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謝謝你提醒我》by 昆蟲白
December 6,2007 01:39
《謝謝你提醒我》這張專輯,就像甜梅號這幾年的經歷一樣,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慢慢改變,當最後作品完成的時候,回頭一看,猛然發現已經和當初的樣子大不相同。
「三分之一搖籃曲」是專輯內最早寫出來的作品,在1999年九二一大地震發生當晚寫出來的。睡不著的我在八樓的房間內彈著吉他,先聽到遠方傳來一聲巨響,接著是停電,在一片漆黑之中伴隨而來的是劇烈的搖晃,所以那時這首曲子就暫取名為「搖籃曲」。
「河畔建築鼓譟」是專輯內最晚寫出來的作品,在錄音前一個月才寫出來。有一天下班後的深夜,我在河堤旁騎單車,突然覺得對岸的建築彷彿有生命般,在河水潺潺地深夜裡,仍然精神抖擻地站立著,於是回到房間後,就把Reverb效果器的Feedback轉至最大,寫出了這首曲子;不過現在專輯內已經不是當初Reverb效果幽深的樣子了。
「南方蝶道」的創作過程非常奇特。2001年在陽明山上錄製第一張專輯的時候,由當時的製作公司提出翻唱鄧麗君的計畫,我們選擇翻唱「南海姑娘」來參與這個計畫,但是最後製作公司解散,翻唱計畫也隨之宣告終止,於是我們就將改編過的「南海姑娘」再次進行全身性的大改造手術,「南方蝶道」即是改頭換面後的成果。
「盜墓者的無底洞」是在2003年時寫成的,我刻意違反自己平常彈吉他的習慣,結果作出這首曲子,我覺得聽起來有點「原始部落」、「中東」、「法老王」、「黑暗大陸」等等的感覺,於是就取了這個名字,這首作品最接近原本的樣子。
「新流浪運動」目前是這張專輯中最多人喜歡的作品。對我來說,這首曲子最大的不同在於吉他的調弦法是EEBEBE,不同於標準調弦法EADGBE;我在吉朗二重奏中都是使用這個調法,因為那是只有我和非洲鼓手的雙人組,所以我用這個方法來兼顧Bass的和弦走位;那時吉朗以駐村街頭藝人的身份在宜蘭表演了一星期,在那期間寫出了這首作品,曲名也表達我對當時生活狀態的聯想。
這張專輯最大的不同就是吳孟諺的加入,讓原本我們只是在想的事情成為行動,並且提高了執行的效率,使我們走過了先前隨性而為的漫遊階段;雖然說,隨性也有因隨性而產生的魅力,但是這種穩定的步伐,反而更能確定「這就是我們要的生活方式」。
《謝謝你提醒我》創作期間的動力,以某種程度上來說,其實是一個反作用力下的產物,那是在強大的壓力之下所產生的一種執念,驅使著我們直直的向內心深處挖掘,並且以這樣低限的行動來遠離生活中所遭遇的一切。但是當《謝謝你提醒我》完成之時,我卻發現這樣的創作態度就讓它停留在那個時候吧!既然它已經被記錄下來了,我就不想再這樣子對待自己了,比起在心兒上挖洞,不如在腦中的各個小島之間跳躍還來的愉快些。
PS:照片是2006.07.24颱風前夕,於怪痛錄音時拍攝的。
昆蟲白
http://blog.roodo.com/sugarplumferry/archives/4585845.html
![]() |
《謝謝你提醒我》這張專輯,就像甜梅號這幾年的經歷一樣,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慢慢改變,當最後作品完成的時候,回頭一看,猛然發現已經和當初的樣子大不相同。
「三分之一搖籃曲」是專輯內最早寫出來的作品,在1999年九二一大地震發生當晚寫出來的。睡不著的我在八樓的房間內彈著吉他,先聽到遠方傳來一聲巨響,接著是停電,在一片漆黑之中伴隨而來的是劇烈的搖晃,所以那時這首曲子就暫取名為「搖籃曲」。
「河畔建築鼓譟」是專輯內最晚寫出來的作品,在錄音前一個月才寫出來。有一天下班後的深夜,我在河堤旁騎單車,突然覺得對岸的建築彷彿有生命般,在河水潺潺地深夜裡,仍然精神抖擻地站立著,於是回到房間後,就把Reverb效果器的Feedback轉至最大,寫出了這首曲子;不過現在專輯內已經不是當初Reverb效果幽深的樣子了。
「南方蝶道」的創作過程非常奇特。2001年在陽明山上錄製第一張專輯的時候,由當時的製作公司提出翻唱鄧麗君的計畫,我們選擇翻唱「南海姑娘」來參與這個計畫,但是最後製作公司解散,翻唱計畫也隨之宣告終止,於是我們就將改編過的「南海姑娘」再次進行全身性的大改造手術,「南方蝶道」即是改頭換面後的成果。
「盜墓者的無底洞」是在2003年時寫成的,我刻意違反自己平常彈吉他的習慣,結果作出這首曲子,我覺得聽起來有點「原始部落」、「中東」、「法老王」、「黑暗大陸」等等的感覺,於是就取了這個名字,這首作品最接近原本的樣子。
「新流浪運動」目前是這張專輯中最多人喜歡的作品。對我來說,這首曲子最大的不同在於吉他的調弦法是EEBEBE,不同於標準調弦法EADGBE;我在吉朗二重奏中都是使用這個調法,因為那是只有我和非洲鼓手的雙人組,所以我用這個方法來兼顧Bass的和弦走位;那時吉朗以駐村街頭藝人的身份在宜蘭表演了一星期,在那期間寫出了這首作品,曲名也表達我對當時生活狀態的聯想。
這張專輯最大的不同就是吳孟諺的加入,讓原本我們只是在想的事情成為行動,並且提高了執行的效率,使我們走過了先前隨性而為的漫遊階段;雖然說,隨性也有因隨性而產生的魅力,但是這種穩定的步伐,反而更能確定「這就是我們要的生活方式」。
《謝謝你提醒我》創作期間的動力,以某種程度上來說,其實是一個反作用力下的產物,那是在強大的壓力之下所產生的一種執念,驅使著我們直直的向內心深處挖掘,並且以這樣低限的行動來遠離生活中所遭遇的一切。但是當《謝謝你提醒我》完成之時,我卻發現這樣的創作態度就讓它停留在那個時候吧!既然它已經被記錄下來了,我就不想再這樣子對待自己了,比起在心兒上挖洞,不如在腦中的各個小島之間跳躍還來的愉快些。
PS:照片是2006.07.24颱風前夕,於怪痛錄音時拍攝的。
昆蟲白
http://blog.roodo.com/sugarplumferry/archives/4585845.html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