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味:蟹之三说
乘着今年正宗阳澄湖蟹未上市,十三味老周跟大伙说说蟹的文化与文化人吧!
美好寓意
二甲传胪
大闸蟹与芦苇有一个共同点,都是生长在水不是很深的地方。也正是这两者的共同点,使得人们将蟹与芦苇联系在了一起。据《明史·选举志》载:“会试第一位会元,二甲第一为传胪。”,古人常以甲指蟹,所以民间有二甲传胪的吉祥图纹,主绘两只蟹,而蟹螯分别钳住一芦苇,谐音二甲传胪(芦),含有金榜题名的良好祝愿。
八方来财
古人常用蟹寓意来财,蟹也成为传统文化中重要的摆件之一。人们认为蟹有二螯,且粗壮有力,一旦钳住东西就不会轻易放开,寓意守住钱财,把不稳的偏财锁紧;而蟹又有八只脚,古时又称蟹为八足虫,意指八方,八只脚的主要功能是抓,所以人们又赋予蟹八方来财或是八方来才的美好心愿。
横行天下
因为大闸蟹特殊的习性,古人将它又称为“横行介士”。古代社会的交通、联络等方式肯定没有现在先进,出一趟远门是件很不容易的事情,甚至会有生命的危险。所以在每次出远门之前,人们在践行酒席上,大闸蟹是必备的一道菜。用这种方式,祝福出远门的人能够有纵横天下的气魄,行程顺顺利利、平平安安。经过不断的演变,现在人们已经将此种寓意发展为在生意场、仕途之上,纵横天下,顺风顺水。
蟹之三圣
“蟹圣”巴解
太平盛世,百业兴旺.鱼米之乡,巴城地界阳澄湖东岸,历史悠久,人文苍翠,游览胜景,得天独厚.特产大闸蟹,驰名中外.鲁迅曾曰:"第一食蟹者为天下勇敢之最,传说乃巴解也.
相传在大禹治水时代,在阳澄湖有一种'夹人虫',长相凶恶,每到夜晚就爬上岸边偷吃稻子并且用那双强有力的钳子夹伤人,当地人非常惧怕但又无可奈何,只能用火把驱赶,但火把一熄灭,夹人虫又卷土重来。大禹来到江南治水,派壮士巴解督工,但夹人虫经常妨碍工程进展。巴解想出一个办法:在湖案边挖沟,待傍晚时分夹人虫爬上来进入沟里,边用事先准备好的开水浇进去,夹人虫就被烫死了。一会儿,一阵微风吹来,巴解闻到一股从未体验过的香味,于是好奇地把蟹壳剥开,香味扑鼻而来,于是壮着胆子咬了一口,发现竟味道鲜美,是难得的美味佳肴。这个故事很快变在阳澄湖区域传开了,于是人们再也不怕夹人虫,而是将其作为餐桌上的美食。
“蟹神”毕卓
在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阶层的饮食习惯中,秋冬时节,“左持螯”是一个非常流行的动作,和现在拍照时的剪刀手有一拼。当然不尽相同,左持螯对于文人们来说代表着风雅、潇洒,以及对于世界那么大,想去看看的向往,而不是单纯的为了吃。说到“左持螯”就不得不提它的发明人,他生活在以吃蟹腿为荣的时代,是一位让现在那些“五斤姐”“六斤哥”汗颜的“一坛哥”,他就是位列“江左八达”的毕卓。
魏晋时期的中国上层人士,极尽疯癫,现在的土豪阶层,在他们面前简直就是浮云,毕卓就生活在那个充斥着炫富、炼丹、狂饮、不羁的时代。毕卓也曾是体制内的人,官至吏部郎,相当于现在的国家公务员局长,按照魏晋时期的行政级别划分,属六品。后因上班期间饮酒,违反八项规定,被免职。
2014年6月2日,北京保利春拍近现代书画夜场,齐白石的一幅《毕卓盗酒》拍出800万高价。恐怕毕卓未曾想到,让自己丢掉“铁饭碗”的悲催嗜好,竟在后世受到如此追捧。其实毕卓have a dream,他曾说到:“得酒满数百斛船,四时甘味置两头,右手持酒杯,左手持蟹螯,拍浮酒船中,便足了一生矣。”此言一出,“左持螯”成为一种风尚,并流行千年,毕卓也荣升“蟹神”。
“蟹仙”李渔
李渔对蟹的感情,已经不能用爱来形容,已经是痴了。他在《闲情偶寄》中写道:“予于饮食之美,无一物不能言之,且无一物不穷其想象,竭其幽渺而言之;独于蟹螯一物,心能嗜之,口能甘之,无论终身一日皆不能忘之,至其可嗜可甘与不可忘之故,则绝口不能形容之。”翻译成白话文什么意思呢?——哥什么样的美食没吃过,但在蟹的面前,那些都是浮云。至于为什么对蟹那么痴迷,只有一句话回答:爱上你,没道理。
对于大闸蟹的味道,李渔给予了非常高的评价,他曾说:“蟹之鲜而肥,甘而腻,白似玉而黄似金,已造色香味三者之至极,更无一物可以上之。”所以说,什么都不怕,就怕吃货有文化,这句话要是发到朋友圈,立马高大上,还愁没人点赞?
