中,当我们内心烦躁、心情悲凉的时候,来看看这幅加油站,它的忧伤没有使我们痛苦,而是稍稍减轻了悲伤。王音的加油站——这几个摆放着的没有生命与个性的静物——如同他那些没有脸的人,我们感受不到来自他们的回应,他们只是安然地自我摆放,任人观看,我们看不到他们的忧伤,也感受不到来自他们目光神情的紧紧相逼,不会因这几个落寞的汽油机而落寞,悲伤,只是单纯地在看这样一个如同梦境的场景,似曾相识,却又疏离遥远。
一个普通的日子,瓦尔特•本雅明闲逛到加油站,看到工人们往涡轮机处滴机油,他便停下来观看,性格忧郁的他低头沉思,忘掉了时间,最后他想到,人们用机油不能像浇水一样把它浇在涡轮机的表面,只需把少许的一点点儿滴在那些必须熟悉的、被掩盖的铆钉和缝隙处,而社会生活就像这样一台涡轮机,写作也是如此,因循守旧,没有在根本上写出创新,都是一种浪费。这是本雅明《单向街》中“加油站”这一章为我们所表述的,他试图在日常生活的碎片场景中,把生活之物比作寓言,从而阐释出永恒真理。它对相机发明后的机械复制艺术的观点更富有洞见,他认为传统的艺术品的仪式价值在于它的距离感,这里的距离不是空间或空间上的距离,而是指艺术品超越纯粹物质性的一种意义。
在对待日常事务的态度上,霍珀、王音与本雅明是相似的,他们都试图在日常之物中发现一种诗意,本雅明面对加油站读出了做事情要切中要害的真理,霍珀则使人感受到一种孤独的忧伤,又因同情而不失去温柔。王音的加油站,在空间上进一步想要接近了加油站,加油机的重要性,周围景观参照物的缺失,使画面获得一种对于本身物质性的赤裸的展示,从而在一种静观的仪式中上升到一种精神的意义层面,我们看王音笔下的一幅幅画作,在空旷的环境中物体呈现的是疏离和距离感,加油机被赋予了一层“光晕”,人们因画面的厚重、陌生不由产生出崇敬和膜拜之感。
长久地观看王音的画作,这种因距离产生的膜拜感,使我完全沉入画作表达的情感中——静谧祥和、温柔细腻,这种感觉传染到我,传染到每一个观看者,这种因记忆产生的意识之流不断窜出:小时候大人把我冷冻的双脚放在暖火上,一种直达内心的暖意通满全身;父亲为了买我喜欢吃的牛肉骑车消失在夜色中;母亲缝衣服时专注的神情……太多的温情在王音的画作——挖耳朵、骑自行、修鞋、搬运东西——这些生活化的场景中流淌出来,“加油站”也不再是“加油站”,它所产生魅力、光晕,指向那些在路上经过它的人,指向在外的漂泊之人,它过滤掉现实无足轻重之处,在光影和谐中,讲述不真实的场景,讲述时间,它的魅力足以把我们奔波劳累的心温柔沉静下来,足以平息烦恼,净化你我。或许,在由绘画营造的氛围中,我们渐渐放下束缚,与画家接通。
三、是谁在想象这样的场景
什么样的人会去观察、描绘加油站呢,很少有画家会把目光投向一个机械化时代的产物,并倾注一种情感。犀利冷静的本雅明,孤独细腻的霍珀也,画家王音,他们有什么共同的经验或想法呢。
王音有一位朋友叫庄辉,他同样是一位艺术家,庄辉与王音以及我的老师汪民安都是年龄相仿的好友,据汪老师说,庄辉年轻的时候便不愿意上学,也不愿意呆在家里,他就独自一个人在中国的大地上流浪漂泊,他很早就懂得摄影,他到一个地方,会到这个地方的某个单位、学校、部队、医院,与这里的所有人拍一张大合照,而他就站在他们中间。这样的旅行,庄辉乐此不疲,1999年夏天的时候,他和朋友骑行到拉萨,途径一个少数民族的县城认识了一个叫牟莉莉的姑娘,这个姑娘把庄辉和他的朋友带到一座山上,分别与他们拍照留念。二十年后,庄辉来到这个村庄,寻找牟莉莉,发现这里已变为残垣断壁,牟莉莉也不知去向,庄辉就在一堵倒塌房屋的墙上画下了当初那张照片,起名《寻找牟莉莉》。
