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岛的杂七杂八
1
每个早晨去同一条街上的小吃店吃早餐。
每个白天在同一个公交站乘车出去又回来。
每个晚上到同一块地方去点菜吃饭。
一些偶然遇到的人成了熟人。
一些偶然路过的地方又一再地重去。
每日里不紧不慢,随意晃悠。
那腔调仿佛是一直在此地生活,即使生活的时间其实只短短几天。
在青岛的几天就是这么过的。
好像没去什么有名的景点,却似乎过得蛮有滋味。
2
那条小小的街道叫湛山路。
路边有一些卖水果饮料以及修理啥东西的小摊。
路边还有一排旧旧的平房,门口一块牌子上写着馄饨、面条、油条之类,露天摆着极简易的桌椅。
有许多人正坐在那儿有滋有味地吃,无论面条亦或馄饨,都是很大的碗,很大的量。
我们也欣然加入了他们的队伍。
第一次要的是两碗馄饨,我和丫分吃了一碗。
那桌子实在是太矮了,似乎是给小矮人准备的,亦或是给小孩过家家的。
地上满是凌乱的落叶,还有碎鸡蛋壳之类,一些麻雀淡定从容地在上面跳来跳去。
太阳光已有一些些灼人,但偶尔吹来的风却是凉爽的,带着海的气息。
抬起头,透过梧桐树绿色的叶子和黑色的树干,可以看见洁净得纤尘不染的蓝天,还有欧式建筑的红瓦屋顶。海滨城市的艳丽风景(想起了鼓浪屿)。
低下头,则是热气腾腾的生活。
馄饨里了撒了很多的香菜。让我想起很多很多年前第一次去北京,那里的馄饨面条之类也是放很多香菜,而当时我是如此反感香菜的气味,以致每日的早餐都很纠结。不知何时起那份反感渐渐淡了。到如今已是非常习惯甚至有点喜欢香菜的气味了。这大概就是生活吧,足以把一切的不可能变成可能。
第二次每人要了一碗豆腐脑,我另外加了一个饼和一根油条(貌似我吃的有点多了)。头上依然是洁净的蓝天,地上依然有麻雀和零乱的落叶。只是客人更多了些,小板凳都不够用了。
第三次丫没去,老板娘见面就问“孩子不来吃啊”,我说给她打包呢。然后又说,店里生意不错啊。
她说还不是你们捧场。好像相识了多年。
第四次,没第四次了,五点多就出门奔火车站了,啥也来不及吃了。
3
那个地方叫东海一路,那一带全是餐馆。
第一次是出租车带去的。很随意地选了其中一家海鲜炒菜店。点了三菜一汤:爆炒刀鲜,扇贝,肉沫粉丝,疙瘩海鲜羹。味道好极了。都有点吃撑了。然后走路回来,发现离酒店其实并不远。
第二次是步行前往,很自然地又去了那家店。还坐在老位置。点了花蛤,红烧鲅鱼,青菜香菇,以及几串烧烤秋刀鱼和墨鱼。还以为那鲅鱼是啥好吃的,结果发现就是咱以前吃过的“油筒响”,而且那肉吃起来感觉好傻啊。其他都不错。边吃边看了会电视,内容不记得了。然后又步行回来。
第三次去了海边某餐馆,为了更真切感受所谓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第四次,亦即最后一天的晚上,又再去了东海一路,还是那家店,还是坐老位置,还是那个服务生(服务生如果也写日记,或许会写“还是那几个人”)。我忘了点什么菜了。但记得应丫要求加了生啤。丫喝了一点点酒的样子好可爱。电视里正在播放电影《火锅英雄》,陈坤、白百合主演,挺好看。可惜等不及看完我们就回了。
4
到青岛的第二天,就接到快递电话,说把包裹放在了酒店前台。弄得我一头雾水。
原来是丫网购了刺绣的材料。当晚她就开始在房间里像模像样地绣了起来,那情景,真是让人叹为观止。
当然咱娘俩谁也别笑谁,总共呆了三天,两人竟然去了六趟书店。
酒店附近的公交站叫一疗站,位于香港西路上。我们在站上乘过的公交有202路环线,206路环线,26路,468路环线,304路。所有的公交车统统没有空调。但似乎也不是那么难以忍受。
出酒店几分钟就到了海边。傍晚我们沿海滨游步道走了长长的路。蔚蓝的海水,褐色的礁石,绚烂的夕阳与晚霞,点点白帆,还有相邻的八大关建筑群,都美得无以伦比。
去劈柴院的路上见到一只小花猫。那小小的样子,那灵光闪闪的眼神,实在是太让人喜欢。我假装它是咱家大嘴,连声朝它喊“大嘴,大嘴”,它自然是不理我。然后,从它身边走过。它朝我们看着,一动不动,表情淡定。
中山公园有很多有意思的花和树。在那我真正认识了紫薇,还结识了双球悬铃木、黄连木、鸡爪槭。
还有福山路上鲜艳的凌霄花、大片的南瓜藤、花儿朵朵咖啡店,潍县路上很旧很旧的老房子,黄县路上的“蜂鸟与风鸟”,良友书坊里的花茶和旗袍,康有为故居里的古银杏,邮政博物馆里的旧式电话机,以及“让我们写信吧”那行字,……,许许多多的东西都让人难忘。
同样让人难以忘怀的,还有青岛老酸奶和老冰棍,那如此悠久经典的味道。
这些林林总总杂七杂八,糅成了我心里面那份独特的青岛味道。
