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遗忘的记忆——福建特色建筑竟然美成这样
被遗忘的记忆——福建特色建筑竟然美成这样
千年古宅,文化古韵。一个城市的建筑代表着一个城市的记忆,记载着一个城市的人世浮沉。
福建现存的是以明、清两代为主的民居形式,不仅有规模宏大、富丽堂皇的“尚书第”、“大夫第”、“九厅十八井”等大型府第,也有聚族而居、粗犷雄伟的土楼、土堡,还有许多坐落在山坳林间、点缀在幽谷溪畔,建筑布局活泼自由的民间小舍,更有不少依山傍水、环境优美和谐、空间布局富有变化的民居建筑聚落。
.
闽东古民居
闽东民居,给人最强烈的视觉特征是弯曲的风火墙,也就是马鞍墙。墙是曲线的,优美生动,随着屋顶的高低而起伏,犹如腾飞的龙,勾勒出建筑的左右边界,无数条粉白的风火墙波浪般起伏,又仿佛万马奔腾,千龙竞渡。
三坊七巷
福州传统古民居多是灰墙青瓦古朴大方的住宅,其中以“三坊七巷”最为典型。布局严谨,院落相连,中轴对称,以木结构承重,有精雕细刻的石木构件和舒展的大红斗门,宅院四周或左右围有土筑的马鞍形风火墙,有的墙峰饰以飞龙飞凤、花鸟鱼虫及人物风景,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三坊七巷的房屋门面都很朴实,不事张扬走进去,才知道其中另有天地,厅堂布局森严,高大开敞,不失官宦人家的气派。庭院的布置匠心独运,一个六角亭,一株荔枝树,一片假山石,都安置得停停当当,意趣盎然。其内部装饰的重点,似乎在于隔扇、窗棂、栏杆等细部,精雕细刻,毫不含糊。
福清 · 东关寨
东关寨位于福清一都镇的东山村,坐落在村东隔溪的山腰间,四周群山环抱,气势磅礴。由当地何姓家族兴建于清乾隆元年,至今将近300年的历史了。东关寨从东向西,依山势高下而建,层层递升,平面呈长方形。
寨墙基座和墙体下半部均用岩石砌建,高近十米,坚牢壁立,气派非凡。站在下面,颇有古装影视片中步兵攻城的气势,外墙上一道道黑黑的污迹,似乎在诉说着当年反击土匪斗争的故事……
平潭 · 石头厝
“平潭岛,光长石头不长草,风沙满地跑,房子像碉堡。”这是岛上传颂的民谣,平潭岛上多岩石,于是岛上居民就地取材,利用岛上丰富的花岗岩作为建筑材料,建成了别具一格的石头房子。
“四扇厝”是平潭石头厝的主要类型,它通常是不出檐的或只出半檐。“四扇厝”以单进四扇房为主,房内左右两侧为房,分前后房,中为厅堂,也分前厅与后厅。旧时多数农家在建“四扇厝”过程中,一时资金不足,就先盖左房和大厅,右边厅墙出现“虎齿墙”(俗称留码头),主要是为了便于今后建房的衔接,预留余地。
霞浦 · 半月里畲族古民居
半月里位于霞浦县溪南镇境内,是畲族聚居的村庄,村內山青水秀,林壑幽深,山石多姿,人文景观丰富独特,是畲族古建筑,古文物的特色村寨。村里一座座青砖青瓦的畲族古民宅,一处处明清古建筑,雕梁画栋,古韵犹存,气势非凡,至今保存完好。
这里建筑布局,像极了好莱坞大片中的古城,沿着山形,从最高处层层往下排列,大多数由青砖和鹅卵石砌成。一条主干路从最高处的祖厝通向山下寨门,其余的小巷与此垂直相交,最低处的城墙和城门上设有哨岗,以防御土匪。村中有40多座老建筑,风格统一,保存完好。
周宁 · 禾溪古民居
