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风浊味(第六味):桃李园的麻辣烫
凭清风,寻浊味(第六味):桃李园的麻辣烫
学校餐厅一般窗口众多,新人进去之后难免眼花缭乱,踟蹰不前,很容易就露了怯,还没吃饭气势上就弱了三分。多年混迹于学校各大餐厅,我早已练就了一双金睛火眼般的独门绝技,能于千军万马中直取敌首,且百发百中。这技艺听起来如“量子通信”般玄妙,可讲出来却会颇让人失望:直接奔人最多的窗口!不过常言道:大隐隐于市。最深刻的道理往往蕴含在最浅显的生活常识里,但你却常常忽略了它。这情形正如你每天从刷了标语的围墙边走过,可依然不会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样。凭着这双火眼金睛,我第一次去桃李园就发现了它的镇店之宝:麻辣烫。
桃李园在校园的最北部,被一群宿舍环绕,是周末偷懒时的好去处:出门就是。麻辣烫窗口在一楼东侧门的入口附近。我一直以为麻辣烫是火锅的山寨品:七荤八素胡乱塞进一个铁框,在沸腾的卤水锅里来回翻滚几遍便草草收场,至多再浇上一勺辣椒油或芝麻酱,便成为一道菜了。这显得极其草率而廉价,与我日常奉行的三观不符。然而人终究起源于动物,所谓三观都是在口舌之欲被满足之后才有能力思考的东西。所以在我每次想吃麻辣烫之前,都会先把三观收起来,免得它和麻辣烫起了冲突,影响了我吃麻辣烫的心情。桃李园的麻辣烫好吃,是因为它深得这道菜的精髓:既麻,又辣,还烫。“麻”来自于精心调制的卤水。卤水在熬制过程中应该加入了各种香料,菜品烫过之后,香麻俱存。“辣”说的是他们秘制的辣椒油。这里的辣椒油是真真切切用辣椒熬出来的红油,香辣无比,通常两勺已是大部分人能承受的上限,是学校的独一份。“烫”当然首先是指温度了。尽管出锅后的温度都大同小异,但佐上拥挤火爆的人群和辣椒油的火红,都让这里的麻辣烫显得温度更高一些,不免让人食欲愈增。说到桃李的秘制辣椒油,不能不提及一个发表在Joke版的经典笑话,原文摘录如下:
【麻辣烫 by Poissrnd:桃李园,几个人在等麻辣烫出锅,一个女生对师傅说,"师傅,能给我的多加点辣椒油吗?"师傅没回话,刷刷刷往一个盘子里多倒了3勺辣椒油,那个女生又说,"师傅,我想多要点辣椒油",于是师傅又多加了3勺,把盘子放到窗台上。这个女生还不走,接着又说,"师傅,我想多要点辣椒油"。师傅纳闷了,说,"给你加了很多了"。那女生摇摇头指着另一盘说,"那个才是我的"。这时候,一个哥们从后面挤进来端走了多加了6勺辣椒油的麻辣烫,也不知道他接下来行不行。】
看到这个笑话,不禁让我回想起了当初在水木灌水的那段岁月。我最早接触的BBS并非水木,而是一塌糊涂,那时它是全国最知名的论坛,常常针砭时弊,各种观点激烈交锋,颇有北大校风中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之意。这让我一个刚刚高中毕业的无知青年眼界大开,兴奋之情不亚于在河泥里挖泥鳅时突然出现了几条黄鳝。一塌糊涂这个名字据说是于“博雅塔”、“未名湖”和“图书馆”中各取一字而来,是北大的象征,不过因着2004被永久关站,这段传说的真实性早已不可考。但现在让我依然印象深刻的是它的进站画面,是由各种物品组成的YTHT四个字母,比如我记得有次是用蘑菇、花菜等组成,超前的创意让我赞叹不已。后来Google风靡全球的Doogle也用了类似创意,但真真切切地比一塌糊涂晚了几年。我上大学的时候经历了BBS在全国蓬勃发展的时期,那时几乎每个高校都会有自己的BBS,供校内同学交流扯淡之用。