羽翼老师:与工笔一路同行
好学生小有曾经两度说起过羽翼老师。
第一次,是她向我大赞,这个老师实在是前所未见的好,不仅从不敷衍学生的任何一个问题,而且还会尽量提供各种方便给他们。
第二次,她说老师画了一只鸟,结果大家一致说这只鸟很像他本人,他不服,默默在鸟眼四周点了一圈立粉,愣说它是雌的……当然,这并没有改变大家的感观。
听完这两件事,立刻觉得:我得采访一下他。
第一次见到羽翼老师的“真身”,是在上周日的陶艺课上,他瘦高、低调,气质舒服。由于座位比较远的缘故,没能第一时间看到斗笠杯上的图案,倒是先见了他后做的陶泥“树妖”。
陶艺课后,是工笔共修课时间,于是我半采访半蹭课,消磨了一晚上美好时光。每一个真心热爱的故事,都是一段风花雪月,值得听众热泪盈眶……
“别学了,来教课吧!”
羽翼走上工笔课堂,完全是个伯乐与千里马的故事,有点惺惺相惜,也有点误打误撞。
当时的他正在上书法课,结果老师一看到他的字,立刻惊呼:“你别学了,来教课吧!”
他一下懵了,自己还能当老师?再三推脱不下,为了做最后的拒绝,只好说:“要是教课的话,我还是教工笔吧。”
原想着工笔才学了几年,能成什么气候?对方看不过眼,此事也便作罢了,结果没想到这位书法老师看到作品后大加称赞,并马上联系了东篱书院的尉迟老师。
经过对多幅作品的详细考证,低调自谦的羽翼同学就此成了低调自谦的羽翼老师。
在以往的采访经验中,一个人在某个领域中能有一些心得,或是科班出身、或是家学渊博,而羽翼老师却不具备这两点“前提”中的任何一点。
那么最初为何喜欢工笔这件事、并将其当做终身的修行呢?这个问题令他陷入沉默,或许喜欢就是喜欢并没有那么多理由吧。
“因为会让人很安静的体会和感受,能唤起对生活细微之处的注意。”
——在即将放弃这道提问时,羽翼老师给出了答案,他的确是一位习惯对问题深入思索的人。
“为了画好工笔,会静下心来观察,摒弃那种高等生物高高在上的姿态。这时候你会发现,很多事物我们原先并不了解:比如花瓣上有微妙的颜色渐变,而茎、叶上则具有非常细腻的质感层次;
动物更是如此,不仅毛色上会有复杂而有趣的变化,它们的表情和体态也是大有不同的,比如玩耍、捕食、惊惧的时候。
当你想尽力地表达出某种生动的形象时,会不自觉地成为一个心无旁骛的动植物学家。”
以上,是他的完整解释。
慢慢走,欣赏啊
朱光潜先生在《谈美》中写过一篇“慢慢走,欣赏啊”。愿人生不急于求成、循序渐进、摒弃过多的目的性。如此做一件事、走一段路,才能随时享受美的盛宴。
对此,羽翼老师可谓懂得之人。
在聊天中,他反复提到的一句话是:“工笔就是一个慢慢生长的过程,三年的功力便是三年的样子,三十年的功力便是三十年的样子。”
对自己的不足,羽翼毫不避讳。他坦言自己每天都在练习和精进,并且每隔一段时间都会找老师继续学习,目前正在进习的是工笔人物与唐卡。
聊起自己崇拜的对象和前辈,他比说自己还要兴奋。
对于境界,他追求一种“恐怖的美”。这里的“恐怖”,是指对繁复精准线条的掌握到达极致。比如人的头发、神情、甚至是某种看似虚无缥缈的状态和气质。
“学习到十年的时候,我会反过来定下自己最爱的方向。无论是花鸟、动物、人物,或者唐卡,然后一直专修下去。”