关于吃蟹,李渔也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反感“以之为脍者”的做法,认为这样会让“腻则腻矣,而蟹之真味不存。”,对于李渔而言,最厌恶的是“断为两截,和以油、盐、豆粉而煎之,使蟹之色、蟹之香与蟹之真味全失。”这应该和面托蟹的做法相似。
李渔所提倡的吃蟹方法是“凡食蟹者,只合全其故体,蒸而熟之,贮以冰盘,列之几上,听客自取自食。剖一筐,食一筐,断一螯,食一螯,则气与味纤毫不漏。”这就和现在普通吃蟹一样,专业点说就是“武吃”。
李渔一生对蟹痴迷,对于吃蟹提出了一套完整理论,并实践。加之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生经历,潇洒豁达的个人性格,被后人称为“蟹仙”,与“蟹圣”巴解、“蟹神”毕卓一起,成为中国品蟹史上最具代表性的人物。
美好寓意
二甲传胪
大闸蟹与芦苇有一个共同点,都是生长在水不是很深的地方。也正是这两者的共同点,使得人们将蟹与芦苇联系在了一起。据《明史·选举志》载:“会试第一位会元,二甲第一为传胪。”,古人常以甲指蟹,所以民间有二甲传胪的吉祥图纹,主绘两只蟹,而蟹螯分别钳住一芦苇,谐音二甲传胪(芦),含有金榜题名的良好祝愿。
![]() |
八方来财
古人常用蟹寓意来财,蟹也成为传统文化中重要的摆件之一。人们认为蟹有二螯,且粗壮有力,一旦钳住东西就不会轻易放开,寓意守住钱财,把不稳的偏财锁紧;而蟹又有八只脚,古时又称蟹为八足虫,意指八方,八只脚的主要功能是抓,所以人们又赋予蟹八方来财或是八方来才的美好心愿。
![]() |
横行天下
因为大闸蟹特殊的习性,古人将它又称为“横行介士”。古代社会的交通、联络等方式肯定没有现在先进,出一趟远门是件很不容易的事情,甚至会有生命的危险。所以在每次出远门之前,人们在践行酒席上,大闸蟹是必备的一道菜。用这种方式,祝福出远门的人能够有纵横天下的气魄,行程顺顺利利、平平安安。经过不断的演变,现在人们已经将此种寓意发展为在生意场、仕途之上,纵横天下,顺风顺水。
![]() |
蟹之三圣
“蟹圣”巴解
太平盛世,百业兴旺.鱼米之乡,巴城地界阳澄湖东岸,历史悠久,人文苍翠,游览胜景,得天独厚.特产大闸蟹,驰名中外.鲁迅曾曰:"第一食蟹者为天下勇敢之最,传说乃巴解也.