每个早晨去同一条街上的小吃店吃早餐。
每个白天在同一个公交站乘车出去又回来。
每个晚上到同一块地方去点菜吃饭。
一些偶然遇到的人成了熟人。
一些偶然路过的地方又一再地重去。
每日里不紧不慢,随意晃悠。
那腔调仿佛是一直在此地生活,即使生活的时间其实只短短几天。
在青岛的几天就是这么过的。
好像没去什么有名的景点,却似乎过得蛮有滋味。
2
那条小小的街道叫湛山路。
路边有一些卖水果饮料以及修理啥东西的小摊。
路边还有一排旧旧的平房,门口一块牌子上写着馄饨、面条、油条之类,露天摆着极简易的桌椅。
有许多人正坐在那儿有滋有味地吃,无论面条亦或馄饨,都是很大的碗,很大的量。
我们也欣然加入了他们的队伍。
第一次要的是两碗馄饨,我和丫分吃了一碗。
那桌子实在是太矮了,似乎是给小矮人准备的,亦或是给小孩过家家的。
地上满是凌乱的落叶,还有碎鸡蛋壳之类,一些麻雀淡定从容地在上面跳来跳去。
太阳光已有一些些灼人,但偶尔吹来的风却是凉爽的,带着海的气息。
抬起头,透过梧桐树绿色的叶子和黑色的树干,可以看见洁净得纤尘不染的蓝天,还有欧式建筑的红瓦屋顶。海滨城市的艳丽风景(想起了鼓浪屿)。
低下头,则是热气腾腾的生活。
馄饨里了撒了很多的香菜。让我想起很多很多年前第一次去北京,那里的馄饨面条之类也是放很多香菜,而当时我是如此反感香菜的气味,以致每日的早餐都很纠结。不知何时起那份反感渐渐淡了。到如今已是非常习惯甚至有点喜欢香菜的气味了。这大概就是生活吧,足以把一切的不可能变成可能。
第二次每人要了一碗豆腐脑,我另外加了一个饼和一根油条(貌似我吃的有点多了)。头上依然是洁净的蓝天,地上依然有麻雀和零乱的落叶。只是客人更多了些,小板凳都不够用了。
第三次丫没去,老板娘见面就问“孩子不来吃啊”,我说给她打包呢。然后又说,店里生意不错啊。
她说还不是你们捧场。好像相识了多年。
第四次,没第四次了,五点多就出门奔火车站了,啥也来不及吃了。
3
那个地方叫东海一路,那一带全是餐馆。
第一次是出租车带去的。很随意地选了其中一家海鲜炒菜店。点了三菜一汤:爆炒刀鲜,扇贝,肉沫粉丝,疙瘩海鲜羹。味道好极了。都有点吃撑了。然后走路回来,发现离酒店其实并不远。
第二次是步行前往,很自然地又去了那家店。还坐在老位置。点了花蛤,红烧鲅鱼,青菜香菇,以及几串烧烤秋刀鱼和墨鱼。还以为那鲅鱼是啥好吃的,结果发现就是咱以前吃过的“油筒响”,而且那肉吃起来感觉好傻啊。其他都不错。边吃边看了会电视,内容不记得了。然后又步行回来。
第三次去了海边某餐馆,为了更真切感受所谓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第四次,亦即最后一天的晚上,又再去了东海一路,还是那家店,还是坐老位置,还是那个服务生(服务生如果也写日记,或许会写“还是那几个人”)。我忘了点什么菜了。但记得应丫要求加了生啤。丫喝了一点点酒的样子好可爱。电视里正在播放电影《火锅英雄》,陈坤、白百合主演,挺好看。可惜等不及看完我们就回了。
4
到青岛的第二天,就接到快递电话,说把包裹放在了酒店前台。弄得我一头雾水。
原来是丫网购了刺绣的材料。当晚她就开始在房间里像模像样地绣了起来,那情景,真是让人叹为观止。
当然咱娘俩谁也别笑谁,总共呆了三天,两人竟然去了六趟书店。
酒店附近的公交站叫一疗站,位于香港西路上。我们在站上乘过的公交有202路环线,206路环线,26路,468路环线,304路。所有的公交车统统没有空调。但似乎也不是那么难以忍受。
出酒店几分钟就到了海边。傍晚我们沿海滨游步道走了长长的路。蔚蓝的海水,褐色的礁石,绚烂的夕阳与晚霞,点点白帆,还有相邻的八大关建筑群,都美得无以伦比。
去劈柴院的路上见到一只小花猫。那小小的样子,那灵光闪闪的眼神,实在是太让人喜欢。我假装它是咱家大嘴,连声朝它喊“大嘴,大嘴”,它自然是不理我。然后,从它身边走过。它朝我们看着,一动不动,表情淡定。
中山公园有很多有意思的花和树。在那我真正认识了紫薇,还结识了双球悬铃木、黄连木、鸡爪槭。
还有福山路上鲜艳的凌霄花、大片的南瓜藤、花儿朵朵咖啡店,潍县路上很旧很旧的老房子,黄县路上的“蜂鸟与风鸟”,良友书坊里的花茶和旗袍,康有为故居里的古银杏,邮政博物馆里的旧式电话机,以及“让我们写信吧”那行字,……,许许多多的东西都让人难忘。
同样让人难以忘怀的,还有青岛老酸奶和老冰棍,那如此悠久经典的味道。
这些林林总总杂七杂八,糅成了我心里面那份独特的青岛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