著名的站点有水木清华站,北大未名站,中科院科苑星空站等。我最初在BBS上几乎都是不发言的,俗称“潜水”。一是因为各路高人实在太多,我把所有在BBS上的时间用来看他们的精彩言论都已不够用,哪还有时间自己写东西。二是实在因为自己见识浅薄,自惭形秽,没有拿得出手的观点。后来在BBS上熟悉了一些ID,开始试着回复他们发表的精彩帖子。我真正开始灌水是在水木社区开站后不久。水木社区脱胎于水木清华站,是在原站被学校官方接管以后由不愿被招安的站务们重新架设的一个新站,通过公司的方式运营。但它当时的界面和此前并无二致,因此用起来毫无违和感。也许是受五四运动以来的影响,青年人和当局者在言论上有一股天然的对抗情绪。水木社区的开站显然让当时言论受到管制的青年人找到了出口,瞬间便把原站的大部分用户吸引了过来,且由于面向社会开放,吸引了大量的校园外的用户。此消彼长之下,原站因为没有用户而逐渐凋零,以致最后名存实亡。
我灌水的高峰时期是从2006到2010年,也就是水木开站之后的第二年到第五年。现在来看,那也许正是水木的“黄金时代”。我最早关注的是“水木特快”版,因为那里常常是一些突发事件的最早消息来源,有无数的神秘人士发布或长或短的“内部消息”,尽管有些真假莫辨,但确实也有不少在事后得到了印证。因为有些消息敏感度极高,为了避免被官方屏蔽,网友们发明了一系列讳莫如深的替代词,如黑话一般,这让消息本身又增加了一层神秘感,加剧了紧张和刺激。这里因而常常是整个BBS人气最高的版面。人气足自然不乏各路高人,几乎所有问题都可以在这里找到一个切实可行的专业答案。也因此它被赋予一个别名:万特——万能的特快。
我后来开始喜欢上了Joke版,因为那里聚集了最为有趣和幽默的一帮人。Joke 盛产原创笑话,且清新脱俗,质量上乘,处处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在Joke,有一套独有的话语体系。比如版主叫“猪头”和“警察”,封禁某人发言叫“关小黑屋”,不能吐槽一个笑话old,否则会受处罚。版上最有名但也最可怜的一个ID是xinghe,他是所有版主们的练手工具,绝大部分时间都呆在“小黑屋”里,所以能见到xinghe发言实在如中彩票一般,需要赶紧回帖留念,因为下一秒他就有可能再次被封禁了。据说xinghe常年被封禁的原因是因为他试图推翻“当局”,要求“分小姨”。Joke版有自己的月刊,会搜集评选当月的最佳原创笑话。那是我当时每月最为期待的一件事情,这正如初中时读到《青年文摘》,或高中时收到在另一所学校读书的女同学的来信。最能体现Joke水准的我想应该是这几个关键词了:鲜橙多,黄花鱼,关机山,免费粥。这也是辨别新老网友最有效的方法,看到这几个词会心一笑的必是老网友,而一脸懵圈的则属新网友无疑了。借着这种有趣和幽默,Joke版是全社区唯一能比肩特快的版面,且时不时还有超过的势头。幽默和艺术、科学一样,最能激发人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我想这也许是因为人在愉悦情况下大脑皮层的活动会加剧的原因吧。和这些风趣的人待在一起,我这个平日里沉默寡言的人也受到了影响,学着让自己变得有趣。
