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建筑的内涵(一)
一直觉得对做设计来说,多理解历史特别重要。很多时候建筑史被简化为名词和年代甚至只是旅游景点,这肯定远远说不上理解。研究生期间接触相对多一些民国及明清建筑,最大的体会是建筑都是一样的,不存在传统建筑和现代建筑的区别,原理都一样。功利一些看,历史建筑可以提供一些空间或者构造的主题,直接搬来用。往严重了也可以说是人和自然拉锯千年的战场,多年的积累确实不是我等两周出方案文本能企及的程度。风土,政治,宗教,经济都有关系,搞清楚点滴都是设计的思路。
也一直觉得自己对历史知道太少,或者说那些知道完全算不上真正的理解。但是大部分的历史书都是材料堆砌,逻辑比较少(是的,我就是自己学不好要怪书烂的),看到这本还是眼前一亮,一般都叫 Western Architecture, 没有前面的 Meaning. 借到此书才在网上搜搜,作者应该算建筑现象学领域的世界级理论家,看年代跟奥斯陆建筑学院依靠这个领域急速发展有很大关系。本书篇幅不大但野心满满,从古埃及到当代都有涉及。个人觉得跟《空间的诗学》和伊东那本《衍生的秩序》讨论的是类似话题:建筑被赋予的意义的过程,人对建筑的感受。只是本书很豪情的想要囊括整个西方建筑。
作者推销现象学,主要也是这些方面,如果有人能推荐其他大神有从其他逻辑角度(最好是技术史和关于风土)写的建筑史,一定推荐给我。
Meaning in Western Architecture
Christian Norberg-Schulz
前言
这是一本关于建筑的书。
建筑是一种凝聚的存在。
它由景象,居所,房子和独特的表述构成。
所以它也是一种生动的存在。
在远古时候,建筑帮助人类获得了存在的意义。
经由建筑,人类在时空中留下足迹。
在需求和经济性之外,建筑包含了更丰富的内容。
这些内容是在自然,人类,精神当中提炼出的。
建筑将这些含义转译到实体空间中。
建筑中的空间形式既不是欧几里得式的,也不是爱因斯坦式的。
其间的空间形式表达是依靠地点,路径及控制来反映的。
也就是人造空间的具体结构。(Concrete structure)
因此,建筑不会满足于仅仅依靠几何和逻辑的方式。
建筑需要通过自身的意义象征系统(Meaningful symbolic forms)来理解。
这也是历史存在的一部分。
人们今天产生了一种想要重新了解这种系统的需要。
本书正是出于此目的。
1. 埃及建筑
引言
古埃及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上也算得上让人印象深刻。巨大的体量与精确的形式给予他们非凡的力量感。简单的几何形态与严格的数学关系最为耀眼。尽管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有演变,埃及建筑基本的内涵却能在三千年间贯穿始终。这种内涵在金字塔上表露无遗,也使之作为埃及建筑的代表。它均衡的形式,展现了水平和竖直方向上力的对抗,而它无可比拟的巨大体量和坚实的材料构成,更是将一种持久,永恒的秩序具体化。
事实上,秩序和持久正是埃及建筑的终极目标。因其坚实,能够抵抗岁月侵蚀的特性,石头被选作建筑的材料,而它的自然特性又通过光滑的表面和清晰的棱角产生的对抗得到了加强。因此,“大”与“重”抽象为象征系统的一部分,而这个系统中,竖直和水平凝结为一个贯穿始终的正交体系。我们可以称之为“绝对空间(Absolute space)”而单体建筑则是其中的物质实体。为达到此种状态,埃及建筑在抽象性上达到了所有早期地中海文明不能企及的高度。而这也许是人类文明历史上第一次建筑意义象征系统的构建,尽管它意义表达的丰富性并不高。
仅仅表面化的将此系统理解为一个静止的正交坐标系统是不对的。仔细观察可以分辨出这个纪念碑的轴线化倾向。轴线是埃及建筑中的另一个重要特征。在新王国时期的神庙中较为明显,在旧王国时期的金字塔群中,仍体现了一定的空间序列。埃及的轴线总是围合的,它不是对周边环境动态占领的象征,其展现的是永恒。正交体系和轴线系统达到了同样的目的:创造一种确凿无疑,天长地久的环境。
