逛街记
周六逛街,先在大商新玛特看鞋子,一个字,贵。
看好的百丽,5折后940。不过真的好好看,让个小爽同学一个劲儿说我小腿细。
紧跟着去了天美意,有一款也还不错,折后价399。姑且作为一个潜在目标。
逛了一圈不是样式难看就是价格奇高。基本上都是5折或4.8折,但千元以上的大有鞋在。郁闷!
回到天美意,看好的鞋不出一小时降到了319,窃喜之余又对鞋的质量顿生怀疑。
一面就抱着侥幸,回去问百丽的那双,价格纹丝不动。
为什么单就那一双价格可以折后又降呢?第一,它成本不是最高的。 不然商家不干的。第二,它质量不是最差的。
不然客户不会买。思前想后,这双鞋应该是综合性价比较高的,比较受欢迎的。所以商家才愿意“薄利多销”。
但是300大元也不是小钱儿呀。所以,小爽同学建议我再思考一下,反正晚上8、9点才关门呢。
跟小爽同学吃完中饭先去了久光。10分钟直接出来了。一句话:“这地方,就是打上1折,我们也不会买的。”
那些营业员看我们两个“大学生”(二人都是毫无雕饰、素面朝天的类型。)的眼神,
已经告诉我们,这里不是我们该来的地方。
走吧,去胜利地下买小东东去。
虽然胜利地下那地方,我从来没有也不敢一个人逛(因为听说也见过被骂继而“被”买或“被”轰的太多案例)。
但是头花儿或者发夹这种小东东,还就这儿集中了。
加之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对我这种消费层次的也就买这个价位的东东还可以找点儿自我安慰的。
结果第一次询价就打破了我们二人的预期-
“这个是商场货,最低25,不讲价。”
更有一男的卖家在我们要走的时候,主动把8元的价格减到3元,
然后回过身即反悔,坚决不卖,还怪罪我们耽误了他的生意。
终于碰到一个貌似也是新手的卖家,
二对一的心理优势让我们二人优哉游哉地试戴着,成功地砍下了3个小发夹。
我的任务算是完成了80%。期间有一家的头花质量不错,掉转身想回去看看。
我们二人一看老板正在忙另一单生意,不方便砍价。
于是假装在周围逛了一圈,两圈......
终于结完帐走人了。
“哎呀!又到这儿了。看来我们跟老板有缘呀。”
心里就想着那个头花,眼睛却不敢往那瞅。就怕被老板识破,不好喊价了。
约摸3分钟过去了,别的问了一大圈,终于拿起那个头花。
“这个头花,老板能给多少钱?”
“这个是商场货,上面标的是53。我就给你45吧”
天呀,鬼鬼鬼。
“给个最低的实在价儿吧。”
“那也得40。”
磨蹭了十几秒钟,放弃吧。
截至目前,我和小爽唯一揽入囊中的花了11元钱买的三个发夹。
从地下商场出来天色已黑。去新玛特的地下超市寻点儿日用品。
临到收银台时,我们看到一盛满散装杏果的大木桶。
心想坚果可是好东东,一想放在这个位置这样卖,29.8的价格应该有诱惑力吧。
于是二人各自一个散装带开始挑起来。
我专挑开壳的或者干脆挑散落在其中的杏仁,
道理很简单,入味儿、省事儿,而且略掉壳的重量。
结果紧随我们身后的一位貌似颇有经验的大叔却对我的做法不屑。
向他取经,却被说成个十万个为什么。
哎!想起我家老公公,在超市都能现场传授如何识别一种新疆水果的公母。
真觉得这位大叔不够近人情呢。
一看小爽同学也是毫无经验,
专挑那种外壳完好,摇一摇,还能听到果仁在里面活蹦乱跳的。
结完帐。我们准备回家了。
在那三个发夹的基础上,我们添了几袋卫生巾,两小袋杏仁。
经济学上讲,要看一个国家的富裕程度,
就要衡量在他的国民的消费支出中,为食物而产生的消费占比多大。
比例越大,这个国家的发展水平就越落后。
嘿嘿,本人一直还在温饱线上呢。
看好的百丽,5折后940。不过真的好好看,让个小爽同学一个劲儿说我小腿细。
紧跟着去了天美意,有一款也还不错,折后价399。姑且作为一个潜在目标。
逛了一圈不是样式难看就是价格奇高。基本上都是5折或4.8折,但千元以上的大有鞋在。郁闷!