我也去一些小的兴趣版面,比如Movie版,Music版,从那里获取一些最新的电影音乐资讯,以及网友对新出作品的评价和推荐。这些评论的水准都颇高,完全不亚于(甚至超过)当今流行的豆瓣和知乎。我后来被好友拉着阴差阳错去人艺看了一场话剧,突然对话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那时人艺在每个新剧推出之后都会开设几次学生专场,票价从10元到40元不等,是正常票价的十分之一。照澜院的邮局是北京为数不多的售票点之一。我对话剧并无休养可言,只觉得话剧的魅力在于功夫。一场演出往往持续两个多小时,主要演员有长篇的台词。台下坐着观众,所有的表演都要一气呵成,容不得半点差池,否则就会贻笑大方。能上台演话剧的演员都有真功夫,而这正如京剧一样,需要常年在台下的苦练。这种功夫掺不得半点虚假,有一种严肃的美感,让我常常肃然起敬。
人艺的话剧演出通常是在晚上七点半开始。看演出的当天下午,为了不迟到,我们下了课之后往往来不及吃饭,便骑自行车从学校来的五道口,坐上地铁直奔王府井大街。出了地铁之后再坐一趟公交车,三四站就到了人艺旁边。从公交车站溜达过去也就几分钟的样子。如果时间尚早,路边有一些小饭馆和水果摊,可以充饥。北京人艺的院子并不大,但每次走进院子时,院门口写着“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石刻都会把心和喧闹的街市瞬间隔离开来,让我获得一种被抚慰的安静。那一两年,我几乎看遍了人艺的所有剧目,现在印象依然深刻的有很多。比如《窝头会馆》,那是由人艺五大台柱子(濮存昕,何冰,徐帆,宋丹丹,杨立新)主演的大剧,星光闪耀;比如《喜剧的忧伤》,那是只有陈道明和何冰两个人演出的一部剧,畅快淋漓;比如《李白》,濮存昕主演的李白在里面长篇大段背诵他的诸多名作,荡气回肠;比如《爱情的印象》,周韵和祖峰(别问我这两个人是谁)联手上演了一部史铁生的爱情小说,耐人寻味。这部剧是在人艺的实验剧场演出。实验剧场不似主剧场,没有高高的舞台,而是类似篮球馆的布局,舞台在地面上,座位围绕舞台呈阶梯状向四周扩散。最前排的观众伸手可触舞台上的布景,距离演员也不过二三米远。在这样的剧场看演出,观众自己似乎也融入了舞台,成为了话剧的一部分。看完演出,灯光亮起,演员谢幕时,听到有人在后排吹口哨叫好,回头一看,是姜文坐在最后一排,为他的妻子鼓掌。大家哄堂大笑,可是依然静静地在原地鼓掌,并没有人拥挤上去。那时正是北京的冬天,和当时的她手握着手看完,手掌和心头都是暖的。演出结束时已经是晚上十点多了,雪花不知道什么时候飘了起来,地下已经有了软软的一层。等公交车的时候,街道上突然显得很安静,我们都没有说话,望着大片的雪花沿着暖黄的灯光飘飘荡荡地落下,似乎能听到簌簌的声音。那使我第一次觉得北京的冬天是那么的温暖。可是后来知道这不过是假象。
话剧看了几次之后,我便按耐不住,班门弄斧地在Drama版发表自己浅显的看法。这竟然意外得到了几位版友的鼓励,让我的兴趣也增加了不少。后来因为送票的缘故,还和当时的版主吃了一次饭,就在人艺边上的饭馆。那是我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见网友,当时的情况已经记不得了,但想必傻的可笑。
BBS吸引我的本质在于分享精神。这是一种自愿式的、无偿的分享,唯一可能的回报就是受助者的一句感谢。这种分享精神让我受益良多:生活中每个方面的小问题都可能有人帮助你,这让哪怕一个宅人也能体会到群体性的存在。除了解决实际问题,更重要的是让人获得心理上的慰藉,感受到他人的美和善意,让各色人等都能和谐地聚在一起聊天。这让BBS犹如那精制的卤水,禀赋各异的菜品只有经过沸腾的涮洗,才能成为一道不违和的麻辣烫。但要成为桃李的麻辣烫,还需有那秘制的辣椒油。这正如水木社区曾经的辉煌得益于两类人:一类是有趣的人,一类是秉承分享精神的人。当他们都消失了之后,BBS的特质就不存在了,水木社区逐渐变成一个只知插科打诨的普通论坛也就不足为怪了。
