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w to Be Single | 单身又怎样
有一本书叫How to Be Single,也被拍成了同名电影,两者都在单身的命题上七七八八罗列出不少主意。即便主流社会的态度是:单身是失败的、是可怜的、是不那么快乐的,但也不妨碍刷朋友圈的你、看这篇文章的你,假如单身的话,去享受单身状态。问题是,你真的知道如何享受单身吗?也许你压根儿就恨透了单身呢?如果把单身的过程看作是一场考试的话,你有把握能及格吗?
书和电影更像是在提供一种小小的治愈:如果懂得享受单身,你会发现这万分美好。美中不足的是,它提供不了任何操作指南更不必说是更深程度的思考。关于how to be single这个可简单可复杂的问题,合上书关掉电视后,或许最实在的,不过是听听我们周边人的切身感受。
跟电影相似的是,这次,我们也找来了四位不同背景、不同身份、不同爱情价值观的都市“女主”,来认真聊聊如何单身。
女性驾驭single的前提是,
是否有独立的思辨能力与对多样化价值观的认同
How to be single?这是个很奇怪的问题,因为大多数人并不是连体婴儿。女性的single又为何比男性更困难?是个更奇怪的问题,难道不是男性才更不安于single吗?当女孩们互相鼓励加油,努力要在这黑森林般的城市独立自强,学会how to be single时,我只能感叹这已是上世纪的思想了。
今天的女性,缺乏的并不是基础物质。
身边铺天盖地的主流独立女性形象:良好教育,追求事业,自我营造,寻求成功。她们一边成为毫无争议的追捧对象,一边却会因找不到男友而惶恐不安,或害怕无法成为众人口中家庭事业双丰收的智慧典型加紧人生排期。可曾想过,这样的女神们,是不是才更倚仗于主流价值观和成功观太久了呢?这样的她们是否更不能安于没有掌声的寂寞?
她们,好像一直走在别人的路上。
我总觉得,女性驾驭single的前提是是否有独立的思辨能力与对多样化价值观的认同。国内女性对于主流文化的追随已经深刻得如此自然,以至于一边大叫独立,一边还紧紧环抱着绑架者。独立并非只是看生活或是经济上的自我承担,而更是精神上的开放与探索,即对生活的自我把控与对他人不同生活状态的认可。一个独立的女性,可以认同放弃家庭而打拼事业,也能认同全职料理家务培育后代,能认同嬉皮流浪而不知前方何处,也能认同结交不同伴侣体验生活。这些多样形态,不再像老师们的标签,有合格与不合格,对与错。只要走在自己的路上,自然就是独立的。
羽洲,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和意大利米兰理工大学设计系,抽象绘画被中国美术馆收藏。前后分别任职于微软亚太APGC CSS Design Specialist、Interbrand品牌咨询、欧莱雅产品经理、Continuum设计咨询公司策略咨询师。
单身是自我提升最有效率的阶段
结婚前多多少少受父母约束,结婚后多多少少受家庭约束。这么算下来,漫漫人生路上,只有二十多岁到三十多岁的这十几年时间,是可以尽情享受的单身状态。
作为一个恋爱三年进行中的姑娘,我想说单身是自我提升最有效率的阶段。不需要陪伴男友的周末,你可以学习各种自己想学的东西,舞蹈、插花、钢琴、油画、搏击……不需要陪伴男友的假期,你可以去任何想去的地方旅行,滑翔、蹦极、潜水、跳伞、冲浪……你不需要考虑任何其他人的需要,只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有些姑娘独身时害怕孤单,恋爱时害怕束缚,结婚时害怕承诺,导致在不同的人生状态下,她的大半时间花在了担心与焦虑中,因为她总是想要逃离自己所选择的状态。正确的开启方式其实很简单,单身的时候享受单身,恋爱的时候享受陪伴,婚姻中享受家庭,学会珍惜自己眼下所拥有的。不要在单身时一直焦虑地想要结束单身,结婚生娃后再来后悔没有多为自己做些什么。勇敢地be single and fabulous!
