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狱实验
监狱实验是前美国心理学会会长Dr.津巴多在斯坦福大学任教时期做的一场实验。这场实验算是行为主义心理学派中很经典的一个,和“斯金纳的箱子”类似,都研究了特定的行为、场景对个人行为的塑造作用。
类似心理学实验开始后,都要随机挑选志愿者,并再次将其随机分配到不同的小组中。在真实的实验中,津巴多教授为志愿者们做了面试,挑选了真正健康、心智完善的24个人。我们在这里只设定出8个角色,分别是代表被分入狱卒组的Allen、Ben、Cook、Davis,以及犯人组的Elvis、Fong、Gavin、Heyes。设定两组人之前没有任何关系,名字也都是随机编排的,之后实验的展开将以天为单位。
在第一天的时候,犯人的姓名被剥夺了,以号码来代替:a b c d 。双方都换上了统一的制服。在活动开始时,双方还有相对平等的互动、玩闹,单纯的贴上标签并没有让他们真正认同现在的身份。
用编号代替姓名,并穿上统一的制服:这可以理解为一种身份的剥夺,个人对自己的身份识别出现了障碍。在另外一个针对暴力的实验,工作人员对另一组12个受访者的调查中,这种匿名性会使愿意施加暴力的人数从3人增加到了8人。在军队和监狱等合法国家暴力机关中,多采用这种剥夺身份的方式,一方面减少人员在执行时的心理负担,另一方面也是降低敌人或犯人的自尊感。
看来这样的平衡会要保持下去了,这当然不是实验人员的目的。如果不打破两方角色的平衡,这个角色的融入过程将变得漫长。津巴多教授当然也明白这个道理,他部分充当了上帝的角色,施加了一个外力,像是牛顿在晚年苦苦寻找的宇宙推动力。这时其中的平衡静止状态就被打破,一次力量的生态循环就真的开始了。
这时候实验工作人员开始赋予了狱警一系列的特权,并且任命其中攻击欲较强的Ben为队长。这时力量的天平开始向狱警那一面倾斜了。双方第一次冲突发生在了餐厅:犯人a不满意熬的像翔一样的煮豆子作午餐,同发放食物的狱警Cook产生了摩擦,同样不满意食物的其他犯人以倒掉不吃作为抗议,不顾狱警的阻拦走出了餐厅。在犯人的“放风”自由活动时间,双方又发生了小规模的肢体冲突。
由于实验本身的特殊性,所选的志愿者虽然在性格上有强势弱势之分,但都是在正常的阈值范围内波动。就像一根橡皮筋或是韧带一样,一定力度的拉紧和收缩都没有关系。这时候所施加外力的作用就出现了:一旦施加的力超过了临界点后,就会绷裂。在实验中,监狱的强弱秩序开始出现明显的变化了。
队长Ben马上对犯人的对抗行为进行了反击。他说服了其他狱警,告诉他们如果不想受到犯人的伤害,就要先击溃他们的信心。狱警们见识到了这两场暴动可能给自己的安全带来的威胁,同意采取措施。在凌晨时分,他们先偷偷的把每个狱间的门锁死,然后用高压水枪攻击那些还在睡梦中的犯人。很快就击溃了一部分人的意志;在一轮“水淹七军”后,狱警又把犯人中的典型“混不吝”强行剃了个劳改头(看来这招的确有效),这下剩下的人也都服了。
在整个过程中,不仅仅是犯人一方的整个心理状态发生变化,在狱警内部也有很多值得关注的有趣点:本来性格最软弱的Davis成了最激进的、对待犯人最暴虐的狱警,最后代替了Ben成为了实际的领袖。我在《浪潮》一文中曾经提到过类似的情况:被裹挟在一场运动中最深不能自拔的,可能是那些生活中的弱者。他们在这场群盲活动中体会到了前所未有的力量感,评价机制不再是“是否拥有更多的社会资源和性资源”,而仅仅在于你是不是认同这场运动的价值观。Davis的情况正好吻合,他一旦被说服接受自己现在的身份,就成为了整个实验中最大的一个不确定性因素。
Davis在见识到Ben所施加的暴力后,开始迷信上了这种力量感,压抑多年的暴力因子开始释放出来。他开始认同了自己的身份,这种在日常生活中体会不到的绝对权力。他开始提出了更多严厉的惩罚来杜绝一切可能来自犯人的反抗。同时,面对狱警内部的不坚定者,他进行了同样严酷的肃反整风运动,取消同情犯人的Frank狱警的身份,将其单独监禁起来。同时控制所有摄像头,封锁内部信息不让消息泄露给实验管理人员。他从一场运动的裹挟者成为了这场游戏最热衷的玩家。
为什么这种对身份的认同感会具有那么强大的作用?在“力量感”之外,我想这可能在远古时期就成为了我们的一种本能。比如面具文化,最早就是巫师在做法时通过佩戴面具来让自己有了身份上的变化,使其和鬼神交流起来更加容易;很多部落还在相信“以形补形”,认为吃掉猎物甚至俘虏的地方部落的人身体上某一部位,会让自己相应的能量增强。
这场实验的最终结果如何?实验人员在例行检查时发现了有犯人出现了很夸张的情绪反应,甚至出现了心理疾病,只得提前终止了这场实验。Davis虽然曾竭力阻止实验的结束,后来也恢复了之前的平和温顺。
但这个实验的意义绝对不止于此,它让我们重新思考了人与情境的关系,以及我们在极端状态下是怎样一步步抛弃人类社会所珍视的美德回归丛林法则。极权主义、民族主义、社会达尔文主义的幽灵还在你我的身边游荡,它们缺的只是一个契机。千万不要试图考验人性,你会很失望的;我们要做的就是尽可能在这片土壤上种上更优质良善的花果,减少其复辟的可能性。