古民居位于周宁纯池镇禾溪村,村子沿溪而建,村民临水而居。溪畔上黄墙黑瓦的古屋错落有致,匠心独具。古屋雕花的马头墙,高耸俊美,墙尖塑着冲天而起的跃鱼和飞龙,典雅古朴。
禾溪村地处僻壤,缺少石料,最初的先民来到这里,为了生存,就地取材,把松散、柔软的黄泥土凝聚起来,筑起坚固的墙体,而后上梁、盖瓦,成了土屋。土屋盖在山地里,
一式的土墙黛瓦,且横竖有序,簇拥成群,成为村中的独特风景。
闽北古民居
闽北的建筑,肃穆质朴,英华内敛,呈现出一种理性与节制之美。众多豪门大宅,混杂在寻常巷陌,只有登堂入室,细细品位,才能领略其深沉的意味。典型的闽北建筑受徽派建筑影响较深,青砖灰瓦,朴素大方;普通人家的屋脊都是平直的,只在檐角起翘,高大的马头墙错落起伏,形成梯级节奏。
建瓯 · 伍石古民居
在南平建瓯徐墩镇伍石自然村口,可以看到一处规模恢弘的古宅群,这就是清末被誉为“建瓯西出第一家”的伍石茶庄。
伍石茶庄由三大院落环连一体,民居建筑上吸收了徽派建筑和江浙民居的特点,具有山地特征、风水意愿和地域美饰倾向,结构为多进院落式,布局以中轴线对称分列,面阔三间,
为厅堂,两侧为室,厅堂前方称“天井”,采光通风,有“四水归堂”的吉祥寓意。
民居外观整体性和美感很强,高墙封闭,马头翘角,墙线错落有致,黑瓦青砖,典雅大方。整个大院,布局严谨,建筑考究,规范而有变化,不但有整体美感,而且在局部建筑上各有特色,仅从房顶上看,有歇山顶、硬山顶、马鞍顶、平房顶等,形成平的、低的、高的、凸的、上翘的、垂弧的,可以说是一处一景,别有洞天。
泰宁 · 尚书第
泰宁历史悠久,人杰地灵,素有“汉唐古镇、两宋名城”之美誉,曾有“一门四进士、隔河两状元、一巷九举人”之盛况。坐落于城内的尚书第、世德堂,是江南保存最完好、规模最宏大的明代民居古建筑群落。这里古街、古巷、古民居、古井、古牌坊比比皆是,古风悠远,书卷气十足。
府第石雕、砖雕精致,富有地方特色,规模宏伟。院的门楼,全用条石构筑,墙面匾额、柱梁和须弥座均精雕人物、飞鸟、卷草、团花等图纹,并用重叠斗栱构成。屋面灰瓦,屋脊高挑,厅堂、走廊地面铺墁方砖。四周及各院之间筑有高大的风火墙,各厅堂均有廊门相通,布局严谨。
永安 · 安贞堡
安贞堡又名“池贯城”,位于永安市槐南乡洋头村,为当地乡绅池占瑞于建于清朝光绪年间工。该堡占地面积约1万平方米,是福建省罕见的大型民居建筑。
安贞堡坐西朝东,前部呈方形,后部为半圆开,依山而建,逐次增高,远远望去,层次分明,气势不凡。安贞堡墙厚宅深,外墙用厚石垒砌加土夯制;堡前有一块可容数千人的露天练兵场。内部建筑为二进,左右对称,随地势逐次升高,远眺其屋顶层层叠叠,错落有致。房屋分为上下两层,每层有内走廊,厅、堂、卧室、书房、粮库、厨房、厕所齐全,还有水井和下水道,可容千余人居住。堡内装饰华丽,雕刻、彩绘、泥塑和壁画随处可见。
闽西古民居
闽西多客家人,他们是一支长途跋涉辗转迁徙的民系,具有特别强烈的宗族意识和正统观念。体现在建筑上,就是聚族而居,讲究礼制传统。另外,闽西多山,随山就势,房屋多建于山腰,山谷间,与山林梯田河谷,融为一体。
上杭 · 院田古民居
院田村,位于上杭太拔镇东南方,地处儒溪河畔。这里群山环抱,房前屋后,树木郁郁葱葱,儒溪支流大坑溪,从村中静静流淌而过。走进村子,溪流两岸,古老的房屋错落有致地分布着,一条条汲水灌溉两用的小圳,绕过这些房前屋后,整个村庄灵动多姿。