![]() |
相传在大禹治水时代,在阳澄湖有一种'夹人虫',长相凶恶,每到夜晚就爬上岸边偷吃稻子并且用那双强有力的钳子夹伤人,当地人非常惧怕但又无可奈何,只能用火把驱赶,但火把一熄灭,夹人虫又卷土重来。大禹来到江南治水,派壮士巴解督工,但夹人虫经常妨碍工程进展。巴解想出一个办法:在湖案边挖沟,待傍晚时分夹人虫爬上来进入沟里,边用事先准备好的开水浇进去,夹人虫就被烫死了。一会儿,一阵微风吹来,巴解闻到一股从未体验过的香味,于是好奇地把蟹壳剥开,香味扑鼻而来,于是壮着胆子咬了一口,发现竟味道鲜美,是难得的美味佳肴。这个故事很快变在阳澄湖区域传开了,于是人们再也不怕夹人虫,而是将其作为餐桌上的美食。
“蟹神”毕卓
在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阶层的饮食习惯中,秋冬时节,“左持螯”是一个非常流行的动作,和现在拍照时的剪刀手有一拼。当然不尽相同,左持螯对于文人们来说代表着风雅、潇洒,以及对于世界那么大,想去看看的向往,而不是单纯的为了吃。说到“左持螯”就不得不提它的发明人,他生活在以吃蟹腿为荣的时代,是一位让现在那些“五斤姐”“六斤哥”汗颜的“一坛哥”,他就是位列“江左八达”的毕卓。
![]() |
魏晋时期的中国上层人士,极尽疯癫,现在的土豪阶层,在他们面前简直就是浮云,毕卓就生活在那个充斥着炫富、炼丹、狂饮、不羁的时代。毕卓也曾是体制内的人,官至吏部郎,相当于现在的国家公务员局长,按照魏晋时期的行政级别划分,属六品。后因上班期间饮酒,违反八项规定,被免职。
2014年6月2日,北京保利春拍近现代书画夜场,齐白石的一幅《毕卓盗酒》拍出800万高价。恐怕毕卓未曾想到,让自己丢掉“铁饭碗”的悲催嗜好,竟在后世受到如此追捧。其实毕卓have a dream,他曾说到:“得酒满数百斛船,四时甘味置两头,右手持酒杯,左手持蟹螯,拍浮酒船中,便足了一生矣。”此言一出,“左持螯”成为一种风尚,并流行千年,毕卓也荣升“蟹神”。
“蟹仙”李渔
李渔对蟹的感情,已经不能用爱来形容,已经是痴了。他在《闲情偶寄》中写道:“予于饮食之美,无一物不能言之,且无一物不穷其想象,竭其幽渺而言之;独于蟹螯一物,心能嗜之,口能甘之,无论终身一日皆不能忘之,至其可嗜可甘与不可忘之故,则绝口不能形容之。”翻译成白话文什么意思呢?——哥什么样的美食没吃过,但在蟹的面前,那些都是浮云。至于为什么对蟹那么痴迷,只有一句话回答:爱上你,没道理。
对于大闸蟹的味道,李渔给予了非常高的评价,他曾说:“蟹之鲜而肥,甘而腻,白似玉而黄似金,已造色香味三者之至极,更无一物可以上之。”所以说,什么都不怕,就怕吃货有文化,这句话要是发到朋友圈,立马高大上,还愁没人点赞?
![]() |
关于吃蟹,李渔也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反感“以之为脍者”的做法,认为这样会让“腻则腻矣,而蟹之真味不存。”,对于李渔而言,最厌恶的是“断为两截,和以油、盐、豆粉而煎之,使蟹之色、蟹之香与蟹之真味全失。”这应该和面托蟹的做法相似。
李渔所提倡的吃蟹方法是“凡食蟹者,只合全其故体,蒸而熟之,贮以冰盘,列之几上,听客自取自食。剖一筐,食一筐,断一螯,食一螯,则气与味纤毫不漏。”这就和现在普通吃蟹一样,专业点说就是“武吃”。
李渔一生对蟹痴迷,对于吃蟹提出了一套完整理论,并实践。加之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生经历,潇洒豁达的个人性格,被后人称为“蟹仙”,与“蟹圣”巴解、“蟹神”毕卓一起,成为中国品蟹史上最具代表性的人物。
![]() |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