学校餐厅一般窗口众多,新人进去之后难免眼花缭乱,踟蹰不前,很容易就露了怯,还没吃饭气势上就弱了三分。多年混迹于学校各大餐厅,我早已练就了一双金睛火眼般的独门绝技,能于千军万马中直取敌首,且百发百中。这技艺听起来如“量子通信”般玄妙,可讲出来却会颇让人失望:直接奔人最多的窗口!不过常言道:大隐隐于市。最深刻的道理往往蕴含在最浅显的生活常识里,但你却常常忽略了它。这情形正如你每天从刷了标语的围墙边走过,可依然不会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样。凭着这双火眼金睛,我第一次去桃李园就发现了它的镇店之宝:麻辣烫。
桃李园在校园的最北部,被一群宿舍环绕,是周末偷懒时的好去处:出门就是。麻辣烫窗口在一楼东侧门的入口附近。我一直以为麻辣烫是火锅的山寨品:七荤八素胡乱塞进一个铁框,在沸腾的卤水锅里来回翻滚几遍便草草收场,至多再浇上一勺辣椒油或芝麻酱,便成为一道菜了。这显得极其草率而廉价,与我日常奉行的三观不符。然而人终究起源于动物,所谓三观都是在口舌之欲被满足之后才有能力思考的东西。所以在我每次想吃麻辣烫之前,都会先把三观收起来,免得它和麻辣烫起了冲突,影响了我吃麻辣烫的心情。桃李园的麻辣烫好吃,是因为它深得这道菜的精髓:既麻,又辣,还烫。“麻”来自于精心调制的卤水。卤水在熬制过程中应该加入了各种香料,菜品烫过之后,香麻俱存。“辣”说的是他们秘制的辣椒油。这里的辣椒油是真真切切用辣椒熬出来的红油,香辣无比,通常两勺已是大部分人能承受的上限,是学校的独一份。“烫”当然首先是指温度了。尽管出锅后的温度都大同小异,但佐上拥挤火爆的人群和辣椒油的火红,都让这里的麻辣烫显得温度更高一些,不免让人食欲愈增。说到桃李的秘制辣椒油,不能不提及一个发表在Joke版的经典笑话,原文摘录如下:
【麻辣烫 by Poissrnd:桃李园,几个人在等麻辣烫出锅,一个女生对师傅说,"师傅,能给我的多加点辣椒油吗?"师傅没回话,刷刷刷往一个盘子里多倒了3勺辣椒油,那个女生又说,"师傅,我想多要点辣椒油",于是师傅又多加了3勺,把盘子放到窗台上。这个女生还不走,接着又说,"师傅,我想多要点辣椒油"。师傅纳闷了,说,"给你加了很多了"。那女生摇摇头指着另一盘说,"那个才是我的"。这时候,一个哥们从后面挤进来端走了多加了6勺辣椒油的麻辣烫,也不知道他接下来行不行。】
看到这个笑话,不禁让我回想起了当初在水木灌水的那段岁月。我最早接触的BBS并非水木,而是一塌糊涂,那时它是全国最知名的论坛,常常针砭时弊,各种观点激烈交锋,颇有北大校风中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之意。这让我一个刚刚高中毕业的无知青年眼界大开,兴奋之情不亚于在河泥里挖泥鳅时突然出现了几条黄鳝。一塌糊涂这个名字据说是于“博雅塔”、“未名湖”和“图书馆”中各取一字而来,是北大的象征,不过因着2004被永久关站,这段传说的真实性早已不可考。但现在让我依然印象深刻的是它的进站画面,是由各种物品组成的YTHT四个字母,比如我记得有次是用蘑菇、花菜等组成,超前的创意让我赞叹不已。后来Google风靡全球的Doogle也用了类似创意,但真真切切地比一塌糊涂晚了几年。我上大学的时候经历了BBS在全国蓬勃发展的时期,那时几乎每个高校都会有自己的BBS,供校内同学交流扯淡之用。著名的站点有水木清华站,北大未名站,中科院科苑星空站等。我最初在BBS上几乎都是不发言的,俗称“潜水”。