Momo姜婧妍,拥有翻译专业排名全球前五的纽卡斯尔大学的硕士学位,自由中英同传。
爱情不是生存需要,
而是在生活的基础上锦上添花
我记得在《走出非洲》里,Meryl Streep饰演的女主角问不愿意结婚的男主角Robert Redford:“你为什么不跟我结婚?”Robert Redford的回答是:“为什么要结婚,我不会因为一纸结婚证书而爱你更多。”
不停地爱,爱到六十岁,感叹一声,再结婚。这也没什么不好的,一个人的时候不妨碍自己,两个人的时候不妨碍彼此,这也是甜蜜的爱情。爱情不是生存需要,而是在生活的基础上锦上添花。
同时我们也无法无时无刻把自己交给对方,当我们处于和爱人联络的空档,这段时间便是属于自我的孤独。独处的时候能让我们看到自己和他人的界限,能接受自己到什么程度,接下来才能谈接受爱情和爱人到什么程度。怎么说呢,爱情之于生活,是把石头投入器皿——很充实,但却有空气。漂浮着的空气正是你我如影随形的孤独。
王逅逅,毕业于Haverford College,作家,知名时尚博主。
单身时不妨做一个无所偏袒的观察者
在爱情里总是反复训诫自己一句话:My existence is not about how desirable you find me,除了他,要和更多的事情建立联结。那么单身的时候更应该专注投入地做点事儿,无论什么事情。把价值建立在事情和作品上,比建立在一个人是否爱你靠谱多了。
采访徐浩峰时我问他,拍不了电影的那十年你的状态是怎样的?他告诉我,「我觉得我在『采访』,是一名记者在积累素材,观察一切。这样我的心态就平和多了。」我又问他,那么作为一个善于观察的「记者」,对自身的审视不会加深你的痛苦吗?他说,我从不自怜。那么在单身时不妨做一个无所偏袒的观察者吧,带着挑剔和怜悯,旁观自我和生活。
一直觉得,技艺纯熟,而后心无旁骛地做一个好人、真人是生活最好的状态之一。恋爱也会最终变成生活,如何单身、如何恋爱、如何生活之间没有沟壑,都要不断地处理个人孤独、意义虚无、成长缺失、性格里无可救药的部分、亲密关系的挣扎和得失、自我意识的摇摆......只要头脑清醒,都在时时刻刻面对。慢慢地如何单身好像对我而言变成了如何存在的问题,那么它从未有过动摇——从心所欲,志气不凡,天下事犹未晚也。爱情也只是天下事的微茫一粟。
康堤,前记者,现互联网产品运营,自由撰稿人,资深抑郁症。
有意思的是,每个人对how to be single的回答,却更像是在回答how to not be afraid to be single。电影的最后,女主为了实现梦想,独自爬上山顶,迎接清晨第一缕曙光,有种浮华过后的沧桑感。不过就像是女主最后所问的那样,我们在思考how to be single的时候,我们有没有真的思考过,我们又有多少时间是真正的single?那种隔绝外在所有联系、把时间全部交给自己的、真正的single。
书和电影更像是在提供一种小小的治愈:如果懂得享受单身,你会发现这万分美好。美中不足的是,它提供不了任何操作指南更不必说是更深程度的思考。关于how to be single这个可简单可复杂的问题,合上书关掉电视后,或许最实在的,不过是听听我们周边人的切身感受。
跟电影相似的是,这次,我们也找来了四位不同背景、不同身份、不同爱情价值观的都市“女主”,来认真聊聊如何单身。
![]() |
女性驾驭single的前提是,
是否有独立的思辨能力与对多样化价值观的认同
How to be single?这是个很奇怪的问题,因为大多数人并不是连体婴儿。女性的single又为何比男性更困难?是个更奇怪的问题,难道不是男性才更不安于single吗?当女孩们互相鼓励加油,努力要在这黑森林般的城市独立自强,学会how to be single时,我只能感叹这已是上世纪的思想了。
今天的女性,缺乏的并不是基础物质。
身边铺天盖地的主流独立女性形象:良好教育,追求事业,自我营造,寻求成功。她们一边成为毫无争议的追捧对象,一边却会因找不到男友而惶恐不安,或害怕无法成为众人口中家庭事业双丰收的智慧典型加紧人生排期。可曾想过,这样的女神们,是不是才更倚仗于主流价值观和成功观太久了呢?这样的她们是否更不能安于没有掌声的寂寞?
