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与这个世界的距离,决定了你到底能活得有多自由
半夜失眠翻出堆在书架顶端的村上春树早期作品《且听风吟》,书的译者林少华为全书做了序,其中有一段林对于村上春树的描写让我感觉格外印象深刻:
他的作品不像其他日本作家川端康成或三岛由纪夫,他的文字日本味儿很淡,如果不告诉你这是一个日本作家,你可能从其文字中没办法看出这是日语作品。用译者的话来说,这就是距离感,村上自己解释道:从事写文章这一工作,首先要确认自己同周遭事物之间的距离,所需要的不是感性,而是尺度。
村上的距离感除了体现在语言运用上,还体现在他对于人物的描写上。他从来都把家人列入“不能写”或“不该写”的事项中。他解释说他不把家庭看得那么重,不愿意接受“家庭”这个团体——不单单是家庭,而是所有的团体、组织——的束缚。不写家庭,不写人与人之间黏糊糊的感情冲突,尽可能与他生活的社会保持距离,甚至逃离。
距离产生自由,自由是可贵的。
不愿受到任何团体束缚的村上,大学结束后与妻子结婚,开了一家酒吧,一直旅居国外,他们婚后选择不要孩子,夫妻两人一直拒绝家庭的概念。
距离感到底是什么?是给自己建立一道天然的屏障,隔绝与外界不必要的联系。当然不同于小公举式的温箱是为了保证自己不受伤而建立,这种距离感,是一种顶级的“自私”,纯粹以自我个体为导向,不分担。什么叫“不分担”?当你跟一个人结婚,这个人犯错,你需要共同承担;当你的孩子干了坏事,你有责任;如果国难当头,身为匹夫的你有义务。距离感的内涵,就是“不分担”、“不牵涉”。
知乎上有一位大V,他已婚,是丁克。当别人问他,为什么会丁克时,他说:我不想不以家族的扩张来对抗衰老,世界上还有更多有意思的事情。
一个人从出生走向死亡,可以说是一个兴盛凋零的过程,也可以说是一个对抗衰老的过程,我们不想长大,父母不敢老,驻颜长寿是永恒的话题,我们为何对抗衰老是?在中国,很多人希望长生不老,是希望看到后备家业有成,儿孙满堂。家族扩张似乎是流淌在血液中的生命意义。
当一个人人为选择“无后”的时候,也选择了与老祖宗的信念背道而驰,当ta的“叛逆”获得成功之时,也就距离“宗族”越来越远了。无论是生活方式,还是思维理念,都在和生生不息的传统划清界限。保持这种微妙的距离感,无疑是开心的,因为ta不仅做出了自己选择,未来也更少地受到别人的干预。
老大在对《小别离》的评论中,犀利地指出,海清饰演的妈妈面临女儿出国留学时,情绪崩溃,割舍不了对女儿的依赖,囚困于母亲的角色,借着母爱的名义,让自己在别离中枯萎。距离感在很多中国家庭是禁言,母亲和孩子之间没有界限,个人生活没有界限感,任何一方的捆绑最后都有可能造成心态上的扭曲。
不仅家庭,“距离感”在关系社会中,似乎是个禁言,遇到谁一旦话语投缘便可称兄道弟,以成为他人的“死党”证明自己的好人缘,分享一切可说的不可说的。然而,成年人的世界里应该是有边界的,打破砂锅问到底不如三分留白以示尊重和友好,不表忠心不给承诺,这不是轻浮,是自由。
他的作品不像其他日本作家川端康成或三岛由纪夫,他的文字日本味儿很淡,如果不告诉你这是一个日本作家,你可能从其文字中没办法看出这是日语作品。用译者的话来说,这就是距离感,村上自己解释道:从事写文章这一工作,首先要确认自己同周遭事物之间的距离,所需要的不是感性,而是尺度。
村上的距离感除了体现在语言运用上,还体现在他对于人物的描写上。他从来都把家人列入“不能写”或“不该写”的事项中。他解释说他不把家庭看得那么重,不愿意接受“家庭”这个团体——不单单是家庭,而是所有的团体、组织——的束缚。不写家庭,不写人与人之间黏糊糊的感情冲突,尽可能与他生活的社会保持距离,甚至逃离。
距离产生自由,自由是可贵的。
不愿受到任何团体束缚的村上,大学结束后与妻子结婚,开了一家酒吧,一直旅居国外,他们婚后选择不要孩子,夫妻两人一直拒绝家庭的概念。
距离感到底是什么?是给自己建立一道天然的屏障,隔绝与外界不必要的联系。当然不同于小公举式的温箱是为了保证自己不受伤而建立,这种距离感,是一种顶级的“自私”,纯粹以自我个体为导向,不分担。什么叫“不分担”?当你跟一个人结婚,这个人犯错,你需要共同承担;当你的孩子干了坏事,你有责任;如果国难当头,身为匹夫的你有义务。距离感的内涵,就是“不分担”、“不牵涉”。
知乎上有一位大V,他已婚,是丁克。当别人问他,为什么会丁克时,他说:我不想不以家族的扩张来对抗衰老,世界上还有更多有意思的事情。
一个人从出生走向死亡,可以说是一个兴盛凋零的过程,也可以说是一个对抗衰老的过程,我们不想长大,父母不敢老,驻颜长寿是永恒的话题,我们为何对抗衰老是?在中国,很多人希望长生不老,是希望看到后备家业有成,儿孙满堂。家族扩张似乎是流淌在血液中的生命意义。
当一个人人为选择“无后”的时候,也选择了与老祖宗的信念背道而驰,当ta的“叛逆”获得成功之时,也就距离“宗族”越来越远了。无论是生活方式,还是思维理念,都在和生生不息的传统划清界限。保持这种微妙的距离感,无疑是开心的,因为ta不仅做出了自己选择,未来也更少地受到别人的干预。
老大在对《小别离》的评论中,犀利地指出,海清饰演的妈妈面临女儿出国留学时,情绪崩溃,割舍不了对女儿的依赖,囚困于母亲的角色,借着母爱的名义,让自己在别离中枯萎。距离感在很多中国家庭是禁言,母亲和孩子之间没有界限,个人生活没有界限感,任何一方的捆绑最后都有可能造成心态上的扭曲。
不仅家庭,“距离感”在关系社会中,似乎是个禁言,遇到谁一旦话语投缘便可称兄道弟,以成为他人的“死党”证明自己的好人缘,分享一切可说的不可说的。然而,成年人的世界里应该是有边界的,打破砂锅问到底不如三分留白以示尊重和友好,不表忠心不给承诺,这不是轻浮,是自由。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