一是因为各路高人实在太多,我把所有在BBS上的时间用来看他们的精彩言论都已不够用,哪还有时间自己写东西。二是实在因为自己见识浅薄,自惭形秽,没有拿得出手的观点。后来在BBS上熟悉了一些ID,开始试着回复他们发表的精彩帖子。我真正开始灌水是在水木社区开站后不久。水木社区脱胎于水木清华站,是在原站被学校官方接管以后由不愿被招安的站务们重新架设的一个新站,通过公司的方式运营。但它当时的界面和此前并无二致,因此用起来毫无违和感。也许是受五四运动以来的影响,青年人和当局者在言论上有一股天然的对抗情绪。水木社区的开站显然让当时言论受到管制的青年人找到了出口,瞬间便把原站的大部分用户吸引了过来,且由于面向社会开放,吸引了大量的校园外的用户。此消彼长之下,原站因为没有用户而逐渐凋零,以致最后名存实亡。
我灌水的高峰时期是从2006到2010年,也就是水木开站之后的第二年到第五年。现在来看,那也许正是水木的“黄金时代”。我最早关注的是“水木特快”版,因为那里常常是一些突发事件的最早消息来源,有无数的神秘人士发布或长或短的“内部消息”,尽管有些真假莫辨,但确实也有不少在事后得到了印证。因为有些消息敏感度极高,为了避免被官方屏蔽,网友们发明了一系列讳莫如深的替代词,如黑话一般,这让消息本身又增加了一层神秘感,加剧了紧张和刺激。这里因而常常是整个BBS人气最高的版面。人气足自然不乏各路高人,几乎所有问题都可以在这里找到一个切实可行的专业答案。也因此它被赋予一个别名:万特——万能的特快。
我后来开始喜欢上了Joke版,因为那里聚集了最为有趣和幽默的一帮人。Joke 盛产原创笑话,且清新脱俗,质量上乘,处处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在Joke,有一套独有的话语体系。比如版主叫“猪头”和“警察”,封禁某人发言叫“关小黑屋”,不能吐槽一个笑话old,否则会受处罚。版上最有名但也最可怜的一个ID是xinghe,他是所有版主们的练手工具,绝大部分时间都呆在“小黑屋”里,所以能见到xinghe发言实在如中彩票一般,需要赶紧回帖留念,因为下一秒他就有可能再次被封禁了。据说xinghe常年被封禁的原因是因为他试图推翻“当局”,要求“分小姨”。Joke版有自己的月刊,会搜集评选当月的最佳原创笑话。那是我当时每月最为期待的一件事情,这正如初中时读到《青年文摘》,或高中时收到在另一所学校读书的女同学的来信。最能体现Joke水准的我想应该是这几个关键词了:鲜橙多,黄花鱼,关机山,免费粥。这也是辨别新老网友最有效的方法,看到这几个词会心一笑的必是老网友,而一脸懵圈的则属新网友无疑了。借着这种有趣和幽默,Joke版是全社区唯一能比肩特快的版面,且时不时还有超过的势头。幽默和艺术、科学一样,最能激发人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我想这也许是因为人在愉悦情况下大脑皮层的活动会加剧的原因吧。和这些风趣的人待在一起,我这个平日里沉默寡言的人也受到了影响,学着让自己变得有趣。
我也去一些小的兴趣版面,比如Movie版,Music版,从那里获取一些最新的电影音乐资讯,以及网友对新出作品的评价和推荐。这些评论的水准都颇高,完全不亚于(甚至超过)当今流行的豆瓣和知乎。我后来被好友拉着阴差阳错去人艺看了一场话剧,突然对话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那时人艺在每个新剧推出之后都会开设几次学生专场,票价从10元到40元不等,是正常票价的十分之一。照澜院的邮局是北京为数不多的售票点之一。我对话剧并无休养可言,只觉得话剧的魅力在于功夫。一场演出往往持续两个多小时,主要演员有长篇的台词。台下坐着观众,所有的表演都要一气呵成,容不得半点差池,否则就会贻笑大方。能上台演话剧的演员都有真功夫,而这正如京剧一样,需要常年在台下的苦练。这种功夫掺不得半点虚假,有一种严肃的美感,让我常常肃然起敬。
