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作品精神内核和价值的问题——两系列
关于作品精神内核和价值的问题--创作初衷;
2011年5月8日
Xx:•••文学的创作是需要精神内核,而不是湖南台娱乐的言语•••QQ空间的文章只是代表一个人的欣赏趋好,而不是代表作品价值的所在•••
复曰:咱也冒昧下,关于作品精神内核和价值的问题:向来创作讲求多种文体,并就单个的个体而言是某种心情的载体,若非要冠上某种外人所要理解的精神或者价值,那么创作初衷就已经被功利化,是为某种‘政治性’的目的服务的;李清照、纳兰的词能流传千百年,我想在创作的时候他们都并没想着说非要赋予某种精神内核或者是某种所谓的价值吧;
凡事都不可太绝对,欢迎探讨!
题外:
周末的日子大凡都是等同类的度过,可能是年龄长了,也可能是心收回来了,不在像小时候只要一遇着放假的日子就像脱缰了的野马,满山满野的疯跑,或者是闯祸,或者是胡闹,总之,拿长辈常说的话来说就是--不省心;
洗衣、扫尘、电影、音乐,外加一顿精心烹制的‘佳肴’(虽用心,但是否是佳肴还得看发挥),如此天黑,就寝也;
当然,偶尔有情绪了,也会擦擦皮鞋,从小就喜欢穿程亮的皮鞋,但程亮的皮鞋还得自己动手,因而自得有份擦皮鞋的手艺(大学时开玩笑说摆摊擦皮鞋挣小费赚点零花),偶尔拿来练练手;
都说,某些灵感是来自瞬间,是不期遇的,z也不例外,偶尔,内心的火花也会迸发,瞬间可能就熄灭了,但是,相对逻辑性比较强或者具有某种辩证性的创作,却通常发生在入迷的劳作中,即劳动中的思考;
而就关于文字作品的创作初衷,包括植入其内的价值未曾深究过,在z的意识中,文字就是思想或者情感的载体,记录着写作者动笔时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或者是一时情感的发泄,或者是一时顿悟的解说,也或者是希望的寄托,但凡种种都可以诉诸于笔端;
从古,文字的产生应该是为了描述,就像象形文字,只是描述,用文字的线条或笔画,把要表达物体的外形特征,具体地勾画出来,并未赋予更多的价值;
后来,文字逐渐丰盈,此时的文字不仅仅是用来描述,更多的被用于记录,记录事件发生的时间、原因、过程等等;
在后来,当文字承载了人们诸多的思想、情感后,又不仅仅是用来记录事件,还可以抒发情感、承载梦想等等;
当然,有时候,迫于某种压力,创作者用比较隐晦的手段表达创作初衷,或者是借古讽今,或者是针砭时弊,更或者是揭露某种社会丑恶;
犹记得,我们从小学时起接触的语文课本节选的文章诸多部分来源于近代史上的创作者,如鲁迅,闻一多等等,或者古诗词的创作者如杜甫、陶渊明等等,但凡在课本中出现的这些大家,基本都是社会抨击的高手,或者可以说是以笔代史的高手,尤其是近代五四时期的创作者,他们见诸于报纸的文章均是对时局的讽刺或者是高级的谩骂,当然,他们的服务对象均是红色政权,因而,在一个时代结束,他们所支持的政党掌握政权后,也同样用他们过去的那些文字来教育后辈;
如此说,非否定这些大家的文字,只是他们在文字的海洋中只代表了一部分,为政治服务的一部分,还有其他多种多样的创作者;
Z在此强调的是,某些创作并非是为了政治,并非是为了某种功利上的目的,更不是某些时代丑恶的代言,纯粹只是为了记录自身,记录自身小小生活中诸多的小情感或者是于己而言的小波折,就此,这篇小小的文章在创作的时候就已经抛开了政治的枷锁和某些高调的束缚,目的是只为自己服务,只是写给自己而已;
也会想,大家李清照,在当年和丈夫赵明诚赌书泼凉茶时随性而作、或者后期夫亡后孤单奔波在天涯路上的悲戚作品在创作的时候是否考虑过将时代的丑恶放进字词里呢?享受着甜蜜的幸福时莫不是也在考虑实事或者某种流传的价值继而才要提笔将幸福诉诸于笔端?或者人比黄花瘦了也在考虑着现下的时代背景或者是某些黑暗才拿起笔来道‘莫道不消魂’?