直到现在,庄辉以及他的朋友,想必会有王音,在北京居住一段时间,感到都市生活单调乏味,他们就会离开,漫无目的前往远处,去往那些人迹罕至、荒无人烟的地方,在旅行的途中,获得一丝内心的平静,记录、思考、创作。自行车、火车、加油站,这些旅行途中的交通工具,旅行中看到的劳动的人们,都成为王音所反复描绘和迷恋的,西北的风貌、旅途中的人、物,这些成为王音笔下的光晕之物,将一种情感倾注其中,营造出经验的美感享受。
王音在访谈中谈到中国八十、九十年代的绘画,边疆、火车这两个场景是大家热衷于绘画的,人们做火车旅行,也避不开沿途要经过的加油站。八十年代,人们前往边疆,希望寻得民族文化的根部,寻得原始野性的人类文化,九十年代人们旅行,则试图逃开城市生活的无聊、孤独、僵硬、保守,在旅行途中忘掉时间,忘掉工作,他们视凯鲁亚克的《在路上》为自己的圣经。如同每一个旅行者,那些捡拾垃圾者、西北荒漠的劳动者,他们处在漂泊中的短暂的、瞬间的劳作体验,都在王音的画作中得以永恒般的凝固、呈现。旅行途中的加油站,则如同黄昏下路边的戈多,用时间在等待那些漫无目的、无忧无虑、漂泊不定的旅行者,加油站的存在,见证现代人永恒的漂泊之感,加油站在此刻所散发的光晕,直指艺术家王音所感受到的时代的经验脉搏。
艺术家有着自己的艺术世界,一幅画、一个场景、一种感觉,画家以怎样的叙事逻辑、知识构成和文化想象来讲述自己的故事,这是我们进一步接近作画之人的途径,王音的画作有着自身的经验总结,他对自身文化记忆的追问,对自己生存状态的解释,不可避免地融合进这个时代的语境之中,而我们的批评也不能单是从画作出发来想象一切,全凭印象的想象和解读距离一幅画的产生还十分遥远,只有对艺术家的时代经验、知识谱系以及个人喜好的有着清晰的把握和认识,我们才可以说真正与画家得到接通,从这个意义上讲,我对《加油站》以及王音画作的想象和欣赏,伴随着艺术家王音,永远在路上。
第一次参观王音的画作是在2016年4月份的北京,当代艺术批评课程的汪老师组织学生们去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参观《礼物》展览。我和几位同学拼车前往,从西三环穿到北五环,一路上经历了长时间的堵车,车上,我呆呆地望着热闹异常都市风景,心中不由生出一种让人厌恶的孤独之感,等我们到了画廊与等候着的老师、画家、同学一同参观,看到那些画作,那种孤独的不适感逐渐消散,尽管,这些画乍看来显得也是孤独。
或者是几个人合力抬着一个巨大的物体,人物的面部模糊,没有鼻子、嘴巴、眼睛等,或者人物背对我们,在空旷的场景中骑着车、走着,或者是一个裹头巾的在一篇模糊中拾捡垃圾,又或者几个芒果,一个加油站。这些有点儿令人不知所以的画面,简单、直接,色块儿大而深暗,一种冷漠、平静感充斥其中。而但当我静静地去观察这些画,它们让我感到的却不仅仅是孤独,而是一种因对孤独的感同身受所滋生静谧祥和,一种富有光晕的永恒之感,这种感受让我产生一种强烈的感情和敬畏。
一、画作是美的
这些画作让我产生的感觉是说不清的,在我对它进一步了解之前,我不得不站住停下,让这种因悦目而产生的不安获得平复,它使我想要细细观察,从不同角度,使用自己蹩脚的语言,在沉默中获得安静,我试图说服自己,这些画作的美是有原因的。