人艺的话剧演出通常是在晚上七点半开始。看演出的当天下午,为了不迟到,我们下了课之后往往来不及吃饭,便骑自行车从学校来的五道口,坐上地铁直奔王府井大街。出了地铁之后再坐一趟公交车,三四站就到了人艺旁边。从公交车站溜达过去也就几分钟的样子。如果时间尚早,路边有一些小饭馆和水果摊,可以充饥。北京人艺的院子并不大,但每次走进院子时,院门口写着“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石刻都会把心和喧闹的街市瞬间隔离开来,让我获得一种被抚慰的安静。那一两年,我几乎看遍了人艺的所有剧目,现在印象依然深刻的有很多。比如《窝头会馆》,那是由人艺五大台柱子(濮存昕,何冰,徐帆,宋丹丹,杨立新)主演的大剧,星光闪耀;比如《喜剧的忧伤》,那是只有陈道明和何冰两个人演出的一部剧,畅快淋漓;比如《李白》,濮存昕主演的李白在里面长篇大段背诵他的诸多名作,荡气回肠;比如《爱情的印象》,周韵和祖峰(别问我这两个人是谁)联手上演了一部史铁生的爱情小说,耐人寻味。这部剧是在人艺的实验剧场演出。实验剧场不似主剧场,没有高高的舞台,而是类似篮球馆的布局,舞台在地面上,座位围绕舞台呈阶梯状向四周扩散。最前排的观众伸手可触舞台上的布景,距离演员也不过二三米远。在这样的剧场看演出,观众自己似乎也融入了舞台,成为了话剧的一部分。看完演出,灯光亮起,演员谢幕时,听到有人在后排吹口哨叫好,回头一看,是姜文坐在最后一排,为他的妻子鼓掌。大家哄堂大笑,可是依然静静地在原地鼓掌,并没有人拥挤上去。那时正是北京的冬天,和当时的她手握着手看完,手掌和心头都是暖的。演出结束时已经是晚上十点多了,雪花不知道什么时候飘了起来,地下已经有了软软的一层。等公交车的时候,街道上突然显得很安静,我们都没有说话,望着大片的雪花沿着暖黄的灯光飘飘荡荡地落下,似乎能听到簌簌的声音。那使我第一次觉得北京的冬天是那么的温暖。可是后来知道这不过是假象。
话剧看了几次之后,我便按耐不住,班门弄斧地在Drama版发表自己浅显的看法。这竟然意外得到了几位版友的鼓励,让我的兴趣也增加了不少。后来因为送票的缘故,还和当时的版主吃了一次饭,就在人艺边上的饭馆。那是我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见网友,当时的情况已经记不得了,但想必傻的可笑。
BBS吸引我的本质在于分享精神。这是一种自愿式的、无偿的分享,唯一可能的回报就是受助者的一句感谢。这种分享精神让我受益良多:生活中每个方面的小问题都可能有人帮助你,这让哪怕一个宅人也能体会到群体性的存在。除了解决实际问题,更重要的是让人获得心理上的慰藉,感受到他人的美和善意,让各色人等都能和谐地聚在一起聊天。这让BBS犹如那精制的卤水,禀赋各异的菜品只有经过沸腾的涮洗,才能成为一道不违和的麻辣烫。但要成为桃李的麻辣烫,还需有那秘制的辣椒油。这正如水木社区曾经的辉煌得益于两类人:一类是有趣的人,一类是秉承分享精神的人。当他们都消失了之后,BBS的特质就不存在了,水木社区逐渐变成一个只知插科打诨的普通论坛也就不足为怪了。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