两岸古民居群落,数一数,有20余座,占地都在千平方米以上,翻一翻历史,它们都至少在三百年以上。再看建筑风格,既有“九厅十八井、穿心走马楼”的古建筑,也有庭院式、方土楼、围屋、徽派建筑,每一栋都可拿来细细品说。这些古民居建筑,雕刻精美巧妙、形象开阔大气,既有中原遗风,又有南方建筑风格,是客家古建筑的奇葩。
闽南古民居
闽南古民居是福建古建筑里最特别的一抹红色,建筑方式叫做“出砖入石”。最大特色就是建造墙体时只用红砖和石头,砌一部分红砖镶一部分石头,墙的外表不再涂抹石灰,而显露出石头的白色和砖头的红色,不仅外表红白相间十分美观,而且建筑成本相对较低,坚固异常。
大嶝金门县政府旧址
大嶝金门县政府旧址位于厦门翔安区大嶝岛田墘村,包括县政府总部、文书房、保安队队址、县政府会议旧址、县政府盐兵楼、国民党金门县党部、国民党金门县党部书记处共七处12栋建筑,旧址总面积2111.67平方米,总建筑面积2698.6平方米。
大嶝岛田墘村金门县政府旧址分布比较集中,相距都在百米内,大都是两层建筑,除了明清建的外,很多是民国的建筑,如今大多数建筑都保存得较为完整,有的仍有居民居住。这些旧址,是反映海峡两岸“五缘”关系的重要涉台文物,是金门抗日战争斗争史的重要物证,也是反映两岸同胞团结一心、共御外侮民族精神的实物见证,对加强两岸交流、实现两岸的和平统一有重要的意义,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
大嶝小镇
大嶝小镇的建筑由台湾101的设计者台湾李祖元规划设计。以福建土楼造型的一方一圆两楼,展现了两岸对话,方圆和合。除此古戏台、八角亭、骑楼、飞檐等将闽台古建筑元素都可以看到。大嶝小镇作为近现代建筑,整体散发着是时代和历史底蕴的结合,让人叹为观止。
大嶝小镇促进两岸合作交流为宗旨,致力成为集商贸、旅游、休闲、购物于一体的独具对台特色的商贸旅游综合体、台湾民生消费品集散中心,发展成为跨越海峡的经贸金桥。行走于大陆,逛于台湾免税公园,感受台湾建筑风情。
南安 · 蔡氏古民居
民居位于南安市官桥镇漳里村,从远处看,蔡氏古民居就像一把琵琶,一头大一头小,石埕上石板之间缝隙就像琵琶乐弦。
蔡氏古民居建筑群,座座屋脊高翘,雕梁画栋,门前墙砖浮雕,立体感强,窗棱镌花刻鸟,装饰巧妙华丽,门墙厅壁书画点缀,别有一番情趣,篆隶行楷,各具韵味,留下较多当时名流的书画。随处可见的木雕、泥塑、砖雕及石雕,工艺精美,多数采用透、浮、平雕等手法。
蔡氏古民居雕琢内容丰富多彩,有禽兽、花鸟、鱼虫、山水人物,图案古博。古民居精美的雕饰,不仅集中表现了闽南成熟的雕塑艺术,而且反映了受印度佛教、伊斯兰教及南洋文化和西方建筑艺术的影响,被誉为“闽南建筑的大观园”。
消逝于茫茫的历史潮流中。 有时候真的很惋惜,因为时代的发展,很多中国传统文化的东西都慢慢消亡了。现在只能通过图片与书籍去了解,而这些东西大多数都是具有灵魂的,如
千年古宅,文化古韵。一个城市的建筑代表着一个城市的记忆,记载着一个城市的人世浮沉。
福建现存的是以明、清两代为主的民居形式,不仅有规模宏大、富丽堂皇的“尚书第”、“大夫第”、“九厅十八井”等大型府第,也有聚族而居、粗犷雄伟的土楼、土堡,还有许多坐落在山坳林间、点缀在幽谷溪畔,建筑布局活泼自由的民间小舍,更有不少依山傍水、环境优美和谐、空间布局富有变化的民居建筑聚落。
.