![]() |
(加油站No.2 布面油彩 130×160cm 2011) |
映入眼帘的是大块儿黄色、灰色、赤黑、白色,这是王音这一组画作的特点。《加油站No.2》以大块儿的黄色为主,远处的天空呈现出整块儿的灰色,近处的柱子和加油机勾勒出灰色、赤黑和白色,这几种颜色一目了然、简单直接,组合在一起显得异常协调,给人似曾相识的感觉,深色、暗色除了多出一份凝重,还有一种陈旧的历史感,似乎它们已经存在了很久,原本的光鲜亮丽被空气中的化学元素渐渐腐蚀,只剩下一副落寞晦暗的陈旧感。
与色块儿一样,《加油站No.2》的构图、线条也十分简洁。支撑起整个加油站美的空间的是几条竖线和斜线,竖线的柱子和墙面,它们相互平行,牢牢支撑着“加油站”(这个现实空间,以及这幅画)。斜线展示的是画面的纵深感,柱子连接着的汽油机水泥底座,三台汽油机并排连接起来的斜线,以及画面右侧的墙面,这几条平行的斜线呈现出这个对外开放式场所的由近及远。远处与地面平行的两条直线建立起一堵墙,从而把这个空间封锁起来,避免了空旷的地面与天空的无限相交。值得注意的是,两台小汽油机和柱子灰色部分的顶端都与远处墙面的直线重合,从而建立起一种简单的统一,更加突出画面的简洁与和谐。三台汽油机是不同的,凸出来的那个占据着整幅画面的中心,并且颜色深暗,它的位置标示出它的重要性,既使画面稳固,又加强主题,使我们一眼看到的是加油站的主角——汽油机,而不是别的什么。
两台小一点儿的汽油机,远处的天空,以及周围的地面、墙壁,在正中心的赤黑色大汽油机的衬托下,这些灰色、黄色、白色的浅色调似乎有了一丝生机,而这些生机也是恰到好处,他们的颜色和单调刚刚好,没有一丝的雕饰和繁复,而大汽油机此时的矗立,黑色增加的高贵神秘感,占据的位置就像舞台的中央,它的形状和颜色配以那独特的底座,顿时使这件物品显得庄重,不再日常化,似乎单是这件物品就笼罩着一层独一无二的光晕,画面中,我有一种冲动想要去触摸感受它,此时此刻,有一种膜拜的仪式之感油然升起。
没法忽略掉中间的汽油机向地面投出的那一抹阴影,它意味深长。我无法确定它就是中间汽油机的阴影,无法确定它如何、怎样产生,哪来的光线,是阳光还是灯光,为什么单单只有中间这一个,毕竟阳光无论从哪个角度投下都不可忽视掉它旁边的某一个。从阴影的长度看,这光源离它较远,与地面角度不大,就像夕阳照耀下的影子,它是一抹灰黑色,侵占着地面,我没法确定它,这使得汽油机神秘莫测,这幅画也许讲述的不是现实,而是缺席,我们只有在转瞬之间了解真相,也许我们都在随着画家放纵一个白日梦。
二、这一场景并不真实
画面中,阴影指向的缺席的光源,占据中心的赤黑色汽油机,这就是我们所看到的“加油站”,它所带来的平静和谐显出了不真实的迹象,仿佛是画家因回忆而产生的印象。比王音早,美国画家爱德华•霍珀也对日常生活之物十分感兴趣,两位画家都敏感,在一瞬间发现了日常生活中的诗意,只不过霍珀的诗意要显得更加真实。
夜深人静的时候,汽车穿行在漆黑幽暗的森林当中,车灯的光线照亮盘桓的公路,一路上很少见一个人,心中不时产生一种漫无目的的恐惧。突然,在前方一块儿空旷的地面上出现了亮光,这是爱德华•霍珀所描绘的“加油站”。公路、树林组成的弯曲的斜线将画面引入黑暗的森林,而在前方的宽阔处是明亮房间,灯光强烈,在余光的照耀下,管理人员在检查加油机,加油机沿公路摆放,并指向幽暗的森林远处。
