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冲的陈,陈冲的冲
![]() |
无意中翻到以前的一个小本,红绸封面,翻开来,里面有一篇上世纪八十年代末自己手抄的文章,读了读,有点瞠目结舌,这篇文章的作者是陈冲,文章名字是:把回想留给未来。
是的,就是那位19岁就以《小花》获得中国百花奖影后,现美籍华裔女演员,奥斯卡奖评委的陈冲。
《把回想留给未来》是一篇读来酣畅淋漓、千回百转的散文,或者叫作随笔。文中有充满才情的描述,有饱含深情的倾诉,有冷静深刻的沉思,给我们呈现了明星光环外的另一面,真实直接,些许稚嫩,又娓娓道来,扑面青春。它告诉我们,陈冲的陈——与我们同样的情感与困惑,传统而纠结;陈冲的冲——异于常人的才华总是挡不住,在此基础上的坚持和努力成就未来。
陈冲的陈——告别第一次婚姻
1981年,陈冲去美国学习电影制作。为了赚学费,业余时间在好莱坞拍电影,认识了前夫柳青。他当时是好莱坞的身段教练。柳青不仅照顾陈冲的生活,还充当她的经纪人。结婚后,因为生活背景、思维方式等方面都不对路而离婚。
在这篇文章中,她谈到与前夫柳青的告别:“我们没有说再见,也没有互相祝福。他走了。吉普车载着四年的记忆。当他的车消失在拥挤的街道上之后,我意识到也许这是最后一次告别了。这是我一生中最孤独、失落的一天。”
面对婚姻失败,她详细描写了自己疗伤的地方:离L.A.一百多英里远的小镇欧海,一间苹果绿的小睡房。而那时候,陪伴她的,是一位好友送给她的书:署名德国诗人Rilke给一位青年诗人的信。她彻夜读着这本书,并在笔记本上摘录了Rilke信中的一段,译成中文大意是是:“人们总是去寻找容易的答案,但只有困难的事才是可信任和值得去做的......”
陈冲的陈——亲情的愧疚
陈冲的祖父陈文镜早年留学美国学医,外祖父是药理学家张昌绍。父亲陈星荣是上海华山医院放射学专家。谈到母亲,她曾在微博上说:“我从小就崇拜妈妈,同学们也都说长大了要像我妈那样,又漂亮又有学问。记得小时候夏天的夜晚我跟妈妈一起到阳台上冲澡,我用水管帮妈妈冲头发冲身子的时侯,总是默默地感叹她的美丽。”
对于母亲,欧海那一夜,她是这样描述自己内心的愧疚的,“临睡前,我想起母亲,她老远老远地正在为我操着心。想起小时候为了手指上的一根小剌,我怎样向她哭喊。今天我就是戴上荆冠也不会忍心让她听见我的呻吟。”
“父母年纪大了,做儿女的应为他们带来精神上的安慰,生活上的安全感。我却仍然自顾不睱,活得颠三倒四,心里深感内疚。我躺在床上眼望天花板发誓:明天是新的一天,我要开始新的生活。”
陈冲的冲——耕耘之后一定会有收获
1980年19岁的陈冲凭借《小花》获第3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女演员奖,是百花奖史上最年轻的影后获得者。为摆脱年少成名的困惑,1981年赴美留学,通过奖学金,图书馆,餐厅打工来维生生活。当发现电影仍然是自己的爱好,便放弃所学专业,转而投入学习电影制作,1986年起,只身勇闯好莱坞。
在文章中,她真切地讲述了一件在餐馆打工,被一对衣冠楚楚的犹太夫妇讹了50美元的事情。她谈到自己在美国奋斗:“在耻辱的熔炉里炼出来的却是另外一个女人。她刚强、顽固,不撞南墙不回头;她爱大笑,笑得很不文雅,也许这是她保持健康,蔑视困难的法宝;她提起来一条,放下去一滩,伸缩性极强;她没有成为一位贤妻良母,她失败了,但在一切失败中她取得了一些小小的成绩,学到了一些做人的道理,认为值得;她屡次失望,但仍然相信秋天金色的阳光,相信耕耘之后一定会有收获。”
陈冲的冲——从没台词的Miss China到好莱坞明星
陈冲在国际影坛逐步走向成功,成为奥斯卡奖评委,好莱坞编剧家协会会员。1994年凭《红玫瑰与白玫瑰》获得金马奖影后,1997年凭借《天浴》荣获金马奖最佳导演。2007年,获得第四十四届金马奖最佳女主角奖、美国夏威夷电影节终身成就奖。2014年10月,担任第51届台湾金马奖评委会主席。
当初,和许多在好莱坞闯荡,想要有一席之地的演员一样,陈冲也是从一次一次应征开始的:“电视台招小配角,我涂上口红,放下骄傲,前去应征。被有家左看右看之后,得到一个没有台词的小角色:Miss China ,在台上走一走,高跟鞋,红旗袍。”
“还有一次,我得到一个电视台的小角色,有一句台词:`Do you want to have some tea,Mr.Hammer?’我将终生不忘这毫无重大意义的台词。”
所有的奋斗与努力,都是为了人生的幸福,在文中,陈冲谈到自己的理想:静静地在炉火旁织毛线。她最后写道:
“我渴望深深的夜和银色的月亮。也渴望月下的爱情与诺言。”
而今天的陈冲,大概已经拥有了当初许下的渴望。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