她们,好像一直走在别人的路上。
我总觉得,女性驾驭single的前提是是否有独立的思辨能力与对多样化价值观的认同。国内女性对于主流文化的追随已经深刻得如此自然,以至于一边大叫独立,一边还紧紧环抱着绑架者。独立并非只是看生活或是经济上的自我承担,而更是精神上的开放与探索,即对生活的自我把控与对他人不同生活状态的认可。一个独立的女性,可以认同放弃家庭而打拼事业,也能认同全职料理家务培育后代,能认同嬉皮流浪而不知前方何处,也能认同结交不同伴侣体验生活。这些多样形态,不再像老师们的标签,有合格与不合格,对与错。只要走在自己的路上,自然就是独立的。
![]() |
羽洲,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和意大利米兰理工大学设计系,抽象绘画被中国美术馆收藏。前后分别任职于微软亚太APGC CSS Design Specialist、Interbrand品牌咨询、欧莱雅产品经理、Continuum设计咨询公司策略咨询师。
单身是自我提升最有效率的阶段
结婚前多多少少受父母约束,结婚后多多少少受家庭约束。这么算下来,漫漫人生路上,只有二十多岁到三十多岁的这十几年时间,是可以尽情享受的单身状态。
作为一个恋爱三年进行中的姑娘,我想说单身是自我提升最有效率的阶段。不需要陪伴男友的周末,你可以学习各种自己想学的东西,舞蹈、插花、钢琴、油画、搏击……不需要陪伴男友的假期,你可以去任何想去的地方旅行,滑翔、蹦极、潜水、跳伞、冲浪……你不需要考虑任何其他人的需要,只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有些姑娘独身时害怕孤单,恋爱时害怕束缚,结婚时害怕承诺,导致在不同的人生状态下,她的大半时间花在了担心与焦虑中,因为她总是想要逃离自己所选择的状态。正确的开启方式其实很简单,单身的时候享受单身,恋爱的时候享受陪伴,婚姻中享受家庭,学会珍惜自己眼下所拥有的。不要在单身时一直焦虑地想要结束单身,结婚生娃后再来后悔没有多为自己做些什么。勇敢地be single and fabulous!
![]() |
Momo姜婧妍,拥有翻译专业排名全球前五的纽卡斯尔大学的硕士学位,自由中英同传。
爱情不是生存需要,
而是在生活的基础上锦上添花
我记得在《走出非洲》里,Meryl Streep饰演的女主角问不愿意结婚的男主角Robert Redford:“你为什么不跟我结婚?”Robert Redford的回答是:“为什么要结婚,我不会因为一纸结婚证书而爱你更多。”
不停地爱,爱到六十岁,感叹一声,再结婚。这也没什么不好的,一个人的时候不妨碍自己,两个人的时候不妨碍彼此,这也是甜蜜的爱情。爱情不是生存需要,而是在生活的基础上锦上添花。
同时我们也无法无时无刻把自己交给对方,当我们处于和爱人联络的空档,这段时间便是属于自我的孤独。独处的时候能让我们看到自己和他人的界限,能接受自己到什么程度,接下来才能谈接受爱情和爱人到什么程度。怎么说呢,爱情之于生活,是把石头投入器皿——很充实,但却有空气。漂浮着的空气正是你我如影随形的孤独。
![]() |
王逅逅,毕业于Haverford College,作家,知名时尚博主。
单身时不妨做一个无所偏袒的观察者
在爱情里总是反复训诫自己一句话:My existence is not about how desirable you find me,除了他,要和更多的事情建立联结。那么单身的时候更应该专注投入地做点事儿,无论什么事情。把价值建立在事情和作品上,比建立在一个人是否爱你靠谱多了。
采访徐浩峰时我问他,拍不了电影的那十年你的状态是怎样的?他告诉我,「我觉得我在『采访』,是一名记者在积累素材,观察一切。这样我的心态就平和多了。」我又问他,那么作为一个善于观察的「记者」,对自身的审视不会加深你的痛苦吗?他说,我从不自怜。那么在单身时不妨做一个无所偏袒的观察者吧,带着挑剔和怜悯,旁观自我和生活。
一直觉得,技艺纯熟,而后心无旁骛地做一个好人、真人是生活最好的状态之一。恋爱也会最终变成生活,如何单身、如何恋爱、如何生活之间没有沟壑,都要不断地处理个人孤独、意义虚无、成长缺失、性格里无可救药的部分、亲密关系的挣扎和得失、自我意识的摇摆......只要头脑清醒,都在时时刻刻面对。慢慢地如何单身好像对我而言变成了如何存在的问题,那么它从未有过动摇——从心所欲,志气不凡,天下事犹未晚也。爱情也只是天下事的微茫一粟。
![]() |
康堤,前记者,现互联网产品运营,自由撰稿人,资深抑郁症。
有意思的是,每个人对how to be single的回答,却更像是在回答how to not be afraid to be single。电影的最后,女主为了实现梦想,独自爬上山顶,迎接清晨第一缕曙光,有种浮华过后的沧桑感。不过就像是女主最后所问的那样,我们在思考how to be single的时候,我们有没有真的思考过,我们又有多少时间是真正的single?那种隔绝外在所有联系、把时间全部交给自己的、真正的single。
© 本文版权归 姐妹会Sorority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