与霍珀的加油站不同,王音所观察的场景是模糊不清的,它所站的位置似乎更加靠近加油站,进入一个空间的内部来观察,但细节处却没有霍珀的真实,霍珀的加油站在巨大的树林和夜色的对比之下,产生的是孤独的感觉,在明亮的加油站可以寻得安全感与认同,如同来自同类的慰藉。而王音似乎不告诉我们这加油站在哪里,它周围的景物全部闭锁在围墙之内,我们或许可以通过这水泥的外层,通过陈旧苍凉的黄色,来猜测王音的加油站既不在城市,也不在森林幽暗处,而是坐落在一篇虚空之处,这个加油站没有人类的痕迹,它只是作为一个孑然独立、独自存在的静物被人观察。
![]() |
霍珀gas 布面油画 102.235x66.675 1940 |
![]() |
(王音 加油站No.1 布面油彩 200×260cm) |
霍珀的加油站更加的逼真写实,孤独之感带给人的不是一种梳理、冷漠,而是同情、感同身受,我们似乎就处于这样一个场景之中,当我们内心烦躁、心情悲凉的时候,来看看这幅加油站,它的忧伤没有使我们痛苦,而是稍稍减轻了悲伤。王音的加油站——这几个摆放着的没有生命与个性的静物——如同他那些没有脸的人,我们感受不到来自他们的回应,他们只是安然地自我摆放,任人观看,我们看不到他们的忧伤,也感受不到来自他们目光神情的紧紧相逼,不会因这几个落寞的汽油机而落寞,悲伤,只是单纯地在看这样一个如同梦境的场景,似曾相识,却又疏离遥远。
一个普通的日子,瓦尔特•本雅明闲逛到加油站,看到工人们往涡轮机处滴机油,他便停下来观看,性格忧郁的他低头沉思,忘掉了时间,最后他想到,人们用机油不能像浇水一样把它浇在涡轮机的表面,只需把少许的一点点儿滴在那些必须熟悉的、被掩盖的铆钉和缝隙处,而社会生活就像这样一台涡轮机,写作也是如此,因循守旧,没有在根本上写出创新,都是一种浪费。这是本雅明《单向街》中“加油站”这一章为我们所表述的,他试图在日常生活的碎片场景中,把生活之物比作寓言,从而阐释出永恒真理。它对相机发明后的机械复制艺术的观点更富有洞见,他认为传统的艺术品的仪式价值在于它的距离感,这里的距离不是空间或空间上的距离,而是指艺术品超越纯粹物质性的一种意义。
在对待日常事务的态度上,霍珀、王音与本雅明是相似的,他们都试图在日常之物中发现一种诗意,本雅明面对加油站读出了做事情要切中要害的真理,霍珀则使人感受到一种孤独的忧伤,又因同情而不失去温柔。王音的加油站,在空间上进一步想要接近了加油站,加油机的重要性,周围景观参照物的缺失,使画面获得一种对于本身物质性的赤裸的展示,从而在一种静观的仪式中上升到一种精神的意义层面,我们看王音笔下的一幅幅画作,在空旷的环境中物体呈现的是疏离和距离感,加油机被赋予了一层“光晕”,人们因画面的厚重、陌生不由产生出崇敬和膜拜之感。
![]() |
无题(修鞋)No.4 布面油彩 165×200cm 2015 |
长久地观看王音的画作,这种因距离产生的膜拜感,使我完全沉入画作表达的情感中——静谧祥和、温柔细腻,这种感觉传染到我,传染到每一个观看者,这种因记忆产生的意识之流不断窜出:小时候大人把我冷冻的双脚放在暖火上,一种直达内心的暖意通满全身;父亲为了买我喜欢吃的牛肉骑车消失在夜色中;母亲缝衣服时专注的神情……太多的温情在王音的画作——挖耳朵、骑自行、修鞋、搬运东西——这些生活化的场景中流淌出来,“加油站”也不再是“加油站”,它所产生魅力、光晕,指向那些在路上经过它的人,指向在外的漂泊之人,它过滤掉现实无足轻重之处,在光影和谐中,讲述不真实的场景,讲述时间,它的魅力足以把我们奔波劳累的心温柔沉静下来,足以平息烦恼,净化你我。或许,在由绘画营造的氛围中,我们渐渐放下束缚,与画家接通。