太臆断了!
人情在那个时间里若还在想着这些,或者说非要为自己的作品植入某种精神内核或者是价值,那作品所变现的情感就不是如此深切流畅了,也只是为赋愁词强作愁的的文字组合罢了,而非经典绝世的佳作!
就z喜欢的另二词大家李煜和纳兰,一个在国破山河已不是自己的昔日君王,面对今日种种奚落后,创作的时候是否也要想好了如何博得后人的垂怜而要提笔呢?一个在君王、爱人和亲人之间无法圆满三赢的贵胄子弟,在痛失挚爱后撕心裂肺的伤痛里是否也要为其创作附上某种价值和精神内核呢?
但,有很多很多后人依旧欣赏他们随性而作的诗作,尽管只是表达他们当日的某种情感而已,也就是所说即兴而作、直抒胸臆,并未如xx所言,在提笔的时候就为其创作赋予某种精神内核或者价值;
Z,有时候也发现,现下凡是政府、单位、组织进行的某种有奖征文类文字创作竞赛,都有一个不可回避的潜规则,便是作者必须要为其作品生搬硬套的装上某种生硬的口号式的所谓积极上进的思想,即便是纯文学类的散文也必须要暗含一些政治元素;
Z想,这大概是五四的影响,或者是从小教育的影响,就像写小说必须要像鲁迅的血馒头一样,看似是小说,却必须要暗含某种政治味,更像是冰心的小桔灯里那个小女孩,也要赋予其心灵美、情操美的精神内核,这大概就是所谓的优美的散文和小说吧;
但,不能否认的一点是,中华五千年传承下来的文字,充分应用和发扬的而非内陆,恰是台湾,可从台湾诸多大家的作品中去品读,品读那份对文字的敬畏,就内陆,文字大概就只是为政治或者是我们所谓创作的某种功利目的服务的,他在孕育的时候就已经带有了铜锈恶臭的基因,还能流传千年吗?
(很想如xx所言的,揣测下曹雪芹当初在及其艰苦的环境下创作《红楼梦》的初衷,是不是真如xx所言,曹雪芹提笔的时候就想着我所创作就是在揭露这个没落的清王朝?要用我的笔给清王朝狠狠的记上一笔?或者说我所创作就是为了要流传千年?乾隆也在看过《红楼梦》后说:这写的不就是明珠的家事嘛!在乾隆的眼里名著也仅仅只是家事罢了,何来的精神内核和价值呢?)