这是他对自己的规划,学至“恐怖”,并非一味地寻求挑战,而是为了可以打牢基础,之后按照自己最喜欢的路走下去。
言及此处,他一向随和的眼中闪着定定的光辉,人说“星目”即是此般模样吧。
为更好的“我”而活,亦不为过往而汗颜。如此,便是最好的生命体验。
希望学生们有成就感
“加点赭石色。”
“那个不要再上色了。”
“加点水柔化下吧。”
……
无论聊到什么话题,羽翼老师的眼神总是在学生身上的,并且不等他们自己提问主动给出指导。小有说,每次上课,跟给老师留作业似的,总有些画坏的地方需要老师亲手调教。
在这个问题上,羽翼老师从不会为了省事,说出“挺好的,继续吧”这样敷衍的话。
“我希望自己的学生们能获得成就感。”他说,“这是一个老师教我画的虎头,虎是他的专长,但是他只教我一个头”。
这应该是工笔教学的一个惯例,花鸟、动物、人物皆如是,每一个课程阶段都会遇到这种选择性的截止。
“这是种教学方式,应该也是为了大家打下更扎实的基础的。但是我会觉得很不够,所以曾经暗自下决心,如果有一天成为老师,我一定会让大家可以学到画整幅,我觉得学习需要成就感。”
实际上,羽翼老师做的,远比他说的还多。
除了完整性,他还给了学生自由选择的权利。他的学生有了一定的基础后,可以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题材来学习——这在此类教学中绝对是小概率事件。众所周知,统一的教学方案即可以省力很多,又可以同时教授更多的学生。
而他,却将“共修”当做“一对一”来做,故完全不能开大班,最多每期只教6个学生而已。
可见,相比于让学生们学到更丰富的内容,课资对于羽翼老师而言简直是低到尘埃中的考虑。
“这样我也会在学生们的自主选择中得到学习和提高啊”。他表示这种模式会一直坚持下去。
【羽翼老师工笔课】 每周日晚
咨询电话:13031112767 微信也可
必须再次强调:名额非常有限
后记1
陶艺课上,羽翼老师的斗笠杯彩绘,是这样的:
后记2
采访过程中,老师向我展示工笔的“钉头鼠尾”,原本都唯美是花瓣、卷草纹,结果画着画着……
咦~~~辣眼睛~
专栏 侧写
他执着坚定,她灵气非凡,他们一直知道自己想要的…
以他人星辉,照亮己途。
人生苦短,与“有益者”为伴。
时光未老,容你我慢行……
第一次,是她向我大赞,这个老师实在是前所未见的好,不仅从不敷衍学生的任何一个问题,而且还会尽量提供各种方便给他们。
第二次,她说老师画了一只鸟,结果大家一致说这只鸟很像他本人,他不服,默默在鸟眼四周点了一圈立粉,愣说它是雌的……当然,这并没有改变大家的感观。
听完这两件事,立刻觉得:我得采访一下他。
第一次见到羽翼老师的“真身”,是在上周日的陶艺课上,他瘦高、低调,气质舒服。由于座位比较远的缘故,没能第一时间看到斗笠杯上的图案,倒是先见了他后做的陶泥“树妖”。
陶艺课后,是工笔共修课时间,于是我半采访半蹭课,消磨了一晚上美好时光。每一个真心热爱的故事,都是一段风花雪月,值得听众热泪盈眶……
“别学了,来教课吧!”
羽翼走上工笔课堂,完全是个伯乐与千里马的故事,有点惺惺相惜,也有点误打误撞。
当时的他正在上书法课,结果老师一看到他的字,立刻惊呼:“你别学了,来教课吧!”