三、是谁在想象这样的场景
什么样的人会去观察、描绘加油站呢,很少有画家会把目光投向一个机械化时代的产物,并倾注一种情感。犀利冷静的本雅明,孤独细腻的霍珀也,画家王音,他们有什么共同的经验或想法呢。
王音有一位朋友叫庄辉,他同样是一位艺术家,庄辉与王音以及我的老师汪民安都是年龄相仿的好友,据汪老师说,庄辉年轻的时候便不愿意上学,也不愿意呆在家里,他就独自一个人在中国的大地上流浪漂泊,他很早就懂得摄影,他到一个地方,会到这个地方的某个单位、学校、部队、医院,与这里的所有人拍一张大合照,而他就站在他们中间。这样的旅行,庄辉乐此不疲,1999年夏天的时候,他和朋友骑行到拉萨,途径一个少数民族的县城认识了一个叫牟莉莉的姑娘,这个姑娘把庄辉和他的朋友带到一座山上,分别与他们拍照留念。二十年后,庄辉来到这个村庄,寻找牟莉莉,发现这里已变为残垣断壁,牟莉莉也不知去向,庄辉就在一堵倒塌房屋的墙上画下了当初那张照片,起名《寻找牟莉莉》。
直到现在,庄辉以及他的朋友,想必会有王音,在北京居住一段时间,感到都市生活单调乏味,他们就会离开,漫无目的前往远处,去往那些人迹罕至、荒无人烟的地方,在旅行的途中,获得一丝内心的平静,记录、思考、创作。自行车、火车、加油站,这些旅行途中的交通工具,旅行中看到的劳动的人们,都成为王音所反复描绘和迷恋的,西北的风貌、旅途中的人、物,这些成为王音笔下的光晕之物,将一种情感倾注其中,营造出经验的美感享受。
王音在访谈中谈到中国八十、九十年代的绘画,边疆、火车这两个场景是大家热衷于绘画的,人们做火车旅行,也避不开沿途要经过的加油站。八十年代,人们前往边疆,希望寻得民族文化的根部,寻得原始野性的人类文化,九十年代人们旅行,则试图逃开城市生活的无聊、孤独、僵硬、保守,在旅行途中忘掉时间,忘掉工作,他们视凯鲁亚克的《在路上》为自己的圣经。如同每一个旅行者,那些捡拾垃圾者、西北荒漠的劳动者,他们处在漂泊中的短暂的、瞬间的劳作体验,都在王音的画作中得以永恒般的凝固、呈现。旅行途中的加油站,则如同黄昏下路边的戈多,用时间在等待那些漫无目的、无忧无虑、漂泊不定的旅行者,加油站的存在,见证现代人永恒的漂泊之感,加油站在此刻所散发的光晕,直指艺术家王音所感受到的时代的经验脉搏。
艺术家有着自己的艺术世界,一幅画、一个场景、一种感觉,画家以怎样的叙事逻辑、知识构成和文化想象来讲述自己的故事,这是我们进一步接近作画之人的途径,王音的画作有着自身的经验总结,他对自身文化记忆的追问,对自己生存状态的解释,不可避免地融合进这个时代的语境之中,而我们的批评也不能单是从画作出发来想象一切,全凭印象的想象和解读距离一幅画的产生还十分遥远,只有对艺术家的时代经验、知识谱系以及个人喜好的有着清晰的把握和认识,我们才可以说真正与画家得到接通,从这个意义上讲,我对《加油站》以及王音画作的想象和欣赏,伴随着艺术家王音,永远在路上。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