假如,将我们每个创作文字的人比作是社会初始造人的女娲,若我们必须要为我们的每篇文字赋予某种精神内核或价值的话,是否就像女娲要为造出来的每个人赋予存在的精神内核和价值?即我们每个人活在这个世上就必须要承载某种存在的价值;
但往往,除了少部分人能明白或清晰自身存在的价值外,更多人的从出生到死亡只知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他们的一生中,生活就是原始欲望的满足,吃饭、活着、放羊、娶妻、生子•••如此重复,完成他们一生的命运;
关于活着的高尚价值,更多的是发生在极少数的人身上,就像是为政治服务的政客,或者为某个集团服务的利益关联者,因为某种目的活着才被赋予精神内核或价值;
简单、淳朴的活着方式更是原始的状态,就像我们发自内心的某种情绪写照,他的情绪宣泄服务层只是自己,而非被负累上某些所谓高尚的具有目的性的价值;
======================================================================
再谈作品精神内核和价值的问题--文字狱;
2011年5月9日
晨间在腾讯读书频道略微漫游了一圈,一个醒目的标题晃入视线内:《泄露宫廷内幕最多的一部御制奇书》,乃刘继兴的空间,大概是在宣传其书《清朝原来这么有趣》,内容讲述的是雍正皇帝和湖南偏远小地秀才曾静的故事;
我们暂且放下以上二人物和他们的故事,将思考的触角延伸至中国皇朝建立的前后年代,回归百家争鸣和高度集权的春秋战国与秦王朝的历史中,看看那些个时代下思想文化的发展是如何的一种状态;
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各自为政,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上辛勤耕耘,当时诸侯各国致力于富国强兵,对学术研究采取宽松的政策,特别是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对“士”往往都采取宽容的政策,允许学术自由,这就为“士”著书立说、发表个人的意见,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从而大大促进了战国时期的思想解放。在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是思想和文化最为辉煌灿烂、群星闪烁的时代,这一时期出现了诸子百家彼此诘难,相互争鸣的盛况空前的学术局面,在中国思想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使这一时期成为中国历史上诸子百家政治学术思想大融合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社会结构急遽变化,社会矛盾异常尖锐,兼并战争接连不断,文化思想空前活跃,中国伟大的思想家大多出现于这个时代,构成了中华文明的精华和基础。----摘
我们在春秋战国的口诛笔伐中不难看出各家学派在学术上的自由,可谓是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而这个时代对于学术的宽容成就了中华泱泱大国五千年文明的基础,‘十家’学派巍然成观,虽然因政治的需要或者时代发展的需要,某些思想成为主流,某些思想被刻意禁止,但我们不能否认的是宽容造就了百花齐放之姿;
秦逐渐强大,进而统一六国,建立封建王朝第一个集权制体系,历史学家对秦始皇的一系列集权措施有褒有贬,褒扬其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等措施,开创了历史新纪元;
但不能回避的是秦对全民思想的压制,和为其政治统治服务的强行思想改造,残酷镇压意识形态领域内对于不同政见的士人,史书除《秦纪》以外,六国史书一律烧掉、《诗》、《书》、百家语除博士官收藏的以外,其他人藏书都集中到郡,由郡守、尉监督烧掉,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若有学法令者,以吏为师。(另有言论称焚书坑儒非秦始皇一手策划,秦始皇一贯实行惠民政策,只是将收缴的藏书悉数储藏在阿房宫,不料被项羽一把火付之殆尽,后期汉家独尊儒术,将焚书之罪责怪纠于始皇帝,包括坑儒也是因为炼丹术士欺骗始皇帝,并且被抓的儒生相互告发,一怒之下尽被坑了;)
百家争鸣的一派盛事渐渐在这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要求下开始凋敝,当然,汉初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经济上实行轻徭薄赋,思想上,主张清静无为和刑名之学的黄老学说受到重视;
汉武帝时期,主张清静无为的黄老思想已不能满足上述政治需要,更与汉武帝的好大喜功相抵触,儒家的春秋大一统思想、仁义思想和君臣伦理观念与武帝时所面临的形势和任务相适应,于是,在思想领域,儒家终于取代了道家的统治地位,即董仲舒建议汉武帝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如此,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因为政治因素而夭折;
往后的作品创作,但凡我们在民间能轻而易举得到的基本都是为当代政治服务或者为之喊口号,而所谓的官方文件也是被经过加工后用来修饰标榜当权统治者业绩的,思想被禁锢的后果便是百花凋零;(资料言,儒家有排他性,自己越无能越要坑杀比自己优越的思想,因而,在其后的历史长河中再也没有出现过那种宽容的百家争鸣的局面;)
往后,在文字的创作上,除了我们所谓的官样文字外,鼎盛过乐府、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而这些创作在当时代未曾说考虑要赋予某种价值,乐府男女情诗对唱需要我们植入爱情高尚的精神内核吗?他也大概只是情侣即兴的创作吧;诗仙李白的唐诗,风花雪月飘逸浪漫,在创作的时候莫不是也植入了某种对现行官场的揭露?我想李白也只是不喜欢被官身束缚着,喜欢自然的随性罢了;陶渊明在东南山下采菊的时候,将一世郁郁不得志的思想也嵌入在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如此惆怅客却说悠然见南山,却道是淡然与忧愁极度不一口是心非的经典代表?