回到天美意,看好的鞋不出一小时降到了319,窃喜之余又对鞋的质量顿生怀疑。
一面就抱着侥幸,回去问百丽的那双,价格纹丝不动。
为什么单就那一双价格可以折后又降呢?第一,它成本不是最高的。 不然商家不干的。第二,它质量不是最差的。
不然客户不会买。思前想后,这双鞋应该是综合性价比较高的,比较受欢迎的。所以商家才愿意“薄利多销”。
但是300大元也不是小钱儿呀。所以,小爽同学建议我再思考一下,反正晚上8、9点才关门呢。
跟小爽同学吃完中饭先去了久光。10分钟直接出来了。一句话:“这地方,就是打上1折,我们也不会买的。”
那些营业员看我们两个“大学生”(二人都是毫无雕饰、素面朝天的类型。)的眼神,
已经告诉我们,这里不是我们该来的地方。
走吧,去胜利地下买小东东去。
虽然胜利地下那地方,我从来没有也不敢一个人逛(因为听说也见过被骂继而“被”买或“被”轰的太多案例)。
但是头花儿或者发夹这种小东东,还就这儿集中了。
加之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对我这种消费层次的也就买这个价位的东东还可以找点儿自我安慰的。
结果第一次询价就打破了我们二人的预期-
“这个是商场货,最低25,不讲价。”
更有一男的卖家在我们要走的时候,主动把8元的价格减到3元,
然后回过身即反悔,坚决不卖,还怪罪我们耽误了他的生意。
终于碰到一个貌似也是新手的卖家,
二对一的心理优势让我们二人优哉游哉地试戴着,成功地砍下了3个小发夹。
我的任务算是完成了80%。期间有一家的头花质量不错,掉转身想回去看看。
我们二人一看老板正在忙另一单生意,不方便砍价。
于是假装在周围逛了一圈,两圈......
终于结完帐走人了。
“哎呀!又到这儿了。看来我们跟老板有缘呀。”
心里就想着那个头花,眼睛却不敢往那瞅。就怕被老板识破,不好喊价了。
约摸3分钟过去了,别的问了一大圈,终于拿起那个头花。
“这个头花,老板能给多少钱?”
“这个是商场货,上面标的是53。我就给你45吧”
天呀,鬼鬼鬼。
“给个最低的实在价儿吧。”
“那也得40。”
磨蹭了十几秒钟,放弃吧。
截至目前,我和小爽唯一揽入囊中的花了11元钱买的三个发夹。
从地下商场出来天色已黑。去新玛特的地下超市寻点儿日用品。
临到收银台时,我们看到一盛满散装杏果的大木桶。
心想坚果可是好东东,一想放在这个位置这样卖,29.8的价格应该有诱惑力吧。
于是二人各自一个散装带开始挑起来。
我专挑开壳的或者干脆挑散落在其中的杏仁,
道理很简单,入味儿、省事儿,而且略掉壳的重量。
结果紧随我们身后的一位貌似颇有经验的大叔却对我的做法不屑。
向他取经,却被说成个十万个为什么。
哎!想起我家老公公,在超市都能现场传授如何识别一种新疆水果的公母。
真觉得这位大叔不够近人情呢。
一看小爽同学也是毫无经验,
专挑那种外壳完好,摇一摇,还能听到果仁在里面活蹦乱跳的。
结完帐。我们准备回家了。
在那三个发夹的基础上,我们添了几袋卫生巾,两小袋杏仁。
经济学上讲,要看一个国家的富裕程度,
就要衡量在他的国民的消费支出中,为食物而产生的消费占比多大。
比例越大,这个国家的发展水平就越落后。
嘿嘿,本人一直还在温饱线上呢。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