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示众于吃
这几天尤其想念外婆做的红糖包子,将一大勺红糖放在白白膨软的包子馅皮中,对折皮儿,按紧封口,将炉火烧的火旺,之后把包好的包子放于蒸笼,15分钟后打开盖子,小麦蒸熟后的浓香混着红糖的甜腻随着白色的蒸汽飘了出来,刚蒸好的包子烫手得要命,但味蕾却早已等不及,不停地将包子在两个手之间来回地换,稍凉一下就咬一大口,满心欢喜地想吃到里面的红糖,这时,蒸化的红糖汁会随之被挤压出来,热乎乎的粘稠的甜味似乎将整个人都要融化掉,顿时变得超开心,吃完包子再喝香糯的小豆粥会觉得整个人都要上天了~每次回老家奶奶外婆都会不厌其烦地做一大堆好吃的,所以她们总说,彬彬,你一点都不胖~(说我胖,我就不吃了,哼,傲娇脸)
看,我就是这么个容易受食物影响的家伙。在大一时,语文老师让我们自寻主题做一个演讲,我毫不犹豫的和朋友选了自己家乡的美食,而且我着重强调了面皮和凉皮的区别,面皮是我家乡汉中的美食,与凉皮不一样的是,面皮是用米做的也叫热米皮,凉皮是用面做的,面皮相对于凉皮来说味道更加香辣,口感也更加软糯可口,以至于当我看到学校的人都吃凉皮的时候,我非常的愤慨,明明面皮好吃多了,为什么你们都吃凉皮?也正是因为面皮在这边的稀缺,在每次离家去学校的时候我都会吃一碗面皮,然后用整整4个月去怀念它的味道。同样好玩的是,我在上个暑假,怀念了N次学校食堂一楼拌粉的味道,觉得它们是世界上最好吃的粉,没有之一。
在南昌的冬天,我会非常想念我的冰糖葫芦,在我看来没有冰糖葫芦的冬天不叫冬天。冰糖葫芦有很多种,加水果的,夹核桃的,撒芝麻的,压成薄片儿的,做成糖雪球的在寒冷的季节里散发着由内向外透彻的红,一种让人蠢蠢欲动的红色。在南昌的夏天也会有冰糖葫芦卖,可我觉得吃夏天的冰糖葫芦,就如同北方人吃到了咸粽子般诡异万分,按时令吃才是最好吃的。
提起甜的,脑海里就十分丰盛。因为我超爱吃甜的,各种甜的糕点和糖类都喜欢。我知道,奶奶爱吃甜的酥糖,妈妈爱吃有葡萄干的桃酥,爸爸爱吃大白兔奶糖,我爱吃甜玉米还有甜奶油。突然想起以前,高中门口会有一个老伯伯卖叮当糖,何谓“叮当”,就是在卖糖的时候回敲一个发出“叮当叮当”响声的东西,你要买的时候,他会从一大块表面白棕色斑驳混杂的糖糕里给你切一块用棕色的纸包起来,糖片里面混有一些谷物,口感粘牙,有趣的是,只要每次吃这个糖,我和我弟就会有一些倒霉的事情发生,比如说回家发现没带钥匙,家里又没人种种,就是因为这种巧合,我们发誓再也不吃叮当糖。
七月里,大家都喜喝煮到皮破瓤出灰绿的绿豆汤,我也喜欢呀,不过我更喜欢我妈做的绿豆炖排骨汤,真的是超级超级鲜美啊,绿豆煮的甘甜化渣,文火煨到肉烂脱骨,绿豆吃起来口感粉糯,最绝的汤喝上一口,排骨肉的香浓,绿豆的清甜,不禁要感叹绿豆与肉香的搭档简直是天下绝配!再放几截甜玉米,边吃玉米粒边吸玉米棒里的汁,哎呀呀,我不知道用什么词来形容这种快乐了!