后期的元曲和明清小说,尤其是元曲,在当时代来说,基本是市井流民无事拿来消遣用的,而非真正意义上的文学作品或者官样文字,他们也是不被所谓的主流认可的,就像今时今日各卫视台的娱乐节目,但还是在平民中逐渐流行开来,并形成一个时代的文化特征;
此时的历史长河中还有这么一些人是为自己创作的,提笔和落笔是为自己书写的,尽管只是表达自己当时的情感,但他们并未对现实屈服;
在看看近代史,尤其是五四后的文化领域,恰似是舞小姐为逢迎和讨好而打扮的花枝招展,一副舔着脸欲有所得的姿态,从我们自小开始练习的作文和高考中的要求可窥见一斑;(曾红极一时的贾平凹,观之所作,好有一比,市井小流氓,在改革初期,极端红色氛围打破后人们思想情感的某种需求下,贾平凹火了,但就其语言水平,与某些真正的文化大家相较,无可比;)
创作,在孕育的时候就被打上了某种功利目的,而非为我们自己服务,更或者这种有目的的创作还需为某个阶层服务,为其摇旗呐喊,方可揽得金杯银杯抱怀而归,单纯只是写给我们自己的作品逐渐被排挤;
我们说,后世解读或者老师讲授,那是就着文字结合时代背景自己揣测而来的一些观点,就像我们每个人所解读的哈姆雷特并非就是那个初始意愿下的哈姆雷特;
儒家的排他性影响了数千年,直至今日,他的这种不健康性还在左右着华夏大地上的众多民众,趋于它、附和它,你便是合理的,而违背它便是被该杀绝的,当然在诛杀的时候也会被冠上美丽的罪名,没有精神内核或者是某种它所认同的价值;
2011年5月8日
Xx:•••文学的创作是需要精神内核,而不是湖南台娱乐的言语•••QQ空间的文章只是代表一个人的欣赏趋好,而不是代表作品价值的所在•••
复曰:咱也冒昧下,关于作品精神内核和价值的问题:向来创作讲求多种文体,并就单个的个体而言是某种心情的载体,若非要冠上某种外人所要理解的精神或者价值,那么创作初衷就已经被功利化,是为某种‘政治性’的目的服务的;李清照、纳兰的词能流传千百年,我想在创作的时候他们都并没想着说非要赋予某种精神内核或者是某种所谓的价值吧;
凡事都不可太绝对,欢迎探讨!
题外:
周末的日子大凡都是等同类的度过,可能是年龄长了,也可能是心收回来了,不在像小时候只要一遇着放假的日子就像脱缰了的野马,满山满野的疯跑,或者是闯祸,或者是胡闹,总之,拿长辈常说的话来说就是--不省心;
洗衣、扫尘、电影、音乐,外加一顿精心烹制的‘佳肴’(虽用心,但是否是佳肴还得看发挥),如此天黑,就寝也;
当然,偶尔有情绪了,也会擦擦皮鞋,从小就喜欢穿程亮的皮鞋,但程亮的皮鞋还得自己动手,因而自得有份擦皮鞋的手艺(大学时开玩笑说摆摊擦皮鞋挣小费赚点零花),偶尔拿来练练手;
都说,某些灵感是来自瞬间,是不期遇的,z也不例外,偶尔,内心的火花也会迸发,瞬间可能就熄灭了,但是,相对逻辑性比较强或者具有某种辩证性的创作,却通常发生在入迷的劳作中,即劳动中的思考;
而就关于文字作品的创作初衷,包括植入其内的价值未曾深究过,在z的意识中,文字就是思想或者情感的载体,记录着写作者动笔时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或者是一时情感的发泄,或者是一时顿悟的解说,也或者是希望的寄托,但凡种种都可以诉诸于笔端;
从古,文字的产生应该是为了描述,就像象形文字,只是描述,用文字的线条或笔画,把要表达物体的外形特征,具体地勾画出来,并未赋予更多的价值;