这种内涵尽管不能阻止细部和表达的丰富与变化,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埃及的装饰从来不会威胁到基本形式的完整性,经常还增强了几何形体的雕塑感,同时也给予了单体建筑特殊的风味。埃及文化的空间主题在漫长的历史演变中可以被不断的阐释,我们可以从审美的意趣上区分埃及建筑不同时期的演化。实际上,谈论埃及建筑的历史演变是可能的,埃及建筑在将存在意义实体化的过程中,达到了抽象的高度。而这个过程,是一种更为体系化的实验过程,而不是简单的将意向转化为真实。
景观和居所
埃及的景观为理解上文所述的建筑内涵提供了线索:绝少有其他国家能拥有如此简单和规则的地理结构。狭长尼罗河谷的两边都是沙漠,这些沙漠定义了人类活动的边界。整个埃及可以理解为一道狭长的绿洲。它的气候干燥而稳定,加上尼罗河的定期泛滥,这一切构成了似乎永恒的自然秩序,从而产生了一种永恒的空间结构。尼罗河的洪水自南向北,太阳东升西落。这种简单的关系在“世界”的象形文字(我也曾指出,埃及人通过“河之上”与“河之下”来代替“南”和“北”,他们认为幼发拉底河是一条反常的河,在他们的语境中它的走向导致的结果是上游到下游是从“河之下”到“河之上”)中得到体现。太阳的轨迹表征高悬的天空,下方则是横断的河谷。
尼罗河对于整个埃及形成了纵向的轴线,其周边的土地因为该轴线的存在而产生了正交体系。在上埃及,这种空间模式通过山脉的排布被确定。而在下埃及,因为山脉的缺乏,绿洲和沙漠之间尽管有界限,却是逐步过渡的。在这里我们可以发现金字塔构成了与河流平行的人工山脉,金字塔的长堤趋近于河流形成一定夹角。即便在Thebes神庙依然形成了延续山脉走向的布局,尽管这里没有金字塔,而是山中的墓穴。我们可以看到,在这里,人工的规划和建筑是如何来延续和完善自然空间结构的。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空间结构的可见,从而让埃及人获得存在感及安全感。
由于本地神特征的缘故,自远古其这些空间拥有一种特殊而孤立的性格。在埃及神话体系中,这些神是一种次要的存在,这种特性是从自然和人的生活中而来。尽管他们有特殊的性格,埃及的神不能任性而为,个体的神在整个系统中只是功能化及系统化的一部分,他们相互依存,共同构成完整的神话体系。可以对照的是,在埃及文化体系中,自然元素间强调的也是共性而不是个体差异。比如说,“土”和“沙漠”的概念分别通过“黑色”与“红色”来代表。(此句略不通,我估计是说都用颜色来表征,说明差异不大,是大体系中的小部分)
因此,埃及简单的地理结构提供了一种基本的象征意义体系。在实际环境中,它们被凝结为封闭的轴线与正交系统,形成沿尼罗河的纵向空间,这一点在居所及城镇的布局中依然如此。(埃及部分还有四分之三待续)
也一直觉得自己对历史知道太少,或者说那些知道完全算不上真正的理解。但是大部分的历史书都是材料堆砌,逻辑比较少(是的,我就是自己学不好要怪书烂的),看到这本还是眼前一亮,一般都叫 Western Architecture, 没有前面的 Meaning. 借到此书才在网上搜搜,作者应该算建筑现象学领域的世界级理论家,看年代跟奥斯陆建筑学院依靠这个领域急速发展有很大关系。本书篇幅不大但野心满满,从古埃及到当代都有涉及。个人觉得跟《空间的诗学》和伊东那本《衍生的秩序》讨论的是类似话题:建筑被赋予的意义的过程,人对建筑的感受。只是本书很豪情的想要囊括整个西方建筑。
作者推销现象学,主要也是这些方面,如果有人能推荐其他大神有从其他逻辑角度(最好是技术史和关于风土)写的建筑史,一定推荐给我。
Meaning in Western Architecture
Christian Norberg-Schulz
前言
这是一本关于建筑的书。
建筑是一种凝聚的存在。
它由景象,居所,房子和独特的表述构成。
所以它也是一种生动的存在。
在远古时候,建筑帮助人类获得了存在的意义。
经由建筑,人类在时空中留下足迹。
在需求和经济性之外,建筑包含了更丰富的内容。
这些内容是在自然,人类,精神当中提炼出的。
建筑将这些含义转译到实体空间中。
建筑中的空间形式既不是欧几里得式的,也不是爱因斯坦式的。
其间的空间形式表达是依靠地点,路径及控制来反映的。
也就是人造空间的具体结构。(Concrete structure)
因此,建筑不会满足于仅仅依靠几何和逻辑的方式。
建筑需要通过自身的意义象征系统(Meaningful symbolic forms)来理解。
这也是历史存在的一部分。
人们今天产生了一种想要重新了解这种系统的需要。
本书正是出于此目的。
1. 埃及建筑
引言