闽东古民居
闽东民居,给人最强烈的视觉特征是弯曲的风火墙,也就是马鞍墙。墙是曲线的,优美生动,随着屋顶的高低而起伏,犹如腾飞的龙,勾勒出建筑的左右边界,无数条粉白的风火墙波浪般起伏,又仿佛万马奔腾,千龙竞渡。
三坊七巷
福州传统古民居多是灰墙青瓦古朴大方的住宅,其中以“三坊七巷”最为典型。布局严谨,院落相连,中轴对称,以木结构承重,有精雕细刻的石木构件和舒展的大红斗门,宅院四周或左右围有土筑的马鞍形风火墙,有的墙峰饰以飞龙飞凤、花鸟鱼虫及人物风景,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 |
三坊七巷的房屋门面都很朴实,不事张扬走进去,才知道其中另有天地,厅堂布局森严,高大开敞,不失官宦人家的气派。庭院的布置匠心独运,一个六角亭,一株荔枝树,一片假山石,都安置得停停当当,意趣盎然。其内部装饰的重点,似乎在于隔扇、窗棂、栏杆等细部,精雕细刻,毫不含糊。
![]() |
福清 · 东关寨
东关寨位于福清一都镇的东山村,坐落在村东隔溪的山腰间,四周群山环抱,气势磅礴。由当地何姓家族兴建于清乾隆元年,至今将近300年的历史了。东关寨从东向西,依山势高下而建,层层递升,平面呈长方形。
![]() |
寨墙基座和墙体下半部均用岩石砌建,高近十米,坚牢壁立,气派非凡。站在下面,颇有古装影视片中步兵攻城的气势,外墙上一道道黑黑的污迹,似乎在诉说着当年反击土匪斗争的故事……
![]() |
平潭 · 石头厝
“平潭岛,光长石头不长草,风沙满地跑,房子像碉堡。”这是岛上传颂的民谣,平潭岛上多岩石,于是岛上居民就地取材,利用岛上丰富的花岗岩作为建筑材料,建成了别具一格的石头房子。
![]() |
“四扇厝”是平潭石头厝的主要类型,它通常是不出檐的或只出半檐。“四扇厝”以单进四扇房为主,房内左右两侧为房,分前后房,中为厅堂,也分前厅与后厅。旧时多数农家在建“四扇厝”过程中,一时资金不足,就先盖左房和大厅,右边厅墙出现“虎齿墙”(俗称留码头),主要是为了便于今后建房的衔接,预留余地。
![]() |
霞浦 · 半月里畲族古民居
半月里位于霞浦县溪南镇境内,是畲族聚居的村庄,村內山青水秀,林壑幽深,山石多姿,人文景观丰富独特,是畲族古建筑,古文物的特色村寨。村里一座座青砖青瓦的畲族古民宅,一处处明清古建筑,雕梁画栋,古韵犹存,气势非凡,至今保存完好。
![]() |
这里建筑布局,像极了好莱坞大片中的古城,沿着山形,从最高处层层往下排列,大多数由青砖和鹅卵石砌成。一条主干路从最高处的祖厝通向山下寨门,其余的小巷与此垂直相交,最低处的城墙和城门上设有哨岗,以防御土匪。村中有40多座老建筑,风格统一,保存完好。
![]() |
周宁 · 禾溪古民居
古民居位于周宁纯池镇禾溪村,村子沿溪而建,村民临水而居。溪畔上黄墙黑瓦的古屋错落有致,匠心独具。古屋雕花的马头墙,高耸俊美,墙尖塑着冲天而起的跃鱼和飞龙,典雅古朴。
![]() |
禾溪村地处僻壤,缺少石料,最初的先民来到这里,为了生存,就地取材,把松散、柔软的黄泥土凝聚起来,筑起坚固的墙体,而后上梁、盖瓦,成了土屋。土屋盖在山地里,