他一下懵了,自己还能当老师?再三推脱不下,为了做最后的拒绝,只好说:“要是教课的话,我还是教工笔吧。”
原想着工笔才学了几年,能成什么气候?对方看不过眼,此事也便作罢了,结果没想到这位书法老师看到作品后大加称赞,并马上联系了东篱书院的尉迟老师。
经过对多幅作品的详细考证,低调自谦的羽翼同学就此成了低调自谦的羽翼老师。
在以往的采访经验中,一个人在某个领域中能有一些心得,或是科班出身、或是家学渊博,而羽翼老师却不具备这两点“前提”中的任何一点。
那么最初为何喜欢工笔这件事、并将其当做终身的修行呢?这个问题令他陷入沉默,或许喜欢就是喜欢并没有那么多理由吧。
“因为会让人很安静的体会和感受,能唤起对生活细微之处的注意。”
——在即将放弃这道提问时,羽翼老师给出了答案,他的确是一位习惯对问题深入思索的人。
“为了画好工笔,会静下心来观察,摒弃那种高等生物高高在上的姿态。这时候你会发现,很多事物我们原先并不了解:比如花瓣上有微妙的颜色渐变,而茎、叶上则具有非常细腻的质感层次;
动物更是如此,不仅毛色上会有复杂而有趣的变化,它们的表情和体态也是大有不同的,比如玩耍、捕食、惊惧的时候。
当你想尽力地表达出某种生动的形象时,会不自觉地成为一个心无旁骛的动植物学家。”
以上,是他的完整解释。
慢慢走,欣赏啊
朱光潜先生在《谈美》中写过一篇“慢慢走,欣赏啊”。愿人生不急于求成、循序渐进、摒弃过多的目的性。如此做一件事、走一段路,才能随时享受美的盛宴。
对此,羽翼老师可谓懂得之人。
在聊天中,他反复提到的一句话是:“工笔就是一个慢慢生长的过程,三年的功力便是三年的样子,三十年的功力便是三十年的样子。”
对自己的不足,羽翼毫不避讳。他坦言自己每天都在练习和精进,并且每隔一段时间都会找老师继续学习,目前正在进习的是工笔人物与唐卡。
聊起自己崇拜的对象和前辈,他比说自己还要兴奋。
对于境界,他追求一种“恐怖的美”。这里的“恐怖”,是指对繁复精准线条的掌握到达极致。比如人的头发、神情、甚至是某种看似虚无缥缈的状态和气质。
“学习到十年的时候,我会反过来定下自己最爱的方向。无论是花鸟、动物、人物,或者唐卡,然后一直专修下去。”
这是他对自己的规划,学至“恐怖”,并非一味地寻求挑战,而是为了可以打牢基础,之后按照自己最喜欢的路走下去。
言及此处,他一向随和的眼中闪着定定的光辉,人说“星目”即是此般模样吧。
为更好的“我”而活,亦不为过往而汗颜。如此,便是最好的生命体验。
希望学生们有成就感
“加点赭石色。”
“那个不要再上色了。”
“加点水柔化下吧。”
……
无论聊到什么话题,羽翼老师的眼神总是在学生身上的,并且不等他们自己提问主动给出指导。小有说,每次上课,跟给老师留作业似的,总有些画坏的地方需要老师亲手调教。
在这个问题上,羽翼老师从不会为了省事,说出“挺好的,继续吧”这样敷衍的话。
“我希望自己的学生们能获得成就感。”他说,“这是一个老师教我画的虎头,虎是他的专长,但是他只教我一个头”。
这应该是工笔教学的一个惯例,花鸟、动物、人物皆如是,每一个课程阶段都会遇到这种选择性的截止。
“这是种教学方式,应该也是为了大家打下更扎实的基础的。但是我会觉得很不够,所以曾经暗自下决心,如果有一天成为老师,我一定会让大家可以学到画整幅,我觉得学习需要成就感。”
实际上,羽翼老师做的,远比他说的还多。
除了完整性,他还给了学生自由选择的权利。他的学生有了一定的基础后,可以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题材来学习——这在此类教学中绝对是小概率事件。众所周知,统一的教学方案即可以省力很多,又可以同时教授更多的学生。
而他,却将“共修”当做“一对一”来做,故完全不能开大班,最多每期只教6个学生而已。
可见,相比于让学生们学到更丰富的内容,课资对于羽翼老师而言简直是低到尘埃中的考虑。
“这样我也会在学生们的自主选择中得到学习和提高啊”。他表示这种模式会一直坚持下去。
【羽翼老师工笔课】 每周日晚
咨询电话:13031112767 微信也可
必须再次强调:名额非常有限
后记1
陶艺课上,羽翼老师的斗笠杯彩绘,是这样的:
后记2
采访过程中,老师向我展示工笔的“钉头鼠尾”,原本都唯美是花瓣、卷草纹,结果画着画着……
咦~~~辣眼睛~
专栏 侧写
他执着坚定,她灵气非凡,他们一直知道自己想要的…
以他人星辉,照亮己途。
人生苦短,与“有益者”为伴。
时光未老,容你我慢行……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