古埃及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上也算得上让人印象深刻。巨大的体量与精确的形式给予他们非凡的力量感。简单的几何形态与严格的数学关系最为耀眼。尽管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有演变,埃及建筑基本的内涵却能在三千年间贯穿始终。这种内涵在金字塔上表露无遗,也使之作为埃及建筑的代表。它均衡的形式,展现了水平和竖直方向上力的对抗,而它无可比拟的巨大体量和坚实的材料构成,更是将一种持久,永恒的秩序具体化。
事实上,秩序和持久正是埃及建筑的终极目标。因其坚实,能够抵抗岁月侵蚀的特性,石头被选作建筑的材料,而它的自然特性又通过光滑的表面和清晰的棱角产生的对抗得到了加强。因此,“大”与“重”抽象为象征系统的一部分,而这个系统中,竖直和水平凝结为一个贯穿始终的正交体系。我们可以称之为“绝对空间(Absolute space)”而单体建筑则是其中的物质实体。为达到此种状态,埃及建筑在抽象性上达到了所有早期地中海文明不能企及的高度。而这也许是人类文明历史上第一次建筑意义象征系统的构建,尽管它意义表达的丰富性并不高。
仅仅表面化的将此系统理解为一个静止的正交坐标系统是不对的。仔细观察可以分辨出这个纪念碑的轴线化倾向。轴线是埃及建筑中的另一个重要特征。在新王国时期的神庙中较为明显,在旧王国时期的金字塔群中,仍体现了一定的空间序列。埃及的轴线总是围合的,它不是对周边环境动态占领的象征,其展现的是永恒。正交体系和轴线系统达到了同样的目的:创造一种确凿无疑,天长地久的环境。
这种内涵尽管不能阻止细部和表达的丰富与变化,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埃及的装饰从来不会威胁到基本形式的完整性,经常还增强了几何形体的雕塑感,同时也给予了单体建筑特殊的风味。埃及文化的空间主题在漫长的历史演变中可以被不断的阐释,我们可以从审美的意趣上区分埃及建筑不同时期的演化。实际上,谈论埃及建筑的历史演变是可能的,埃及建筑在将存在意义实体化的过程中,达到了抽象的高度。而这个过程,是一种更为体系化的实验过程,而不是简单的将意向转化为真实。
景观和居所
埃及的景观为理解上文所述的建筑内涵提供了线索:绝少有其他国家能拥有如此简单和规则的地理结构。狭长尼罗河谷的两边都是沙漠,这些沙漠定义了人类活动的边界。整个埃及可以理解为一道狭长的绿洲。它的气候干燥而稳定,加上尼罗河的定期泛滥,这一切构成了似乎永恒的自然秩序,从而产生了一种永恒的空间结构。尼罗河的洪水自南向北,太阳东升西落。这种简单的关系在“世界”的象形文字(我也曾指出,埃及人通过“河之上”与“河之下”来代替“南”和“北”,他们认为幼发拉底河是一条反常的河,在他们的语境中它的走向导致的结果是上游到下游是从“河之下”到“河之上”)中得到体现。太阳的轨迹表征高悬的天空,下方则是横断的河谷。
尼罗河对于整个埃及形成了纵向的轴线,其周边的土地因为该轴线的存在而产生了正交体系。在上埃及,这种空间模式通过山脉的排布被确定。而在下埃及,因为山脉的缺乏,绿洲和沙漠之间尽管有界限,却是逐步过渡的。在这里我们可以发现金字塔构成了与河流平行的人工山脉,金字塔的长堤趋近于河流形成一定夹角。即便在Thebes神庙依然形成了延续山脉走向的布局,尽管这里没有金字塔,而是山中的墓穴。我们可以看到,在这里,人工的规划和建筑是如何来延续和完善自然空间结构的。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空间结构的可见,从而让埃及人获得存在感及安全感。
由于本地神特征的缘故,自远古其这些空间拥有一种特殊而孤立的性格。在埃及神话体系中,这些神是一种次要的存在,这种特性是从自然和人的生活中而来。尽管他们有特殊的性格,埃及的神不能任性而为,个体的神在整个系统中只是功能化及系统化的一部分,他们相互依存,共同构成完整的神话体系。可以对照的是,在埃及文化体系中,自然元素间强调的也是共性而不是个体差异。比如说,“土”和“沙漠”的概念分别通过“黑色”与“红色”来代表。(此句略不通,我估计是说都用颜色来表征,说明差异不大,是大体系中的小部分)
因此,埃及简单的地理结构提供了一种基本的象征意义体系。在实际环境中,它们被凝结为封闭的轴线与正交系统,形成沿尼罗河的纵向空间,这一点在居所及城镇的布局中依然如此。(埃及部分还有四分之三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