除此之外,我还喜欢吃香辣口的腊香肠,蒸熟的腊香肠里面的肉油而不腻,肥肉在嚼到的时候会化成油汁儿混合着香辣的瘦肉,咬一口肉香如跳跳糖般闪烁在全身每一个毛孔。
之前看到卫龙辣条已经成了外国的贵族食品,我有种身心舒畅扬眉吐气的感觉,想在我们大中国5毛钱可以让你吃得心满意足,辣的快活似神仙,老少皆宜,记得我小时候,我妈还专门给我钱让我给她买辣条吃,哈哈哈~
最近我超想大快朵颐地吃红烧肉,要吃那种大大的,一个盘子只能放四块肉的那种,当然我也只能吃一个,因为有一个可爱的老师才夸我整个人比暑假前小了一个号,毕竟喜欢是放肆,爱是克制
看到一个网友说他一直觉得中国人是最容易被改变的一个族群。最经典的例子是白色婚纱,在中国传统中代表悲哀与祭奠的白色,快速地替代了红色的传统服装,成为现代中国婚礼的主角。只有从吃里面,才能感受中国人的坚持。中国的胃,只能接受热茶,无法接受冷水。写到这儿,我不得不说,我非常喜欢“茶汤”这个词,认为一个“汤”字散发着热水与茶碰撞时浓郁的香气,当然“茶汤”这个词细想起来不免的有点鲁莽,因为好茶是用来慢慢品的,不似汤可以大口喝掉。而对吃的坚持,我也似乎改变了一些想法。
因为爱吃,我的体重和脸曾经都在随着我的胃无限的膨胀,心情不好的时候我就去吃大吃一顿心情似乎好了很多,却没想到我的坏心情转化成了脂肪,只是掩盖了表象却没解决本源,所以说,食物可以让你的生活和心情锦上添花,却不要指望它可以让你超越本质,美好的生活应该是节制而理性的,对于食物更应该这样,在寻常日子里对生活充满美好乐观的清雅态度,不要用吃来拯救你乱糟糟的思维和情绪,调整自己,匀称健康才是你爱吃的最大目标。
我想好了,以后有房了,最先装置的得是厨房,什么电饭锅,电磁炉,平底锅,煎蛋锅,烤箱,微波炉,电饼铛,搅拌机,豆浆机,砧板,各式各样的刀...每样来一份,北京话里有一个词叫“吃主儿”,“吃主儿”之所以称之为“吃主儿”,是因为他不甘心于道听途说,不甘心于人云亦云,不甘心于先入为主,他们有自己的讲究和信条,而我顶多算个吃货罢了。美食的背后总隐藏着岁月的痕迹和细腻的感情,兜兜转转,一直在寻觅自己味蕾中最美好的食物回忆,人远离他乡或者是渐渐长大吃的便越来是旧时光的味道,遥想的也是那段单纯而有心有意的年月了。
看,我就是这么个容易受食物影响的家伙。在大一时,语文老师让我们自寻主题做一个演讲,我毫不犹豫的和朋友选了自己家乡的美食,而且我着重强调了面皮和凉皮的区别,面皮是我家乡汉中的美食,与凉皮不一样的是,面皮是用米做的也叫热米皮,凉皮是用面做的,面皮相对于凉皮来说味道更加香辣,口感也更加软糯可口,以至于当我看到学校的人都吃凉皮的时候,我非常的愤慨,明明面皮好吃多了,为什么你们都吃凉皮?也正是因为面皮在这边的稀缺,在每次离家去学校的时候我都会吃一碗面皮,然后用整整4个月去怀念它的味道。同样好玩的是,我在上个暑假,怀念了N次学校食堂一楼拌粉的味道,觉得它们是世界上最好吃的粉,没有之一。
![]() |
![]() |
在南昌的冬天,我会非常想念我的冰糖葫芦,在我看来没有冰糖葫芦的冬天不叫冬天。冰糖葫芦有很多种,加水果的,夹核桃的,撒芝麻的,压成薄片儿的,做成糖雪球的在寒冷的季节里散发着由内向外透彻的红,一种让人蠢蠢欲动的红色。在南昌的夏天也会有冰糖葫芦卖,可我觉得吃夏天的冰糖葫芦,就如同北方人吃到了咸粽子般诡异万分,按时令吃才是最好吃的。
![]() |