一式的土墙黛瓦,且横竖有序,簇拥成群,成为村中的独特风景。
![]() |
闽北古民居
闽北的建筑,肃穆质朴,英华内敛,呈现出一种理性与节制之美。众多豪门大宅,混杂在寻常巷陌,只有登堂入室,细细品位,才能领略其深沉的意味。典型的闽北建筑受徽派建筑影响较深,青砖灰瓦,朴素大方;普通人家的屋脊都是平直的,只在檐角起翘,高大的马头墙错落起伏,形成梯级节奏。
建瓯 · 伍石古民居
在南平建瓯徐墩镇伍石自然村口,可以看到一处规模恢弘的古宅群,这就是清末被誉为“建瓯西出第一家”的伍石茶庄。
![]() |
伍石茶庄由三大院落环连一体,民居建筑上吸收了徽派建筑和江浙民居的特点,具有山地特征、风水意愿和地域美饰倾向,结构为多进院落式,布局以中轴线对称分列,面阔三间,
为厅堂,两侧为室,厅堂前方称“天井”,采光通风,有“四水归堂”的吉祥寓意。
民居外观整体性和美感很强,高墙封闭,马头翘角,墙线错落有致,黑瓦青砖,典雅大方。整个大院,布局严谨,建筑考究,规范而有变化,不但有整体美感,而且在局部建筑上各有特色,仅从房顶上看,有歇山顶、硬山顶、马鞍顶、平房顶等,形成平的、低的、高的、凸的、上翘的、垂弧的,可以说是一处一景,别有洞天。
![]() |
泰宁 · 尚书第
泰宁历史悠久,人杰地灵,素有“汉唐古镇、两宋名城”之美誉,曾有“一门四进士、隔河两状元、一巷九举人”之盛况。坐落于城内的尚书第、世德堂,是江南保存最完好、规模最宏大的明代民居古建筑群落。这里古街、古巷、古民居、古井、古牌坊比比皆是,古风悠远,书卷气十足。
府第石雕、砖雕精致,富有地方特色,规模宏伟。院的门楼,全用条石构筑,墙面匾额、柱梁和须弥座均精雕人物、飞鸟、卷草、团花等图纹,并用重叠斗栱构成。屋面灰瓦,屋脊高挑,厅堂、走廊地面铺墁方砖。四周及各院之间筑有高大的风火墙,各厅堂均有廊门相通,布局严谨。
![]() |
永安 · 安贞堡
安贞堡又名“池贯城”,位于永安市槐南乡洋头村,为当地乡绅池占瑞于建于清朝光绪年间工。该堡占地面积约1万平方米,是福建省罕见的大型民居建筑。
![]() |
安贞堡坐西朝东,前部呈方形,后部为半圆开,依山而建,逐次增高,远远望去,层次分明,气势不凡。安贞堡墙厚宅深,外墙用厚石垒砌加土夯制;堡前有一块可容数千人的露天练兵场。内部建筑为二进,左右对称,随地势逐次升高,远眺其屋顶层层叠叠,错落有致。房屋分为上下两层,每层有内走廊,厅、堂、卧室、书房、粮库、厨房、厕所齐全,还有水井和下水道,可容千余人居住。堡内装饰华丽,雕刻、彩绘、泥塑和壁画随处可见。
![]() |
闽西古民居
闽西多客家人,他们是一支长途跋涉辗转迁徙的民系,具有特别强烈的宗族意识和正统观念。体现在建筑上,就是聚族而居,讲究礼制传统。另外,闽西多山,随山就势,房屋多建于山腰,山谷间,与山林梯田河谷,融为一体。
上杭 · 院田古民居
院田村,位于上杭太拔镇东南方,地处儒溪河畔。这里群山环抱,房前屋后,树木郁郁葱葱,儒溪支流大坑溪,从村中静静流淌而过。走进村子,溪流两岸,古老的房屋错落有致地分布着,一条条汲水灌溉两用的小圳,绕过这些房前屋后,整个村庄灵动多姿。
![]() |