后来,文字逐渐丰盈,此时的文字不仅仅是用来描述,更多的被用于记录,记录事件发生的时间、原因、过程等等;
在后来,当文字承载了人们诸多的思想、情感后,又不仅仅是用来记录事件,还可以抒发情感、承载梦想等等;
当然,有时候,迫于某种压力,创作者用比较隐晦的手段表达创作初衷,或者是借古讽今,或者是针砭时弊,更或者是揭露某种社会丑恶;
犹记得,我们从小学时起接触的语文课本节选的文章诸多部分来源于近代史上的创作者,如鲁迅,闻一多等等,或者古诗词的创作者如杜甫、陶渊明等等,但凡在课本中出现的这些大家,基本都是社会抨击的高手,或者可以说是以笔代史的高手,尤其是近代五四时期的创作者,他们见诸于报纸的文章均是对时局的讽刺或者是高级的谩骂,当然,他们的服务对象均是红色政权,因而,在一个时代结束,他们所支持的政党掌握政权后,也同样用他们过去的那些文字来教育后辈;
如此说,非否定这些大家的文字,只是他们在文字的海洋中只代表了一部分,为政治服务的一部分,还有其他多种多样的创作者;
Z在此强调的是,某些创作并非是为了政治,并非是为了某种功利上的目的,更不是某些时代丑恶的代言,纯粹只是为了记录自身,记录自身小小生活中诸多的小情感或者是于己而言的小波折,就此,这篇小小的文章在创作的时候就已经抛开了政治的枷锁和某些高调的束缚,目的是只为自己服务,只是写给自己而已;
也会想,大家李清照,在当年和丈夫赵明诚赌书泼凉茶时随性而作、或者后期夫亡后孤单奔波在天涯路上的悲戚作品在创作的时候是否考虑过将时代的丑恶放进字词里呢?享受着甜蜜的幸福时莫不是也在考虑实事或者某种流传的价值继而才要提笔将幸福诉诸于笔端?或者人比黄花瘦了也在考虑着现下的时代背景或者是某些黑暗才拿起笔来道‘莫道不消魂’?
太臆断了!
人情在那个时间里若还在想着这些,或者说非要为自己的作品植入某种精神内核或者是价值,那作品所变现的情感就不是如此深切流畅了,也只是为赋愁词强作愁的的文字组合罢了,而非经典绝世的佳作!
就z喜欢的另二词大家李煜和纳兰,一个在国破山河已不是自己的昔日君王,面对今日种种奚落后,创作的时候是否也要想好了如何博得后人的垂怜而要提笔呢?一个在君王、爱人和亲人之间无法圆满三赢的贵胄子弟,在痛失挚爱后撕心裂肺的伤痛里是否也要为其创作附上某种价值和精神内核呢?
但,有很多很多后人依旧欣赏他们随性而作的诗作,尽管只是表达他们当日的某种情感而已,也就是所说即兴而作、直抒胸臆,并未如xx所言,在提笔的时候就为其创作赋予某种精神内核或者价值;
Z,有时候也发现,现下凡是政府、单位、组织进行的某种有奖征文类文字创作竞赛,都有一个不可回避的潜规则,便是作者必须要为其作品生搬硬套的装上某种生硬的口号式的所谓积极上进的思想,即便是纯文学类的散文也必须要暗含一些政治元素;
Z想,这大概是五四的影响,或者是从小教育的影响,就像写小说必须要像鲁迅的血馒头一样,看似是小说,却必须要暗含某种政治味,更像是冰心的小桔灯里那个小女孩,也要赋予其心灵美、情操美的精神内核,这大概就是所谓的优美的散文和小说吧;
但,不能否认的一点是,中华五千年传承下来的文字,充分应用和发扬的而非内陆,恰是台湾,可从台湾诸多大家的作品中去品读,品读那份对文字的敬畏,就内陆,文字大概就只是为政治或者是我们所谓创作的某种功利目的服务的,他在孕育的时候就已经带有了铜锈恶臭的基因,还能流传千年吗?