提起甜的,脑海里就十分丰盛。因为我超爱吃甜的,各种甜的糕点和糖类都喜欢。我知道,奶奶爱吃甜的酥糖,妈妈爱吃有葡萄干的桃酥,爸爸爱吃大白兔奶糖,我爱吃甜玉米还有甜奶油。突然想起以前,高中门口会有一个老伯伯卖叮当糖,何谓“叮当”,就是在卖糖的时候回敲一个发出“叮当叮当”响声的东西,你要买的时候,他会从一大块表面白棕色斑驳混杂的糖糕里给你切一块用棕色的纸包起来,糖片里面混有一些谷物,口感粘牙,有趣的是,只要每次吃这个糖,我和我弟就会有一些倒霉的事情发生,比如说回家发现没带钥匙,家里又没人种种,就是因为这种巧合,我们发誓再也不吃叮当糖。
七月里,大家都喜喝煮到皮破瓤出灰绿的绿豆汤,我也喜欢呀,不过我更喜欢我妈做的绿豆炖排骨汤,真的是超级超级鲜美啊,绿豆煮的甘甜化渣,文火煨到肉烂脱骨,绿豆吃起来口感粉糯,最绝的汤喝上一口,排骨肉的香浓,绿豆的清甜,不禁要感叹绿豆与肉香的搭档简直是天下绝配!再放几截甜玉米,边吃玉米粒边吸玉米棒里的汁,哎呀呀,我不知道用什么词来形容这种快乐了!
除此之外,我还喜欢吃香辣口的腊香肠,蒸熟的腊香肠里面的肉油而不腻,肥肉在嚼到的时候会化成油汁儿混合着香辣的瘦肉,咬一口肉香如跳跳糖般闪烁在全身每一个毛孔。
之前看到卫龙辣条已经成了外国的贵族食品,我有种身心舒畅扬眉吐气的感觉,想在我们大中国5毛钱可以让你吃得心满意足,辣的快活似神仙,老少皆宜,记得我小时候,我妈还专门给我钱让我给她买辣条吃,哈哈哈~
最近我超想大快朵颐地吃红烧肉,要吃那种大大的,一个盘子只能放四块肉的那种,当然我也只能吃一个,因为有一个可爱的老师才夸我整个人比暑假前小了一个号,毕竟喜欢是放肆,爱是克制
![]() |
看到一个网友说他一直觉得中国人是最容易被改变的一个族群。最经典的例子是白色婚纱,在中国传统中代表悲哀与祭奠的白色,快速地替代了红色的传统服装,成为现代中国婚礼的主角。只有从吃里面,才能感受中国人的坚持。中国的胃,只能接受热茶,无法接受冷水。写到这儿,我不得不说,我非常喜欢“茶汤”这个词,认为一个“汤”字散发着热水与茶碰撞时浓郁的香气,当然“茶汤”这个词细想起来不免的有点鲁莽,因为好茶是用来慢慢品的,不似汤可以大口喝掉。而对吃的坚持,我也似乎改变了一些想法。
因为爱吃,我的体重和脸曾经都在随着我的胃无限的膨胀,心情不好的时候我就去吃大吃一顿心情似乎好了很多,却没想到我的坏心情转化成了脂肪,只是掩盖了表象却没解决本源,所以说,食物可以让你的生活和心情锦上添花,却不要指望它可以让你超越本质,美好的生活应该是节制而理性的,对于食物更应该这样,在寻常日子里对生活充满美好乐观的清雅态度,不要用吃来拯救你乱糟糟的思维和情绪,调整自己,匀称健康才是你爱吃的最大目标。
我想好了,以后有房了,最先装置的得是厨房,什么电饭锅,电磁炉,平底锅,煎蛋锅,烤箱,微波炉,电饼铛,搅拌机,豆浆机,砧板,各式各样的刀...每样来一份,北京话里有一个词叫“吃主儿”,“吃主儿”之所以称之为“吃主儿”,是因为他不甘心于道听途说,不甘心于人云亦云,不甘心于先入为主,他们有自己的讲究和信条,而我顶多算个吃货罢了。美食的背后总隐藏着岁月的痕迹和细腻的感情,兜兜转转,一直在寻觅自己味蕾中最美好的食物回忆,人远离他乡或者是渐渐长大吃的便越来是旧时光的味道,遥想的也是那段单纯而有心有意的年月了。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