类似心理学实验开始后,都要随机挑选志愿者,并再次将其随机分配到不同的小组中。在真实的实验中,津巴多教授为志愿者们做了面试,挑选了真正健康、心智完善的24个人。我们在这里只设定出8个角色,分别是代表被分入狱卒组的Allen、Ben、Cook、Davis,以及犯人组的Elvis、Fong、Gavin、Heyes。设定两组人之前没有任何关系,名字也都是随机编排的,之后实验的展开将以天为单位。
在第一天的时候,犯人的姓名被剥夺了,以号码来代替:a b c d 。双方都换上了统一的制服。在活动开始时,双方还有相对平等的互动、玩闹,单纯的贴上标签并没有让他们真正认同现在的身份。
用编号代替姓名,并穿上统一的制服:这可以理解为一种身份的剥夺,个人对自己的身份识别出现了障碍。在另外一个针对暴力的实验,工作人员对另一组12个受访者的调查中,这种匿名性会使愿意施加暴力的人数从3人增加到了8人。在军队和监狱等合法国家暴力机关中,多采用这种剥夺身份的方式,一方面减少人员在执行时的心理负担,另一方面也是降低敌人或犯人的自尊感。
看来这样的平衡会要保持下去了,这当然不是实验人员的目的。如果不打破两方角色的平衡,这个角色的融入过程将变得漫长。津巴多教授当然也明白这个道理,他部分充当了上帝的角色,施加了一个外力,像是牛顿在晚年苦苦寻找的宇宙推动力。这时其中的平衡静止状态就被打破,一次力量的生态循环就真的开始了。
这时候实验工作人员开始赋予了狱警一系列的特权,并且任命其中攻击欲较强的Ben为队长。这时力量的天平开始向狱警那一面倾斜了。双方第一次冲突发生在了餐厅:犯人a不满意熬的像翔一样的煮豆子作午餐,同发放食物的狱警Cook产生了摩擦,同样不满意食物的其他犯人以倒掉不吃作为抗议,不顾狱警的阻拦走出了餐厅。在犯人的“放风”自由活动时间,双方又发生了小规模的肢体冲突。
由于实验本身的特殊性,所选的志愿者虽然在性格上有强势弱势之分,但都是在正常的阈值范围内波动。就像一根橡皮筋或是韧带一样,一定力度的拉紧和收缩都没有关系。这时候所施加外力的作用就出现了:一旦施加的力超过了临界点后,就会绷裂。在实验中,监狱的强弱秩序开始出现明显的变化了。
队长Ben马上对犯人的对抗行为进行了反击。他说服了其他狱警,告诉他们如果不想受到犯人的伤害,就要先击溃他们的信心。狱警们见识到了这两场暴动可能给自己的安全带来的威胁,同意采取措施。在凌晨时分,他们先偷偷的把每个狱间的门锁死,然后用高压水枪攻击那些还在睡梦中的犯人。很快就击溃了一部分人的意志;在一轮“水淹七军”后,狱警又把犯人中的典型“混不吝”强行剃了个劳改头(看来这招的确有效),这下剩下的人也都服了。
在整个过程中,不仅仅是犯人一方的整个心理状态发生变化,在狱警内部也有很多值得关注的有趣点:本来性格最软弱的Davis成了最激进的、对待犯人最暴虐的狱警,最后代替了Ben成为了实际的领袖。我在《浪潮》一文中曾经提到过类似的情况:被裹挟在一场运动中最深不能自拔的,可能是那些生活中的弱者。他们在这场群盲活动中体会到了前所未有的力量感,评价机制不再是“是否拥有更多的社会资源和性资源”,而仅仅在于你是不是认同这场运动的价值观。Davis的情况正好吻合,他一旦被说服接受自己现在的身份,就成为了整个实验中最大的一个不确定性因素。
Davis在见识到Ben所施加的暴力后,开始迷信上了这种力量感,压抑多年的暴力因子开始释放出来。他开始认同了自己的身份,这种在日常生活中体会不到的绝对权力。他开始提出了更多严厉的惩罚来杜绝一切可能来自犯人的反抗。同时,面对狱警内部的不坚定者,他进行了同样严酷的肃反整风运动,取消同情犯人的Frank狱警的身份,将其单独监禁起来。同时控制所有摄像头,封锁内部信息不让消息泄露给实验管理人员。他从一场运动的裹挟者成为了这场游戏最热衷的玩家。
为什么这种对身份的认同感会具有那么强大的作用?在“力量感”之外,我想这可能在远古时期就成为了我们的一种本能。比如面具文化,最早就是巫师在做法时通过佩戴面具来让自己有了身份上的变化,使其和鬼神交流起来更加容易;很多部落还在相信“以形补形”,认为吃掉猎物甚至俘虏的地方部落的人身体上某一部位,会让自己相应的能量增强。
这场实验的最终结果如何?实验人员在例行检查时发现了有犯人出现了很夸张的情绪反应,甚至出现了心理疾病,只得提前终止了这场实验。Davis虽然曾竭力阻止实验的结束,后来也恢复了之前的平和温顺。
但这个实验的意义绝对不止于此,它让我们重新思考了人与情境的关系,以及我们在极端状态下是怎样一步步抛弃人类社会所珍视的美德回归丛林法则。极权主义、民族主义、社会达尔文主义的幽灵还在你我的身边游荡,它们缺的只是一个契机。千万不要试图考验人性,你会很失望的;我们要做的就是尽可能在这片土壤上种上更优质良善的花果,减少其复辟的可能性。
来自 豆瓣App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