(很想如xx所言的,揣测下曹雪芹当初在及其艰苦的环境下创作《红楼梦》的初衷,是不是真如xx所言,曹雪芹提笔的时候就想着我所创作就是在揭露这个没落的清王朝?要用我的笔给清王朝狠狠的记上一笔?或者说我所创作就是为了要流传千年?乾隆也在看过《红楼梦》后说:这写的不就是明珠的家事嘛!在乾隆的眼里名著也仅仅只是家事罢了,何来的精神内核和价值呢?)
假如,将我们每个创作文字的人比作是社会初始造人的女娲,若我们必须要为我们的每篇文字赋予某种精神内核或价值的话,是否就像女娲要为造出来的每个人赋予存在的精神内核和价值?即我们每个人活在这个世上就必须要承载某种存在的价值;
但往往,除了少部分人能明白或清晰自身存在的价值外,更多人的从出生到死亡只知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他们的一生中,生活就是原始欲望的满足,吃饭、活着、放羊、娶妻、生子•••如此重复,完成他们一生的命运;
关于活着的高尚价值,更多的是发生在极少数的人身上,就像是为政治服务的政客,或者为某个集团服务的利益关联者,因为某种目的活着才被赋予精神内核或价值;
简单、淳朴的活着方式更是原始的状态,就像我们发自内心的某种情绪写照,他的情绪宣泄服务层只是自己,而非被负累上某些所谓高尚的具有目的性的价值;
======================================================================
再谈作品精神内核和价值的问题--文字狱;
2011年5月9日
晨间在腾讯读书频道略微漫游了一圈,一个醒目的标题晃入视线内:《泄露宫廷内幕最多的一部御制奇书》,乃刘继兴的空间,大概是在宣传其书《清朝原来这么有趣》,内容讲述的是雍正皇帝和湖南偏远小地秀才曾静的故事;
我们暂且放下以上二人物和他们的故事,将思考的触角延伸至中国皇朝建立的前后年代,回归百家争鸣和高度集权的春秋战国与秦王朝的历史中,看看那些个时代下思想文化的发展是如何的一种状态;
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各自为政,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上辛勤耕耘,当时诸侯各国致力于富国强兵,对学术研究采取宽松的政策,特别是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对“士”往往都采取宽容的政策,允许学术自由,这就为“士”著书立说、发表个人的意见,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从而大大促进了战国时期的思想解放。在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是思想和文化最为辉煌灿烂、群星闪烁的时代,这一时期出现了诸子百家彼此诘难,相互争鸣的盛况空前的学术局面,在中国思想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使这一时期成为中国历史上诸子百家政治学术思想大融合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社会结构急遽变化,社会矛盾异常尖锐,兼并战争接连不断,文化思想空前活跃,中国伟大的思想家大多出现于这个时代,构成了中华文明的精华和基础。----摘
我们在春秋战国的口诛笔伐中不难看出各家学派在学术上的自由,可谓是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而这个时代对于学术的宽容成就了中华泱泱大国五千年文明的基础,‘十家’学派巍然成观,虽然因政治的需要或者时代发展的需要,某些思想成为主流,某些思想被刻意禁止,但我们不能否认的是宽容造就了百花齐放之姿;
秦逐渐强大,进而统一六国,建立封建王朝第一个集权制体系,历史学家对秦始皇的一系列集权措施有褒有贬,褒扬其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等措施,开创了历史新纪元;