两岸古民居群落,数一数,有20余座,占地都在千平方米以上,翻一翻历史,它们都至少在三百年以上。再看建筑风格,既有“九厅十八井、穿心走马楼”的古建筑,也有庭院式、方土楼、围屋、徽派建筑,每一栋都可拿来细细品说。这些古民居建筑,雕刻精美巧妙、形象开阔大气,既有中原遗风,又有南方建筑风格,是客家古建筑的奇葩。
闽南古民居
闽南古民居是福建古建筑里最特别的一抹红色,建筑方式叫做“出砖入石”。最大特色就是建造墙体时只用红砖和石头,砌一部分红砖镶一部分石头,墙的外表不再涂抹石灰,而显露出石头的白色和砖头的红色,不仅外表红白相间十分美观,而且建筑成本相对较低,坚固异常。
大嶝金门县政府旧址
大嶝金门县政府旧址位于厦门翔安区大嶝岛田墘村,包括县政府总部、文书房、保安队队址、县政府会议旧址、县政府盐兵楼、国民党金门县党部、国民党金门县党部书记处共七处12栋建筑,旧址总面积2111.67平方米,总建筑面积2698.6平方米。
![]() |
大嶝岛田墘村金门县政府旧址分布比较集中,相距都在百米内,大都是两层建筑,除了明清建的外,很多是民国的建筑,如今大多数建筑都保存得较为完整,有的仍有居民居住。这些旧址,是反映海峡两岸“五缘”关系的重要涉台文物,是金门抗日战争斗争史的重要物证,也是反映两岸同胞团结一心、共御外侮民族精神的实物见证,对加强两岸交流、实现两岸的和平统一有重要的意义,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
![]() |
大嶝小镇
大嶝小镇的建筑由台湾101的设计者台湾李祖元规划设计。以福建土楼造型的一方一圆两楼,展现了两岸对话,方圆和合。除此古戏台、八角亭、骑楼、飞檐等将闽台古建筑元素都可以看到。大嶝小镇作为近现代建筑,整体散发着是时代和历史底蕴的结合,让人叹为观止。
![]() |
大嶝小镇促进两岸合作交流为宗旨,致力成为集商贸、旅游、休闲、购物于一体的独具对台特色的商贸旅游综合体、台湾民生消费品集散中心,发展成为跨越海峡的经贸金桥。行走于大陆,逛于台湾免税公园,感受台湾建筑风情。
![]() |
南安 · 蔡氏古民居
民居位于南安市官桥镇漳里村,从远处看,蔡氏古民居就像一把琵琶,一头大一头小,石埕上石板之间缝隙就像琵琶乐弦。
![]() |
蔡氏古民居建筑群,座座屋脊高翘,雕梁画栋,门前墙砖浮雕,立体感强,窗棱镌花刻鸟,装饰巧妙华丽,门墙厅壁书画点缀,别有一番情趣,篆隶行楷,各具韵味,留下较多当时名流的书画。随处可见的木雕、泥塑、砖雕及石雕,工艺精美,多数采用透、浮、平雕等手法。
蔡氏古民居雕琢内容丰富多彩,有禽兽、花鸟、鱼虫、山水人物,图案古博。古民居精美的雕饰,不仅集中表现了闽南成熟的雕塑艺术,而且反映了受印度佛教、伊斯兰教及南洋文化和西方建筑艺术的影响,被誉为“闽南建筑的大观园”。
![]() |
消逝于茫茫的历史潮流中。 有时候真的很惋惜,因为时代的发展,很多中国传统文化的东西都慢慢消亡了。现在只能通过图片与书籍去了解,而这些东西大多数都是具有灵魂的,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