但不能回避的是秦对全民思想的压制,和为其政治统治服务的强行思想改造,残酷镇压意识形态领域内对于不同政见的士人,史书除《秦纪》以外,六国史书一律烧掉、《诗》、《书》、百家语除博士官收藏的以外,其他人藏书都集中到郡,由郡守、尉监督烧掉,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若有学法令者,以吏为师。(另有言论称焚书坑儒非秦始皇一手策划,秦始皇一贯实行惠民政策,只是将收缴的藏书悉数储藏在阿房宫,不料被项羽一把火付之殆尽,后期汉家独尊儒术,将焚书之罪责怪纠于始皇帝,包括坑儒也是因为炼丹术士欺骗始皇帝,并且被抓的儒生相互告发,一怒之下尽被坑了;)
百家争鸣的一派盛事渐渐在这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要求下开始凋敝,当然,汉初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经济上实行轻徭薄赋,思想上,主张清静无为和刑名之学的黄老学说受到重视;
汉武帝时期,主张清静无为的黄老思想已不能满足上述政治需要,更与汉武帝的好大喜功相抵触,儒家的春秋大一统思想、仁义思想和君臣伦理观念与武帝时所面临的形势和任务相适应,于是,在思想领域,儒家终于取代了道家的统治地位,即董仲舒建议汉武帝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如此,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因为政治因素而夭折;
往后的作品创作,但凡我们在民间能轻而易举得到的基本都是为当代政治服务或者为之喊口号,而所谓的官方文件也是被经过加工后用来修饰标榜当权统治者业绩的,思想被禁锢的后果便是百花凋零;(资料言,儒家有排他性,自己越无能越要坑杀比自己优越的思想,因而,在其后的历史长河中再也没有出现过那种宽容的百家争鸣的局面;)
往后,在文字的创作上,除了我们所谓的官样文字外,鼎盛过乐府、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而这些创作在当时代未曾说考虑要赋予某种价值,乐府男女情诗对唱需要我们植入爱情高尚的精神内核吗?他也大概只是情侣即兴的创作吧;诗仙李白的唐诗,风花雪月飘逸浪漫,在创作的时候莫不是也植入了某种对现行官场的揭露?我想李白也只是不喜欢被官身束缚着,喜欢自然的随性罢了;陶渊明在东南山下采菊的时候,将一世郁郁不得志的思想也嵌入在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如此惆怅客却说悠然见南山,却道是淡然与忧愁极度不一口是心非的经典代表?
后期的元曲和明清小说,尤其是元曲,在当时代来说,基本是市井流民无事拿来消遣用的,而非真正意义上的文学作品或者官样文字,他们也是不被所谓的主流认可的,就像今时今日各卫视台的娱乐节目,但还是在平民中逐渐流行开来,并形成一个时代的文化特征;
此时的历史长河中还有这么一些人是为自己创作的,提笔和落笔是为自己书写的,尽管只是表达自己当时的情感,但他们并未对现实屈服;
在看看近代史,尤其是五四后的文化领域,恰似是舞小姐为逢迎和讨好而打扮的花枝招展,一副舔着脸欲有所得的姿态,从我们自小开始练习的作文和高考中的要求可窥见一斑;(曾红极一时的贾平凹,观之所作,好有一比,市井小流氓,在改革初期,极端红色氛围打破后人们思想情感的某种需求下,贾平凹火了,但就其语言水平,与某些真正的文化大家相较,无可比;)
创作,在孕育的时候就被打上了某种功利目的,而非为我们自己服务,更或者这种有目的的创作还需为某个阶层服务,为其摇旗呐喊,方可揽得金杯银杯抱怀而归,单纯只是写给我们自己的作品逐渐被排挤;
我们说,后世解读或者老师讲授,那是就着文字结合时代背景自己揣测而来的一些观点,就像我们每个人所解读的哈姆雷特并非就是那个初始意愿下的哈姆雷特;
儒家的排他性影响了数千年,直至今日,他的这种不健康性还在左右着华夏大地上的众多民众,趋于它、附和它,你便是合理的,而违背它便是被该杀绝的,当然在诛杀的时候也会被冠上美丽的罪名,没有精神内核或者是某种它所认同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